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华日报》“义乌最美民工”连续报道如何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7-01-12何百林

中国记者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奖义乌市民工

□ 文/何百林

《金华日报》“义乌最美民工”连续报道如何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 文/何百林

地市报如何才能获得中国新闻奖,尤其是一等奖这样的大奖?什么样的报道才能打动评委?《金华日报》的连续报道“义乌最美民工”落笔在人性的真善美,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

连续报道 中国新闻奖 金华日报 民工

在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由我参与采写的连续报道《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有幸获一等奖。这组连续报道的主角是贫困的外来民工、身患绝症的破产小企业主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阶层,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

一、深挖故事里面的故事

2015年1月初的一天,金华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东获悉一条重要新闻线索:一名在义乌打工的外地民工因工伤导致左眼彻底失明,艰难维权多年没有结果;在义乌市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爱心律师的帮助下,法院判决企业主赔偿7万多元,但这名民工得知原来的企业主也很困难后,主动放弃所有赔偿。陈东社长将这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转给义乌新闻中心,要求进行深入采访、及时见报。

记者职业的敏感让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条“大鱼”。之后,我想方设法联系到义乌市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人,并通过他找到这位名叫张明伟的贵州籍民工。

在正式采访张明伟前,记者在心生敬意的同时,内心也充满好奇和不解:在不少人对80后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外来民工心存偏见的大环境下,作为80后外来民工的张明伟,为何会主动作出放弃全部赔偿的决定?这是他本人的真实意愿,还是另有隐情?

毕竟,对于一名家境贫困的外地民工来说,7万多元不是一笔小数目,况且这是他艰难维权3年后才争取到的结果,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呢?我意识到,这个感人故事的背后,肯定还有不平常的故事。

第一次采访,一共进行了3个多小时,这在我平时的人物采访中并不多见的。其实,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聊天。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张明伟有些内向、不善言谈,而我要追问的,除了后来的主动放弃赔偿,还有3年前的意外受伤、左眼失明,以及3年来漫长而又艰辛的维权路。我知道,对于张明伟来说,每次回忆这些经历,无疑都是一次痛苦的过程。因此,我并没有像采访其他人物一样,一开始就拿出笔、掏出采访本,而是先轻松地跟他拉家常,甚至会问他在义乌能不能买到贵州人爱吃的辣椒干。等他慢慢敞开心扉后,我才开始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地追问发生在张明伟身上的漫长故事。于是,张明伟讲到他受伤的详细经过,讲到左眼失明对他的生活、家庭、心理带来的诸多影响,讲到3年来坚持维权的艰辛历程,以及如今突然放弃所有赔偿的原因……

之后,我又采访了3年来一直在免费帮张明伟维权的义乌市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志愿律师,对张明伟维权案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对3年来的艰辛维权历程进行反复核实,并仔细查阅了义乌市人民法院的判决结果,从而掌握了大量一手信息,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2015年1月13日,《金华日报》“焦点版”以《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为题,用半个版的篇幅详细报道了张明伟以德报怨的感人故事。文章刊发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二、讲述感动之外的感动

张明伟的妻子也是一名外来打工者,3年来一直陪着左眼因工伤而失明的丈夫艰难维权。但是,得知丈夫主动放弃近8万元赔偿款后,这名淳朴的女子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还安慰张明伟说:“老板娘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不容易。如果因为我们索赔导致老板娘压力过大而出现意外,她女儿就没有妈妈了,那样的话,小孩子太可怜!”

张明伟的父亲也非常支持儿子的决定。为了帮助张明伟渡过眼前的难关,老人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唯一的一头耕牛卖了,替张明伟还了一笔6000元的债。义乌市一家快递公司负责人得知张明伟的父亲卖掉耕牛后,当即决定捐出6000元,帮助张明伟父亲重新买一头耕牛……这样的感动细节,还有很多很多。而我能做的,就是通过细致追问和反复核对,将其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不少读者得知张明伟的遭遇后,既为张明伟和家人的义举叫好,也对3年来拒绝赔偿的原工厂负责人盛东玲不满,甚至有人认为盛东玲是一个既不遵守法律法规,又狠心无情的“资本家”。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找到盛东玲当面采访。但是,要想找到盛东玲并非易事。因为张明伟本人和志愿律师都没有盛东玲的联系电话,且盛东玲已多年不在家中居住,村中无人知晓她的联系方式和去处。再说,因为我先期报道了张明伟的遭遇,盛东玲会不会接受我的采访?见面了,万一她破口大骂怎么办……

四处打听了一番,依然没有盛东玲的任何消息。我不死心,因为我始终认为,如果不能找到盛东玲,我的这组连续报道是不完整的,至少有缺憾。

既然联系不到盛东玲,我决定采用最笨的办法——守株待兔。于是,我独自前往义乌市义亭镇,找到了3年前张明伟打工的村子。当年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在村民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盛东玲的家。这是一幢未装修的3层旧楼,大门紧闭,铁锁锈迹斑斑,外墙的红砖在长年雨打风吹后显得破旧不堪。村民们说,盛东玲已有很长时间没在家中居住,听说长年在外求医,村民们既没有她的联系电话,也不知道她求医的具体地址。由于见不到盛东玲,我采访了多位村民。从村民口中得知,3年前盛东玲跟丈夫开的塑料袋厂是一个只有几名工人的小作坊,主要给别人代加工,几乎没什么钱赚。3年来,盛东玲家接连遭遇变故,光看病就花去数十万元医药费,至今还欠下40多万元债务。由于身患重病,盛东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直靠亲友接济生活,女儿由一名热心的堂叔照顾。因此,盛东玲并不是有钱不还的“老板娘”,而是无力赔偿。

之后,经过多方努力和辗转寻访,我终于从盛东玲的一名亲戚那里问到了盛东玲的手机号码,并设法联系上长期在外求医、已到淋巴癌晚期的盛东玲。当我将张明伟主动放弃赔偿的消息告诉盛东玲后,她非常感动,当即在电话中表态:等以后有能力了,她一定想办法还这笔钱;万一她不在了,也会在去世前嘱咐女儿长大后还清家里的所有债务。

按理说,采访进行到这里,已经接近圆满。但我仍没有止步,因为感人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当我将盛东玲的表态转述给张明伟时,这名淳朴的外来民工再次作出令人意外的决定:坚持在记者和律师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主动放弃赔偿的书面证明。他说,盛东玲的女儿还小,他不希望孩子从小背着沉重的负担面对生活,希望盛东玲能安心治病。

2015年春节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盛东玲回到义乌。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多次跟盛东玲联系,希望能去她的住处看看。几天后,我带着一些礼物找到盛东玲在义乌的临时住处。可能是我的诚意打动了她,那天,盛东玲接受了我的当面采访,这也是她第一次接受媒体当面采访。采访中,盛东玲讲述了3年来家中的种种变故。讲到动情处,她数次潸然泪下。最后,她郑重承诺:如果自己的病治不好,她愿意在去世后捐出自己的眼角膜,以此回报社会好心人对她的关心和帮助。她还委托记者帮忙联系接受捐赠的医院,看得出这是她认真考虑的结果。

就这样,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这组连续报道也不断向纵深推进,《等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还清这笔钱》《病重“东家”吐心声:我愿捐献眼角膜》《春节前首批困难民工将获救助》等多篇感人至深的后续报道相继推出……

三、帮扶主角身后的主角

在采写“义乌最美民工”连续报道期间,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在我们身边,还有多少像张明伟这样依法维权无果、生活陷入困境的外来民工?如果他们一直得不到社会的关爱,是否会对公平正义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特殊的外来民工群体,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对于因病致贫的盛东玲及尚未成年的女儿,作为媒体的我们能否有所作为……

在跟志愿律师、相关法官多次沟通过程中,我了解到,在外来人口超过本地户籍人口的义乌,类似张明伟这样艰难维权的人还有不少。因为维权无果,一些外来民工会走上极端维权之路,甚至酿成悲剧,从而影响社会和谐。事实上,从全国情况看,因为外来民工维权难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也比较多发。于是,我将关注的目光延伸至新闻主角身后更庞大的主角——通过法律方式维权无果的外来民工群体。

2015年12月24日,《金华日报》联合义乌市慈善总会、义乌市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共同发起成立义乌市外来民工关爱基金。这是国内首个专门救助贫困外来民工的关爱基金。成立当天,关爱基金就筹集资金17.6万元。在当天的成立仪式上,张明伟等5名在义乌打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无果的贫困外来民工成为首批救助对象。

《金华日报》发起成立这一基金,既是媒体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也为化解外来民工群体性事件这一重大社会课题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此举受到民政部门的高度评价。另外,在《金华日报》的持续关注下,义乌市有关方面将盛东玲母女纳入低保。当地民政部门还表示,盛东玲女儿高中毕业后,如果考上大学,在大一第一学期入学前,还可申请慈善助学金。另外,盛东玲女儿就读学校为她办理了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申请手续,每年可领取2000元补助,这进一步减轻了盛东玲母女的经济负担。

因为朴实,所以动人;因为善美,所以永恒。也许,这就是这组连续报道能打动读者、评委的原因吧。 (作者是《金华日报》义乌新闻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新闻奖义乌市民工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社区学院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义乌市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谁更老实?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义乌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