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2017-01-10

关键词:风团荨麻疹疗程

王 洋

(长春八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王 洋

(长春八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再予中药祛风当归饮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4例(占51.06%),显效13例(占27.66%),有效7例(占14.89%),无效3例(占6.38%),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治愈14例(占29.79%),显效12例(占25.53%),有效9例(占19.15%),无效12例(占25.53%),总有效率为74.47%。两组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慢性荨麻疹;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2种,其中病程超过6周时称为慢性荨麻疹,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1],其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的通透性增加、小血管扩张及局限性水肿等,以皮肤扁平丘疹、时发时止、咽喉堵塞及腹痛、腹泻等为主要临床特点[2]。西医治疗本病以抗过敏、抗炎为主,效果较好,但病情容易复发。而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及预防病情的复发。近年来笔者即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长春八一医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26~50岁,平均年龄(37.9±2.4)岁,病程7个月~2年,平均(1.2±0.3)年;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7~51岁,平均年龄(37.7±2.8)岁,病程8个月~2.5年,平均(1.3±0.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病例标准

①年龄18~65周岁,男女均可。②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③符合“血虚风燥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症见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及夜间加剧,口干,手足心热,心烦,急躁易怒,舌质红而少津,脉沉细。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治 疗

2.1 对照组

给予单纯西医治疗,给予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规格为10 ml/支)10 mL,1次/d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规格:每片含甘草酸苷25 mg,甘氨酸25 mg、蛋氨酸25 mg)2片,3次/d口服。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再予中药祛风当归饮治疗,药物组成:当归15 g、川芎12 g、白芍15 g、生地黄15 g、白蒺藜10 g、何首乌20 g、黄芪15 g、防风5 g、荆芥10 g、地肤子15 g、牡丹皮10 g、天花粉12 g、甘草9 g。1剂/d,清水煎取药汁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3]

①治愈:已无瘙痒感,伴随症状消失,无新发红斑及风团,皮损全部消退。②显效:瘙痒感及伴随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病情发作时风团发作减少≥70%,皮损基本消退。③有效:瘙痒感及伴随症状有所改善,病情发作时风团减少30%~69%,皮损消退30%~70%。④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3.2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治愈24例(占51.06%),显效13例(占27.66%),有效7例(占14.89%),无效3例(占6.38%),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治愈14例(占29.79%),显效12例(占25.53%),有效9例(占19.15%),无效12例(占25.53%),总有效率为74.47%。两组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中医学认为慢性荨麻疹可归属于“瘾疹”、“风疹”等病证范畴,常因对食物、感染病灶或生物制品敏感所引起。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起病时失治误治,或其人身体素亏,病情迁延,或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等导致血虚,外风乘虚侵袭皮肤,气血相搏而发病。西替利嗪是H1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变态反应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作用。复方甘草酸苷则具有抗炎、抗过敏、解毒等作用。自拟祛风当归饮方以《外科正宗》当归饮子为基础方化裁而来,方中以当归、白芍、生地黄、何首乌补肾益精养血,川芎活血化瘀行气,白蒺藜、黄芪、防风、荆芥、地肤子祛风止痒、益气固表,牡丹皮、天花粉、甘草生津止渴、养阴清热,诸药合用,共奏养血祛风、润燥止痒的功效。综上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广。

[1] 宋志强.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分型、定义、特征及其分型的意义[J].皮肤病与性病,2015,37(1):14.

[2] 孙晓晖.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5):559.

[3] 王 进,陈 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3):766.

本文编辑:刘欣悦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投稿注意事项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杂志来稿内容应遵循本刊稿约要求和各栏目说明,除内容要求以外,特提醒作者注意以下情况。

1.需要在文中表达“作者简介”或“通讯作者简介”的,请提供作者的相关信息,一般格式为“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最高学位,职称,研究方向或者工作方向等”;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可适当详细介绍,一般不超过100字。对于缺乏实质内容介绍的,如仅表达了工作单位的,将不予在刊出时标明。

2.署名及排序由作者在投稿时确定,投稿后一般不得改动。通讯作者非第一作者时,须注明通讯作者;不注明者,默认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有多个作者而非同一单位的,单位表述必须清楚、准确,中英文表述均应使用官方名称。

3.基金来源的稿件需注意:①有效性。基金来源的稿件在正文中的标注应与其基金证明文件一致(要求随稿提供传真件、复印件等证明材料),确保准确;禁止明显与该论文内容无关的虚假标注。②完整性。在文中的“基金项目”标注处,须完整标示其项目来源、课题名称及编号。完整表述如: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蓝菊搞病毒口服液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项目号:2009121)。

4.本刊为黑白印刷,文中若有彩色图片的,请作者自行处理,以黑白印刷不影响图片表达为度。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chronic urticaria

WANG Yang
(Changchun 8 hospital,Jilin Changchun 130000,China)

R7528.24

B

ISSN.2095-6681.2017.11.85.02

王洋(1979.00.-),男,内蒙古通辽市人,汉族,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皮肤病的治疗。

猜你喜欢

风团荨麻疹疗程
讨厌的荨麻疹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治前列腺增生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