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充曲剧的分类及特点
2017-01-10程娟娟
程娟娟
摘要:传统性表演手法的南充曲剧,便逐渐淡了人们的视线,只有逢年过节和吉庆的日子,还可在街头或院壩等地见到这种曲剧的表演,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本文从南充曲剧分类和特点出发展开论述。
关键词:南充曲剧;分类;特点
一、南充曲剧的起源及源流和发展
南充曲剧源于清代乾隆时期,具有200多年历史。四川民间曲艺的清音、扬琴,是流传于川东北南北南充市场的一种地方戏曲。南充曲剧分布于南充庆区、高坪、嘉陵三区和南部、阆中、蓬安、仪陇、营山,及南充市周边的蓬溪、岳池、广安等县市。
1940年代末,重庆曲艺人组织蜀雅琴剧社,将四川扬琴曲目《香莲闯宫》改编为同名扬琴剧化装表演,称为“琴剧”,已是曲剧的雏形。1950年初期,南充设立了省级行政区川北行政公署,社会稳定,人们对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于是在当年3月31日成立了南充市曲艺工作者协会(简称曲协会),把流散在南充民间的大批个体曲艺艺人组织起来,使南充曲剧的发展有了组织的依托。1953年,成都印发了曲艺剧《新陪嫁》剧本,对曲艺的发展带不了新的信息。南充曲剧应运而生,同年4月曲艺人陈云中、谯炳南、杨桂华等,和一些从事过“文明戏”的演员,如曾开甲、刘梅、陈裕民、桑君实等成立了南充曲协剧组,共24人,首演剧目《新陪嫁》获得观众欢迎。从此,南充曲剧队伍便长期活跃在川北大地的农村舞台上。
二、南充曲剧的分类与特点
南充曲剧从创作内容上来看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戏剧目有;《宝莲灯》、《王昭君》、《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戏金蟾》、《三看御妹》、《孟丽君》、《锁龙记》、《牧童与小姐》、《珍珠塔》、《柳玉娘》、《哑女告状》、《皇帝与村姑》等。二类是现代戏剧目有;《阿Q正传》、《报童之歌》、《护林》、《堵漏》、《红珊瑚》、《鹰山号角》、《台下包公)》、《爱情的审判》、《孝顺儿女》、《花轿错》等。
南充曲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音乐唱腔丰富独特。音乐唱腔主要包括清音和扬琴两部分。初期除扬琴曲调已具有板腔体的某些特征外,大量唱腔均源于清音的曲牌联套体,歌唱性较强。清音的八大调为(勾调)、(马头调)等小调一百余支,大都来自于民间“俗曲”。扬琴有大调与月调之分,其中分甜平、苦平、慢一字、快一字、(紧中慢)夺子、三板、二流、(省二流)等,分男女腔,男腔质朴豪放,女腔细腻柔美。曲剧音乐是南充曲剧最主要的特色。从曲艺音乐到曲剧音乐,从叙事体的说唱到代言体的戏曲,经过了继承、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在曲艺扬琴盲艺人陈云中,专业音乐人人员青明义、王炳炎和后来的陈庆毅、付先明等音乐主创人员的创新、积累之下,按其曲牌特点,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从所表现的内容和戏剧形式的需要出发,创造了犯腔、散板、清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形成了现在曲剧唱腔音乐板腔体、单曲体、综合体几种特定的基本腔调,这三种腔调的综全运用,完善了曲剧套系统音乐唱腔体系。
2、剧目丰富,明快优美。南充曲剧的剧本取材于民间生活。以文戏为主,武戏以及历史连台戏较少。主要表现古代传统民间与宫廷的爱情喜剧、带歌舞的神话,以及现代反映各个时期社会政治面貌,歌颂英雄人物的题材。用四川方言表演,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诙谐风趣,明快优美,贴近时代生活,深受人们喜受。从1950年代初期至2010年新世纪的头十年曲剧团的解散为止,上演了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的曲剧折子戏,以及移植、改编、创作的大型曲剧共200出左右。
3、表演自成体系,自然、贴近生活。南充曲剧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五种。生分老生、小生;旦分闺门旦、正旦、花旦(即丑旦、摇旦、老旦)。因文戏较多,小生、旦角较具特色。此外,小生、小丑也有由女演员扮演的。没有陈式套子,简洁明快,自然生动、贴近生活,明快优美,很适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但是由于现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娱乐表现形式,传统性表演手法的南充曲剧,便逐渐淡了人们的视线,只有逢年过节和吉庆的日子,还可在街头或院坝等地见到这种曲剧的表演,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