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着力办好党报,夯实融合基础,提升影响力、传播力
2017-01-12吴泽明
□ 文/吴泽明
《海南日报》:着力办好党报,夯实融合基础,提升影响力、传播力
□ 文/吴泽明
本文认为只有巩固和壮大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强化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海南日报》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在着力办好党报的基础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使党报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媒体融合 党报 影响力 海南日报
吴泽明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党报的内容、采编、公信力等方面优势向互联网和新媒体延伸,实现党报传播介质的多元化,巩固和增强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只有把党报办好、办强,党报的融合发展才能融得好、融得进,才能借助互联网延伸和放大党报的优势,巩固和壮大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强化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海南日报》坚持“两手抓,两促进”,在着力办好党报的基础上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使报纸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内报纸广告“断崖式”下降的背景下,《海南日报》近两年广告收入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正是得益于在办好党报的基础上推进融合发展,使党报的优势地位继续巩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五“度”并举提升党报影响力
2013年以来,《海南日报》通过三轮改版,在内容上深化,在形式上创新,既让报纸更能吸引读者,也使报纸内容更加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要求。特别是2016年5月启动的第三轮改版,是对前两次改版的全面优化升级,以“岂止于纸岂止于精”为理念,做精纸媒,做深融合,进一步彰显“党报意识、用户意识、融合意识”,提升《海南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一)提升高度,强化舆论引导力。
高度决定影响力,面对新媒体时代传播内容海量化的局面,党报要在众声喧哗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就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要坚持做有高度的新闻,以有影响力的宣传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做舆论场的“定海神针”。《海南日报》以三次改版为契机,在新闻宣传的高度上下功夫,使党报作为舆论引导主力军的作用更加凸显。
一是做强主题宣传。主题宣传是党报的政治使命,也是扩大党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重大问题、热点现象,创新理念、手段、方式,找准新闻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唱响主流声音,形成了大事看党报的社会效果,增强了党报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南日报社发出倡议,建立南海“更路簿”保护基金,首期出资100万元,引领社会各界为南海“更路簿”这一珍贵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传播共同出力。《海南日报》同时策划推出重磅专题报道“抢救南海更路簿”,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宣部新闻阅评认为,《海南日报》主动出击,打好南海维权“组合拳”,在配合国家南海舆论斗争中,充分发挥了海南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及时、准确发出了“海南声音”。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推出的系列特别报道“在信仰的旗帜下”也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肯定,阅评认为,《海南日报》推出的“在信仰的旗帜下”主题报道,围绕革命人物、革命 故事、党建知识、新时期改革攻坚事迹展开,是一组可借鉴的精品。
二是强化报纸言论。改版后,《海南日报》评论版从每周两期扩至每周五期,使评论的时效性更强。同时,在一版开设“今日论语”短评论专栏,选取当天见报的热点新闻同步进行评论,文风活泼,短小精悍,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在一版推出政论专栏“天涯专论”,围绕海南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长篇评论,阐释重大主题,在主动设置议题、营造舆论氛围、提供舆论支持方面更好地肩负起省委机关报的使命。
(二)挖掘深度,打造精品力作。
在传播介质多样化和传播速度即时化的新媒体时代,党报在传播效率上处于劣势,在“快一步”上比拼已不现实,而应在“深一层”上下功夫,即在阅读碎片化、快餐化的背景下,发挥党报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在深度报道上着力,满足读者对深阅读的需求。改版后,《海南日报》采取了“抓大减小”的思路,即减少不必要的边角新闻,不追求见报新闻的条数,而是腾出版面,把新闻做深做透。推出了“深读”版,早期每周四期,最新一轮改版中,调整为每周两期,每期用一个整版的篇幅,聚焦一个事件、一个问题、一个现象。深读稿件有现象描述,有原因分析,有对策建议,既揭示新闻背后的故事,又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由于版面和篇幅给得足,克服了过去深度报道讲不深讲不透的局限。深读版稿件要求质量高、写作实、观点鲜明,正视社会问题,触及社会现实,把内容向深度聚合,让读者从消遣性、欣赏性阅读转向需求性、关注性阅读。深读版开设三年多来,已形成了鲜明的办版特色和显著的品牌效应,壮大了党报的话语权,提升了党报竞争力。
(三)拓展“宽”度,扩大内容覆盖面。
在新的媒介竞争形势下,受众获取资讯途径多样化,平面媒体的阅读率下降。如何留住读者,党报面临严峻挑战。是独守时政报道、把报纸“做薄”,陷入恶性循环;还是拓展报道空间、把报纸“做厚”,以内容的宽度赢得更多读者?《海南日报》的选择是后者。面对读者阅读内容广泛化的趋势,我们着力拓展报道空间,致力于把报纸办成“内容超市”,以更加丰富的内容满足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从而留住老读者、吸引新读者。在不同类型报纸纷纷缩减版面的大趋势下,《海南日报》坚持不减版,工作日出20个对开版面,并陆续推出《文化周刊》《健康周刊》《教育周刊》《旅游周刊》等系列周刊,加上原有的老品牌《海南周刊》,形成了周日至周五周刊全覆盖,极大地提升了报纸内容的丰富程度,不同层面、层次的读者各取所需,报纸的可读性、耐读性和服务性大大增强。
(四)调升“靓”度,增强报纸美感。
《海南日报》在注重内容改进的同时,着力提升报纸的“颜值”,增强报纸“第一印象”对读者的吸引力。成立了视觉中心,设立了视觉总监,对每天的版式进行整体统筹设计和监控;所有版面采用统一的分栏方式,保证版式和版面风格的协调一致;采用大照片大图表,营造视觉中心,使版面更加疏朗大气。另外,《海南日报》现已实现了全彩印刷,报纸更靓丽、更易读、更悦读,也大大增强了对广告客户的吸引力。
(五)激发“热”度,调动采编“人气”。党报要在市场上赢得“人气”,必须先调动办报者的“人气”,也就是要激发全体采编人员的热情,调动所有报人的积极性,同心协力办好党报。首先是引导大家正确认识报业形势,使采编人员认识到党报作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意识形态工作前沿,只能强化不能削弱,从而坚定办好党报的信心;其次是资源向采编一线倾斜,在报社上下形成共识,认识到采编人员是办好报纸和报社发展的核心要素,对采编人员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注,待遇上保障;再次是在分配机制上奖优抑劣,鼓励出好稿件、好照片、好版面。这些措施激发了整个采编队伍积极性,为办好党报提供了保障。
二、三“化”共振增强党报传播力
《海南日报》在改版中,通过转变表达方式,努力使报纸的内容在满足纸媒读者需求的同时,更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要求,使党报内容以更多的渠道、更快的速度传播,覆盖不同介质和尽可能多的受众,使党报的传播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
(一)图片加图表,新闻可视化。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图表阅读快速、转发迅捷,传播力不容小觑。改版以来,《海南日报》强化图表的运用,凡是数据较多的重要新闻,都制作不同形式的彩色图表,和新闻一起刊发,其他一些能够以图表形式表现的新闻,也尽可能配以图表呈现,使新闻内容一目了然、更直观。还定期推出图表版面——图视版,每期选取一个读者关注度较高的报道主题,用一个整版以图表为主展现相关新闻内容。如2016年9月28日图视版推出的“省外名校落子海南布局基础教育”报道,通过各类可视化图表充分展示了海南跨省合作办学发展基础教育的成果,简洁明了地回答了读者普遍关注的有哪些省外名校在海南合作开办了中小学、位置分布、招生情况等问题。每个图视版还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取图表进行二次传播,打通了纸媒到手机端的传播渠道,大大提升了新闻报道的传播率。在强化图表的同时,也强调用大幅图片、用鲜活图片。最新一轮改版,还推出了航拍栏目——“瞰新闻”,借助无人机航拍新技术,用全新视角记录海南之变、海南之美。图片、图表在《海南日报》的新闻报道中,正在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可视化程度。
(二)音频加视频,传播多维化。
在最新一次改版中,《海南日报》在报道中植入音频、视频,将移动终端设备和报纸相结合,将平面新闻演绎成多维新闻,将信息立体化,主动导入受众群体。我们打造了两个视频栏目:一个是“码上读”,该栏目聚焦社会热点,还原新闻现场,视频和稿件、照片同步制作,读者扫描报纸上稿件附加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该稿件的相关视频,让新闻动了起来;另一个是“动深读”,在品牌版面“深读”版上嵌入视频,让记者出镜,带领读者来到深读报道的新闻现场,这样读者既能感受文字的力量,又通过视频身临其境,报道效果得到明显提升。音频、视频的导入,让纸媒的稿件通过二维码接入了新媒体,延伸了新闻空间,促进了新闻传播,扩大了新闻影响。
(三)倡导“短、软、实”,转化评论表达。
评论是党报引导舆论的“利器”,但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党报评论要避免“说得出来,传不出去”的自说自话式尴尬,增强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引导舆论作用,就必须转变表达方式、改进文风,在“短”“软”“实”上下功夫。《海南日报》在改版中,一是针对当前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提供更多的短评、快评,一版的《今日论语》专栏,每篇只有200字左右,一事一议,针对性强,重要稿件需配评论,也提倡短评优先。二是评论“放低身段,降低调门”,把过去的硬表达改为软表达、柔表达,做到“硬话软说”,摒弃盛气凌人的表达方式,多用例子说话。三是做到“实化”,减少空话、套话、官话,多说有针对性的话,多说读者喜欢听的话,多说管用的话,多说能够打动人心的话。着力减少关照各方面工作的“面子”评论,不该配的评论不配,使评论进一步做实。
三、创新机制建设全媒型采编队伍
(一)组建虚拟团队用活人才。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际上是党报的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报纸来说,是要给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对采编人员来说,是要给版面提供更多好用可用的稿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海南日报》组建虚拟采编团队,一些特色品牌版面、栏目如“深读版”“读+版”“码上读”专版、专栏的采编人员,不再是固定的特定部门的人员,而是由来自不同部门的记者编辑组成,但这些人员的部门归属并不改变,仍然要担负原来所属部门的岗位职责。这些人员中,有文字采访记者,有摄影记者,有新媒体的编辑,这样掌握不同采访和编辑手段的人员以某一特色品牌版面、栏目为依托,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共同策划版面、栏目的内容。这就使相应版面、栏目的生产从一开始就考虑不同媒体的传播要求,新闻报道的文字、照片、视频内容一体策划,改变了过去文字记者先采访、摄影记者后配照片、新媒体补拍视频的生产流程,使这些版面栏目媒体融合特色更加鲜明,内容更适合新媒体的传播需要。
(二)完善考核激发活力。
媒体融合发展要求采编人员成为多面手,要求记者同时具备写稿、拍照、拍视频的能力。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鼓励采编人员向融媒体方向发展,明确记者有同时向报纸、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供稿的职责。在考核上,将记者在纸媒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刊发的稿件纳入一体考核,一并记入考核总分,参与每月排名。记者一次采访,多端投稿、多重发布、多次积分。这样一来,大大调动了记者全媒体供稿的积极性。还为记者都配备了必要的采访设备,从装备到技能,全方位武装记者,鼓励记者主动转型,努力成为全媒型记者。
(三)统筹媒体资源打造融媒平台。
建立报业集团内部媒体协调机制,统筹调度报纸、网络、新媒体的报道力量,在重大报道活动中整合集团资源,实现报道力量和报道资源的融通共享,既凸显集团优势,也为记者拓宽了发稿平台。现在,记者不仅可以在纸媒发稿,还可以在“两微一端”发稿。新一轮改版中,《海南日报》纸媒编辑部和集团旗下的新媒体部、南海网联合推出“读+”版,三方共同策划并多平台同时推出热点话题报道,打通了纸媒、移动端、门户网站的采编传播界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创设了一个互通共享的传播新平台。除了日常新闻报道,现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重大策划和广告经营活动也发挥媒体集群优势,集团作战,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全媒体联动的报道和营销模式,全媒体优势凸显,宣传效应更加显著。 (作者是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