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2017-01-12张佳南真唐庆范恒△
张 佳 南 真 唐 庆 范 恒△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一班,武汉 43006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汉 430022
·学术探讨·
范恒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张 佳1南 真2唐 庆2范 恒2△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一班,武汉 43006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汉 43002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持续性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腹痛并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呈慢性病程,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增高,其病情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并与结肠癌关系密切,被视为癌前病变之一,同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1]。本病属祖国医学之“泄泻”、“痢疾”、“便血”等范畴。近几年,中医学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随证灵活加减,突出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疗效肯定[2]。范恒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湖北省及武汉市中青年知名中医,协和医院中医科学科带头人,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始终注重实践,临证治疗强调病证结合。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中,擅于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特色,强调湿、热、毒、瘀在发病中的作用,伏毒在疾病复发中的机制,治疗上突出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收到显著临床疗效,并在多年的诊治过程中逐渐形成溃疡性结肠炎特色诊疗思路,现将范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探讨如下。
1 伏毒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的邪毒潜藏人体某个部位,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性,具有迁延、反复、难祛的临床特点。“伏者,匿藏也,所谓‘伏邪’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内生“伏毒”常始于微而成于著,是在多类内伤疾病发展过程中,因多种病理因素,如湿、热、痰、瘀等蓄积体内,不得化解,转酿为毒,伤害脏腑功能,导致实质性损害,虚实互为因果,形成质变,藏匿深伏,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每因多种诱因自内外发而为病。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里说:“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也”。揭示潜伏在胃脘中的停饮是痢疾缠绵难愈的主要原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时发时止、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二是潜伏人体的病灶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并非完全静止,一旦内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受外因(如情志失调、饮食失节等)影响,容易复燃甚至扩散;三是活动期的患者一般初起即见脾气亏虚,大肠湿热兼有气血两燔的表现,有伏气化火和正虚的双重特点。这些特点都与传统医学中的伏邪致病特点一致,因此,伏毒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重要的发病机制。
2 重视清热燥湿,湿热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发病之本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若大肠传化功能失职,则表现为排便异常,如便秘、腹泻等。湿热壅滞肠道,气血不调,肠络损伤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病机关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虚则湿胜”、“湿胜则濡泄”。《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伤寒论》曰:“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林佩琴在《类证治裁·痢症》中云:“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夹糟粕积滞,并入大小肠,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脾虚生湿,湿蕴热积于肠,日久热盛肉腐,肉溃成疡则血溢。
3 血热、血瘀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机
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损伤肠络,下痢脓血,病在血分。血热证多由邪热入血所致,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出的证候。血热一旦形成,可殃及营血,致使气血壅郁,停滞为瘀。最终,热与瘀壅滞在血分,相互搏结,而成瘀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即为火热之邪内侵,搏血为瘀,瘀热互结,泻下赤白脓血。《千金方·热冷疳蚀诸痢论》云:“大凡痢有四种,谓冷、热、疳、蛊。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涩,蛊则纯痢瘀血。”提到瘀血与热致痢的特点,《圣济总录·脓血痢》谓:“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脓血相杂,故成脓血痢。”指出积热煎灼阴液,血不归经,化为瘀血与脓相间,发为痢疾。血之运行,有其常道,脏腑火热,内迫血分,络脉受伤,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溃疡性结肠炎血热证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特征,大肠络伤则便血。
4 典型医案
患者,张某,男,20岁,大学生。因“黏液脓血便5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黏液脓血便,伴腹痛。在外院多方诊治效果不显,遂前来诊。症见:排稀软便,日行5~6次,便中带有黏液及脓血,血色鲜红,伴里急后重,便前有腹痛肠鸣,口干口苦。查体:形体偏瘦,脐旁轻微压痛,舌红,苔黄稍腻,脉滑数。外院做结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属湿热蕴结大肠,瘀毒阻络,肠络受损。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散瘀。处方:苦参30 g,黄连10 g,黄芩15 g,黄柏15 g,白头翁20 g,薏苡仁30 g,青黛10 g,赤芍20 g,三七10 g,白芨20 g,白芍20 g,地榆20 g,仙鹤草20 g,木香10 g,炙甘草15 g,7剂,水煎取汁,直肠滴入,日1剂,2次/日。
二诊:患者自述大便日行1~2次,质地偏稀,脓血及黏液都较前减少,腹痛明显减轻,无里急后重,舌红,苔薄黄,脉滑。本病病机以湿热为本,病势缠绵难愈,故治疗应始终坚持以清热利湿为大法,再随症加减。患者服药后,湿热证减,腑气已通,故去白头翁、木香,减青黛为5 g,继以7剂,水煎取汁,直肠滴入。
三诊:患者自述大便日行1~2次,成形,大便无黏液脓血,无腹痛,食欲稍差,前方去白芨、白芍,苦参减为20 g,加黄芪20 g,白术15 g,日1剂,继续直肠滴入巩固治疗1个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初诊、二诊以黏液脓血便为主诉,血色鲜红,伴腹痛,里急后重,属湿热蕴结大肠,热瘀阻络,治以清热燥湿,凉血散瘀解毒,方中苦参、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清热燥湿;青黛、赤芍凉血解毒;地榆、仙鹤草凉血止痢;三七、白芨散瘀止血;木香、白芍、甘草理气缓急止痛,诸药共奏清热燥湿、凉血散瘀、解毒止痢之功。三诊诸证消失,然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易复发,缠绵难愈,因患者体内伏毒难清,且素有脾虚为本,故以凉血解毒为继,辅以白术、黄芪培土扶中,固本以防复发。
[1] 陈志强,蔡光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96-302.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10.3969/j.issn.1674-4616.2017.01.019
2016-12-02)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fanheng009@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