语法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请求语语用研究
2017-01-12杨玉芳
杨玉芳
(吕梁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吕梁 033000)
语法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请求语语用研究
杨玉芳
(吕梁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吕梁 033000)
在日常交际中, 请求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 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基于语法隐喻理论, 通过隐喻式对英语请求语进行语用研究, 不仅体现了元功能思想和层次思想, 还揭示了请求语形式和意义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英语请求语; 语法隐喻; 语用研究
在日常交际中, 请求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 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从语法隐喻视角解释请求语这一语言现象, 并且发现, 通过系统功能语法隐喻理论对英语请求语的语用能力进行研究,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 英语请求语
1.1 英语请求语的概念
请求是说话者试图让听话者做某件事情的言语行为, 所要做的事情通常需要听话者付出时间、 精力或物质上的代价。[1]Austin认为请求是言者(Speaker)表示想让受话人(Addressee)做成或不做某事, 它是言有所为而非言有所述, 属于一种言语行为。[2]
请求在交际中极为常用, 其实质就是言者要听者付出劳动, 它的底层结构是“我要你做X”(I request that you do X), 这会妨碍听者的个人行动自由, 还会要他付出劳动。 因此, 言者往往会采用一些策略来加以调整, 运用种种礼貌形式使请求显得温和, 才易为听者接受, 从而达到请求的目的。[3]
1.2 英语请求语的类型
类型一: 使用please的祈使句。 如:
例 1 Please help me!
例 2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类型二: 由情态动词will, can, could, would 构成的疑问句。 如:
例 3 Can you open the window?
例 4 Could you turn down the radio a bit?
例 5 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pass me the salt?
例 6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类型三: 由“I wish…” “I wonder if…”等结构开头的从属句。 如:
例 7 I wish you could help me.
例 8 I wonder if you could help me.
例 9 I am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英语中对请求有许多不同的表达, 那么, 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语请求语的隐喻化过程来证实语法隐喻的实用性和对以上分类的解释。
1.3 英语请求语的功能
在请求言语行为中, 言者会根据不同的身份、 场景、 性别等来选择合适的请求策略(直接策略、 规约型间接策略和非规约型间接策略)来完成其请求目的。 言语行为是一种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行为。 言者需要考虑自己和听者的关系, 也就是说, 表达请求也要采取不同的形式。 当我们想表达某种想法或观点时, 可以根据我们谈话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式。 如:
例 10 Close the window!
例 11 Will you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例 12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例 13 C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for me?
例 14 I wonder whether you would mind closing the window.
以上请求语都包含了请求的功能, 对此, 请求功能可以被分为四类:
第一, 为了表达一种渴望或要求某人做某事, 通常使用祈使句形式的请求语, 如例 10。 第二, 为了表达言者的意愿, 通常使用陈述句形式的请求语, 如: I want you to go shopping with me。 第三, 为了询问听者的能力或意愿, 通常使用疑问句形式的请求语, 如: Would you like to go along with me? Can you bring me the picture next time when you come? 第四, 为了弱化面子威胁感觉, 通常采用疑问句形式的请求语, 如: How about cleaning up the room?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to have a cup of tea? 这种请求是一种暗示, 可能在某种语境下会受到限制。
2 语法隐喻
2.1 语法隐喻概念
语法隐喻是指在语言的隐喻化过程中词或词组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它们的语法性状发生了变化, 如动词名词化, 形容词名词化等。[4]
2.2 语法隐喻理论
Halliday 把语法隐喻分为两种: 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5]通过概念语法隐喻, 我们可以正确地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通过人际语法隐喻, 我们可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表达我们的客观判断和评价。
在意义表达中, 隐喻通常被描述为转换。 Halliday认为隐喻是使一个正常的语法形式(一致式)隐喻化成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 概念隐喻表明一个过程被另一个过程隐喻化, 功能成分在隐喻化句中发生着变化; 人际隐喻是指语气和情态隐喻, 讨论的是词汇语法的转换。 根据Halliday的研究, 语言包括三个层次: 语义、 词汇语法和音系。[6]因此, 在分析请求语语用功能时不仅要讨论词汇语法的转换, 而且要讨论语义层和音系层的隐喻现象。
2.2.1 概念语法隐喻功能
概念语法隐喻功能代表说话人作为观察者的意义潜势, 它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创造性的拓展, 是言者使用最有效的信息处理模式来实现其一定的目的。 首先, 概念语法隐喻扩大语义内涵, 赋予语言新意。 Langacker的个体语言认知模式认为, 语言结构的使用涉及许多因素。[7]隐喻转换并不是意义和词之间的自然关系被破坏, 而是通过隐喻手段将新的实现领域进一步向语义类别拓展, 因此这种关系仍然是自然的关系。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 谈话双方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词汇语法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意思。 其次, 概念语法隐喻增强语篇的语义联系, 提高意义表达的清晰度。 通过隐喻功能, 整个请求语篇上下文才能衔接和连贯, 让被请求者自觉而清晰地提高对语篇话语意义的理解, 以期达到请求者的请求目的。 另外, 概念语法隐喻可以掩盖或模糊施事者, 增加语篇的客观性。 在作请求时, 如果请求者和被请求者能利用概念语法隐喻的方式掩盖或模糊请求, 那么在请求过程中整个语篇的客观性会明显得到增强, 使请求得以顺利进行, 愉悦谈话双方。
2.2.2 人际语法隐喻功能
语言作为说话双方相互作用的形式功能就是人际语法隐喻功能, 主要有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种。
在日常交际中, 言者需要通过扮演不同的言语角色, 使用陈述、 疑问、 请求和命令等言语功能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实现这些表达的过程中, 语气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情态意义主要由小句中的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来实现。 但在很多情况下, 情态意义也可以在小句外部得以实现。
Halliday认为, 选择就是意义。[8]87隐喻本身就是一个意义的选择, 隐喻选择给语法分类增加了更多的意义功能。 因此, 言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和目的, 灵活选择使用“隐喻式”。 首先, 人际隐喻的使用要委婉和礼貌。 隐喻的使用能够创造和谐气氛, 维持交际局面, 确保不伤及听话人的面子。 其次, 人际隐喻要注意轮流发话。 在交际时, 谈话双方如果能很好地轮流发话并恰当地转接话题, 既能起到互动作用, 又能使交谈得以顺利进行。 因此, 人际语法功能在会话语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 英语请求语的隐喻分析
3.1 英语请求语的概念隐喻分析
英语请求语的表达可以从概念隐喻的逻辑和经验这两方面来描述。 如果请求是一个小句, 隐喻通过及物系统的经验层面产生; 如果请求是一个复合句, 其隐喻通过及物系统的逻辑关系产生。
概念隐喻分析是从及物系统分析不同类型的请求语的过程转换。 从上面请求类型中的例句可知小句例 1~例6都只有一个动词表示行为过程, 即help; 例7~例9都有两个小句、 两个动词、 两个过程, 即心理过程(wish、 wonder)和行为过程(help)。 而类型三构成了功能成分的隐喻化转换, 其主句是一种心理过程, 语义功能相当于类型一的情态副词和类型二的情态动词。 显然, 这种级阶的变化源于过程的转换。 另外, 时态也具有隐喻意义。 以下三个句子在实际的交际中委婉程度由上往下依次递增, 它们分别使用了一般现在时, 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
例 15 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
例 16 I am wondering if you can help me.
例 17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me.
3.2 英语请求语的人际隐喻分析
功能语言学表明形式和意义有一定的关系: 形式是意义的投射; 意义来源于形式和功能的结合。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一种形式可以表达很多的意义, 一个意义也可以被很多的形式投射。 对此, 人际隐喻本身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2.1 语气隐喻分析
请求语的表达非常多, 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 祈使句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表达, 因为它们直接地表达请求。 在语气上, 类型一中的请求语属于祈使语气。 祈使句是最为接近事物的基本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此种类型的请求语最接近一致式。
语气隐喻表现为形式和语义并非一一对应, 因为一种语气可以同时体现两种或更多的言语功能。 有时, 言者为了使小句有双层语义功能, 用陈述语气或疑问语气发出请求, 把小句的语义功能附加到词汇语法层面, 加强了请求的力度, 又不失礼貌。 如: “Could you answer the phone?” 用礼貌的方式询问对方的意愿, 是提出问题, 同时也是说话人发出的请求, “I want to close the window”陈述自己的想法, 实际也是发出请求。 这两句从句法上看是提问和陈述, 它们都有双层语义功能, 是语气隐喻。
3.2.2 情态隐喻分析
情态隐喻是人际隐喻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情态隐喻是表达言者的判断或态度的语气系统, 主要是通过情态动词、 语气副词和谓体的延伸部分(I’m sure that, It’s essential that等句式)等来体现。
在请求言语行为中, 言者要求听者做某事, 即言者表达自己的取向(主观或客观, 明确或非明确)。 不管是明确主观取向还是客观取向, 它们都是隐喻性的, 一般都是由小句来表达请求。 而小句复合体同样可表达请求, 达到其语义功能。 “在投射小句中, 对可能性的研究, 说话者的观点不是以小句中的情态词或者情态动词算子的形式来解码, 这是它的一致式, 而是以分离的, 投射的小句——并列小句复合体的形式解码。”[9]因此, 情态隐喻表达的变体通常以小句实现, 也有部分是以小句复合体来实现的。
4 结 语
英语请求语在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中已经被广泛研究, 但主要针对其交际功能, 本文是基于语法隐喻理论对英语请求语进行研究。 语言学习者在起初进行请求时习惯上用直观形象的一致式, 随着认识世界能力的加深, 逐渐使用隐喻表达式。 这种从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隐喻表达是成人语言特有的一种现象。
大学英语的学习不同于基础英语, 进入大学后, 学生们所使用的一致式受到了抽象隐喻方式的挑战, 他们不能一下适应这种思维转变, 因此, 有时难以理解存在语法隐喻句子的语篇。
总之, 本文不仅对英语请求语的运用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而且对语法隐喻理论进行了分析, 拓展了英语请求语和语法隐喻的研究领域。 正如Halliday 所说, 任何一门语言的历史都经历过一个非隐喻化的过程。[10]124在请求语行为交际中, 人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 更多地使用隐喻式达到请求的目的。 因此, 适当使用隐喻式请求语, 不仅可以描述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许多事和人们的内心想法, 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保持更好的人际交往, 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1]董岩. 汉英请求语篇模式与文化思维方式[J]. 河西学院学报, 2006, 22(4): 97-100.
[2]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ondon University, 1962.
[3]张佐成. 英语中礼貌请求的语言表达[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0, 21(1): 116-118.
[4]范文芳.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J]. 外国教学, 2007, 28(4): 12-15.
[5]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J]. Language, 1994, 65(4): 862.
[6]Halliday M A K, Hu Z L, Zhu Y S.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by Hu Zhuanglin and Zhu Yongsheng[J]. 中国外语, 2010, 7(6): 17-24.
[7]Langacker R W. Nouns and verbs[J]. Language, 1987, 63(1): 53-94.
[8]Halliday M A K, Christian M I M. Matthiessen, Construct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0.
[9]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nd the reshaping of human experience [G]∥Dendrinow B.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thens: University of Athens Press, 1995.
[10]Halliday M A K. The Language of Science[M].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2004.
声 明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 汇编、 发行、 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编辑部上述声明。
Pragmatic Research of English Reque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YANG Yufang
(Dept. of Foreign Language, Lüliang University, Lüliang 033000, China)
Requests is widely used in daily communication. Many linguists have made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es on its us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is paper will study English requests from the congruent form and metaphor form. It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meta-functions, but also the embodiment of level idea. Also, it reveals the deep reasons for the inconsistence between requests form and meaning.
English requests;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ory; pragmatic research
1673-1646(2017)03-0076-04
2017-01-14
杨玉芳(1981-), 女, 助教, 硕士, 从事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H314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