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解析

2017-01-12

中州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源语言立场译者

易 明

(洛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文化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解析

易 明

(洛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桥梁。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文章阐述了文化立场与译者主体性之间制约与依存的关系,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建立在译者、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译者应该站在构建翻译生态系统平衡的立场上,正确理解作者和原文本,恰当处理源语言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关系,建立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

文化;翻译;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础上而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为译者的文化意识、生活经历、审美标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西方,译者主体性经历了被忽视——被选择——被强调的过程;在中国,专家学者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而且有别于其主观性,前者的发挥融于制约与反制约的过程中,而后者的发挥涉及个人意愿的支配,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在翻译中,译者作用的客体是原作,译前工作需要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读原文,译中工作需要其充分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译作与原作信息上的对等。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在尊重原文本的基础上寻求与目标语相匹配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作者因素与读者因素,甚至是作者、译者、读者彼此间时空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译者主体性作用于翻译过程的各个细节,小至对原文本的理解、阐释、语言再创作,大至翻译的目的、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从本质上讲这也是译者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再现。

二、译者主体性在译者承担不同角色中的体现

译者的地域性特征、生活的经历、教育的背景、审美的标准、思维的方式、文化的内涵等因素都会影响译文的表达。从本质上讲,译者在翻译中要经历两个环节和三种角色转换,两个环节即理解和表达,三种角色转换即读者、阐释者和再创作者。

(一)译者主体性在译者承担“阐释者”角色中的体现

作为“阐释者”的译者需要具备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深层次挖掘和分析原文本的内涵、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这一过程是在译者主体性的支配下进行的。这一角色的译者仍处于理解环节,但是属于深层次理解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译者会发现多种矛盾和冲突,例如译者和作者、源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这些矛盾和冲突的不断深化导致译者在阐释过程中很自然地侵入原文本,坚实了建立源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共生关系的基础。

(二)译者主体性在译者承担“读者”角色中的体现

作为“读者”的译者首先要阅读和理解原文本,这是翻译的第一步。此阶段译者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来阅读和理解原文本的,本能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角色中,译者处于理解的环节,并体现了对原文本的信赖,即认为原文本是言之有物、有意义的。既然是所谓“读者”的角色,译者这一行为的目的便是对原文本进行认知,涉足其中的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然后将认知行为的结果或结论作为存在的意识形态,为翻译活动打下基础。

(三)译者主体性在译者承担“再创作者”角色中的体现

作为“再创作者”的译者不仅需要表达原文本的基本信息,还要传达其内涵、文化和思想。在此阶段,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处于高潮。这一角色的译者处于表达的环节,实施吸收原文本意义和精神的行为,也就是将“入侵”的成果加以“吸收”,寻求最为恰当、最为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客观、准确、形象地传达原文本的思想和意义,传递原文本自身外现的和隐含的信息。但是作为原文本的再创作者,译者必然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容易造成“一边倒”的局面,导致译文失衡。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处理源语言文本和译入语文本的关系,恢复译入语的本来面目。

三、文化立场与译者主体性

(一)文化立场是译者在翻译中的限制因子

作者、译者、译入语读者和翻译研究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他们共同构建了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这些翻译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地域性、文化立场等都属于翻译生态因子的范畴,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文化立场在实现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作为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不同的文化立场使得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站在源语言文化的立场上,译者会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站在译入语文化的立场上,译者会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站在源语言与译入语文化交流的立场上,译者会避免绝对的异化和归化;站在翻译研究者的立场上,译者会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采用合理的翻译方法处理译文。例如:扁鹊:Bianque, a famous physician in ancient China,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同时又对其作出了解释,这样译入语读者就能知道扁鹊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医。再如:

1.Everybody said how well the new secretary was doing, but old Mr.Carr said shortly, “Yes.New brooms sweep clean.”

译文:每个人都说新上任的秘书做得好,但是卡尔老先生却慢悠悠地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评价:原文本中的new brooms sweep clean,在字面上表达的意思是“新的扫把扫地干净”,这跟咱们汉语中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具有相同的意思,用来表达“新上任的人做得好”。译者舍弃了原文本的意象,采用了归化翻译法,是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取向。

2.三十多年前,有两位中年教师在一所美术学院教作品欣赏课。其中一位教西方画欣赏课,姓吕,他本人装扮得也很有“西方风度”,整天西装笔挺,皮鞋锃亮……另一位是……

译文一:One of them, whose surname was Lü, taught appreciation of western art, had a western air about him——always wearing a well-pressed western suit and shiny leather shoes.

译文二:The former, named Lü, was dressed in western style with neat suit and smart shoes.

评价:译文一注重字字对应,译文二遵循翻译的目的,讲求文化的交流。原文本的读者是中国人,文中有“西方风度”“西装”这样的字眼,但是译入语读者应该是西方人,像“西装”这样的词对于西方人而言,实际上就是他们日常所穿的衣服,直接将其译为“suit”即可。在这一例子中,译文一的译者站在了源语言文化的立场上,导致译文显得啰嗦、累赘,译文二站在了源语言与译入语文化交流的立场上,很好地传递了原文本的信息。

(二)译者主体性在文化立场制约下的灵活运用

1.译者主体性的地位的重要性

“走向译者”的口号是由法国学者贝尔曼提出的,并且他认为,译者应该从主体的地位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翻译批评。而作为操纵学派,他们指出,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对文本进行抉择和摆布的过程,是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而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译者在抉择和摆布原文的过程中,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他们也强调译者存在的重要性。周文革、刘平推崇“互文性”理论,他们认为,译者的主体性,应该定位在读者——阐释者——作者,这三个层面上。原文是一个前文本,而翻译后就是这个前文本的生成文本,这是由“互文性”理论得出的结论。刘弘玮认为,大多数的翻译者为了能够让译文真实地反映原文想要表达的思想,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提升自身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能力。而这个主体性是客观地存在于翻译的全部过程中的。万莉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原文和作者,然后译者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地位不可动摇。以上的这些观点能够体现出译者主导地位是存在于翻译活动中的。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译者只有站在全球高度,把自己当作全球文化的主人公,关注翻译的无机环境——某种语言材料,才能将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出来,并且关注相关的制度文化、自然生态环境、行为文化或者特定的观念文化,并让多样性的语言保持健康和活力,形成生态形式,还要关照主体间的个体。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对翻译标准的界定和对原文本的选取,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不是肆无忌惮、随心所欲的,而是建立在符合作者、作品和译入语读者意愿的基础上,把翻译研究者的原则和理论作为标准,充分考虑主体间性,即译者、作者、译入语读者和翻译研究者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理解并融合、相互平等、平等对话、双向互动的交往关系和特点。译者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要把文化差异作为存在性的基础,把文化交流和传递作为目的,把等值地传递信息作为原则,这才是翻译主体的核心所在。另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善于合理处理各种对立和矛盾,比如归化和差异、形式和内容、译者和其他的翻译者、源语言意象和译入语文化等等,充分有效地发挥译者主体性。

在翻译活动中,一方面译者应该承认原文本存在的客观性,在翻译目的的基础上,忠实于原文本,充分运用自身的综合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译者主观的猜测和判断,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制约,这些制约来自于不同的因素。

例如:

1.She is as virtuous as she is pretty.I esteem her for her good sense, as much as I admire her for her good looks.

译文一:她的正直不下于她的漂亮。我尊重她的品格不下于我赞美她的容貌。

译文二:这个人不但非常漂亮,而且极有修养。我敬重她,不但是因为她的美貌,更是因为她内心品格的高尚。

评价:从以上两个译文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是从翻译风格而言,体现了两位译者的表达习惯。前者关注的是译文与原文结构上的一致性,是原文文本取向的翻译方法。后者对原文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语言表达上符合译入语习惯,是地道的表达,体现了译者作为创作者的角色,是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取向。

2.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火烛都砸了的也有。

译文一:Some widows sob and shout when they remarry; Some threaten to kill themselves; Some refuse to bow to heaven and earth after they have been carried to the man’s house; Some smash the wedding candlesticks.

译文二:Some widows sob and shout when they are forced to remarry; Some threaten to kill themselves; Some refuse to go through with the wedding ceremony after they have been carried to the man’s house; Some even smash wedding candlesticks.

评价:原文本是关于寡妇再出嫁的细节描述。涉及到“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译文一将其译为“Some widows sob and shout when they remarry”,没有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信息传递出来,译入语读者无法明白“寡妇改嫁为什么要哭喊”,甚至要“寻死觅活”“拜不成天地”“砸火烛”。译文二将其译为“Some widows sob and shout when they are forced to remarry”,与译文一相比,增加了“are forced to”,这样译入语读者就能解读出寡妇再出嫁的种种表现的原因——被人强迫出嫁,进而理解这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另外,关于“拜不成天地”的翻译,译文一将其译为“refuse to bow to heaven and earth”,但是由于“拜天地”是中国婚俗文化所特有的,译入语读者难以将结婚与天地联系起来。译文二将其译为“refuse to go through with the wedding ceremony”,这样译入语读者就能明白其中的涵义。此处,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舍弃了原文的意象,按照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的取向处理译文,使意义明确,实现了文化信息的等值有效传递。

四、结语

翻译是建立在多重因素互动基础上的一种认知活动。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文化立场的客观制约,以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为导向。文化立场制约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但也有利于阻止译者主观性的滋长,使得译者在翻译中能够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进行翻译活动,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来搭建不同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译者必须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宏观把握全球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正确理解源语言作者和作品,合理有效地处理好源语言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原作达成共识,为读者展现一个地道的世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实现作者和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1]万莉.译者主体性论析: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勒费弗尔的改写理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60-261.

[2]朱月娥.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1):55-58.

[3]陈文伯.译艺:英汉汉英双向笔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43.

[4]吕俊, 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40.

[5]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0.

[6]刘弘玮.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忠实标准[J].江西社会科学,2010(11):208-211.

[7]柳晓辉.译者主体性的语言哲学反思[J].外语学刊,2010(4):122-125.

[8]周文革,刘平.互文性视角下译者主体性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25(2):111-113.

(责任编辑 谢春红)

The Analysi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YI M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0, China)

The translator is one of the subjects in translation, and plays the role of bridge for transmitting and communicating the informa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translation. However, it i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following paper states the restriction-dependenc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translators fulfill the subjectivity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translator, the writer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 And the translators should be in the posi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balance of translation ecosystem, try to understand the writer and the original text, and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to establish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cultur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2016-12-05

2014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文化接近视角下河南省旅游外宣英语策略研究”(142400410460)

易明(197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1.024

H059

A

1008-3715(2017)01-0109-04

猜你喜欢

源语言立场译者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扬 善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