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汉中资源优势 加快茶业转型升级

2017-01-12张星显

中国茶叶 2017年6期
关键词:茶业汉中茶园

张星显 刘 懿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723000)

依托汉中资源优势 加快茶业转型升级

张星显 刘 懿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办公室,723000)

一、汉中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1.生态环境优良,茶叶品质优异

汉中北屏秦岭,南依巴山,是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保护地,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汉中茶区土性偏酸,pH值5~6,土层深厚,土壤腐殖质含量高,三相比适中;自然肥力好,且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这些有机锌硒便于人体吸收。汉中是大西北“降水中心”,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局部地区最高年降水量达26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和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多、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加上先进的制作技术和设备,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

2.茶业发展势头强劲

汉中茶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大发展和品牌打造,基地规模、产品质量、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茶园面积从2001年的29.93万亩增长到2016年的113.2万亩,增长了3.8倍;茶叶产量从2001年的0.38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5.12万吨,增长了13.5倍。一产产值从2001年的5700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67.6亿元,增长了117.5倍。与周边的安康、商洛、广元、巴中、达州、陇南市相比,汉中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指标均遥遥领先。

3.文化底蕴深厚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汉高祖刘邦成就400年大汉江山的发祥地,是世界第一位外交家和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封地,以两汉三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文物驰名中外,褒斜栈道及石门摩崖石刻堪称国之瑰宝。汉水、汉朝、汉民族、汉人、汉语、汉文化等称谓与汉中一脉相承至今。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汉中茶叶生产、流通、科技、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4.政策保障有力

2012年,省政府理顺了茶产业的管理职能,制定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茶产业的意见,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茶产业专项资金,省农业厅整合项目5000万元,共计1个亿用于茶产业发展。胡和平省长在2016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茶产业培育成为继陕西苹果产业之后又一特色优势产业”。汉中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十大绿色产业之一和农业倍增工程的重点产业发展。2016年12月,汉中时任市长王建军明确指出“要认真研究、强化措施,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要适时召开推进会。新闻单位、宣传机构要及时宣传我市茶产业近年发展取得的成果”。

5.区位优势明显

汉中处于关天、成渝经济区的辐射带。随着西汉高速、十天高速的建成通车,汉中机场通航,宝巴高速、西成高铁将陆续建成,以及宝鸡到南充高铁、汉巴渝高铁等国家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和国家关于实施“西三角”经济圈战略规划,汉中将成为联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和南茶北运的重要集散地。汉中茶叶在国内有着很好的声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6.科技服务配套

汉中市茶叶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备,市、县共有茶叶技术推广、研究机构十多个,从事茶叶专业的科技人员300余人。分布在育种栽培、土壤肥料、生物植保、生产加工、质量监测、技术推广等方面,这些人才长期从事茶产业生产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几年来,通过省市相关培训和汉中市茶叶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2000多名茶艺师、评茶员、茶叶加工等技能型人才。

汉中市茶业协会组建了汉中市茶叶职业技术学校,陕西理工学院成立了秦巴红茶研究所,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茶叶专业,西乡县成立了茶叶中专学校。还与全国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长期技术合作,及时了解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信息和动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汉中建立了茶叶研究机构,其产、学、研与当地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极大地促进汉中茶产业的发展。

二、汉中茶产业概况

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生产稳步提升

汉中茶区涉及8个产茶县,112个乡镇,894个行政村。截至2016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13.2万亩,投产园73万亩,茶叶总产量5.12万吨,一产产值67.6亿元,综合产值超过280亿元。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1个,20万亩左右的县3个,10万亩左右的县2个。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镇41个,其中2万亩以上的镇17个。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现有茶叶产销企业1832家,其中加工企业918家,经营企业76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5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全市已有清洁化生产企业50多家,生产线100余条。目前,汉中茶叶基本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红茶、黑毛茶以及茶叶深加工产品齐头并进的格局,茶产品结构朝着优质、特色、多元的方向发展。

3.销售市场得到拓展,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以西北市场为重点,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广州、深圳、沈阳等大中城市为辐射点,采取开设直销窗口和代销店的形式全力拓展销售市场,目前在市外开店368家。2007年,汉中仙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汉中仙毫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唯一金奖。2016年,在“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活动中,汉中仙毫作为国礼茶,历时2个月行程15000公里,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印度等8个国家,赠送给8个国家相关政要,受到各方高度关注。2016年“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18.99亿元,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20强。“汉中仙毫”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目前正在着手“汉中仙毫”中国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

4.茶叶增收效果显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016年,全市茶农仅种茶一项,人均收入9398元,户均收入3.8万余元。投产茶园亩均收入9253元。全市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的人员达90多万人,茶产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茶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与之相关的茶园观光、度假休闲、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及茶旅游、茶文化等迅速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茶园整体质量不高,企业小散弱

尽管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13万亩,但投产园只有73万亩,尤其是上世纪发展的茶园大多建在中高山区,立地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还有30%的低产茶园需要改造。全市虽有茶叶产销企业1872家,但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66家,茶叶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仍然处于小、散、弱状态。

2.市场拓展和资源开发不够

目前,汉中市茶叶本省内销占茶叶总产的70%左右,虽然有部分茶叶远销西北、华北等大中城市,但市场份额不大。做茶叶出口贸易的仅2家,才刚刚起步。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基本上是初级加工,精制加工企业所占比例不到5%,深加工企业目前仅2家,茶叶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高,产业链不长,附加值较低。

3.品牌整合有待强化

在红茶品牌打造上,市上统一整合为“汉中红”公用品牌,但仍有很多生产红茶的企业各自为阵。包装不规范,质级不分普遍存在。外地茶冒充“汉中仙毫”进入汉中销售时有发生,需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

4.技术支撑亟待加强

目前,全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青黄不接,大多数产茶县及乡镇缺乏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各产茶县专业技术力量亟待加强。

四、加快汉中茶产业转型升级

1.发展思路

按照茶产业发展规划,到“十三五”末,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总产量达6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围绕这些目标,总体思路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做精绿茶,做亮红茶,适度发展茯茶”的原则,进一步把基地规模做大,把茶叶产品做精,把龙头企业做强,把公用品牌做亮,促进茶产业创新与优化升级。

2.主要措施

(1)立足生态优势,扩张基地规模。全市计划今后每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5万~7万亩,培育丰产园10万亩左右。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使茶园建设实现良种化、标准化、科学化。

(2)推广全程机械化,实现节本增效。推广茶园管理全程机械化,重点推广茶园深耕、施肥、除草、修剪、喷灌等设备,有条件的茶园逐步推广茶叶采摘机械化。使茶叶加工由半机械化向清洁连续化加工转变,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3)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带动能力。每个产茶大镇都要有2~3个骨干龙头示范企业带动,真正走“企业+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带动农户种茶。同时,要积极发展清洁化加工厂。每个重点产茶镇要有1~2个清洁化茶叶加工厂,解决农户鲜叶销售问题。支持茶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茶叶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引领带动能力,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

(4)打造强势品牌,提高茶叶知名度。公用品牌“汉中仙毫”知名度不断提高,但距真正的强势品牌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抓好茶叶品牌整合,强化汉中仙毫、汉中红公用品牌的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茶博会、推介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力争把“汉中仙毫、汉中红”打造成国内驰名、国际知名的品牌。

(5)强化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从源头抓起,加强茶园水肥及日常管理,严把农业投入品质量关,全程监管,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安全可溯源制度。加快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依托市县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6)优化产品结构,推广“一园三季多茶”模式。就是一片茶园春夏秋三季采摘,春季重点生产绿茶,夏季重点生产红茶,秋季重点生产黑毛茶、茯砖茶等,改变以往只生产绿茶和少量红茶的生产模式。在保持绿茶为主导茶类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红茶、汉中茯茶等,做到茶叶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形成以绿茶为主,绿茶、红茶、黑茶合理搭配,功能性保健茶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

(7)拓展营销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在重点产茶县及乡镇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专业茶叶市场。以北京马连道茶城为窗口,逐步融入北京市场,稳步开拓西北市场和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积极拓展全国茶叶市场。加快茶叶电商市场建设,鼓励新型茶业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线上线下结合,加快茶叶实体店功能转型。走出国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中,提升汉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8)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科技水平。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积极引进茶叶专业人才,壮大茶叶科技队伍。以汉中茶叶职业技术学校为基地,抓好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与涉茶科研院所高校联系与合作,组织人员到省市茶叶高等院校学习充电。吸收大专院校茶叶专业毕业生到市县业务单位来工作。围绕重大课题和关键环节,组织研究和攻关,全力提升汉中市茶产业科技水平。

(9)制定保障措施,加大产业投入。要树立“茶叶兴县、茶业富民”的发展理念,产茶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争当“茶书记、茶镇长”。要把茶业纳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精准扶贫、促进就业的整体战略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生态文明的范畴来抓,及时研究解决茶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争取茶产业发展资金;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要积极争取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要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不断增加投入。

(10)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一、二、三产融合。积极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茶旅游相融合,推进休闲观光和茶乡旅游协调发展。形成一批以茶叶采制、茶园观光、茶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为特色的茶园休闲观光基地,加快发展休闲茶业、创意茶业,促进生产、消费体验互动,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茶产业迎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猜你喜欢

茶业汉中茶园
茶园飘香
汉中石门十三品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周宁生态茶园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汉中为王(二)
汉中为王(一)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