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饮食辨证调护
2017-01-10董丽萍李春丽
董丽萍,李春丽
(云南省中医医院儿科,云南 昆明 650021)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饮食辨证调护
董丽萍,李春丽
(云南省中医医院儿科,云南 昆明 650021)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某些过敏因素引起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广泛小血管炎性反应是其病理基础。患上该病,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等。该病在任何年龄都有可能会发生,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文章旨在探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以中医“辨证论食”为指导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进行饮食调护及有针对性的专业护理,使病情得到控制,防止复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童;过敏性紫癜;饮食调护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为小儿免疫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患上过敏性紫癜后,患者会出现诸如消化道黏膜出血、皮肤紫癜、关节肿痛等临床表现。近年来,由于环境因素及饮食结构的改变,HSP发病儿童逐年增多。尽管其预后一般良好,但少数重症患儿死于肠出血、肠套叠及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1]。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较多。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学龄儿童最多见,3~14岁为好发年龄,男孩发生过敏性紫癜的概率高于女孩发生过敏性紫癜的概率。虽然在中医文献中查找不到本病的病名,但是在掌握该病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可以将该病划分在“血证”“肌衄”“葡萄疫”“紫癜风”等范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为食物不耐受与HSP密切相关[2]。为了给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在此文中围绕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饮食辨证调护、HSP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以及判断HSP早期肾损害的灵敏指标展开如下的论述。
1 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被认为是HSP重要的致病因素
为了避免一些食物被患者食用后使患者的病情有所加重或者延误患者的病情,在就医过程中会告知患者不要食用诸如鸡蛋、牛奶、牛羊肉等食物。对于一种或者多种食物,一些人往往会过敏或者不耐受。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食物产生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在过敏原性食物中最为常见的食物有牛奶、鸡蛋、虾蟹、花生等。牛奶、小麦、蛋、花生是绝大多数儿童的食物过敏原。作为食物中的变应原,蛋白质具有一定的抗原特异性,对食品的加工和加热可以耐受,可以对肠道所具有的消化作用起到抵抗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给出这样的提示: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可能是HSP发病机制之一[3]。在某项研究中,有研究人员等对385例HSP儿童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儿童中有一部分儿童食用过特殊食物,其所占比例为20.5%。还有研究人员除了发现食物不耐受总阳性率在40例儿童中比较高外,还发现,鸡蛋的阳性率最高,西红柿、牛奶、鳕鱼等次之。
2 饮食调护在HSP的治疗及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HSP患儿急性发作期间,对其饮食加以严格的控制,对异种蛋白进入机体加以严格的限制,以对过敏原加以阻断,对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起到切断作用,这样可以使高敏状态下发生变态反应得以避免。加强饮食调护,对于本病的治疗和患儿的身体康复将起到重要作用[4]。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可知,HSP患儿过敏原种类是具有多样性的,在确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不过可以发现鸡蛋、牛奶、鱼虾是容易导致过敏发生的食物。因此,在对病重的患儿进行治疗时,要加强饮食调护,避免患儿食用这类食物,与此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进行中医治疗或者西医治疗。
3 “辨证论食”对于饮食调护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HSP急性发作期,要对一些诸如鱼、虾等腥发动风之品加以注意,以免因食用这些食物加重病情。腥发动风之品其实指的就是发物,既指一些含有激素样物质的动物性食品,这样会对体内的某些生理机能紊乱起到促进作用,又指一些含有异种蛋白的食物,有诱发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还指一些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对于容易加重HSP急性发作患儿病情的发物,要给予特别的注意,以免给患儿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HSP缓解期,加强饮食调护,不仅有助于患儿获得良好的预后,还可以避免疾病的复发。查阅中国古籍,可以发现:不管是在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还是在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均可以发现他们对于食养非常重视,如“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可谓良工”,“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考虑到相较于成人,小儿体质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在对其进行饮食调护时,要做到辨证论食,让小儿的免疫力经由有针对性且合理的饮食调护得到有效的增强,对疾病加以防治,使复发率得以降低,以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康复。
目前,国内对过敏性患儿的日常饮食原则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其“辨证论食”研究则鲜有报道,也未形成基于中医辨证理论、切实可行的饮食调护方案。
4 肾损害是决定HSP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
HSP的病理机制为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上,导致广泛的毛细血管炎,激活补体,释放过敏介质,累及多器官及系统,出现多变的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其中HSP严重的并发症当属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其是由HSP造成的肾损害。临床经验提示,绝大多数HSP患者均存在肾损害,只不过在肾损害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性而已。倘若可以对HSP患者是否发生肾损害加以早期的识别,则不管是在对治疗方案制定上,还是在对预后加以判断上,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5]。小儿HSP患儿的HSPN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也会使患儿因HSPN而有发生儿童终末期肾病(ESRD)的可能性。倘若对小儿HSP患儿是否发生HSPN加以识别,对HSPN加以正确且有效的干预,将HSPN的发生率控制最低,甚至避免HSPN发生,则可以使ESRD的发生率降低,或者使ESRD的发生、发展得以延缓,使患儿得到更好的预后。因此,肾损害是决定HSP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要对此加以高度的重视。
5 尿微量蛋白是判断HSP早期肾损害的灵敏指标
HSP早期肾脏损伤轻微,很少出现临床症状,常规的检查手段难以及早发现。一旦患儿出现显性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治疗效果就不理想[6]。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紫癜性肾炎患儿的尿微量蛋白排泄会在尿常规或尿蛋白定量还没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得以增加。有关研究在回顾性分析HSP患儿的相关情况后,得出这样的提示:借助于尿微量白蛋白,能够对早期肾脏损害有所了解。微量白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成分,如果尿中排出量有所增加,则可以考虑到肾小球滤过膜出现程度不同的损伤,作为主要由淋巴细胞膜合成的低分子蛋白之一,β2-微球蛋白几乎全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之后,近曲小管重吸收其99.9%。如果尿中排出量有所增加,则可以考虑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有受到损害的可能性。可以说尿微量蛋白能够将肾小球、肾小管的早期受损情况和受损程度敏感地反映出来。鉴于尿微量蛋白对判断HSP早期肾损害有重要意义,且方法简便,易于推广,《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也将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列为紫癜性肾炎的诊断指标,以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6 小 结
综上所述,主流学术观点均认为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被认为HSP重要的致病因素,表明饮食调护在HSP的治疗及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
[1] 张 硕.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157-158.
[2] 张启芳.优质护理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护理中的干预价值探讨[J].饮食保健,2016,3(17):106-107.
[3] 刘 毅.过敏原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应用[J].健康之路,2015,02(1):373.
[4] 熊 筠.小儿过敏性紫癜饮食限制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8):129-130.
[5] 肖李艳,潘险峰,陈 勇.过敏性紫癜复发及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6,27(4):626-628.
[6] 全 鑫.儿童过敏性紫癜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肾损伤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0):1849.
[7] 朱 静,毕玉娜,孙建新,等.HSP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情况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9):675
本文编辑:吴宏艳.
R725.5
A
ISSN.2095-6681.2017.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