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谈网络专题策划要诀

2017-01-12王宣海

中国记者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海昏侯新闻奖南昌

□ 文/王宣海

从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谈网络专题策划要诀

□ 文/王宣海

网络专题一直是各级新闻网站展现自身采编实力、获得关注、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在近日揭晓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国江西网制作的网络专题《千年大墓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荣获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类一等奖。这篇作品通过互联网的特色表达和广泛传播,讲好了“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的考古故事,传递了文化自信的正能量。本文介绍这个网络专题的策划、采写经过及主创人员的思考、心得。

中国江西网 中国新闻奖 海昏侯

编者按2016年第11期《中国记者》“视点”专栏组织刊发了“评委解析第26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组文章,本期继续刊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采编心得,以从更全面的视角解析那些优秀作品究竟如何打动了评委和读者。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评析·

2016年11月2日,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由网信办传播局推荐、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制作的网络专题《千年大墓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荣获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类一等奖。

一、内容为王,强化“文化自信”优质主题

2015年11月14日,在前期准备了4年多的情况下,国家批复启动南昌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经初步发掘认定,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属于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西汉侯国历史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

面对这些重大发现,作为考古所在地的主流媒体,兴奋感油然而生。中国江西网多次专门召开专题策划会,组建采访、编辑、技术、美工等团队,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精心创作出一个优秀的网络专题,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呈现这次历史性考古发掘。

策划中,我们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中悟到,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之多、种类之丰富、工艺水平之高,正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这就是专题内容的主题和思想。于是,我们将专题定位于:通过海昏侯墓葬发掘过程和发掘成果,介绍文物知识和价值;通过展现海昏侯墓葬文物,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设置系列互动环节,引导价值取向,激发受众的文化自信。

具体来说,从网络专题搭建的雏形开始,就围绕“文物与文化”来展开,如“探索发掘”页设置了“专家解说”“文物列举”“考古高科技”等系列;在“珍奇文物”页中,将车马器、剑、金钱、漆器、酒器、乐器、陶器、玉器、铜器、竹器、木器等历史首现的文物以融媒体形式展示;在“江西考古”页中,将万年旧石器时代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新干县商墓遗址、瑞昌商周铜矿矿冶遗址、唐代吉州窑等赣鄱古遗址进行关联呈现。“南昌海昏侯墓文物网上展厅”是该专题的又一个特色内容,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编排,清晰地陈列出了墓葬里的金饼、马蹄金、雁鱼灯、车马器“当卢”、青铜锅、写有“昌邑九年”字样的漆器、青铜编钟、保存在木笥内的虫草、出土的五谷杂粮等数量庞大的文物。这些内容与环节的展示,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展现了中国形象,是正能量的传递与传播。

同时,我们在专题内容选取上实现互联网“融”的特色:一是报网融合,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南昌晚报》等中央及地方纸媒关于海昏侯墓发掘的文字图片融入;二是台网融合,将中央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南昌广播电视台等关于海昏侯墓发掘的音视频融入;三是原创融合,将采编团队采写的原创内容进行融媒体报道,通过高清图集、小专题、小视频、微博、微信、H5、全景、论坛等形式呈现。通过这些互联网的“融”特色使各种媒介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浑然一体,受众畅游其间,应接不暇,全方位、立体化地提升了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

二、技术为要,强化视觉盛宴呈现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内容是核心,技术是驱动、是手段。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采用消息、通讯、评论、访谈、特写、高清图、音视频、Flash动画、无人机、3D特效、AR、VR全景等多媒体技术呈现手段,新闻专题就能丰满起来,能更直观、形象、生动、鲜活。网络专题《千年大墓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正是多媒体技术较为完美呈现的“集大成者”。

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经报道后,深得受众追捧,尤其是广大考古爱好者、收藏爱好者和文艺创作者。但是考古现场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如何既能满足广大网友亲身体验的心愿,又不影响考古发掘工作,中国江西网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启动了专题全浸式创新报道方案。该方案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利用无人机全景技术。通过720度全景,航拍了海昏侯墓的全貌及墓下的方方面面,让网民和受众在全景的虚拟空间里,身临其境地“浸入”大墓,体验和观察大墓。全景无人机技术呈现融入专题后,当天就获得了1.7万的访问量。

二是制作了两个三维视频。海昏侯大墓主椁室发掘之时,中央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南昌广播电视台都以直播的形式展现。中国江西网如何创新?对此,中国江西网的团队在电视直播和全景体验之外,还专门采集了很多细节,围绕网民最关心的两个部分(发掘过程和车马坑)制作了两个三维视频。这两个三维视频用简介文字配上系列数据,不仅弥补了电视直播和全景体验的不足,还避免了视觉盲区,让受众对大墓的文物保护感受更加真切。

三是开设了网上展厅。南昌海昏侯墓发掘出的文物2万多件。2015年11月17日,为期一周的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展在江西省博物馆公开展出,110余件“新鲜出炉”的各式珍贵文物令参观的人们惊叹不已。2016年3月2日,海昏侯墓441件文物亮相首都博物馆,为期3个月接待参观人数超36万,天天爆满。为扩大地面展览的影响力,增强传播力,中国江西网决定在专题中开设专门的网上展厅,目的就是通过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文物照片向全球网友展示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通过多次对江西省博物馆的实地考察,在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支持下,对展厅设计效果图进行仔细研判,同时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使用了3D建模、贴图、Flash编程等技术系统,加上整体设计上的美观视觉、清晰结构,将近千件精品文物图片设计成18个章节,完成了网上展厅的工程。该网上展厅的上线,既丰满了专题的内容,还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因为这一网上展厅的出现改变了一直以来“新闻速朽”的理念,经过充分积累和挖掘,集纳成了“不朽”的江西考古新闻历史的记录者。这种“博物馆式”阅读体验,缩短了科学新闻与社会公众的距离,着力将传播的资讯获取目标与促进考古科学发展的目标完美结合,让相对枯燥的历史文献和各种考证资料也变得有趣易读。

除了创新的无人机、三维视频、网上展厅外,我们还在专题中补充常规的多媒体技术,如高清图集、配乐、访谈、Flash动画页面、地理信息图等,将相对枯燥的文物知识、考证资料通过多媒体的技术默契呈现,变得鲜活有趣,融互动性、可读性、观赏性为一体。

三、制作为上,强化穿越时空古今交融

什么是精品网络新闻专题作品?中国记协评奖的要求是:主题得当,特色鲜明;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交互性强、表现形式多样;页面结构清晰、逻辑分明、布局合理,页面设计新颖美观,富有特色,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从打造精品的角度出发,这个专题从上线开始,就围绕古今交融这个理念进行。如制作了720度全景和三维视频,强调的是受众体验的舒适度、穿越感。在每个超链接的页面里,都制作了“网友互动”板块,将专题文章页面直接与网站的“大江论坛”“手机江西网”、微博、微信关联。如“网友评说”“墓主猜想”等专题页面,集纳网络评论精品文章和网友精彩观点,实现了专题制作上的交互性。在每个篇章的页面上,大量使用了毛笔飞白、墨迹、云纹、八宝阁、繁体书法印章、透明的Flash动画等与考古发掘、传统文化主题契合度高的制作手法,将整个专题的历史底蕴、文化品位烘托呈现。在页面制作配色上,全部采用了古朴典雅的底纹,配上墨迹,融入暗红字体,增添了神秘气氛。在每个篇章的导引页制作上要求简洁明了,大气恢弘,页面上除了简洁的文字介绍,就是红黑相间的艺术标题。

随着刘贺印章的面世,千年海昏侯墓的主人身份被确认。为了展现这个惊世发掘,中国江西网的制作团队在每个篇章进入时,还专门制作了“进入”按钮,并且这两个字选用的是繁体字,也是最能反映中国厚重文化的文字表现形式——书法印章。这是该专题作品的特色制作。“进入”这一繁体书法印章按钮的选择,与页面制作上其他艺术元素,如整体色彩、字体形态、编排方式等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整个页面古色古香的艺术风格和千年韵味,在中国新闻奖定评时获得了评委们的好评。中国新闻奖评委、山西省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安兴对此评述说,墓主被确认为刘贺的最关键的铁证是“大刘记印”这一玉印。中国江西网的专题篇章选用“进入”繁体书法印章,属于一大特色,也是对这一重大证据的呼应。“进入”两字的繁体印章设计,也是一种增强视觉冲击力的体现,提示受众和网民将要点击进入的是具有传奇色彩和厚重历史的千年帝王侯之墓,增加穿越时空的心理预期。 (作者是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海昏侯新闻奖南昌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试论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编列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南昌护桥记
海昏侯墓的四个“最”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马蹄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八一”起义为什么在南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