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20号问题的极点、极线结构

2017-01-09李伟健

数学通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极线渐近线共线

李伟健

(安徽省滁州中学,239000)

文[1]提出的1720号数学问题内容如下:△ABC中,以BC为轴(长轴或短轴均可)作一椭圆交AB于E,交AC于F.设M、N分别是点E、F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EN交FM于D.求证:AD⊥BC.文[2]给出了证明方法,之后文[3]、文[4]进行了大篇幅的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极富美感,但两者推理过程由于计算过于繁琐而稍显不和谐,笔者从极点、极线出发简化文[4]的证明;另外文[4]对文[3]的推广工作并不彻底,本文对文[4]补充完善,并彻底推广了文[3]的工作;此外,回归原问题,在思考1720号问题的结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有趣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文[5]作者赵忠华老师利用几何画板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

1 文[4]推理过程的简化

文[3]对1720号问题开展分析讨论,得出两个结论,即为:

结论1以△BC中的BC为长轴(实轴)的椭圆(双曲线)交此三角形的另两边AB、AC分别于点E、F.设M、N分别是点E、F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G、H分别是E、F在x轴上的射影,连EN交FM于D,连EH交FG于K,连BF交CE于Q,过点E、F分别作椭圆(双曲线)的切线交于点P,则A、P、Q、K、D五点共线.

文[4]同样对数学问题17 20试图对结论1进行推广,探究得到的4个结论,概括地来说,即为如下结论:

结论2设A,B,C,D是非退化二阶曲线Γ上不同的四点,连直线AC、BD交于点M,连直线AD、BC交于点N,过点A,B分别作曲线Γ的切线交于点P,过点C,D分别作曲线Γ的切线交于点Q.则M、N、P、Q四点共线.

该结论具有和谐的美感,不足之处在于论证过程过于繁琐而失去美感,本文从极点与极线的角度,结合配极原理,予以论证,即:

证明记R=AB×CD,由于MNR是自极点三点形,直线MN为R的极线,因为PA,PB与Γ相切于点A,B,所以直线AB是P点的极线,且经过点R,根据配极原理,点R的极线必过点P,同理直线MN也过点Q,即M、N、P、Q四点共线.

2 文[3]工作的彻底推广

文[4]所得结论较文[3]来说,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与文[3]相比,丢失了两个点,实际上P、Q两点在结论2中情形是一样的,本文拟弥补缺失的两个点,要想补出这两个丢失的点,必须了解此两点的由来,文[3]中直线EM与直线FN,交于无穷远点,此点在位于R的极线MN上,至此,E、M与F、N的由来实际上是过R的极线上一点与曲线Γ的交点,接下来,就可以把文[4]迷失的两点再现出来,即:

结论3设L为R的极线上一点,过L作两条直线,分别交Γ于点E、M,F、N,且D=EN×FM,K=GF×EH,则D、K在R的极线上.

证明根据完全四点形MNF E的调和性,D必在R的极线上,且(RT,E F)=-1,(RD,HG)=-1,所以(R,T,E,F)(R,D,H,G),又因为公共点R自对应,所以(R,T,E,F)(R,D,H,G),所以直线DT、HE、GF三点共线,即为K在R的极线上.

行文至此,在结论[2]、[3]的基础上,文[3]所得的结论1彻底推广后的一般情形如下:

定理设B、C、E、F是非退化二阶曲线Γ四点,设A=BE×C F,Q=BF×CE,点P是曲线Γ在E、F处切线的交点,L为直线A Q上一点,直线LE、LF与曲线Γ另一交点分别为M、N,且D=EN×FM,G=BC×EM,H=BC×FN,K=GF×EH,则A、P、Q、K、D五点共线.

注文[3]实际上是L为无穷远点的特殊情形.

3 1720号问题的结构

反思文[4]的简化证明过程,实质上揭示了17 20号问题结构实质上是极点、极线.直线MN为R的极线紧紧依赖于完全四点形ABCD内接于Γ这一事实,正是这一点导致M、N、P、Q四点共线,因此说这一结果是平凡的,通过对“完全四点形ABCD内接于Γ”这一条件思考,笔者发现,完全四点形ABCD未必需要四点A,B,C,D均与Γ接触,事实上有两点就可以了,即:

定理设直线BC与非退化二阶曲线Γ相切于点B,直线AD与非退化二阶曲线Γ相切于点A,M=AC×BD,N=BC×AD,R=AB×CD,直线AC交Γ于另一点E,直线BD交Γ于另一点F,那么直线MN为R的极线.

证明以A、B为束心与另外四点B,E,F,A连接,由二阶曲线的基本定理知

用直线AC、BD分别截以A、B为束心的线束,

则有

所以

因此(CE,MA)=(BM,FD),

所以(CE,MA)=(DF,MB),

故(C,E,M,A)(D,F,M,B),

又因为两点列的交点M自对应,所以有因此DC、FE、AB三线共点,即为R.

根据完全四点形ABEF的调和性,所以点M在R的极线上,又因为R在点N的极线上,所以点N在R的极线上,所以直线MN为R的极线.

从证明过程看,DC、FE、AB三线交于点R,可以推出欧几里得几何学中难以解释的现象变得自然,如文[5]提出的如下性质,即为本文的推论,即:

推论1在双曲线所在的平面内任取一点(该点不在渐近线和双曲线上),过此点作两条渐近线的平行线,则这两条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与渐近线交于两点,则双曲线上两点连线平行于渐近线上两点连线.

这一结论放到射影空间内就好解释了,双曲线的渐近线实际上是其与无穷远直线交点处的切线,为了便于解释,如图所示:

双曲线上两点连线FE,渐近线上两点连线DC交于无穷远点R∞,所以二者必然平行.

注该结论属于赵忠华老师.

从证明的结果看,直线MN为R的极线,设I=AG×BH,J=F G×EH,则有如下:

推论2M、N、I、J四点共线,此线就是R的极线,也是曲线Γ的Pascal线.

注这一图形蕴藏着大量的共线点,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猜你喜欢

极线渐近线共线
小议共线向量问题
向量的共线
关于Pα渐近线
平面几何中三点共线的常见解法
破解定值有妙法,极点极线显神威
一道高考试题的背景简介
渐近线,你值得拥有
渐近线问题研究
一类特殊曲线的渐近线问题
简述与圆锥曲线的极点和极线有关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