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种植模式是他终生的梦想
2017-01-10卞文志
卞文志
蒋高明是一个有梦想、有理想的新农人,近些年来,他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实践和追求,不仅仅令人刮目相看,而且令人敬仰和感动……
通过生态修复重新焕发农业生机
2005年,身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蒋高明,成为山东省人民政府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接到聘书的那一刻,蒋高明决定要进行他梦寐以求的生态农业乡村实验:“不能只待在实验室里,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插到乡村。”立定这样的志向,2006年7月,蒋高明带着“生态农业”研究课题和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承包40亩低产田,办起了自己的“弘毅生态农场”。
由于低产田是薄地,过去一亩地1年110元都没人承包,蒋高明却以每亩260元的价格承包下来。村民们善意地提醒他:这样的土地可能连种子都收不回来。但蒋高明接下来的行为让乡亲们更吃惊——他坚持种地“六不用”,即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种地不用化肥、农药,不绝产才怪呢!”乡亲们纷纷议论。
而在蒋高明看来,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在三十多年的陈旧农业模式下,农民种地对化肥、除草剂、杀虫剂越用越多,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害虫和杂草,反而把有害物质留在土壤、空气中,既污染了环境,也减少了野生物种和乡村生物的多样性,直接导致了土壤肥力下降。
蒋高明对乡亲们用事实说话,把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落实到行动上,进行示范。2008年,蒋高明种植的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一亩才收获500千克。但到了2011年,农场小麦亩产450千克、玉米550千克,比周围农田产量高出近一倍。经过多年的试验,昔日的低产田已经被改造成吨粮田。蒋高明说:“生态学的威力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土壤变得松软,并且有了比较厚的表土层,肥力严重下降的土地经过生态修复逐渐焕发了生机。”
十多年来,蒋高明和他的弘毅生态农场是在用近乎“痴狂”的态度,实践着“借自然之力恢复自然”的理论。在蒋高明的生态农场带动下,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浙江、江苏等地不少从事现代规模农业的企业家和农民前来学习取经,加上蒋高明的团队到各地指导讲解,目前已在全国累计推广生态农业种植面积14.5万亩,充分展示了他们献身生态农业、积极开展示范作用的理念和作为。
用“六大要素”为生态农业注入活力
蒋高明1985年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先后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生物圈二号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他在成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4年后,决定再返回田间地头,开启一项前所未有的“一大于六”乡村试验。所谓“一大于六”,即试图用生态学的方法,打败“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六项技术之和,还要效益翻倍,乃至增长3~5倍。而后者,正是被奉为现在农业的“六大要素”。
在很多人的眼里,他的这些想法似乎有些乌托邦。蒋高明却说:“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群,构成了大自然完美的生物圈。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不到300年的时间,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蒋高明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牺牲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农业过分依赖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化学性生产资料,粮食是在增产,但环境污染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
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利用率仅为40%左右。农药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高毒农药占70%,有60%~70%残留在土壤中。我国目前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留率高达40%,这些农膜在15~20厘米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性很差的难耕作层,很难被分解。
在养殖上,过度使用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提高料肉比,让动物们长得快,造成很多速生鸡、速生鸭。更可怕的是,面粉加工竟使用滑石粉,被国家明令禁止的面粉增白剂也被某些不法企业偷偷利用,本应只能做生物柴油的地沟油又重新返回了餐桌。农村畜禽粪便污染也相当严重,其大气污染排放量超过工业固体废弃物2倍多,在部分省份超过4倍。
“现在有些地方,农民种地、养殖分两块,一块用传统的办法生产,自己吃,另一块用现代技术生产,卖给城里人吃。现在的黑心产业,把农产品当成载体在流通环节赚取不义之财。注水肉在城里销售很普遍,举个例子,我们养的牛当地销售价在28元钱1千克,1千克活牛出0.5千克牛肉,不算人工费,成本至少每千克56元钱,加上屠宰费、运输费更贵。所以说,城里人吃三十多块钱的牛肉怎么可能呢?我养的一头牛被牛贩子买去,他们能注50千克水。什么概念?光注水就净赚3000块。我养一年牛,不如他们注一次水!光注水还好,买回家放一放把水化出来。现在的问题是你化都化不出来了,有人发明了胶体注水剂,逼着你把注水牛、注水猪、注水鸡鸭吃进肚子里去。”蒋高明气愤地说。
只有生态农业才能解决农民就业与脱贫
在农庄一间大平房里,采访的记者们围着长条桌在木板凳上坐定,蒋高明指着一盘盘花生、苹果说:“这全部都是有机农产品,原生态,一点儿农药、化肥都没有使用。”
他介绍说,经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测定,目前在弘毅生态农场,土壤里的重金属基本为零,农产品没有重金属超标问题,更没有农药残留。山鸡、燕子、蜻蜓、刺猬、青蛙、蛇、蜜蜂、螳螂、瓢虫等动物,重新回到了农田。
站在农场的有机果园里,蒋高明告诉笔者:“我们这里40厘米厚、1平方米面积的土壤里,有四五百条蚯蚓,而周围果园里最多只有十几条,有的甚至一条都没有。”
听着屋外时断时续的鸡鸣鸭叫声,蒋高明说:“现在的农业模式,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杂草不喜欢,农民也不喜欢。要恢复地力,出路在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化是前提,组织化、市场化是保障。”
蒋高明以一个植物学家的视角谈起自己的看法:“我是生态学工作人员,我就要把生态放第一位。没有好的生态,人们就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居家、健康的心态”。
蒋高明说:“优质农产品生产对生态环境有严格的要求,水、土、空气都不能污染,只有从源头杜绝了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人工合成激素,通过市场作用倒逼工厂少生产有害化学物质,才能帮助国家保护生态环境。而高效生态农业又是一种环保产业,是最大的公益产业,中国有18亿亩农田,若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的话,其土壤就可以从空气中净吸收306亿吨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的实验数据证实,将传统的农业模式改为有机农业模式,可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逆转为净吸收。”
蒋高明认为:只有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才能解决农民就业与脱贫问题。尤其是紧紧围绕着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等环节发展生态农业,才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市场前景看好,农二代、大学生二代等优质劳动力就会进入生态农业领域,粮食生产潜力会进一步释放。当然,发展生态农业,中国涉农与环保方面的资金即健康保障、社会服务的资金应向广大农村倾斜,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这样才能激活农村市场。
“我要为中国寻找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之路,当然这不仅仅靠科学上的可行性探索,我们要走的路其实还很远”。 蒋高明说。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区5号楼三单元信箱 邮编:27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