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孩子的家庭教育
2017-01-10童未瑛
童未瑛
电视剧《虎妈猫爸》前段时间在各大卫视一经播出,引起许多观众的强烈共鸣。剧中“残忍”而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家庭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引人唏嘘感慨,反思观照。对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笔者认为可以换一种表述:不要让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由此而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关乎个人,关乎家庭,关乎国家。如今在中国家庭,孩子一出生就扔给爷爷奶奶,隔代教育导致对孩子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成长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家庭教育意识的缺失和教育方法的陈旧,错失了培养孩子形成与他人合作、关心他人等品质的良机。
笔者的女儿现就读于幼儿园中班,她班上有一个小女孩欣欣,白白胖胖,十分可爱。这个女孩的性格很“特殊”,班上的任何一场活动她都不敢上台,唯有一次,老师答应她可以站在台下,她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唱歌。除此之外,欣欣对饮食也是要求严苛,稍有不顺即流泪哭诉。一个五岁的孩子,本应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却常有孤僻、胆小、不合群等种种表现。深究背后的原因,也许与欣欣从小跟着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有关,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隔代教育对孩子成长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或许有人会认为家庭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在笔者这里被夸张了,他们认为:自己平时并没有过多管孩子,孩子还不是好好的?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家长在其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一睁开眼、从有记忆便开始模仿学习的对象。笔者年幼时,因家中条件不好,爸妈外出打工,自己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再长大一些,读初中跟着二姨,直到读师范开始自理。笔者的奶奶、二姨都是较为强势的女人,在她们身边会感受到一种压抑的痛苦。别人只看到了笔者的文静懂事,却忽略了本人性格中的“缺陷”,如缺乏安全感、不敢和别人交流和沟通、固执隐藏在骨子里的自卑、脆弱甚至冷漠。笔者常常被这些外人看不见的“缺陷”困扰着,所幸总算身心健康地长大了。
如今,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更加深刻理解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家庭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说:“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做好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端正自己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经验是需要家长言传身教的,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都推给学校和社会。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第二,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的效果一般不会立竿见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小孩都容易出现没有耐心、急功近利等问题。做家长的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支持,孩子才有信心坚持下去。
第三,家长要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父母的每句话、每个举动甚至是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小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好的榜样。
第四,家长过于强势会抑制孩子自信心成长。这里所说的强势并不是指事业上的女强人。有些妈妈在工作中雷厉风行,是个不折不扣的“铁娘子”,但在生活中却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反之,有些妈妈工作中没什么成绩,却总是爱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她们通常自以为是,对孩子颐指气使,指手画脚。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大多会比较懦弱。教育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信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信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信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随随便便立刻提供援助,而要让孩子先自己尝试独立解决。当孩子成功解决某一个问题后,明确告诉孩子他是一个强者,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除此之外,也要让孩子适当地帮自己做些家务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第五,让孩子学会做人。许多家长只考虑让孩子做个“有用”的人。他们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提供帮助,却不会在孩子的品质和性格方面主动施加影响。正直、善良、勇敢、坚强、有思想是有用的基础,正所谓“有才有德是正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第六,教会孩子理解、沟通和参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首先应该是朋友,相互尊重,地位平等。能够在一起玩的人、互相理解的人才能成为好朋友,父母应和孩子一起探讨,建立共同的目标。
第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好坏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有:生活有规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节俭,待人有礼貌,爱读书,不占小便宜,做事认真,等等。总之,家庭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这里的爱不是宠溺,而是欣赏、激励、尊重、理解、引领。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幼苗,只要有爱的雨露浇灌,早晚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