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关口上的乡村变奏

2017-01-10吕金华徐晓华

民族文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恩施市贫困村贫困户

吕金华+徐晓华

楔 子

鄂西南恩施市,处武陵之腹。自古山川阻隔,千年化外。至共和国立,教育普及,民智渐开。至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春风披拂,各级党委政府接力施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配套,试点探索与整体布局衔接,科技推广与扶贫攻坚同步。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进入本世纪,宜万铁路百年梦圆,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县乡公路黑色化,村组公路全硬化,交通网络立体多元,交通瓶颈被打通,全面建成小康恩施美好前景伸手可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由憧憬变为现实。

然而,几千年来的积贫积弱,农业经济依旧是恩施市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工业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旅游产业虽然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可期,却也还需继续打造。截至2015年底,全市还有10.4万人尚未脱贫。这10.4万贫困人口,是在持续多年的扶贫攻坚使20多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后留下的硬骨头。2020年前必须啃下来。这是检验恩施市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试金石。这10.4万群众如期脱贫,成为恩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顶层设计,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系统地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习总书记先后在云南、贵州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不漏一人,不掉一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2020年即将到来的时间关口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号角。

一份《意见》的力量

清江在激荡,恩施在行动。

2015年8月,恩施市委、市人民政府下发恩市发【2015】8号《关于聚焦精准扶贫奋力竞进小康的意见》,瞄准全市145个重点贫困村和14.5万贫困人口按照每一个年度和622百分比进度,锁定减少贫困村个数和贫困人口数。2015——2016年减少58个贫困村7.9万人,到2017年累计减少贫困村89个10.9万人,2018年减少贫困村29个2.47万人,2019年减少贫困村27个1.13万人,实现全面脱贫。这个文件将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没有定在脱贫的底线上,而是明确在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90%以上。新的贫困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到2020年全市整体脱贫,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这个《意见》把工作重点明确到具体项目指标,明确到具体部门牵头实施。一是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分年度实施,到2020年农村公路畅通里程达到3500公里,新增和调整农村客运线路50条,增加农村客运车辆100台。力量集中在重点贫困村公路建设,建成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和农业灌溉用水供给,在严格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严格水资源管理、保证人畜饮水安全的基础上,到2019年,中心集镇和居民聚居点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累计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5万亩,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质量逐步提高。三是抢抓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机遇,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力度,彻底解决农村用电尚存的“卡口”问题。四是实施重点贫困村600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每年2000户,到2019年基本消除农村危房户。五是狠抓产业发展,着力发展烟叶、林业、茶叶、中药材、畜牧、蔬菜六大产业,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收入来源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返贫率。到2019年,市一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实现每个乡镇有1—2个主导产业,每个农户有意向增收致富的途径,人均有1亩特色产业基地。六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和天然林保护二期项目实施生态造林15万亩,加快退耕还林进度。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有效配套完善宜旅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培育15个贫困村成为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重点贫困村1.5万人就业、创业。另外,该意见对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学校改造、解决贫困户子女上学难、农村计生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治、扩大急慢性病救助范围、农村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以及文化、体育、农村信息化建设、电商微商进农村、农村物流和交易平台建设等等,都设定了具体的步骤和硬性指标。

这份《意见》明确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分解都具体到2020年前的每一个年度,时间上是倒计,工作上是倒逼。是对贫困发起的总攻击。

恩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这份意见,是2014年9月,也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湘西考察发出精准扶贫号召的一年半之后。这不是恩施市委市政府反应慢,更不是没有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这一年半时间里,“精准扶贫”可以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一个热词,而且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4年元月就为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顶层设计,这说明,恩施市委市政府在这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从上到下在花大力气认真调查研究、仔细摸排恩施市实情,认真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才最终制定出了这份适合恩施市实情的《意见》。这个《意见》,是时不我待的使命,实事求是的精神,分秒必争的干劲,舍我其谁的担当。

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建立整村推进、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考核办法,相应出台了《恩施市市直单位精准扶贫目标考评办法》,《恩施市乡(镇、办事处)精准扶贫暨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综合考评办法》。

这是一纸动员令,更是一幅作战图,任务倒排,时间倒逼,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部署到工作措施,没有留下任何宽松的余地。这是一道试题,考期四年,到时候能交上一份什么样的答卷,人们拭目以待。

试点效应

恩施市精准扶贫工作起点高,高在机制体制探索先行。

2012年12月28日至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08年之后第二次来到龙凤镇青堡组调研,作出在“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的重要指示。由此拉开了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的序幕。一年之后的2014年1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鄂政文【2013】83号)上作出批示:湖北省要在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着力在创新综合扶贫体制方面破题,形成可资推广的经验。

国家层面的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为恩施市扶贫攻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总理要求试点建设要在创新综合扶贫体制方面破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里不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也不说几年来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在退耕还林、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不说几年来在科学规划、大量投入、群众在试点建设中得到的实惠,还有省州市出台的系列文件政策落地生根、部门的配合支持与群众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情,几年的奋斗已经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试点建设一开始,恩施市委市政府就深深明白,总理对这个试点的期望多么殷切。创新综合扶贫体制上要破题,形成可资推广的经验,说明国家高层已经深深认识到原有的扶贫攻坚机制体制已经跟不上扶贫攻坚工作的需要,甚至可以说,原有的机制体制已经在阻碍着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一直处于困境的农村经济改革急需探索出一条新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这个重任关系到中国广阔的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到是否能够在2020年到来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

拿什么试?怎么破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一切桎梏。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迅速地脱贫致富。围绕这个核心,一切办法都在试行之列。

农民的根本在土地山林,农村的财富在土地山林,农业的出路在土地山林。恩施市紧紧围绕“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体制创新”五大板块在土地山林上做文章,退耕还林锁定“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和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两大原则,在壮大四大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以开展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定向扶贫为抓手,创造性地在投融资、村镇治理、土地综合利用、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民生问题为主体的综合扶贫解决模式。建立贫困对象精准扶贫机制,对4000户贫困户进行分类指导、精准帮扶、一户一策的“滴灌式扶贫,把这种滴灌式扶贫纳入“一村一品”的“喷灌式”扶贫中来,与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整体实施“池塘式”扶贫。一切的核心,就是要群众在土地上取得收益,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取得收益。

厚土生金,核心是土地。

2002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承包地不得买卖。但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农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进行流转。流转的方式可以是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城市建设和公益建设之外,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土地基本上没有流转。土地的分散经营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村级集体以及其他经济组织薄弱,特别是恩施市这样的山区农村,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除了耕种,没有实现其他权益。

恩施市龙凤综合扶贫改革试点,责任擎天之重,不畏浮云遮望眼,抓住土地做文章。通过对专业合作社、扶贫互助社为载体,鼓励社员入股、参与基准互助基金筹集、用足扶贫性贷款政策等措施建立融资金融扶贫机制,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同时创新市场主体参与机制,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对接市场,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在产业发展中,把精准扶贫工作重心下移,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透析贫困因,找准脱贫路。全面整合人力、土地资源,把所有的贫困户纳入产业发展再造的轨道。由此,恩施市恩施市创造性地探索出精准扶贫 “严格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干部职工结对帮扶、专业合作社带动帮扶、外援单位对口帮扶、市场主体结对帮扶、社会人士认领帮扶、外地商会投资帮扶、亲戚邻里互助帮扶、公益机构资助帮扶的“458模式”。

值得骄傲的是,恩施市在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工作中,提出了产业发展、移民搬迁、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四大办法。与2015年11月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一批”战术思想高度吻合。

可以说恩施市“试点”建设没有辜负总理的期望,从中央顶层战术设计上看,恩施市的“试点”在综合扶贫改革上实现了破题。虽然不能说恩施市先行先试的探索为中央顶层设计提供了依据,但肯定地说,恩施市的试点建设做出的探索是这一顶层设计的重要参考之一。

这些经验,就是这份《意见》出台的根基。

绝知此事要躬行

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恩施市政府组建精准扶贫指挥部,分区实施,挂图作战。

《意见》下发,各部门各乡镇办事处雷厉风行。接着,恩施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具体措施出台。市直各部门组建专班对口进驻145个贫困村,根据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总体部署,与各乡镇党委、政府一起,对所有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弄清每一户每一人贫困原因,以每户一本扶贫手册的方式录入信息,分类、建档立卡。将贫困家庭和人口的相关信息以及落实帮扶情况、确定脱贫时限、阶段性帮扶信息以及效果录入扶贫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情况、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予以监测,实行动态评估。微观到村到户到人,宏观到全市精准扶贫总体效果,确保精准扶贫成效得到准确反映。恩施市委市政府明确,各对口联系单位不达目标不得撤离。

恩施市委市政府对贫困户贫困的原因是清楚的。历史上,恩施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信息流通不畅,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市,时至今日,工业基础依旧十分薄弱,农业依旧是支撑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依旧是命脉。同时,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大部分村支两委思想解放不够,文化素质与工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甚至存在能力低下以及其他问题。因此,恩施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根据145个贫困村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派年轻有为、思想活跃的干部下派到村担任第一书记。2015年6月,145名贫困村第一书记经恩施市委组织部正式下文,全部到岗。

张业龙就是从市政府办公室选派到罗针田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与派驻到其他贫困村的第一书记相比,这个村离城区较近,318国道横穿境内。有比较便利的交通环境,和域内偏远乡镇贫困村相比,不论是发展集体经济还是群众个人致富都有比较优势,但是, 1140户4193人口的村子到2015年底仍然有402户1242人的贫困户。村级集体经济依旧面临零的突破。虽然自己在市政府办公室工作多年,对全市上下宏观情况比较熟悉,但是,具体到某一个村却是空白。担任这个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亚历山大。

这个村曾经有过公社、区、乡的单独建制,2001年恩施市实行大村制后成为一个村,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1亩,退耕还林31407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虽然靠近城区,有318国道过境,但依旧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自然环境相对良好。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村里的群众和干部关系相当淡漠,村民们有很多五花八门的想法,基本上没有集体观念,矛盾突出。同时村支两委在设计发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上,决策存在相当严重的“想当然”,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村支两委班子在很多事情上意见不统一,这里面涉及很多很复杂的问题。

对于一直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张亚龙来说,肩上压上这么一副担子,又是自己陌生的农村工作,实在是难上加难,而且,各项工作指标时间倒排,都是硬指标。但是,开弓没得回头箭,好在有对口单位的支持、有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只得霸王硬上弓,硬着头皮上。

实际上,村民们关心的事情,主要就是村组道路建设、集镇的脏乱差、边远小组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还有低保户确定的不民主、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村支两委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再就是群众的诉求得不到回应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年长日久,群众不相信干部,干部认为群众就是刁民,群众对村集体失望,没有载体带领群众发展,还存在干部里面在政策执行、利益诉求上的小九九,与民争利的现象存在。把这些问题分类分析抽丝剥茧,抓住主要问题入手,张亚龙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

从没有做过农村工作的张亚龙,这一年多来可以说是上蹿下跳,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职能部门的支持下,目前全村硬化公路3.3公里,改扩建路面13.3公里,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公路硬化将会继续。集镇绿化、亮化达到700米,对落后破旧的集贸市场进行了改扩建,村中心文化广场也已建成。筹资15万元修建85口小水窖,困扰边远村组村民的饮水困难得到彻底解决,在集镇投资18万元新增饮水过滤系统,更新消毒设施。集镇长期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工作都是在短时期以内完成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看到了村支两委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的行动和决心。

这一年多,张亚龙很少有周末和节假日,他和村委会、驻村工作组干部一班人,走遍了全村的13个村民小组和贫困户,召开小组民、屋场会20多次,引进金贝嘉天然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罗针田村,全面改造升级茶叶3200亩,金贝嘉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建设茶叶加工厂,牵头组建了一家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农茶叶销售搭建通向市场的平台,还引进圣希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食用菌;引进新旺牧业有限公司按照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培育养鸡大户。目前,该村已有3家茶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53户贫困全部纳入发展轨道。仅仅一年,通过扶贫搬迁解决了40户群众的住房难,为5户贫困户申报了大病救助,为50户贫困户申报了临时救助。为1家专业合作社和3户贫困户争取小额信贷25万元。

更让张亚龙难忘的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低保问题,在精准识别中,他主持将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72户剔除,新增51户新发现的贫困户,得到了被剔除户的理解和认可。张亚龙说,其实被剔除的大部分也不怎么富裕,甚至刚刚就在贫困线之上,他们也有很多困难需要帮扶,但是,事情只能一步步来。说起这些,张亚龙十分感慨,群众是最淳朴的,只要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就没有解决不下来的问题。现在,张亚龙一开口,已经是一个老到的村干部了。

对于怎样做好今后的工作,张亚龙胸有成竹,他更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更艰巨的工作在后头,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村支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还不够,还要加大力度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对罗针田村的山山水水,张亚龙想得很多。

在恩施市,像张亚龙这样的村支部第一书记有145名,他们和张亚龙一样,从机关走进基层、从城市走进乡村,虽然从未经历却能很快适应,品尝着艰辛也施展着才华,流着汗水也锤炼着筋骨,收获着人生。

大道继往且开来

尽管纵向比较扶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巨大,横向比较,恩施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依旧很大。这些年来,尽管对扶贫开发资金精打细算,整合社会资源配套远远大于扶贫项目资金的投入,真正的硬骨头还在后面。必须在这个国家战略机遇期的时间关口上啃下来。如何把扶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让困难群众脱贫,让脱贫群众稳定下来发展起来,恩施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寻找,在探索。

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恩施市的扶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更加明确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扶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得到厘清。不可否认,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干部思想上存在着只要整村脱贫、整体脱贫的认识,也存在着只要把扶贫资金用在发展农村产业化建设上、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用在支持村级经济发展上,能见实效就行的思想,甚至于认为要让所有的人都脱贫是不现实的,有的对象有的地方要脱贫根本没有任何办法等等认识。这些认识存在于不同层面的干部思想上。造成样板试点不断锦上添花,偏远地区难以辐射的局面。这种现象在恩施市也一定程度地存在。

浮云岂能遮望眼!

扶贫攻坚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历届恩施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拿在手上的头等大事。恩施州八县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偏远,又是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工作与恩施市的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部脱贫攻坚的历史。历史的原因加上解放后国家对恩施这块革命老区的投入很少,贫困人口实在是太多。扶贫攻坚成为历届恩施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最开始送粮送油送钱为主的救济式扶贫,到全社会性质的专项结对扶贫、行业扶贫,到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产业开发扶贫,从全面开花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集中资源整村推进,恩施市的扶贫攻坚工作走过了很长也很艰苦的道路,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从本世纪初的五改三建、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硬化、沼气池建设、旅游业和茶叶产业的强劲发展,加上广大群众自发的外出务工,群众生活从温饱到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2000年,恩施市被国家列入“国家重点扶贫县(市)”,次年,又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范围;2003年起,恩施市成为全国一个连片特困扶贫地区之一。从那时起,恩施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这些机遇是历史性的,国家每年都会拿出大量的真金白银,饱含着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生活的真切关注。在这样强有力的推动下,2012年,恩施市实现生产总产值12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8元。纵向比较,恩施市经济建设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多年来,恩施市一直走着一条“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路子。恩施市2011年制定的《恩施市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2011—2015实施规划》将全市24个村纳入整村推进规划。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所有能够整合的资源,聚焦这个目标。期望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把贫穷的根子连根拔掉。五年来,恩施市委市政府想方设法用好用足各项扶贫开发政策,所有关乎民生的工程,向这24个村重点倾斜,进行整村推进。同时,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烟叶、茶叶、药材、畜牧、蔬菜、干鲜果六大特色产业向产业化、深加工、高效益方向发展。并扶持恩施玉露、清江源、大山鼎等68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定期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达到20000多人次。2012年底,恩施市五改三建基本完成,特别是环保节能的沼气池建设使广大农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生活。

2012年完成的恩施市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是一份非常详尽、非常科学的规划,这个规划按照基础数据到户、到人、到田块的要求,对全市的人口、耕地、林地、饮水、住房等基础数据进行了全面采集;在此基础上,谋划了120多个试点项目,概算总投资300多亿元。并按照财政投资与市场运作分别对项目进行了项目申报和对外推介。可以预期,按照这个规划稳步实施,恩施市贫困群众彻底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美好前景可期可盼。

事实上,恩施市的扶贫共建工作一直在这样很精准地、稳健地进行着。

当然,恩施市人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与广大群众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息息相关。面对贫困,一方面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同时,休闲旅游在恩施市正方兴未艾。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戽口、枫香坡、九根树、灯笼坝、马者、石桥子、花枝山、小溪、二坡等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最为靓丽的新农村样板。这些村的村级经济具备了一定的实力。相比之下与这些示范村比较接近的村还有50多个,占全市172各村的35%,这些村,在发展过程中,村级经济也开始起步,一些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开始产生,并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金融部门的支持。群众开始能够从经济合作组织中得到收益和回报。恩施市在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的问题时,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建设把目光投向了更加深层的贫困人口自我发展上。鼓励贫困人口自主发展,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返贫率。这就是恩施市委市政府在《意见》中把贫困人口脱贫目标确定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90%以上的原因。

恩施市近二十年的扶贫攻坚工作,自始至终包含着“精准”的内涵。为在2020年如期建成小康恩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书写崭新的历史

回顾中国农村近四十年来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农村改革发轫地的安徽小岗村,今天依旧是一个贫困村,群众得到的改革实惠依旧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从土地上取得的收益。但是,同样的浙江华西村、河南南街村、山西大寨村却是真正地富裕起来了。还有许多的明星村也都富裕起来了,这种富裕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裕。他们致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在于他们真正深刻地领会并落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基本政策。这一政策是长期稳定的也是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的。这一政策可以说在这些村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贯彻。农民不仅能够从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取得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集体经济收入中享受到改革的红利,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所得,而是从集体经济中获得收益。成功的经验显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作用十分重大,战斗堡垒作用十分关键。这些村的经验表明,基层组织建设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村支两委是核心,但是,他们下面更多的是比如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村组互助组织,村级金融互助组织以及在这些平台支撑下的村级集体企业和企业集团。集体经济在这些明星村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双层经营机制得到很好的落实。相比之下,作为农村改革发轫地的安徽小岗村,就远远地落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就是没有把当年中央农村改革的精神贯彻下来。小岗模式却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范本,集体经营的概念从顶层设计上被尘封起来,像南街村那样坚持集体经营的典型被误读而贴上了“大集体”“人民公社”余音的标签,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推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上处于自发状态。

虽然多年来发展村级经济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大的政策支撑,城市经济工作的权重远远大于农村基层工作的权重。尽管取消农特两税、发放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有条件发展比较好的村,村级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粗放开发甚至转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深层的问题是村级经济很大程度上成为村支两委或者部分干部才有权力支配的资源,不能使群众分享到发展的成果。管理民主这一根本的新农村建设标准成为空中楼阁。

精准扶贫,就是要抓住这个根本。就是要在这上面破题。恩施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就是要通过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家园整洁、管理民主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解决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

这是书写崭新的历史。

群众脱贫是需要带动的

红土乡稻池村是一个低山村,文风鼎盛在整个恩施州都颇有名气。一面坡的半月形地形从清江河岸向上呈四级台阶分布,生态良好,风景宜人。盛产稻米,自古被誉为鱼米之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红土乡大力发展烟叶生产和高效经济林,稻池村因地处低山,没有发展烟叶的优势,又没有找到可以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村级集体经济长期以来面临零的突破。2014年以来,村支两委抓住清江开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谋划发展旅游产业。把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养殖业、种植业融合起来,自筹资金,广泛发动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参与。通过股权分配进行耕地占用补偿、现金入股的方式参与到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中来。村主任黄大忠说,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脱贫,就能富起来。

现在,这个村还有247户448人处于贫困阶段,贫困的原因不复杂,一是因为供学生读书,经济收入有限,没有强劳力外出打工。二是因为生病,这是很容易使一个家庭陷入贫困的原因。三是智力障碍,这样的人群是少数。但是,就群众目前整体水平来说,抵御疾病与灾害的能力还很弱。还有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后一批耕地抛荒的问题,这些耕地如何实现有效利用,怎样利用,怎样让村民从中得到实惠,他们的思考很实际,也很有针对性。现在,村里已经有了两家合作社。在土地流转、租赁、退耕还林、经济林种植等方面开始起步。更加可喜的是,村支两委看准了方兴未艾的旅游产业发展,开发以紧邻清江画廊的关门峡、响水洞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动员群众在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当下及远景目标、开发效益预测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入股,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村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加入进来。经省州市旅游部门专家进行初步论证,该旅游资源融山水洞江峡于一体,雄奇幽美,具有独特开发价值,再配套建设以黄金水库为中心的旅游小区,发展前景良好。在全市精准扶贫高歌猛进的大决战中。他们不等不靠,水库的整治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同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依托退耕还林政策机遇以高效经济林漆树为主要产业、兼顾水果和干鲜果种植,同时发展生猪、蜂蜜等养殖业,做到长短结合、标本兼治。该村村主任黄大忠说,精准扶贫要到户,关键是要把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纳入产业发展的层面上来,仅仅就一个家庭找原因想办法很容易成为救济式扶贫的权宜之计。村里要成立互助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组织,把所有群众都纳进来,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所以该村把精准扶贫的重点放在产业发展和教育培训上。应该说,该村的这个思路是很重要的,是在探索一种共同富裕的途径。

恩施市崔家坝镇公龙坝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是恩施市地税局重点联系的贫困村,全市地税干部2015年四次进村入户精准识别,对口帮扶。组织一个专班驻村工作,抽调一名干部担任该村第一书记。针对该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恩施市地税局在村委会办公楼维修、办公用具购置等方面投资10万余元,结合村镇交通布局和群众急需硬化公路11公里,修建跨河人行便桥一座。该村在市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0万元设置公路护栏和7座候车亭。投资7万元修建小水窖解决群众用水困难。新增两台变电设施,解决供电卡口问题。2015年,在恩施市地税局的支持下,通过移民搬迁和生态补偿对17户居民危房进行了改造。在解决困难群众当前困难的同时,村支两委在精准识别、分类帮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产业发展,把茶叶和养殖业作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来抓。2015年全村种植茶叶1000亩,126户贫困户加入了茶叶种植队伍。成立了包括6户贫困户共44户茶农为社员的“宏楚茶叶专业合作社”,基地已发展到100多亩,不少社正在要求加入进来。合作社计划在几年内发展到800亩,将所有的茶农茶园吸收进来。目前注册资金达到226万元。山羊养殖一直是崔家坝镇的重要品牌,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村民何魁带头组织起“羴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给贫困户寄养、代养能繁种羊母羊所产羊仔66.6%归农户所有的方式扶持贫困户起步,并纳入互助合作组织予以帮扶。夫妻残疾患病的村民谭正贵2015年代养三只能繁母羊,今年就自己有了9只羊仔。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600元/只计算,出栏就有近5000元收入。两家合作社平时用工尽量安排村里的贫困户,村委会也在天然林保护、村级公路养护等岗位用工上尽可能地照顾身体欠佳又能胜任的贫困户。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探索村民以土地入股、集约流转的形式发展产业并使产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让村民从中获得权益性收入。最近,该村根据全村日照条件好的优势,在地税局和扶贫开发办的支持下,瞄准光伏发电项目,论证已经完成,选址已经确定,理论算账该项目年均可有净收入50000元。

像地税局这样对口一个贫困村的单位,在恩施市有145多个,每个单位都组建专班进驻工作,在精准识别、精准分类上严格把关,单位就是工作专班的坚强后盾。

恩施市委书记向前进在龙凤镇调研时说:深刻领会精准扶贫的内涵,准确把握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要让群众富起来,就要在机制体制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能把精准扶贫理解为对口扶贫,不能把产业扶贫理解为发展生产,不能把扶贫搬迁理解为修房盖屋,要在机制体制上下功夫。使群众能脱贫、能致富、能持久,不返贫。产业发展上要高标准,资源开发上要惠民生。

万马奔腾战犹酣

扶贫开发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安排几个干部,把项目款拨下去,把项目实施好就完事儿的。更不仅仅是落实中央和各级领导工作部署的事情,涉及到城市与农村、资源与产业、产业与产业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需要系统工程。

恩施市精准扶贫工作注重把社会力量整合起来,把每个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团体的爱心凝聚起来、社会责任感调动起来、智慧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实际上,长期以来,扶贫攻坚工作一直都有全社会的参与,市直各部门一直都有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党员干部都有一对一的帮扶对象,都有帮扶措施和责任目标。也有很多的社会团体特别是公益组织参与进来并一直坚持。

2015年10月15日,恩施市举行“一起过上好日子”社会扶贫在行动募捐活动,号召企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扶困难群众,市委市政府在家的主要领导全数出席。市委书记向前进在开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向前进在致辞中说,决战贫困,是最紧迫的政治责任;竞进小康,是最光荣的时代使命。全市上下要坚定不移贯彻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以扶贫攻坚为己任,以全面小康为目标,以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抓手,用好“指挥棒”,调好“瞄准器”,打好“组合拳”,下好“先手棋”,挂图作战,决战决胜。务必把党政主责扛在肩上,让市场主体的力量不断汇聚,让社会参与扶贫的热情竞相迸发,让群众主力的潜能充分释放,让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广泛传递,同心共筑恩施梦,一起过上好日子。

当晚,本土企业家们慷慨解囊,共募善款1685.24万元。

粗略概算,这笔钱,可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使接近500户贫困家庭1500贫困人口得到帮助。使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恩施市,社会扶贫不仅仅是募集善款,更重要的也是更助力的是恩施市的企业家、社会各界投身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也就是在这个募捐活动上,共青团恩施市委、恩施市妇联、恩施市总工会、恩施市工商联、恩施市扶贫办联合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奉献爱心,造福桑梓,参与精准扶贫,通过赞助、捐赠、认领帮扶对象等方式,积极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帮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帮助广大贫困群众提高能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在扶贫济困中回馈乡邻,在回报社会中收获感恩。

倡议发出,反响热烈,雷厉风行。133家企业展开行动,作为市场主体,一方面,龙头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对口联系贫困村,在产业发展上为贫困村把脉问诊,寻找发展突破口,担当起农户、村级集体互助合作组织走向市场的桥梁,在资源整合、开发上助力精准扶贫。特别是在基地建设上把企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起来。另一方面,非涉农企业在帮助贫困村谋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同时,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党政干部发扬光荣传统,采取一对一的认领帮扶办法,支持贫困户贫困人口找准贫困原因、谋划脱贫办法、支持发展生产经营,融入产业开发,走上稳定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

恩施市就这样打出了一套以政策支撑、以龙头企业带动、各行各业整体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责任明确、目标锁定的精准扶贫组合拳。

社会各界在行动

各乡镇特别是偏远乡镇党委政府70%的工作权重、市直各部门30%的工作权重集中到精准扶贫工作上。可以说,乡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就是围绕精准扶贫展开。而市直各部门30%的权重倾斜也是很大的比重,对于习惯了专业业务的很多部门来说。在业务工作相当繁重的条件下去做精准扶贫的工作,工作的整体部署不说,工作量的增加不说,很多党员干部完全没有接触过这种复杂琐细的农村工作,强度的增大、政策的学习都让他们面临着很大的挑战。30%的工作权重就是增加30%的工作量。

恩施市龙头企业行动迅速,华硒正虹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100万元,在龙凤镇建设400亩有机蔬菜基地,因地制宜采取“猪—沼—菜”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就近带动100余名群众就业;湖北山有特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葛根基地1000亩,带动周边300户农户发展高效农业种植,着力提高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增收能力。在龙凤镇,15家龙头企业带动4500户农户走上了产业发展之路。同时,全市对接大型企业,省联投、鄂旅投、奥山集团等大型企业进驻恩施市,投资规模超过40亿元。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仅仅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力量和大型企业集团的进驻,对拉动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行业优势,着力实施信贷扶贫,积极落实恩施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恩施市农村商业银行制定的《恩施市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细节》,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明确贫困农户、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小微企业的扶贫信贷对象、项目和额度,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分别发放3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小额贷款。贷款条件明确为一个能人大户帮扶5户贫困户,一个小微企业或者专业合作社帮扶10户贫困户,把信贷扶贫真正落实到实处。仅仅在芭蕉乡灯笼坝村,就为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160笔259.8万元。初步解决困难群众的资金瓶颈,为增强造血功能奠定了基础。

湖北民族学院组建的工作组进驻三岔乡王家村,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王家村精准扶贫工作方案(2015—2019)》,这份精准扶贫方案,一是涵盖的时间,正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关口上,他们已经做好了这几年或者说更长的时间里在这里扎下根来的准备,更做好了改变这个村贫困面貌的准备。二是他们没有按照统一的要求,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村情制定了这个方案,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体现了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三是他们把教育培训纳入了一个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可以说,他们看准了,村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个人品质以及劳动技能的提高才是最终摆脱贫困的路径,这一点做不到,不论怎么热闹地输血,造血功能就无法涵养起来。而教育培训正是作为恩施州境内最高学府的最大优势。

恩施州委统战部驻恩施市大树垭村,就发挥统战部门优势,整合社会力量,真抓实干。部长谭文骄10多次深入该村调研,从抓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入手,狠抓作风转变,建立健全了村干部工作目标考核等各项制度,州委统战部进驻该村后,争取到一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上开始破题。他们在大树垭村组织10多个部门现场考察,制定了《大树垭村精准扶贫帮扶规划》,他们把工作总结为找路子,结对子,喊号子,筹票子。找路子就是根据村情规划1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立了产业发展的载体。根据该村海拔高低立体式分区域连片实际,低海拔地段发展茶叶、二高山地段发展油茶、高山地段发展蔬菜、养殖,并制定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奖励办法,仅2015年,全村兑现发展扶持资金90多万元。2015年,125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畜牧业增收264万元。户平增收2万多元。结对子就是单位干部结对帮扶101户贫困户。喊号子就是宣传动员鼓劲和培训。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该村争取州市部门落实扶贫项目11个,投资超过2000万元,动员13家民营企业捐助建设村文化广场和光伏发电站,目前,村级公路改扩建硬化11公里,标准化水厂建设完工,安全饮水得到保障,增容6台主变压器,医疗文化设施得到完善。茶叶基地面积达到4000亩,油茶面积达到5300亩,高山蔬菜基地140亩,培育养殖大户38户。贫困的大树垭村,两年时间,旧貌换新颜,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村。

恩施市巨鑫现代农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1121+X”产业发展扶贫模式。即:一个科研院所(湖北省农科院)、一个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巨鑫公司)带领两个专业合作社(二坡合作社、青堡合作社),引领一个产业(特色蔬菜产业)发展;随着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的转型升级,将逐步带动城郊休闲观光旅游业、餐饮服务业、物流运输业、产品包装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15年,该公司带动农户80户,年增收5000元左右。通过2-3年努力,将带动试点区基地农户200户以上精准脱贫,将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以上。恩施市花枝山生态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刘小英说,近年来,他们成立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贫困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共同种植茶叶,带动周边地区1500多名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以花枝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作用帮助贫困村民致富,已日渐成为恩施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路径。

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管理,精准实施,恩施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又有条不紊。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各驻村单位本文无法一一列举,据统计,恩施市130多个部门和几十个二级单位,全部派驻工作组进驻对口帮扶贫困村,工作组成员与村支两委干部一起,走农家,访民情,足印留在农家里,真情印在山水间。

2015年,人们的目光也就自然而热切地聚焦到这个时间窗口上。

政府的强劲领导,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整体联动,构成了恩施市声势浩大的行动,这就是市委书记2015年10月15日在“社会扶贫在行动募捐活动”活动启动仪式上所说的“以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抓手,用好“指挥棒”,调好“瞄准器”,打好“组合拳”,下好“先手棋”,挂图作战,决战决胜”的深刻内涵。

两年多来,恩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马不停蹄深入乡村进行调研,所有调研的课题都集中在精准扶贫工作上,都集中在《意见》所确定的任务目标的进度上,都确定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效果上。两年来,市委书记向前进、市长苏勇和四大家领导带着主管部门负责人几乎跑遍了全市每一个乡镇的重点贫困村,每个领导都走访了不下50多户贫困户和30多个能人大户,30多个专业合作社。从市四大家领导层面基本上达到了调查研究的全覆盖。市委书记向前进说,市四大家领导深入调研必须实现全覆盖,一是调研,发现问题,回来再开诸葛亮会,解决问题。二是督办,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意见》力度如何,工作进度和效果如何,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如何。更重要的是,在基层调研工作中,一些群众自发的好的做法可以得到重视、提升和推广。

2016年3月14日,恩市市委副书记张渊平到市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围绕完成58个重点贫困村、38790人脱贫减困年度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成效准确、真实、可靠,深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强化驻村帮扶机制、项目统筹机制、创业扶持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着力五个一批,努力实现全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良好开局进行专题研讨。他强调,精准扶贫作战要发现、找准问题,紧盯目标,破解难题。要强化工作职责,做到责任上肩,要细化工作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特别要严明工作纪律,做到清正廉洁,出台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严禁弄虚作假、挤占资金、消极怠工,把纪律挺在前面。

这段话是值得仔细体味的,说这段话的时间是在2016年初,正是各级政府布局全年工作的时候,一是硬任务硬指标。二是找问题破难题。三是按年按月有重点有措施,分战区作战。四是纪律挺在前面。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不能搞形式主义,所以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难题。这可以看做是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按照总理要求在机制体制方面探索的延伸。同时,精准扶贫工作涉及的资金量大、项目多、工作强度大,必须对弄虚作假消极怠工等可能发生的情况防微杜渐。

恩施市四大家深入乡村调研的做法,除了工作层面的要求以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恩施,或者说在中国很多农村,许多偏远贫困村的群众,很多年见到的最大的干部就是村主任,特别是在人口流动如此巨大的今天,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基本上足不出户,对于贫困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年会有这么多的大领导到村里来,到家里来,嘘寒问暖之后还来帮助他们想办法搞发展,送资金送物资,还有一名机关干部和自己结成亲戚,要使自己的家庭富裕起来。新塘乡龚家坪村谭家国在外打工赚了点钱,回到村里发展养殖,养生态鸡,这地方山好水好交通方便,租了几家山林,请了十多个乡亲帮忙,生意竟然十分红火。没想到的是,2016年正月没过完,市委书记向前进和乡里的领导到家里来了,书记和他握手,搞得他面红耳赤,一个劲儿地把手在身上搓,书记仔仔细细地问他发展生态养殖的情况,带动农户参与的情况,周围群众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一点儿架子都没得。并表态要求党委政府从各个方面支持他搞好发展。他说,领导这样重视支持,又是自己和乡亲们自己的事,一定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把合作社办好,和大家一起富起来。龙凤镇杉木坝村谌发梅怎么都没有想到,就在他面对老伴身患尿毒症、八十高寿老父亲高身患血压、耗尽家财举步维艰的时候,2015年10月,精准扶贫工作组进驻村里,为他解决了低保,村里成立了新旺牧业专业合作社、山友农业合作社。新旺牧业专业合作社将他的3亩土地租赁,每年亩平500—800元收入,自己还可以在企业打工,收入比在外做工不差。同时落实大病医疗保险政策,老伴每次透析自己承担30%,现在的压力很小了,现在,新旺牧业专业合作社把他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免费给他提供鸡苗和技术培训。新旺董事长李华明说,老谌这样的贫困户,没有企业帮扶政策扶持,就永远没有出路。但是,只要有扶持,就能够走出困境,企业就要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崔家坝镇徐家坡贫困户蒋其翠,从去年起家里经常来一位稀客,坐在她简陋的家里不厌其烦地拉家常,他是恩施市农业局副局长刘荣,鼓励她发展生产。3月15那天,又给她送来200斤茶叶生产的专用肥,就坐在路边头和她拉家常,蒋其翠心里不晓得说什么好。两人就在路边聊,刘荣告诉她,刚投产的茶园采摘时要适度,眼光要放长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过度采摘,影响今后的收成。施肥不能过于紧贴根部,这是茶叶管理必须注意的。蒋其翠掰着指头算账,“种的3.5亩的茶,今年投产1.5亩,收入3000元,我今年身体好一些了,喂4头猪不成问题,按现在的价格,收入8000元……”3月4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源发茶叶专业合作社分发的有机肥料6吨、共计价值7000元的生物农药。同时,合作社还聘请恩施市扶贫办领导、芭蕉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员、鹤峰茶叶龙头企业的专家为茶农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精神宣讲,培训茶叶采摘、茶叶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有机茶园管理方面的知识。贫困户张先明领取合作社分发的肥料、农药,心有感触地说,合作社把我们社员的利益放在心上,心系扶贫帮困,带动我们农户增收脱贫,我们在脱贫上有了更大的信心。

目前,恩施市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家,链接着8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市把贫困户摆在产业链条上,做大做强“产业链”,合作社联系、带动帮扶贫困户、社员脱贫增收,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抱团”良性发展,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这里面,有一大批是当年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国家干部,他们“不忘初心”,一直关注着、牵挂着家乡的发展,他们当年为改变命运跳出农门,一直牵挂着老家的发展,或者说一直以扶持家庭、帮助亲戚的方式回报乡村,他们自发的回报在很多年里集聚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很多农村家庭的面貌,带动了一部分群众。但是,这种朴素的情感以及其支配下的行动没有能够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有目标有规划的整合起来的整体力量。现在,他们在精准扶贫中已经认识到一种责任和道义的担当。恩施州电力公司退休干部谭必贤,主动争取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他所在的沙地乡柳池村,是清江画廊上一块风水宝地,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还很贫穷,到村后四处寻求支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为村里修公路,为贫困村民落实政策谋划发展路子,干得一股子劲。他说,他做梦都想把柳池村发展起来,他现在正在谋划的就是要依托清江画廊的优势把柳池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恩施市供销联社原主任廖兆甫退休后没有住在城里,而是回到家乡红土乡稻池村水井湾组,搞起了种植和养殖业,指导带动村民一起发展。去年,他还给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做工作,在组织的支持下回到平锦村担任第一书记。这些人,在恩施市、恩施州的很多部门工作,他们现在都已经成为自己家乡所在村的编外村干部。

这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客观地讲,恩施市自2001年初实行大村制以后,村支两委干部队伍虽然得到加强,但是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重,力量严重不足。今年5月份以来,恩施州委在全州开展“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两学一做主题活动,所有党员干部抽出三天时间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主题活动,走访贫困户,看望老师,参加劳动,了解民情。所有的村都把该村在外工作的党员干部接回家。这些干部“初心”一下子被激活,他们积极为家乡发展出谋献策想方设法。现在,他们正成为恩施市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这个活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当初的设想,将会在今后的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巨大的力量,影响十分深远。这样的活动,应该成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向更深入更深层次和更宽广的领域推进。

全员参与的精准扶贫工作,恩施市的干部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恩施市地税局干部熊瑛说,自己一直生活在城里,对农村了解很少,通过这次活动,知道了在广大的农村,还有那么多的群众生活得那么艰难,那么贫困,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爱岗敬业,也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们做点事情。恩施市地税局干部唐成勇的结对帮扶对象是恩施市崔家坝镇公龙坝村干丘包组的孤儿龙婷婷,孩子出生几个月,母亲出走,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属于政策兜底的对象,唐成勇十分牵挂,一有时间,就到孩子读书的学校看望,去抚养孩子的姑姑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这样的事情,在恩施市还有很多很多。

恩施市精准扶贫工作,更精准的是,他们不是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单一的工作来抓,而是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恩施市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进行统筹部署,不是运动式的扶贫,而是以此为抓手推动恩施市社会经济的全面深入的开发推进。不仅仅是把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信息搜集整理后点对点地扶持,而是把所有扶贫对象纳入到产业发展中来,通过资金帮扶、产业融入带动、劳动技能和知识培训,焕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外因是变化的因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现在,内在动力正在产生,一切正在开始改变。

国家提出到2020年实现按现在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并不意味着届时就不会再存在贫困人口,因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价指数、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进行调整。2015年,国家把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702元。这一界定,全国的贫困人口又会大幅度上升,恩施市也不会例外。而且这个标准之上的一定区间内,脱贫与没有脱贫的区别并不是十分明显,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应该是相当接近。因此,贫困是个相对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群体不仅还会属于贫困群体,而且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而言,阶层也在变化。有的今年处于贫困,过几年脱贫了;还有的现在富裕了,过几年却贫困了。所以说,贫困是不会消失的。衡量贫困的指标也会不断变化,过去吃不饱算贫困,现在穿不好,住不好算贫困,今后可能消费水平不高也要算贫困。

因此,精准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

所以,恩施市出台的《意见》,把贫困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确定在达到全市平均水平90%以上,实现这个自我加压的目标,需要所有人付出更多的辛劳、智慧和汗水。

两年多来,恩施市精准扶贫工作声势大,力度大,投入大,起点高,得到了社会各界、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认可。针对困难群众的“干部职工结对帮扶”,针对生产发展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帮扶”,针对发展瓶颈的“外援单位对口帮扶”,针对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结对帮扶”,针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人士认领帮扶”,加上亲戚邻里的互助帮扶和国家政策的兜底帮扶,各项政策落地,各方力量汇聚,催生内在动力。同时,打破条条框框探索建立的机制体制正开始发生效力并逐步推广。恩施市按时如期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实现《意见》所确定的目标,值得期待,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切还刚刚开始,大部分村级经济合作组织还很粗放,发展后劲还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政策层面的大力扶持,市场主体的触角还需要进一步延伸,在全球化规模化进程中如何实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加以研究。贫困群体中等靠要的观念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需要更多的力量和更加科学、人性的方法化解;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需要科学技术长期的支持,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应该预先稠缪。在恩施农村,我们看到,白色污染相当严重,地下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的水资源流失,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们需要青山绿水,不仅仅只是让贫困人口的腰包鼓起来,城镇化建设首先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

这一切,都在《意见》中关于教育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划中,都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

结 句

恩施大地,山川壮丽,精准扶贫,正掀开恩施崭新的历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很多的硬骨头,需要坚韧不拔去攻克。我们锁定的目标以及最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宽裕,不仅仅是产业的发展,而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信息共享所带来的整个社会生产、经营、消费三者整体利益的调整、提升乃至重新构建我们期待的也必将超乎我们意料的乡村文明;其意义的深远不可预估。这是除旧布新工程,这是改天换地的壮举,这是恩施市农村和整个中华大地正在经历的脱胎换骨的涅槃。

这个美好的明天,就在2020年这个历史性的时间关口上。

责任编辑 安殿荣

猜你喜欢

恩施市贫困村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坚定信念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恩施市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工作探讨
恩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