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分析
2017-01-09苗开战
苗开战
(太原市中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分析
苗开战
(太原市中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目的:观察分析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特点,提高对纵隔型肺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收集分析经支纤镜检、穿刺等方法病理证实的14例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影像资料,并结合分析相应的临床表现。结果:纵隔型肺癌影像学分为中央型肺癌8例,周围型4例,隐匿性肺癌2例。纵隔型肺癌以中央型肺癌病例较多见,表现为单侧性上中纵隔增宽,肺门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肺段支气管狭窄、闭塞,5例患者有肺不张。周围型肺癌表现为上纵隔增宽,纵隔旁肿块病灶内缘紧贴纵隔胸膜,肿块与肺组织分界不清。结论:在肺部占位性病变中,通过仔细分析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等病变进行鉴别。
纵隔型肺癌;CT扫描;胸部X线
纵隔型肺癌发生于纵隔胸膜下以侵犯纵隔为主的纵隔型肺癌,影像学表现与原发纵隔肿瘤有相似之处,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纵隔增宽、软组织肿块,颇像纵隔肿瘤,易被误诊。但两种疾病临床处理原则及预后截然不同,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非常重要。本文收集的14例纵隔型肺癌,经穿刺活检、支气管镜检等方法获得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提高对纵隔型肺癌的认识,减少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纵隔型肺癌病例中,男6例,女8例,年龄50~75岁,中位年龄64岁。咳嗽、痰中带血6例,胸痛、胸闷3例,消瘦、体重下降5例,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1例。经气管镜、肺穿刺活检或者胸水细胞检查证实的有12例,组织病理类型结果如下:小细胞未分化癌6例,低分化腺癌3例,中分化鳞癌2例,鳞腺癌1例。其他2例经影像学检查后,1例肺癌伴远处多发转移,1例肺癌伴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因个人体质因素放弃进一步明确组织学检查。影像诊断:中央型肺癌8例,周围型4例,隐匿性肺癌2例
1.2 方法
本组患者6例行DR胸部正侧位、14例CT平扫检查,采用东软CT-D3000双排螺旋CT机,自肺尖至膈面用层厚7 mm、层距7 mm连续扫描,0.3 mm薄层重建;其中5例患者做CT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 mgI/ml)100 mL注射液,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以3 ml/s速率注射增强扫描,分别在注射对比剂25S和30S后进行扫描,行肺窗及纵隔窗观察。
1.3 观察内容
所有图片均由2位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观察的主要内容为纵隔型肺癌的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及边缘特征、肿瘤与纵隔胸膜的关系,纵隔增大淋巴结、增强特点及肿瘤与纵隔的解剖关系等。
2 结果
本组病例6例行X光片检查,其中中央型肺癌4例,X线胸片表现:右侧肺门部肿块,横“S”征的上叶肺不张3例;左肺门下部异常软组织灶,斜裂下段轻度肥厚、轻度向心性移位,左下肺肺不张伴阻塞性肺炎1例;周围型肺癌2例,表现为左侧纵隔胸膜旁近肺门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缘模糊不清,与纵隔胸膜、肺门周围血管分辨不清,伴左侧少量胸水。
本组14病例均行CT平扫检查,CT片检查表现:肺门周围软组织肿块伴支气管狭窄中断、管壁不规则增厚8例,同时并伴发肺不张5例;肿块位于纵隔胸膜下或与纵隔宽基底紧密相连4例;肿块大小3~10 cm,平扫密度均匀呈实性者8例,不均匀者4例,其中不均病灶内可见液化坏死、沙砾样钙化各1例。瘤周界面:肿瘤与肺组织交界面模糊9例,肿瘤与肺组织交界面清晰5例;肿瘤边缘短毛刺征象者4例。远处颅内、骨转移2例,1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灶。5例CT增强扫描表现肺部肿瘤实性部分强化、强化幅度不同,纵隔内可见增大强化的淋巴结,呈结节样融合成块,其中2例淋巴结有坏死。
3 讨论
3.1 纵隔型肺癌分类
既往多认为纵隔型肺癌是中央型肺癌的一个特殊表现,是完全不张的肺叶包裹肺门肿块与纵隔内的增大淋巴结形成的,紧贴于纵隔,形态类似纵隔肿瘤。纵隔型肺癌的肿块紧贴纵隔生长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或者原发肿块与纵隔淋巴结融合成块,邻近支气管狭窄或闭塞。根据荣独山教授主编的《X线诊断学》把纵隔型肺癌分成3型[1],Ⅰ型:支气管内发生的癌瘤向纵隔内生长,属中心型肺癌,常合并肺不张,不张肺紧贴纵隔胸膜,此种情况较多,本组有8例,符合文献统计;Ⅱ型:在纵隔胸膜下的周围型肺癌向肺内生长,同时浸润纵隔,向纵隔内生长明显或肺内无明确病灶,在X光片上易误诊为纵隔肿瘤,本组有4例。Ⅲ型:瘤在支气管肺内、原发灶很小,转移淋巴结多见,属隐匿型肺癌,本组有2例。在组织学上,纵隔型肺癌以小细胞肺癌多见、鳞癌次之,早期诊断较困难,即使肿瘤已长得很大,也可误诊。
3.2 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
纵隔型肺癌以中央型肺癌多见,本组病例中有8例,与文献统计数据一致。X线胸片表现为肺门肿块,常伴相应肺叶不张,以双肺上叶支气管肿瘤病变较多见,CT特征性表现为相应支气管管腔狭窄,周围见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如图1,2),常伴周围纵隔内淋巴结增大、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纵隔型肺癌周围型肺癌:X线、CT常表现为肺周纵隔胸膜旁不规则型软组织肿块,与气管及主支气管位置较远,与邻近纵隔胸膜分辨不清,病灶较小时易误诊、漏诊,本研究组4例有周围型肺癌,有1例(如图3,4)X线胸片因病灶位于纵隔大血管旁出现误诊,误认为心衰心源性胸水,而后经过CT(图5,6)扫描检查,发现纵隔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考虑周围型肺癌、胸水,经抽胸水组织学检查获证实。增强CT肿块不均性强化,CT值常超过25HU,可见增粗、迂曲的供瘤血管、血管内瘤栓形成等异常表现,本组有1例上腔静脉瘤栓形成、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隐匿型肺癌影像特征较少,诊断困难。本组有1例为脑内转移追查原发灶,与以往CT对照,可归为隐匿型肺癌组,另1例为追踪随访病例。
图1,2 右下肺纵隔型肺癌(中央型)。 CT表现:右侧肺门增大, 与纵隔增大的淋巴结互相融合形成肿块。 支气管镜检:右下叶小细胞未分癌。
图3,4 右肺间质性病变,左膈面模糊不清伴胸水; 主动脉迂曲扩张致左侧肺门上部纵隔旁软组织肿块 结构显示不清
图5,6 CT检查发现纵隔旁不规则形软组织影伴胸水。 血性胸水,查出变异的核细胞。
图7,8 左上肺纵隔型肺癌(隐匿型), 与纵隔增大的淋巴结互相融合形成肿块,CT诊断为淋巴瘤。
3.3 鉴别诊断
3.3.1 纵隔型肺癌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纵隔淋巴瘤是主要的鉴别病变 纵隔型肺癌常有呼吸道症状,且发病年龄较大,常有吸烟史。纵隔型肺癌多呈类圆形、不规则肿块,贴近纵隔面和沿肺的纵隔面分布,病灶大部分位于肺内,肿块与纵隔贴近的基底部往往小于肿块的最大径线。肺内常继发支气管狭窄及阻塞性病变,早期可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肺癌转移前纵隔组不常累及。纵隔淋巴瘤多为气管双侧淋巴结增大,有融合包绕大血管的趋势。本研究14例中,有1例(如图7,8示)纵隔内多发淋巴结增大、融合成团块状,伴气管受压狭窄,颈部淋巴结增大,CT诊断为淋巴瘤,肺内未见明显病灶。临床经支气管镜和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
3.3.2 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肿瘤病变鉴别 纵隔肿块中心常位于纵隔内,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为实质性,少为囊实性或囊性,肿块边缘相对较清晰,呈宽基底突向肺野,肿块邻近气管多为受压推移征象;常无支气管狭窄或闭塞和肺内阻塞性病变,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少见,纵隔胸膜脂肪线常较清楚[2];原发性纵隔恶性肿瘤较少有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多表现为对纵隔结构的浸润[3]。
3.3.3 纵隔型肺癌与慢性肉芽肿鉴别 慢性肉芽肿性纵隔炎多为结核性,结核性淋巴结炎多表现为发生在气管旁、隆突下或前纵隔淋巴结分布的部位,形成肿块,增强后显示增大的淋巴结呈环形强化,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不少患者肺内或肺门处有结核病变。有时鉴别困难,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3.3.4 纵隔型肺癌与纵隔胸膜肿瘤的鉴别 纵隔胸膜肿瘤,以良性间皮瘤为多见,X线和CT表现为宽基底、突向肺内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清晰,周围肺呈推移受压改变。
通过回顾分析病例、复习纵隔型肺癌的相关文献,对纵隔型肺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仔细分析X线或CT的影像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减少不必要误诊、漏诊。
[1] 荣独山,主编.X线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李永强. 纵隔型肺癌临床及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7):1120.
[3] 何锡华,张旭升,郑晓林.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32-34.
本文编辑:王 霞
苗开战,男,主治医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
R445.3
B
1671-0126(2016)05-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