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对咨询师个人成长的正向作用
2017-01-10朱臻雯徐光兴
朱臻雯,徐光兴
(1.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2.复旦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海 200433)
萨提亚家庭治疗对咨询师个人成长的正向作用
朱臻雯1,2,徐光兴1
(1.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2.复旦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海 200433)
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团体干预为途径,用共识质性分析法分析咨询师被试参与团体后个人成长的成效及影响来源。结果显示:团体对于促进咨询师个人成长起到正向作用,能触及深层“自己(self)”,带来整体全面的改变,成长成效内容涉及个人内在、原生家庭和人际关系三个系统;被试成长的主要影响来源为团体中的练习、体验、观察,团体带领者跟自己的直接互动,固定三人小组的工作。
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萨提亚家庭治疗;团体心理咨询;共识质性研究
近年来,与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有关的研究得到关注,但仍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1-3]。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内容主要涉及处理未完成事件、完善自我概念和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人性观、价值观的澄清,提高专业伦理水平,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4]。研究者建议通过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作为专业培训的重点、让咨询师定期接受督导、进行自我反省和探讨、举办个人成长小组及亲历咨询来促进咨询师个人成长[5]。目前鲜有研究深入探讨上述途径能如何系统地帮助咨询师。
萨提亚家庭治疗的理念、技术和操作经验,在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6]。该模式将治疗干预聚焦于个人内在系统、原生家庭系统和人际系统三个领域[7],这些领域都与咨询师的个人成长相关。研究显示,针对内在系统的“冰山隐喻”技术能帮助治疗师提升个人觉察力和选择能力[8]。此外,萨提亚模式致力于带来全面和深层次的改变,特别是“自己(self)”层面的改变[9]33。未完成事件中,常常涉及原生家庭系统,例如跟父母亲的关系,萨提亚模式中有家庭重塑、家庭图、一致性沟通等有针对性的技术用以处理相关的内容。
在具体操作方面,该模式重视治疗师对“自己”的应用,其用体验式的方法培训治疗师,在培训的同时帮助治疗师个人成长和转化[8]。萨提亚模式已将个人成长单独列为专业培训体系中的必备内容。
笔者拟探究以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咨询对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影响作用,并为咨询师个人成长途径提供建议和策略。
一、对象和方法
采用萨提亚家庭治疗,以团体心理咨询为途径促进咨询师个人成长,以个别访谈的方式进行团体结束后的访谈,用以搜集成员所知觉的成长及对成长改变影响来源的知觉等;访谈资料的分析采用共识质性研究法(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10-11]。
(一)对象
研究对象为有个人成长需求的心理咨询师(或咨询员),招募到18人,最终配合全程研究的有15人。研究对象具体信息如下:男性3人、女性12人;30岁以下1人、30~40岁7人、40~50岁6人、50岁以上2人;已婚10人、未婚2人、离异3人;研究对象中服务于教育单位者6人、服务于社会咨询机构者7人、服务于医院者1人、私人开业者1人;从业0~3年的6人、3~8年的6人、8年以上的3人。
(二)方法
1.团体设置
团体带领者为资深的萨提亚模式导师,两位协助带领者都是接受过萨提亚家庭治疗专业培训的人员,有多次协助带领萨提亚模式团体的经验。团体制定的目标为:第一,了解压力下的沟通姿态,练习一致性的沟通,转化不当的沟通姿态;第二,了解原生家庭,觉察家庭规条,转化规条,了解家庭成员的沟通姿态和特质对自己的影响;第三,了解内在系统,学会用“冰山”隐喻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第四,处理未完成事件,提升自我价值和一致性。
团体的性质为封闭式和半结构式,活动时间设置为两个阶段,每阶段4天,共8天,两阶段间隔为两个月。活动期间团体成员每个月要参加三人小组聚会,共同完成两项作业:第一,复习讨论第一阶段的学习困惑和收获,进一步练习一致性沟通;第二,深入了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画自己的原生家庭图。
2.研究过程
研究者确定团体目标、研究对象后,和团体带领者商拟团体方案并确定内容。之后发布招募信息,入组访谈,实施团体活动方案。团体活动结束后分别对每一位成员进行一次个别访谈。最终完成整个过程的有15位成员,15人均于团体活动结束后两周内被访谈。所有的录音于30天内转誊为逐字稿,之后进行资料分析等工作。
3.资料分析方法
以共识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小组成员共三人,其中两人进行资料分析,一人担任审查者。流程简述如下:第一,确定资料分析的向度:知觉自己成长改变的主题、知觉自己成长改变的具体内容及知觉自己成长的影响来源;第二,两人小组仔细阅读访谈稿,将意义、概念相同的谈话段落切割为一个数据区块,称为‘领域’,并独自定义领域,再将领域内的字句浓缩成‘摘述’;第三,两人小组对领域命名、措辞与分类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另一位审查者进行核检;第四,制作分类摘要表,次数类别依Hill的标准分类划分[10]。
二、结果
(一)被试个人成长涉及的主题和具体内容
在成长主题方面,成员普遍感受到原生家庭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上的改善,其中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和同事关系等(见表1)。绝大多数成员体验到个人内在的转化(见表2)。
表1 个人成长主题分类摘要表
表2 知觉自己成长的具体内容分类摘要表
(二)被试知觉自己成长改变的影响来源
在知觉自己成长改变的影响来源方面,成员普遍认为在团体内的体验帮助自己实现了转化;此外,多数成员认为在团体中的观察学习、团体带领者跟自己的直接互动及三人小组的工作非常有帮助(见表3)。
表3 知觉自己成长改变的影响来源分类表
续表
三、讨论
(一)团体对咨询师个人成长有正向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咨询对咨询师个人成长有正向促进作用,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系统中,即个人内在、原生家庭和人际关系系统。萨提亚模式对系统观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当内在系统需要由内在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不再需要通过一个特别的方式来应对外在系统”[12]。也就是说,内在系统的改变是外在系统发生持续改变、维持效果的基础。所以本次萨提亚家庭治疗团体所带来的改变既触及到了成员的内心,也由内而外带来了原生家庭系统和人际关系系统的改变。随着内心的转化,对父母、兄弟姐妹、配偶等的消极情绪逐渐化解。
(二)团体促进咨询师个人成长的主要领域
团体多数成员的改变领域涉及行为、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self)状态等多个层面。萨提亚模式将人的体验分为多个层次,除了行为,其他很多都在冰山的水平面下,需要深入来访者的内在“冰山”进行治疗和咨询;团体带给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整体的、全面的,涉及了冰山的多个层面。此外,萨提亚模式的团体能够在深层次促进成员“自己”的改变,此处的“自己”是指个体内在积极生命能量所在之处,是个体的核心、本质所在。当个体能够接纳、欣赏、关爱自己的时候,“自己”得到滋养和提升。陈炳华等运用萨提亚模式协助八位受困于未满足期待的当事人,发现“自己的正向感受”是来访者成功转化的关键元素之一[13]。成功案例的来访者能体验内在丰富的感受,接收自我接纳、自我欣赏的讯息。而贝曼(Banmen)更进一步指出,经由“冰山”探索所得到的自我正向感受,其改变是深层的,不是只有“感受”而已[7]。
团体有四位成员(两男两女)没有知觉到自我层面的提升,综合其在前访、团体过程和后访的各项资料,发现其没有明确的个人成长目标、受先入为主的理论模式影响、缺席团体和三人小组活动,这些因素会妨碍团体心理咨询产生深入作用。
研究中多数成员参与团体后,体验了冰山底层“自我的正向感受”,例如:自己更加丰富、丰沛,更加成熟;对自己价值的更多肯定等。可见,团体心理咨询在协助成员提升“自我”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有效性,这也是成功促成成员自我转化、自我成长的关键步骤。
(三)团体中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影响来源
首先,“团体练习和角色扮演中的亲身体验”和“团体中的观察学习”给了成员很大帮助。这一结论对于研究者采用团体的形式介入咨询师个人成长是有力的支持。在团体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家庭雕塑和一致性沟通练习,以把未完成事件带入当下处理。没有直接参与某些活动的成员也能透过观察呈现出的普遍性问题得到收获和成长。
其次,团体领导者跟成员的直接互动对成员的成长改变影响很大。有些成员反映,领导者适时、敏锐的介入和指导能促进其对自身问题的洞察;直接互动中领导者亲身的示范、展现真实自我的过程,也给其提供了体验、学习、练习的机会。
最后,多数成员认为三人小组的工作对成长改变影响很大。固定成员的三人小组工作提供了成员深入分享、互动以及持续处理未完成内容的氛围,对于团体结束后的后续成长发展、朋辈互助、朋辈督导也非常有价值。团体是目前我国督导师较为缺乏的情况下,咨询师个人成长的可行及有效途径。
(四)研究不足与完善方向
研究未设立控制组作为对照,而以成员参与团体后对改变的主观知觉、陈述作分析,未能证明团体活动与成员个人成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成员改变的影响来源并不完全来自团体,成员日常自我反省、自我觉察、生命经验的积累都有一定的作用;在这个团体之前和中间,有个别成员还参加了其他的心理咨询培训;因此成员改变的影响来源可能掺杂了多种相关因素。建议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针对“性别”“从业年限”等变量进行更周密的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以进行“两性差异”的比较研究。
[1] 孟莉.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7-121.
[2] 张松.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问题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7(1):153-156.
[3] 周围,赵霞. 学校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调查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43-46.
[4] 蔺桂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57-60.
[5] 雷五明.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70-74.
[6] 张丹.在治疗和改变过程中咨询师/治疗师人格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784-785.
[7] BENMAN,J.The Satir Model: Yesterday and Today[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2(1):7-22.
[8] LUM,W.The Uses of Self of the Therapist[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002:181-197.
[9] 贝曼.萨题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0] KNOX H,THOMPSONW,HESSL.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n Updat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5(2):196-205.
[11] 庄雅婷,陈秉华.大学生情侣对“萨堤尔模式”沟通方案的改变知觉及改变影响来源之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育心理学报,2006(3):297-317.
[12] SAYLES C.Transformational Change:Based on the Model of Virginia Satir[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2(1):93-109.
[13] 陈炳华.咨商中未满足期待转化历程的构建[J].学生辅导,2000(68):84-97.
(责任编辑:王兰锋)
Satir Family Therapy’s Positive Impact on Psycho-Counselor’s Personal Growth
ZHU Zhenwen1,2, XU Guangxing1
(1.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2.Center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It is about a research of how to improve psycho-counselors personal-growth in order to find some practical solutions and give some advices.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atir family therapy model and the technique of group counseling. It used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analyzing group members’ perception about their own personal-growth and the causation of their growth.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the group counseling plan and implement in this research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psycho-counselors personal growth, which brings overall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heir inner system, intra-personal system and original family system; this group makes changes on every level in inner system and profoundly improving on the deep level of “self”; 3. Practicing, experiencing and observation in group, high quality group leader and fixed member tri-group working is perceived as the main causations of their growth.
psycho-counselor; personal growth; Satir family therapy; group counseling;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
2016-03-20
朱臻雯(1978—),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应用、冥想的身心效应;徐光兴(1953—),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咨询与督导。
TV93
A
1008—4444(2016)06—01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