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俗语(之十)
2017-01-09刘建农
刘建农
被误读的俗语(之十)
刘建农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俗语的最初语义与现在人们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语义相左,出现严重的误读;有的语义因出处不明,而失去了原来韵味。这其中的演进,很值得探究。我想我或许能试着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工作,万一不小心堵了俗语研究方面的一个“漏洞”,填了一丝空白,岂不“无心插柳”。
杀人不眨眼
“杀人不眨眼”,杀人不当一回事,比喻狠毒残忍。“杀人不眨眼”原是一句佛教语言,僧人是不杀生的,更不会杀人,可僧人为何会有此一语呢?凡人不要轻易是一己之见,去妄断佛语禅意。
此俗语出自五代宋初的风穴延沼禅师(896-973年),参阅《五灯会元》卷十一:“问:‘如何是大善知识?’师曰:‘杀人不眨眼。’曰:‘既是大善知识,为什么杀人不眨眼?’师曰:‘尘埃影里不拂袖,画戟门前磨寸金。’”
在佛教中“杀人”意指杀贼,即除掉烦恼。阿罗汉因断除见思烦恼,故称为杀贼。在《佛遗教经》中提到:“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佛遗教经》又云:“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杀贼即是清除五根,也就是力求五根清净。杀贼或杀人,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肉体消灭,而是清除孽障。
很多俗语最早的出处都来自佛经,民间往往不究其深意,只从字面会意而用。
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其子士真就受武俊之节,官拜副大使,少年骄纵,倚著父亲威势,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四回:“杨林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见了不觉毛发直竖,身子寒抖不定。”
关于这句俗语,还有这样一段传说,也是出处说法之一:
北宋初年,宋太祖派大将军曹翰率军进攻胡则,到九江庐山寺,寺里的和尚都躲了起来,只有缘德和尚坚守不出,曹翰问缘德,听说“杀人不眨眼”的将军没有?缘德说他是不怕死的和尚,曹翰只好用缓和的语气请教,缘德这才召回所有的和尚。
这段传说,或许是民间版本的出处,但它的真正出处恐怕还是在佛经中。
附录:
五根:指眼、耳等五识所依之五种色根。又作五色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根。亦即司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五官及其机能。以此五者加上意根(心),则称为六根。五根除能摄取外界之对象外,并能引起心内五识之认识作用,因具有此等殊胜之作用,故称为“根”。又五根系由物质而成立者,故又称五色根。数论派有五知根之说,其中身根又作皮根。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话,不管“小人”、“君子”都会说,言下之意无非别人是小人(无耻或无聊之徒),误解了我这个“君子”(品行高尚的人)。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句话,理所当然是“君子”说的,而且是“君子”痛斥“小人”时说的。
其实不然,究其出处,会发现这句俗语是“小人”劝谏“君子”的,原话是:“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希望小人的胃(腹)像君子(大人)的心一样,容易满足。有点“以守为攻”,名为骂自己,实为教训别人的意味。
还是先看看出处吧。《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冬,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戊谓阎没、女宽曰:“主以不贿闻于诸侯,若受梗阳人,贿莫甚焉。吾子必谏。”皆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既食,使坐。魏子曰:”吾闻诸伯叔,谚曰:‘唯食忘忧。’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同辞而对曰:“或赐二小人酒,不夕食。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辞梗阳人。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那年冬天,梗阳大夫魏戊在处理一件案子时,久久不能裁断,便呈奏朝廷。魏舒接手处理这个诉讼案件时,诉讼一方的大宗(按周代宗法制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他为小宗,大宗有继承权)为了打赢这场官司,私下送给他一部女乐。按当时乐礼规定,这个歌伎舞女的乐队应是16人。魏舒见婀娜多姿、风韵翩翩的乐队,心有所动,打算接受下来。其子魏戊不好意思当面谏止,便嘱咐自己的下属阎没和女宽想法谏止。退朝以后,阎没和女宽两人留在魏舒家里吃饭。当摆上酒菜时,魏舒见阎没他俩边吃边摇头叹息,如此一而再,再而三。魏舒不知其中缘故,说道:“我曾听过兄弟辈说过一句谚语,叫做‘唯食忘忧’,吃饭是高兴的事,可你们却一再停筷放碗,唉声叹气,究竟有什么烦愁的事呢?”阎没、女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我们两人昨天因喝醉了酒,没有真正吃晚饭,肚子觉得饿,恐怕端上来的饭不够吃,所以才叹息。可是,当看见将军摆上如此丰盛饭菜时,我俩又内心自咎:将军家哪里是食而不足呢?是我俩一时想错了。因此,不由得又自悔自叹起来。”他俩接着说:“现在酒足饭饱,情愿以小人之腹的感受告诉将军:我俩觉得饭够吃的,酒够喝的就可以了,再好的东西也不想要了。”阎没、女宽的话暗示和告诫魏舒不要贪得无厌,险些为酒色所迷。魏舒顿时省悟过来,终于推辞了大宗的贿赂。
这个故事的原意是:小人(下属)猜想君子(上司)可能会贪恋女色而受贿,于是以吃饭说事,提醒、劝谏”上司”:“你是君子哟,我不贪吃,你也别贪……”与我们今天语意有很大区别。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古代的这句话可能还意味着:“君子”可能是小人(下属)劝谏者,小人(思想上或行为上,而非地位上的)被称为“君子”就可能真的成了君子。“以小人的心思,去猜度君子的想法”,并帮助君子。
流传到今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已经没有了劝谏的意味,赤裸裸的成为一句鄙视对方的咒语,抑或示好对方、自喻小人的媚语。
现在的“小人”,往往以为“君子”是傻子,其实,“君子”只是不想按“小人”的方式行事而已。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四十多年前,一部红透大江南北的京剧《红灯纪》里,编导借日寇鸠山的口说出了一句震惊华夏的古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时人们思想中满脑子都是“为革命”, “为己” 当然是“腐朽”的思想,为当年人们所不齿。虽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古训震撼人心,但在所有古训均为毒草的年代,这一句也并没有谁去深究。
几年前坊间流传的一则笑话:
某贪官被抓后,有一藏有巨额财宝的声控保险箱一直打不开,审讯人员问贪官如何打开?贪官说,只须说两句四个字的俗语就行。于是,审讯人员首先对着保险箱念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保险箱不开。又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保险箱还是不开……一连试了十几句,怎么也打不开。再审贪官,没想到他设的声控密码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笑话笑过之后,留给我一个困惑,为什么会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样一句俗语,当今不少人以此为“贪念”的护身符的名言,是那位先贤说的?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么说?它的原始语义就同现在人们的理解是一样的吗?
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甚至彻底的变化。很多至理名言都已重回圣殿之上,只有这句是最令人困惑的。
一是出处,二是本意或引申义。出处好找——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意或引申义问题可就大了,一种说法:此言就明确人得为自己,不然上苍不依不饶;另一种说法:此言不是小学生学数学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古人用字不同于今人,此处“为”是“修为”的意思,典出孟子——人不修为自己,天诛地灭,那是当然。这后一种赞同儒家思想的解释,似乎更加冠冕堂皇、且皆大欢喜。
其实此说彼说,都不是“佛说”,佛说是与我们俗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我们凡人认为:良田美庐、香车美女,那是“为己”;在佛的眼中,凡人(或俗人)的“为己”,实为害己。“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见《佛说十善业道经》)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名言,是鼓励你放纵自己。
(作者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编辑)
责任编辑 温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