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反腐研究综述
2017-01-10肖扬伟
肖扬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江西井冈山343600)
中国网络反腐研究综述
肖扬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江西井冈山343600)
网络反腐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反腐方式与方法,自2002年以来,学术界对网络反腐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国内对网络反腐的研究聚焦在网络反腐的内涵、网络反腐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网络反腐利弊、网络反腐运行机理及网络反腐规范发展对策等方面,并就网络反腐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国内对网络反腐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在:网络反腐成为研究热点,但仍需加强对网络反腐学理的探索;网络反腐研究视角比较狭隘、方法单一,须引入多视角、多方法展开深入研究;网络反腐的相关制度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网络反腐;研究综述;网络反腐运行机理;网络反腐规范发展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6.006
中国的网络肇始于1994年。在开始的若干年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仅仅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反腐功能并未被人发掘。自2003年官方开辟网络举报和各种民间反腐网站建立后,中国的网络反腐迎来了发展良机。2008年发生了一系列网络反腐事件,因此,不少学者和媒体将2008年冠之以“网络反腐元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发挥网络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一大批腐败分子或者被群众直接在官方网站举报,或者被网民在各种网络新媒体公开曝光而遭到查处,网络反腐很快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网络反腐研究的现状、主题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更好地推动网络反腐的研究。
一、中国网络反腐研究特点
中国网络反腐的研究起于2002年,迄今已历时14年,笔者以“网络反腐”为题名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库(CNKI)中进行精确搜索,所得结果如下表:
表1 近年来有关“网络反腐”主题学术期刊论文数量一览表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2016年数据截止到2016年10月17日
网络反腐主题也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毕业研究的热门选题之一,不过由于硕博论文的系统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在2010年前还无人尝试以“网络反腐”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近年以“网络反腐”为选题的硕士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以“网络反腐”为选题的硕士论文数量一览表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2016年数据截止到2016年10月17日。
结合中国期刊网搜索结果,据笔者可知的范围,目前博士论文除了笔者以“网络反腐”为主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之外,其他科研单位尚无以“网络反腐”为题的博士毕业论文。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中国学术界对网络反腐的研究与实践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同步现象:与2003年国家正式开通网络举报相对应,网络反腐这一主题开始有零星的报道和研究;2008年由于发生了一系列网络反腐事件,网络反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一系列打击腐败行为措施的出台,网络反腐的研究达到高峰期;近两年的研究则渐趋理性,网络反腐研究数量呈现回落趋势。
在相关专著方面,程金福的《传媒反腐》(2012)探讨了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反腐倡廉的政治努力之间的互动博弈,回顾了中国官方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以典型的几个案例,既指出了网络作为媒介之一在反腐中的独特优势,又指出其困境之所在。杨金卫的《网络:一种的新的反腐利器》(2012)基于科技是推动反腐倡廉的重要支撑理念,对网络反腐的概念、特征、功用和我国网络反腐的推进实践作了考察。袁峰著的《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模式与应用》(2012),从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以互联网为工具的信息公开模式、廉洁教育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政府流程监控模式等四种反腐败的模式。董英豪的《民间反腐与防腐》(2014)考察了国外民间反腐状况,并就中国民间反腐和官方反腐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杜治洲的《民众与反腐》(2015)从民众参与的角度论述了民众参与和反腐败的关系,指出了大数据时代网络反腐的特征、制约因素和对策。
从期刊数量和论著情况来看,学术界从2002年开始逐步关注网络反腐现象,2008年以后成果逐步增多,党的十八大以后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对网络反腐的研究时间比较短,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二、中国网络反腐研究的主要内容
综合看来,中国对网络反腐的研究聚焦在网络反腐的内涵、网络反腐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网络反腐利弊、网络反腐运行机理及网络反腐规范发展对策等方面。
(一)关于网络反腐内涵的研究
目前中国学术界还未就网络反腐的内涵达成一致见解。刘朋(2013)认为目前学界从属性、价值、过程、手段、目的、综合六个方面对网络反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1],李国青等(2013)认为学界从网络反腐主体宽泛与否的方面进行了定义[2]。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反腐的内涵大致有“多主体说”、“官方主体说”和“群众主体说”等三种论点:
“多主体说”的观点认为,不论何种主体,凡利用网络技术或网络平台进行反腐败的活动均可以被称为网络反腐。这种观点兼顾了网络反腐的多主体特征,并注重网络反腐是官民互动的过程,因而得到了诸多学者的支持。如,谭世贵(2009)认为网络反腐就是广大网民和国家机关通过网络揭露、曝光、追查各类腐败行为的过程。张铮(2015)等认为网络反腐是公民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实名或匿名方式发布腐败人员的信息,并试图营造舆论迫使政府实现责任政府的功能[3]。
“官方主体说”的观点认为,网络反腐主要是官方的行为。李永洪(2010)把网络反腐定义为是国家机关利用网络听取网民对反腐工作意见和建议,接受网民投诉和举报的一种机制[4]。文宏(2016)认为网络反腐只是改变了公民举报的方式,但并未改变政府在受理举报时的主体地位,网络反腐实际上是政府回应公民的反腐诉求过程[5]。显然,官方主动多于民众主动。
“群众主体说”突出群众和网民在网络反腐中的主体地位。《中共党建词典》(2009)认为网络反腐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借助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因而是反腐败的一种新形式。徐琳(2014)认为网络反腐是网民个人通过网络曝光、评论、举报、民间网站等方式所进行的反腐活动[6]。总体而言,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反腐的分歧主要在网络反腐主体的宽与窄方面。
(二)关于网络反腐兴起背景与发展历程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反腐的背景进行了研究。李尚旗(2010)主要从科技影响政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物质基础,网络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网络反腐提供了便利[7]。金毅(2011)认为网络反腐的兴起是鉴于传统反腐方式的缺点,他从网络政治参与理论的角度指出,网络监督存在参与率高、方便快捷、全天候等特点,对传统监督的缺点进行了规避,因而能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强化监督的广度和深度[8](P61)。杨金卫(2012)认为网络反腐的背景是全世界对反腐败的重视和互联网的盛行。这导致公共舆论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参与力量,网络监督的影响力和威慑力日渐凸显[9](P77-78)。此外,学者们还从体制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指出体制内的民意表达受阻或者不畅必然导致民意诉求涌向网络。刘皓,李慧龙(2014)认为,转型期的中国突出问题之一是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不仅造成了国家治理体系之中的漏洞,还造成了现有的体制不能满足公民参与反腐败的要求[10]。
学者们还对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近年来网络反腐的主要现状进行了描述。卢文忠(2011)将中国网络反腐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98-2002年为网络反腐的兴起阶段,其特点表现为部分网络先知对国家的忧患和社会责任感,但并未触及权力运行;2002-2007年为网络反腐的发展阶段,此阶段网络舆论影响在扩大,官民反腐网站出现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2008年以来为网络反腐的高潮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网络反腐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均相当突出,网络反腐所引发的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反思[11](P17-18)。袁玥(2014)没有将2002年以前的时间段纳入研究范围,她将网络反腐分为蓄势萌芽阶段(2003-2007年),威力初显阶段(2008-2009年),深入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虽然不同的学者对网络反腐发展阶段划分有所不同,但总体看来,网络反腐正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喧嚣走向理性[12]。
(三)关于网络反腐利弊的研究
学界对网络反腐利弊的论述颇丰,其“利”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网络反腐信息来源广。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经过广大网民的集纳、分析和围观,可能会引发舆论的“蝴蝶效应”,牵出腐败行为[13]。第二,网络反腐安全性高。中国较早研究网络反腐的学者熊标富(2005)指出,网络具有虚拟匿名的特点,网民的身份可以隐藏、可以多样化,因而网民的言论也更为自由,在网络上举报安全系数更高,举报人的身份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这就使他们被打击报复的可能性减少了[14]。第三,网络反腐更加快捷。网络举报打破常规举报的程序,直接通过网络来完成这些程序,网络“把关”的作用正日渐衰微,网络举报的迅捷性是传统举报所不能比拟的[15]。第四,网络反腐成本少、效益高。网络举报材料可融声音、文字、录像为一体,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上传材料,不需多费时费力。网络反腐还兼具监督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功能,这种警示对于形成官员不敢腐的心理是有益的[16]。
网络反腐有着明显比较优势的同时,其“双刃剑”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第一,网络反腐信息真伪难分。从网络自身来看,其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本身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网络海量的信息增加了政府甄别和处理涉腐信息的难度,如虚假举报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将不可避免给被举报者及其亲人的工作生活带来种种影响[17](P134)。第二,网络反腐侵犯隐私。其最明显的表现为网络反腐对官员隐私的侵犯。网络反腐崇尚“人肉搜索”的方式,这将不可避免地曝光当事人的一些不愿公诸于众的信息,也就很容易侵犯他们的隐私权。网络反腐还容易产生网络暴力和多数人暴政问题。网络传播具有快捷和匿名性等特质,很容易引致网络群体的极化现象。这种“群体集化”的现象又容易导致网络反腐的非理性,甚至酿成网络群体性事件[18]。第三,网络反腐表现为选择性和浅层次反腐。网民在网络媒介上发布的腐败信息,绝大多数被淹没在信息流瀑之中,只有少数比较离奇、具有新闻卖点的信息才会引起网民兴趣,形成舆论压力。网络反腐关注的多为“身边事”,对于案情复杂、深层次、高层次的腐败,则无法涉及[19]。网络反腐陷入了“低层级官员无人感兴趣,高层级官员遭封杀,中层级官员作用有限”的尴尬境地。
(四)关于网络反腐运行机理的研究
学术界对网络反腐的运行机理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韩恒(2011)着重从网络舆论的角度阐述了网络反腐运行的机理。他强调了网络舆论在网络反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扩散和互动造成的压力迫使政府部门进行调查,并对民众作出说明和解释[20]。刘晶(2013)认为,网络反腐运行机制从宏观上呈现出“官民互动,双轨运行”的状态:执政党重视发动群众的力量预防腐败,群众热情参与防止腐败;从微观上看,它又经历了“启动——形成——效应”的流程[21]。吴学凡,苑晶(2013)从具体案例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网络反腐运行机理,他们认为网络反腐运行机理为“个体言说——网友转发——著名网络论坛转载——媒体跟进报道——民间公共舆论压力形成——反腐机关介入——调查处理结果公布”等7个步骤[22]。文宏(2013)从宏观层面研究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他从制度体系、现实需求、网络环境、政府行为模式和行政文化等方面探析了网络反腐运行的内在机理[23]。
(五)关于网络反腐规范发展对策的研究
网络反腐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网络谣言、中伤、网络暴力等“副产品”也随之而至。学者们对如何规范网络发展,见仁见智,提出的见解主要集中在网络反腐的法制化、制度化、打造好网络反腐平台、提高网络反腐主体素质等方面。
1.关于加强网络反腐法制建设的研究
毛蔚兰(2010)指出,网络反腐没有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很难继续实施,法律的缺失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所以,需要创制《网络监督法》,在法律中确立网络监督的必要性,对网络反腐涉及的三方即政府、网络媒体与网民的权利和义务做明确的规定。政府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打击网络反腐中的不法行为[24]。有学者指出,网络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同时,网络反腐又属于社会公共治理的内容。因此,要实现公共治理的法治化和善治的目标,必须注重硬法和软法的结合,硬法方面可以制定《网络反腐法》等法律,软法则需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协会和网民等多方经过充分协商后,为网络行为制定一些不具有法律强制意义的行为规范[25]。还有学者认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同样适用于网络反腐,法治的目的是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规范行为方式,而德治的目的是增强网络反腐的民意基础和道义基础[26]。
2.关于加强网络反腐与相关制度耦合的研究
不少学者认为,网络反腐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逐步暴露出范围虽广但深度有限、灵活有余而真实不足等缺陷。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依靠制度反腐支撑。当前首先应当发挥制度反腐的主力军作用,以制度的力量取信于民,让制度反腐引领民间网络反腐,以便形成二者的反腐合力[27]。从完善网络反腐的工作机制层面看,要完善网络举报受理机制、建立网络舆情收集机制、形成务实高效、处置迅速的工作机制;从完善网络反腐工作保障机制看,包括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网络举报人权益保护机制、舆论非理性极化的引导与控制机制等内容[28]。
3.关于打造好网络反腐平台的研究
目前网络反腐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纯官方组织的网站,另一种是民间性质的反腐网站,还有一种是官民合作办的网站。有学者认为,在当前反腐平台众多且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应构建一个以官方为主导,发挥民间的力量,依靠制度对反腐行为进行规范的反腐平台[29]。政府主导的官方网络反腐平台应该发挥安全、高效的特点,发挥核心和引导作用,同时注意发挥、规范民间网络反腐平台的作用,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二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合作交流,形成统一和谐的网络反腐氛围。另外,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如何填平“数字鸿沟”问题,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力度,加大投资力度,改善经济发展水平,成功跨越“数字鸿沟”障碍。从技术上加大对网络反腐软件的研发工作,建立一套简便易用、运行流畅的操作系统,实现纪委监察、公检法、组织人事等部门信息共享,不断更新举报软件,防止病毒入侵[30]。
4关于提高网络反腐各方主体素养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涉及提升三类主体的素养:一是政府官员的素养,二是媒体人的素养,三是网民的素养。政府部门要重视网络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不能对网络民意置若罔闻,也不能因网络反腐的缺点而全盘否定。政府要善于从网络监督中发现线索,汲取民意,不断提高监督效果[31]。媒体人在网络反腐中起着“把关人”的作用,所以,媒体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唱响主旋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32]。网民的素养对网络反腐至关重要,要加强对网民法律素质和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网络将网络道德内化为自身需求,实现网络空间的依法反腐[33]。
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中国对网络反腐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反腐成为研究热点,但仍需加强对网络反腐学理的探索
自2008年以来,网络反腐事件不断,网民的参与热情日渐高涨,网络反腐也逐渐得到高层的认同与支持。网络反腐因之成为舆论热点和社会热点话题,网络反腐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可以预见,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反腐方式和方法,学术界对其的关注还会持续下去。从中国知网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学界对网络反腐进行了一些思考,也有了一些前期的成果。但客观看来,这些成果大部分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研究层面,聚焦于网络反腐的特点、优势、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且纸上谈兵的成分居多,重复研究较多,真正高质量、有操作意义的文献并不多见。网络反腐的研究要取得更多成果,至少须在网络反腐的传播运行机理、法律和制度保障、网民心理、网络反腐如何实现常态化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二)网络反腐研究视角比较狭隘、方法单一,须引入多视角、多方法展开深入研究
目前关于网络反腐的研究大部分是从行政管理学、传播学、政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近年来,不少其他学科研究人员加入了网络反腐研究,从法学、制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视角对网络反腐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进一步丰富了网络反腐研究的视野。众所周知,一种社会现象如果能从多学科角度加以研究,将会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此,除了上述学科视角之外,建议有更多的学者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网络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加以综合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当前对网络反腐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之层面,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比较少,这不免会造成网络反腐的研究是“理论到理论”的刻板印象。尽管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者已经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比如杜治洲(2011,2014)、李传军(2014)、王法硕(2014)、肖扬伟(2015)、彭长华(2015)等学者已经试图通过搜集网络反腐案例,采取问卷调查政府官员和网民,通过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甚至通过博弈分析,以期发现网络反腐运行的深层次规律。但是,总体看来,研究方法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网络反腐研究进一步深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采取田野调查研究法、深度访谈法甚至仿真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网络反腐进行研究,将能更好地推动网络反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三)网络反腐的相关制度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网络反腐虽为反腐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但仍只是整个反腐倡廉事业的一个小环节。网络反腐的研究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狭隘研究。换言之,网络反腐的研究只有放在整个反腐倡廉的视野中去研究,不断地取得其他反腐方式、其他配套制度的支持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关系与衔接,各种制度对网络反腐的支持,比如金融实名制度、离任审计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民举报与保护制度等制度的完善,均将为我国网络反腐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研究这些制度,有利于从宏观上扫除网络反腐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1]刘朋.网络反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6).
[2]李国青,杨莹.网络反腐研究:主要问题与拓展方向[J].理论与改革,2013,(1).
[3]张铮,凌争.网络反腐:意义、问题与改进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5,(2).
[4]李永洪.新时期增强我国网络反腐实效的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10,(1).
[5]文宏,黄之玞.网络反腐事件中的政府回应及其影响因素[J].公共管理学报,2016,(1).
[6]徐琳.中国网络反腐机制、功能及其限度[J].甘肃社会科学,2014,(1).
[7]李尚旗.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8]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
[9]杨金卫.网络:一种新的反腐利器——网络反腐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0]刘皓,李慧龙.从民间自发转向制度自觉:网络反腐制度化的动因与路径[J].2014,(7).
[11]卢文忠.我国网络反腐机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2]袁玥.我国政民网络反腐互动的历史与现状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3]郭理蓉.反腐败中的公民参与及其机制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14,(1).
[14]熊富标.论网络反腐[J].理论界,2005,(12).
[15]彭晓薇.论网络反腐[J].求实,2011,(3).
[16]肖扬伟.论网络反腐与政府角色定位[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3,(10).
[17]杨金卫.网络:一种新的反腐利器——网络反腐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8]侯勇.E时代网络反腐范式的实践困境及其治理[J].求实,2013,(3).
[19]卢智增.网络反腐的深层困境及其化解[J].行政论坛,2015,(1).
[20]韩恒.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1,(2).
[21]刘晶.网络反腐运行机制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22]吴学凡,苑晶.当前我国网络反腐运行机理探析——以网络反腐事件为例[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6).
[23]文宏.网络反腐:实证案例与内在机理[J].社会科学,2013,(10).
[24]毛蔚兰.完善网络反腐监督机制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0,(5).
[25]戴仁荣.法治文化视角下网络反腐法治化路径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4,(3).
[26]彭文龙,郑智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视野下的网络反腐三题[J].理论导刊,2015,(6).
[27]范永同等.民间网络反腐的顶层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8]蒯正明.新形势下推进和规范网络反腐的路径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3).
[29]李斌,张轶炳.论网络反腐的有效性和规范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30]刘源源.完善网络反腐机制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1]吴玉英.网络反腐:缘起、困境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5).
[32]肖扬伟.网络反腐:缘起、问题与破解[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
[33]于学强.网络反腐的规约与发展[J].岭南学刊,2013,(5).
(责任编辑 李淑芳)
肖扬伟(1976—),男,江西泰和人,管理学博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D630.9
A
1671-7155(2016)06-0034-05
2016-10-20
2015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5)规划一般项目“网络反腐约束与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DJ0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