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解析
2017-01-11翁建斌
翁建斌
摘 要: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整合课本中的实用教学内容,注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与优化,最终协助学生提高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等信息时代必备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教学资源;学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17
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的涵义可以被描述为“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而是由表、单构成的文本”,具体包括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引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表述,然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却鲜见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灰色地带”和薄弱环节。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深入挖掘,巧妙渗透,将各种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引领进教学进程中,为阅读教学打开另一扇窗,落实全面培养与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起源于国际PISA测试,一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使用说明书以及索引等要素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日常场所、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媒体上极其常见,使用频率很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往往要求在众多零散、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这就更能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利用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培养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既是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为生活的阅读、贴近生活的阅读,在生活中阅读”的响应,也是适应当代现实生活和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初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合理整合课本中可用的教学资源
1.在“连续性文本”教学中渗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二者相辅相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给学生对“连续性文本”材料进行快速阅读的方法,训练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通读全文并准确地提取关键词,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中有价值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评价等各项能力。如在学习《奥伊达的理想》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取“理想、变化、爱心”等关键词,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结尾“妈妈欠奥伊达”与“奥伊达欠妈妈”的两张账单,进行信息的提取、比较、分析、综合并做出解释,从而最终得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价的”的体会。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渗透过程中,“非连续性文本”应更侧重训练学生阅读技能与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
2.尝试训练“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二者之间的转换。如学习《三峡》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对课文的插图进行阅读并提取插图中包含的重要信息,再对提取到的信息做出汇总:有巍峨高耸的连山,有湍流不息的江水,有挺立悬崖的松柏,有激流而下的孤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领学生阅读原文,去感受三峡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分析,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意图,训练从“非连续性文本”向“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又如在学习游记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游记内容编制相应的导览图,训练从“连续性文本”向“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
(二)适度地拓展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优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这种拓展,可以超越语文课本范畴,一般是指课外读物等材料,当然也可以与其他课程资源实现跨学科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渗透。语文教学中还可适当选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教材中的图表材料来让学生阅读,重点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做出评价的能力,这是培养与强化他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有效对策。
(三)活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积极开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因素,多接触、多阅读形式丰富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公交车路线示意图、列车运行时刻表、地图、产品(药品)说明书、调查问卷、存折单据、广告、合同等,锻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图文信息提取以及整合的能力,强化他们对信息资料的应用能力。
(四)学用结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需要,创设情境或任务驱动,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在古文复习中,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对知识重点进行复习分类、归纳摘录、提炼积累,既能把关键的内容要点呈现出来,又可以训练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如指导学生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解说某种家用电器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实践练能,让学生既懂语文又懂生活。
三、反思与建议
第一,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学段目标。教师应先明确《课标》中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一内容的含义,合理分解学段目标和要求,循序渐进,注重方法指导,以有效地培养与锻炼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第二,培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需要将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引入到课内来,交流阅读收获,分享阅读策略,解决困难、疑问,互相借鉴,以此强化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能。
第三,“非连续文本”阅读不等同于“读图”,不是“碎片化阅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第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水平的评价仍需不断探讨、摸索。
四、结语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传统文本阅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所缺失,从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应不断尝试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与强化初中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提升并完善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当代现实生活和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