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准则及建构路径

2017-01-11肖爱平

关键词:伦理人类生态

肖爱平,刘 钊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准则及建构路径

肖爱平1,刘 钊2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生态伦理是人类在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活动中达成的伦理关系。维护生态平衡是生态伦理最基本的准则,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是生态伦理基本准则的硬核,其主要方式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人和自然、人和人、社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内涵于生态伦理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来寻求建构生态伦理的路径。

生态危机;生态伦理;准则;路径

一、生态伦理的缘起: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现实挑战,”[1]生态危机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受严重威胁的现象,它是生态失调的必然趋势。生态危机主要由人类盲目与超常的生产活动所致,它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恢复。因而,当它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应当及早提高警觉。上个世纪以来,由生态危机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瓶颈。人们在对它的思考中发现,当代生态危机虽然与新科技革命、产能过剩、工业化和信息化、资本无度扩张、人口大量过剩等有着明显的逻辑关联。但它的深度缘由是人类价值理念的偏差和行为模式的不当。要想从根源上解蔽生态危机,必须从人类自身找原因,尤其要从人类的伦理道德维度寻找深层原因。

当代生态危机从根源上说还是一种伦理道德危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对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不但要依赖于国家的制度、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于伦理。生态伦理就是试图拓宽伦理学的研究视野,把人以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学强调,人类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价值观和发展理念,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善待自然,善待地球,才能最终善待人类自身,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伦理的涵义及基本准则

(一)生态伦理的涵义

生态伦理是人类协调自身和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生态环境之关系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具体而言,它是我们在与自然生态相关的活动中达成的伦理关系。马克思说“自然是人类无机的身体”,自然是人类的一部分,如果把人类看作“小我”,把自然界看作“大我”,那么“小我”是“大我”的一部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关怀归根结底也是从道德上关怀人类自身。

“事关宏旨的是为存在之真理效力的人道,而不要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2]在海德格尔看来,造成人类无家可归的状态是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即“人类中心主义”,它把我们的价值观引向随意支配万物和自然并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而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有动物解放和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理念。以辛格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者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我们应当把关怀这一伦理准则应用到动物身上,因为动物也能感受酸甜苦辣,动物与人完全平等。因为不同动物之间的利益会发生冲突,这种论点是协调不同动物的利益之间冲突的种际正义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动物的基本利益优先于另一动物的非基本利益,高级动物的利益优先于低级动物的利益……生物平等主义认为,动物中心论的视野极其有限,因为动物之外的生命也需要道德关怀。泰勒认为,人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成员,人和其他生物密不可分,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地球生物圈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受到重视。生物平等主义对人和其他物种之和谐关系的诉求,具有重要价值。生态整体主义认为生物平等主义只注重个体而忽略了生物共同体的存在,它倡导恰当的生态伦理必须从道德上以整体主义视角关怀无生命的生态系统,即它要把物种和生态系统这类生态整体视作道德主体。它的主要流派有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伦理学和自然价值论等。利奥波德认为,当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从长远的观点看,那些违背环境伦理的行为比那些违背传统伦理的行为要危险得多,因为它将危及许多代人。”[3]罗尔斯顿强调,一个人道德境界新的分水岭是看他是否尊重和维护生态价值。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4]马列主义的经典话语为我们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驶向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旨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生态伦理的基本准则

从字面上看,生态伦理是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从本质而言,它调节的是以自然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不但包括现实世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包括人和人之间的代际关系。生态伦理准则是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只有遵循一系列的生态伦理准则,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我们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生态一个良序的环境。

生态伦理最基本的准则是维护生态平衡。“小我”是“大我”的一部分,人类作为自然界整体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如果行为模式不当,就会导致生态失衡。因而,生态伦理要求我们尊重和维持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遵循自然规律就是要遵守生态系统自然进化的规律,崩塌“人定胜天”的理念,人类干预和利用自然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同时,我们还要尊重自然的价值,不但要尊重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性价值,还必须尊重自然自身的存在价值。我们只有把自身的行为合理融入自然良序的进程中去,尊重和服从生态规律,才能积极主动地促使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使生态系统在和谐的状态下达到能量交换的理想效果。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可持续发展指生态系统持续保持其进化和生产能力的一种状态,它是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但依赖于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循环和转换机制,更依赖于生态系统外部的影响。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状态,如果人类从外部以不合理的行为干涉和影响了它,就会导致生态失衡。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来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核定自己的消耗准绳,不能“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珍惜资源、保持生态环境,改变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是生态伦理基本准则的硬核。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方式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并不是对自然界无度地干预,也不是仅仅要求人们都成犬儒主义者或素食主义者,只是要对人们的无度行为进行必要的阻击。以避免环境受到伤害。生态伦理要求人们以保护自然为前提,把握好影响环境、开发资源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张力,突出在发展的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包括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防治;生活“三废”的防治等。人类自古以来就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并自觉践行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会带来开发资源能力的提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也能把我们引向灭顶之灾。有限的资源呼吁我们合理控制科技之开发资源的作用,以科技的力量把生态环境导向更为良性的方向发展。生态伦理呼吁人们放弃传统的旧的消费模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的生态体系,开发新能源、保障资源的持续和合理利用。

“‘如果公正和正义沉沦,那么人类就再也不值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康德道出了正义的重要性,它是人类核心价值的永恒期盼和不懈追求。”[5]正义是处理生态伦理关系的基本准则,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社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处理内涵于生态伦理之中。人和自然的正义指人类与自然应当保持一种平等关系。人的本质力量是通过改造自然来凸显的,因而我们不能否认自然生态系统除了要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还要满足非人类物种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我们在处理和自然的关系时,一方面要坚持人类价值的至上性,更要重视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人之间的正义分为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代内正义指当代人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一定要达到机会平等;代际正义凸显代与代之间人们的平等享用资源。社会和社会之间的正义点出了生态问题上的全球正义问题,它要求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损人利已”,尤其要保障发展中、落后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因为诸多因素,当代世界贫富差距悬殊,发达国家在资源的利用上占据着至高点,“游戏规则”由它们制定并实施,这导致了国与国之间不平等地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洛克认为正义的起因之一就是资源的有限。在世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考虑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利益,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三、生态伦理的建构路径

“我们深感,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文化工程。”[6]生态问题是国际性问题,生态伦理的建构路径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协调性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以各国政府为主导,才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生态系统是无国界的全球性系统,生态伦理的首要路径是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上个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联合国成立了一系列的国际环保组织,如联合国环境规范署、联合国野生动物基金会等。它们主要围绕环境保护开展一系列活动,目的是为了增进国际合作、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缓解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但是要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明确发达国家之主要义务和责任,凸显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国际伙伴关系。首先,发达国家在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大国责任,应当注重并加强它们在全球性环保组织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保证全球性环保组织通过的宣言能得到具体有效地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全球性的环保组织和机构制定出有关环保的法律和政策。利用国际法的规约模式尽量降低污染生态环境的程度。其次,通晓发达国家的大国主导责任,这是加强国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达成生态伦理的重要一步。1992年6月3日-14日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达国家应当承担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因为发达国家在创造并积聚财富的过程中,不仅占用了人类共同的生态资源,更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把生态环境推向了悬崖。发达国家是导致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源头,它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拥有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科技能力,因而也应当承担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和开启生态文明的重要引擎。“自然流产和畸形儿的出生变得寻常了。”[7]发展中国家为保住生存与发展的底线而被迫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使人类自身深受其害,它反过来又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发展中国家要把握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张力,国际组织更要亮好全球正义之剑,给发展中国国家更多的机会,在发展中破解远离环境悬崖的道路。

全球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虽然势不可挡,但治理生态环境仍然需要发挥世界各国政府的主导领航作用。由于全球性的环保组织缺乏国家权力机构的扶持,其有限的作用呼唤各国政府的主导领航作用。各国政府应当正确利用利益驱动机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法,指导相关部门甚至广大民众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工作,不但注重经济效益,也要强调社会效益,使经济发展沿着高效、安全、节能、低耗的方向运行。与此同时,对于破坏环境保护法的所作所为要坚决依法打击。各国政府还应当制定本国的生态文明发展规划,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应当履行环保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制止,专门负责管理环保工作的部门应当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其相应的权力,从外部规约保障构建环境伦理。同时,各国政府还要激发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公众参与是生态伦理实现的现实和群众基础,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广泛宣传恶化环境之危害和保护环境之重要,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补充措施。

科学技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更是保护环境的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今日繁荣。但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也能把人类的生活导向灭顶之灾。科技自身没有意识形态意蕴,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不在于科技自身,而主要取决于人类怎样利用科技为维护生态服务。我们对生态危机和环境悬崖等问题,除了要树立合理的生态观,更要依赖科技的发展来解决。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科技的重要作用是调整和改变原有的对自然生态利用之传统理路,摒弃对科技片面之功利性诉求,把侧重点转换到有益于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道路上来,转向强调科技的价值含量和道德因素。唯其如此,才能使科技的发展走向促使生态伦理实现的道路上来,才能防范并减低科技负作用的辐射作用。在生态保护维度,科技进步大大减少了资源更新的周期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它能创造新的能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保护了自然资源。因而科技发展是通达生态伦理之路的最佳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生态伦理的主体是人,关键也在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口素质是实现生态伦理的基本保障。生态伦理的提出,不但要求教育培养出掌握科技的人才,更要求这些人才有相当好的人文素养,有生态保护的担当感。通过教育,不但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科技知识和正确的科学精神,更要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用好这些知识,即良好的人文情怀能杜绝科技知识的滥用。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始终嵌入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人的素质,就能开拓人们认识自然环境的视域并增强开发自然的能力,受到传统旧习俗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小。加强人口素质教育有利于树立人口生态意识,从人们的意识深处杜绝了人口膨胀的趋势。“坚持绿色发展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唯一途径。”[8]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宣传生态道德,引导人们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生态价值观,树立热爱、尊重和保护自然的观念,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

四、结语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构建生态伦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生态利益,生态利益指以一定的人作为主体在生态系统运行中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态需要的一定数量的自然生态成果,它的本质是为保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为全人类共有、共享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生态利益也具有全球性和共享性,构建生态伦理是获取生态利益的必由之路。人类在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把可持续发展由理念变成现实,我们必须以生态意识来调整并转换传统的利益观,以生态伦理引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

[1] 傅晓华. 绿色发展之理论辩解及实践回归[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6.

[2] [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15.

[3] [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76.

[4] [德]马克思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5] 刘 钊.论沃尔泽动态正义观[J].湖南社会科学,2016(6):38-42.

[6]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总序1.

[7] [美]彼得·S. 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9.

[8] 阮晓菁. 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六维结构体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1(3):1-7.

[9] [德]马克思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XIAO Aiping1, LIU Zhao2

(1.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an, China; 2.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Ecological ethics refers to the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activities related to mankind’s interacting with natural ecology. Maintain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ethnics, and reasonably utilizing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 is the hard core of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main means of which include nature protection,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The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and between society and society should be covered by ecological ethics. By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relation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governments, we can rationally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 education to seek the path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crisis; criterion; path

F205;B82-038

A

1673-9272(2017)06-0039-04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6.008 http: //qks.csuft.edu.cn

2017-10-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气候变化伦理问题研究”(15YJC720030)。

肖爱平,副教授,博士;E-mail:18814419@qq.com。

肖爱平,刘 钊.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准则及建构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1(6): 39-42.

[本文编校:罗 列]

猜你喜欢

伦理人类生态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