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其障碍因子研究
2017-01-11毕国华杨庆媛刘苏
毕国华,杨庆媛,刘苏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本刊特稿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其障碍因子研究
毕国华,杨庆媛*,刘苏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出发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对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及障碍因子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2014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地区差异明显,总体水平不高;(2)68%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内部系统处于中低耦合协调水平,生态文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3)当前,国土空间利用不合理与生态文明制度不健全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其中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不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障碍因子,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公共财政支出中节能环保支出占比较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因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从区域实际出发,实施差异化政策措施,重点突破区域主要障碍因子的制约。
生态文明建设;定量评价;耦合协调度;障碍因子;中国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和必然要求,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1]。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传统发展模式动力不足与生态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的双重压力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迫切需求;同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制度保障日益健全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是扎实稳健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随着可持续发展逐渐步入2.0时代,国外学者越来越注重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价[2-5]。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国际可持续科学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重要实践[6]。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内涵[7、8]、理论方法[9、10]、评价体系[11-13]、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14、15]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结合地区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如雨后春笋般展开[16-18]。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19]。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尚处在探索阶段,现有研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所选指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重点与难点反映不充分[6、20],对生态文明系统的内部协调性、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因素等关注不够。
本文通过构建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为评价对象,针对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对其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进而结合指标障碍度的计算结果,诊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以期在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的基础上,正确识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促进生态文明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中的人均耕地面积、单位GDP能耗数据来源于2015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其余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5)》。
1 评价思路与方法
1.1 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空间开发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亟待转型、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待完善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使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方向。为此,本文从国土空间优化、资源环境友好、社会经济和谐、制度保障健全4个方面选择26项指标构建全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表1),以期在充分反映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难点,科学反映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运用yaahp V7.5软件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表1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vinci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1.2 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1)式中:S表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Wi表示各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值;Yi表示各指标单因子评价分值。在具体应用中,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指标标准化值作为单因子评价分值。
1.3 耦合协调性评价
1.3.1 耦合度模型
本文引入耦合度来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内部协调性。借助耦合度函数可以揭示土地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协同机制[21]。借鉴廖重斌[22]、易平[23]等关于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建立如下耦合度模型:
(2)式中:C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低的国土空间优化、资源环境友好、社会经济和谐、制度保障健全4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取值区间为[0,1],C越大,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中4个子系统的耦合度越高;Sj表示各子系统得分;j为子系统个数,j=1,2,…,k。
1.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虽然可以描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但不能反映系统是在较高水平上相互促进,还是在较低水平上紧密相联。因此,需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反映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体现协调发展的水平[24]。耦合协调度计算方法为
(3)式中:R为耦合协调度;T为系统间综合协调指数;Sj表示各子系统得分;α,β,…,θ为各子系统对目标层的权重值。
1.4 障碍因子诊断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不仅要评判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以及生态文明的内部耦合协调水平,更重要的是诊断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际指导。本文参考相关研究[25],引入贡献度、指标偏离度、障碍度进行分析诊断,计算公式如下:
(5)-(7)式中:Ii为指标偏离度;Xi为指标标准化值;Wi为贡献度,即单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Pi为指标层各指标障碍度;Qj为系统层各子系统障碍度。
2 评价结果分析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水平及区域差异
综合评价结果(表2)显示,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介于0.27~0.61之间,平均得分为0.44,得分中位数为0.45。进一步通过ArcGIS中natural breaks方法将中国2014年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划分为较好、一般、较差3类。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较好状态的省级单位仅有3个,分别为北京、重庆、山东,其综合评价得分均为0.5以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般的省级单位占大多数,共有19个,综合得分介于0.42~0.49之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较差的省级单位有9个,综合得分介于0.27~0.41之间。可见2014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观察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得分结构,普遍表现为:资源环境友好得分>经济社会和谐得分>国土空间优化得分>制度保障健全得分,仅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重庆、云南、广西出现“反常”。观察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状况可以发现,环渤海及东南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友好得分普遍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原因在于环渤海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GDP总量较大,从而使平均水平下的能源产出效率、资源利用率较高,单位GDP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相对较低,高水平经济发展引领下的科技水平进步、技术创新等又使得这些地区废物利用率、垃圾处理率等均位居前列。
表22014 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结果Table 2 Evaluation result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2014
2.2 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特征
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4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31~0.75之间,最高的为北京(0.75),最低的为上海(0.31)。同样,依据耦合协调度大小,运用ArcGIS中natural breaks方法将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为高耦合协调、中耦合协调、低耦合协调3个等级,其省级单位数目分别为10个、20个、1个,仅上海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图1)。对比表1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较高的地区其系统协调性并不一定好,这说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表现为“量”上的不同步,更存在“质”上的不协调。叠加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表现为高水平高协调、中水平高协调、中水平中协调、低水平中协调与低水平低协调5大类型区。北京、天津、重庆为高水平高协调类型,广东等7个省级单位为中水平高协调类型,湖北等12个省级单位为中水平中协调类型,黑龙江等8个省级单位为低水平中协调类型,低水平低协调类型仅有上海。
图12014 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特征Fig.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for provinci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2014
2.3 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因子识别
在前述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依据障碍度排序,分别从系统层与指标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由于涉及指标较多,系统层仅列出对生态文明建设阻碍最大的前两项因素,指标层仅列出障碍度排名前五的因子(表3)。
表32014 年全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障碍因子Table 3 Main obstacle indicators of provinci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2014
(续表3)
由表3可知,各省级单位系统层前两位障碍因子涉及国土空间优化、资源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和谐与制度保障健全4个方面因素,在系统层前两项障碍因素中,4个方面均有涉及。各省级单位的第一障碍因素比较一致,除宁夏为资源环境友好外,其余均为国土空间优化。第二障碍因素中,制度保障健全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资源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和谐与国土空间优化各出现一次,说明国土空间利用不合理与生态文明制度不健全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今后应着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两方面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系统层第二障碍因素为资源环境友好的地区,如河北、山西、黑龙江、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大多为资源型地区,资源型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对资源的长期依赖没有为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利好,反而严重破坏了地区的资源本底;同时,生产技术滞后使得资源能源产出效率低下,污染物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环境问题终究成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今后这些地区应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严格资源开采利用计划,加快创新驱动引领,不断鼓励传统产业生产技术革新,同时应实施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生产方式绿色化。此外,需注重“调结构,稳增长”,积极培育“互联网+”下的新业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各省级单位指标层障碍度排名前五的障碍因子中,共涉及13项指标,其中属于国土空间优化系统层的有7项(C1、C2、C3、C4、C5、C7、C8),属于资源环境友好系统层的有3项(C11、C13、C14),制度保障健全系统层3项指标(C24、C25、C26)均有出现,不涉及经济社会和谐系统层的指标(图2)。从各指标出现的频率来看,出现次数最多的为“生态建设与保护完成投资占GDP比重”(C26),共出现30次;出现频率20次以上的有4项指标,分别为“生态建设与保护完成投资占GDP比重”(C26)、“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C4)、“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C5)、“节能环保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C24),四者频率相加占总数的66.45%。各省级单位指标层第一障碍因子中频率最高的为“生态建设与保护完成投资占GDP比重”(C26),指标层第二障碍因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C4),指标层第三障碍因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同样为“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C4),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各指标作为各省级单位障碍因子的级别不同,当分级进行频率统计时,就会出现某项指标在不同级别障碍因子中出现的频率排序相同的现象。可见,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障碍因子,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节能环保支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因子。由于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今后应从地区实际出发,着重改善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促进生态文明总体水平的提升。
图22014 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特征Fig.2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provinci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 2014
3 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年全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依托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内部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指标障碍度的计算结果,诊断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2014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地区差异明显,总体水平不高。从全国来看,研究期90%以上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建设参差不齐,总体表现为:资源环境友好水平>经济社会和谐水平>国土空间优化水平>制度保障健全水平,但存在地区差异。各地制度保障健全得分普遍偏低,今后应做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2)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部耦合协调水平来看,68%的地区处于中低耦合协调状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表现出“量”上的不同步,而且存在“质”上的不协调。今后需注重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部系统耦合协调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3)从系统层障碍度看,国土空间利用不合理与生态文明制度不健全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方面的因素次之。各地区系统层第一障碍因素比较一致,除宁夏为资源环境友好外,其余均为国土空间优化。第二障碍因素中,制度保障健全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资源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和谐与国土空间优化各出现一次。系统层第二障碍因素为资源环境友好的地区多为资源型地区,这些地区在今后发展中应特别注意改善产业结构,加快生产技术创新,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控力度,以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环境瓶颈。
(4)从指标层障碍度看,就全国而言,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障碍因子,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节能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因子。就地区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对症下药,重点改善对本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影响较大的障碍因素。
[1]孙新章,王兰英,姜艺,等.以全球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9-12.
[2]WCED.Out Common Fu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MEBRATU D.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Review[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8,18(6):493-520.
[4]MCGILLIVERAY M.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yet Another Redundant Composite Development Indicator[J].World Development,1991,19(10):1461-1468.
[5]LAURE L,ROEL M,PASCAL W.E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An Overview[J].Natural Resources Forum,2005,29(4):392-403.
[6]白杨,黄宇驰,王敏,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4.
[7]郭道晖.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3-8.
[8]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9]王金南,吴文俊,蒋洪强,等.构建国家环境红线管理制度框架体系[J].环境保护,2014,42(2):26-29.
[10]王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50-156.
[11]张欢,成金华,冯银,等.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以武汉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5,35(2):547-556.
[12]高珊,黄贤金.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5):823-828.
[13]何天祥,廖杰,魏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31(11):1897-1900.
[14]张欢,成金华,陈军,等.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6):22-29.
[15]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6]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EB/OL].(2009-10-22)[2016-04-15].http://www.zhb.gov.cn/gkml/ zj/wj/200910/t20091022_172492.html.
[17]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厦门的实践课题成果发布[EB/OL].(2008-07-10)[216-04-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 7494459.html.
[18]陈晓晶,孙婷,赵迎雪.深圳市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及实施路径[J].规划师,2013,29(1):15-19.
[19]陈洪波,潘家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13-17.
[20]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111-120.
[21]吴玉鸣,张燕.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30(1):25-30.
[22]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23]易平,方世明.地质公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资源科学,1999,36(1):206-216.
[24]朱江丽,李子联.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75-82.
[25]鲁春阳,文枫,杨庆媛,等.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3):535-541.
[责任编辑:向晚]
Evaluation of Provinci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Diagnosis of Its Obstacle Indicators
BI Guo-hua,YANG Qing-yuan*,LIU Su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i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key areas of social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als and task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including the indices of national land space optimization,friendly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cial and economic harmony,and sou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The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China’s provinci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2014.The obstacle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through calculation of obstacle degree.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overall level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2014 was low on average with an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2)The qua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need to be improved,since the internal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poor.More than 68%of the regions was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coupling coordination level.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showed the asynchrony not only on“quantity”,but more importantly on the“quality”;(3)The unreasonable national spatial utilization and the imperfect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hi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mong which the limited investment and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were the first-place obstacle indicato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In addition,the smaller areas of wetland and nature reserve and the lower expenditur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re the important obstacle indica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differentiation of policies should b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regional actual conditions.The key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main obstacle indicators and to focus on 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quantitative evalu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obstacle indicator;China
F310.24
A
2096-2347(2016)02-0001-09
10.19478/j.cnki.2096-2347.2016.02.01
2016-06-01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项目(2015151106352)。
毕国华(1990—),男,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整治研究。E-mail:895559691@qq.com
*[通讯作者]杨庆媛(1966—),女,云南腾冲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利用与国土规划研究。E-mail:yizyang@s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