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日报》抗台风报道看党报在灾难报道中的独特作用
2017-01-12□文/章会
□ 文/章 会
从《温州日报》抗台风报道看党报在灾难报道中的独特作用
□ 文/章 会
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党报等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和价值?《温州日报》在2016年秋季多次台风灾难中的作为表明,在专业化操作、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深度挖掘、报道的持续跟踪等方面,以党报为代表的专业新闻队伍,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温州日报 灾难报道 台风 专业记者 谣言
对于温州而言,2016年秋季确实是多事之秋,从中秋节开始的短短一个多月,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16号台风“马勒卡”、17号台风“鲇鱼”、19号台风“艾利”接踵而至。虽然都不是在温州登陆,但强降雨重创了温州,很多地方突破历史最高水位,灾情应是最近几年来最严重的一年。尤其特殊的是,这一年的抗台救灾中,温州还遭遇了多次舆情事件,舆论形势异常复杂。台风“莫兰蒂”一天带走了三座国宝级廊桥,引发全国媒体广泛关注;由于台风登陆当日正值中秋佳节世界温州人大会召开,灾难的伤痛与海内外千余名游子相聚的欢娱形成反差;台风“鲇鱼”导致水头镇百年未遇的漫水,最深处达11.38米,人们对上游水利建设和政府救助有误解,导致网上网下躁动不安……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以《温州日报》为核心的党媒融合传播方阵通过及时迅捷的信息发布、深度全面的抗台救灾全景展现、权威可靠的专业解读、真实感人的抗台人物典型挖掘,及时报道新闻,维护正常的社会及救灾秩序,有力地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充分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党报在灾难报道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专业化操作的担当和作为
在灾难报道中,准确与迅速相比,准确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不准确的报道越迅速,破坏性越大。
在台风“莫兰蒂”登陆时,温州市泰顺县因暴雨导致泥石流。在市委书记向省委汇报有关抗台救灾动态时,某网站记者既没有赴一线采访查证实情,也没有严格遵守重要稿件审查制度,迅速上网发布类似“泰顺尚无出现重大灾情”的不实报道,以至于引发伤亡家属的极大反感,挫伤风雨中奋力抗台救灾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给抗台工作带来干扰。
而当日的《温州日报》记者在进泰顺道路塌方、无法前进的情况下,通过连线多年建设的通讯员队伍,了解抗台一线情况,再结合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采写稿件,并第一时间通过新闻App发布。与此同时,当晚制作的《温州日报》一版,腾出原本提前多日策划的头条位置“世界温州人大会开幕消息”以及与之配合的二三版专版,代之以“省市领导就做好防汛防台工作进行再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确保防御救灾到位”的稿件,头条下是两条台风报道的导读,二版、三版则推出“齐心协力抗台救灾”专版,其中三版还在当夜12点,约请采访部副主任撰写评论《有序应对紧而不乱》。整组报道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有图片,及时准确传达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再现基层干群奋力抗台的现场,同时对下一步抗台救灾工作提出建议。
准确的报道来源于机制的保障,历年台风季《温州日报》都有一套完整的灾难报道预案。根据往年秋台风易成灾的经验,今年的秋台风来临之际,《温州日报》领导要求“以最坏的打算,作最充分的准备”,在原来以城乡新闻部为主的抗台报道预案基础上,成立报网互动的抗台报道联合组。由分管采编业务的副总编任指挥,时政要闻中心主任和新媒体中心主任分别担任副指挥,下设驻防汛办组——时政新闻部对接,一线报道组——城乡新闻部对接,深度报道组——经济新闻部对接,全媒体报道组——温州新闻App、瓯网、党报公号等组成的新媒体中心对接。其它部室全力配合,共同完成抗台报道。
事实证明,这样的机制确保了《温州日报》迅速派驻大量记者到抗台一线,第一时间采写最基层的报道和领导层的决策部署,并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出去。《温州日报》有限的版面和消息数量,在此时对读者而言成为一种权威参考。他们首先根据台风消息占据报纸版面的比例,从直觉上判断此次台风的严重程度。从9月16日到9月20日,《温州日报》连续五天,多版联动,先后推出11个抗台救灾专版。国庆7天小长假,《温州日报》全部取消休刊,天天出报,前几天基本上是台风灾后重建和新台风预警占据一二版。从版面总体语言上体现了抗台救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进展情况。与此同时,新媒体大量采用记者一线报道和深度报道,加工整合,强势推出《看众志如何成城?温州抗击台风“莫兰蒂”360°全程记录》《温州最全抗台救灾图景,请向在风雨中战斗的他们致敬》等,单篇阅读量超过20万人次,各平台转载转发合计突破50万人次。9月21日至9月30日,《温州日报》官微增加粉丝量超过6万。足见关键时刻党报权威而准确的声音依然是受众所需要的。
灾难报道,在责任面前须有专业,而这正是党报及其从业人员多年磨砺出的精髓。
二、信息传导的及时和深度
台风“鲇鱼”登陆后,温州水头镇真正“水漫到头”,交通中断、断水断电,成为孤岛。微信朋友圈中各种求助信息在转发,还夹杂着等待救援无果的怨言。《温州日报》记者通过绕行、趟水、乘坐冲锋舟等多种方式进入水头,用时8个多小时跟随水上救援队采写稿件,动态图文通过温州新闻App发布,第二天要闻版头条位置《水上救援队的24小时》一稿,真实记录了当地彻夜紧急救援的紧张,以及救援队实地搜索结合专人搜集电话微信救援信息等多方位救助方式,消弥了杂音,也为救援行动赢得更多的理解。
当日,相隔30公里的高楼镇一艘救人冲锋舟侧翻,11人被困飞云江,抱着电线杆、树干等待救援。《温州日报》4路记者分别从救援现场、瑞安消防、高楼派出所、温州市防汛办发回救援动态,后方采访部主任整合各方信息,第二天呈现在报上的是半个多版的《洪流中的生命救援》。该报道从救人需要上游水库关闸拦洪,而关闸就意味着水库水位上涨,威胁下游数千群众生命安全的两难抉择入手,一边是前方“画面”:等待救援人员数小时抱着树干,精疲力尽;一边是途中“画面”:公安、消防人员从不同途径,抬着救援船、冲锋舟徒步几十公里赶往现场;一边是省、市防汛办的视频直播里,省长、市委书记、水利专家等各级指挥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下,密切监测水情,不时发出关闭水库闸门、再争取半小时等指令,为救援行动争取短暂的时间窗口……在千人同心救助下,次日凌晨4时28分,所有人员安全脱险。整篇报道不但有细节,而且故事讲得好,一环套一环,从时间和险情赛跑的抉择,到风雨中跋涉的救援,过程之惊险紧迫,看得人透不过气来。网友点赞道:可以媲美中学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有良心有责任的媒体和职业人……可以自豪地说,这样高水平的报道不是有多年专业积累的党报团队,是无法圆满完成的。
三、灾后重建的监督和凝聚
灾难发生时的景象描述是最能直观表现灾难严重程度并获取人们同情,所以短时间的灾难救援容易吸引各种媒体关注,但其实灾后重建更需要长久关注。《温州日报》每次的台风报道,都把更多版面给了奋力抗灾的人们。每次灾难过后,除了在一版二版等重要版面编发各路记者从救灾现场发回的各种报道外,更是利用日报的拳头武器——评论,以连续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直接表达编辑部观点。比如台风“莫兰蒂”之后的《危难时刻彰显先锋本色》《八方援手共建家园》《夺取抗台救灾全面胜利》等系列评论,从生命至上、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基层干群不松劲不懈怠、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共建家园等不同角度,既有效地监督和引导了各地的救灾重建工作,又表达出“面对灾难,这座城市总能随时随地举出一股集腋成裘的力量,当这种力量转化为抗灾动力时,面对任何灾难,我们都会变得无所畏惧”的正能量。
新闻报道中的角度选择往往反映了报道者对事件的定位。在重建家园过程中,《温州日报》还特别重视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一位基层公职人员的奔跑人生》《好“村官”吴贤解用生命丈量基层党员新标杆》分别以长篇通讯配发评论的方式,报道了为灾后重建献出年轻生命的人们,对这些普通人物生命故事的深情阐述和不遗余力的褒奖,为所有参与救灾的人们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士气。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