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互联网“风口”广播人如何打赢生存战

2017-01-09

武汉广播影视 2016年12期
关键词:风口听众音频

金 俊

站在互联网“风口”广播人如何打赢生存战

金 俊

这两年,广播的整体增速明显放缓,而与此同时,互联网音频新媒体却此起彼伏、风起云涌。

客观地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的竞争并不充分:一方面广播的呼号、频率、功率、定位、运营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资源稀缺;其次,受到发射塔、功率的制约,广播信号覆盖范围有限。

因此,在一个区域市场内,广播的竞争者是屈指可数的。实践中,作为一个频道总监来说,他在内容、营销上面对的竞争者一般不会超过5个。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音频市场的大门是敞开的,广播面对的对手的数量将是“无穷大”:既可能是资本雄厚的音频APP,也可能是广播同行打造的移动电台,还有可能是声音爱好者自娱自乐的“声音自媒体”。

在这样的竞争中,广播不是做一个在线收听、申请一个微信公众号来发布一下频道动态就行;也不仅仅是把节目打碎、贴上标签,发布到互联网上的“搬运”工作;更不是成立一个“新媒体部”就万事大吉。它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必须是融为一体的综合反应。

要在千帆竞渡的“红海”中生存下来,关键的是广播人在自身思维上的升级转型:要意识到互联网传播是开放的、是分享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要以互联网思维对广播生产流程、服务理念和运营模式进行再梳理和再创造。

一、产品思维——重构生产流程

2015年6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28家广播媒体在成都共同倡议发起成立“全国广播音频版权联盟”,希望通过行业间的合作与自律,打击互联网中存在的对广播节目严重的盗版盗播现象。

其实,这也清晰地表明了一个事实: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音频新媒体,都把内容放在了首要位置,内容依然也必然是“音频经济”的核心生产力。

在互联网传播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时候,传统广播和音频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是遵循同一条规则的:产品必须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简而言之,什么内容是有竞争力的,什么内容是要被淘汰的,需要互联网市场的检验。

显然,互联网检验比传统广播来得更为直接和严格,因为海量的音频产品既带给听众近乎无穷无尽的选择,更带给生产者无以复加的压力。的确,这么多产品,你又凭什么赢得关注呢?

所以,广播的融合,首先要在内容生产中具备互联网的产品思维。

互联网产品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这就对广播的生产流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浙江电台城市之声为适应互联网“快、短、病毒式”传播特点,详细调查了各行业人群开车的时间节点、收听状态、堵车情况以及收听心理,推出了以“碎片化、模块化、轮盘式”为特点的“私家车模式”,而且还对于新闻播发的频次、路况分析的重点、歌曲的类型以及主持人的语言状态,甚至是每一个话题的长度都做了严格规定,制定了《播出22条军规》。

要适应互联网生存,就要改变传统广播的“策划—生产—传播”的单向流程。“流程再造”是广播互联网化的重要步骤。

早在2007年10月,BBC就开始着手重组编辑部,将电台、电视台和网络三大部门整合成“多媒体新闻编辑部”“多媒体节目部”,建立起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

2016年2月18日,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旗下上海新闻广播、东广新闻台、上海交通广播、五星体育广播、第一财经广播5个新闻资讯类频率全部入驻“SMG广播全媒体制作中心”,实现了策划指挥、广播节目制播、新媒体编辑制作与多平台分发等多项功能的整合,实现了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立体传播。

这是传播方式对生产模式的倒逼,而且不仅仅是生产流程需要重构,更重要的是“人”的重构。

广播目前最缺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产品经理,主持人、制作人都必须重新学习升级,不但要懂广播节目生产,更要懂用户、懂互联网营销,从策划、制作、包装、推广、营销等各个环节入手,能够搭起一条互联网广播产品的生产线。

二、数据思维——提升服务精度

广播的互联网融合,可以看作是一个收集、分析、利用数据的过程,抓紧建设用户数据中心是广播互联网化的当务之急。

目前,广播在制播过程中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化,数字化储存、数字化播出,节目评估也有收听率数据的支撑。但是,这样的数据还是远远不够的。

传统广播运作中的数据是简单而模糊的:比如广播有大量听众,“TA们”在电话里和我们交流、在活动现场为我们呐喊,但是我们其实不知道“TA们”是谁,不能精确地知道“TA们”的年龄、性别、习惯、爱好,甚至性别。这样的模糊状况,精准的服务自然无从谈起。

数据思维需要广播围绕着听众(用户)建立起全面、客观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它应该包括生产、传播、接受过程中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的相关行为的所有数据记录。

数据思维赋予广播新的管理模式。比如在节目播出时,每一个用户的基本面貌、收听行为、使用偏好,都可以一一呈现。

江苏广播搭建了“微啵Live”系统平台,主持人一边直播,一边就可以在系统里看到在线人数、听众反馈等实时数据。

一开始,主持人也是持犹豫态度,怕因数据不好看而丢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主持人逐渐找到了和听众、网友、用户互动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

2015年国庆七天长假,江苏广播收获了一百多万听众的全程关注,感恩节当天,江苏交广网的14小时连续直播,近百万用户通过“微啵Live”参与互动。这些实打实的数据不但提振了广播人的信心,更为广播运营留下了数据的积累。

浙江电台城市之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独家开发了节目实时评价系统,听众在收听节目时,如果喜欢就可以立即“点赞”,甚至“打赏”,而如果觉得不好就可以点击“打脸”。

因此,节目是否受欢迎、哪些段落存在问题一目了然。系统上线第二天,参与评价人数就突破了15万人次。这些翔实的数据,成为频道生产管理的重要依据。

更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现服务的精确匹配。媒体内容本身有时候并没有价值高低之分,你视之若珍宝,他可能弃之如草芥。因此,把内容提供给需要的用户,也就是提高“内容与用户之间的匹配程度”是关键所在。

比如可以通过对歌曲的播放频次、评论分析和点播者的年龄、学历、习惯等数据进行精确分析,来安排广播各个时段播出的歌曲,而不是仅仅依靠主持人的个人喜好和经验来判断。

更进一步,广播的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数据自动归纳出来的用户收听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节目推送,用户可以自由组合、自动更新,享受个性化的“私人定制”,从而节省在海量音频中选择的时间成本。

在广播的营销工作中,精准的服务更需要数据的支撑。通过对听众(用户)、客户信息和行为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客户需求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把握营销的贴近性,通过精准营销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

我看到萍萍连连点着头,林孟对我的话和萍萍的点头似乎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用手指着我说:“你们谁都别想抵赖,我一进门就觉得萍萍的脸色不对,我一进门就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三、入口思维——重建连接优势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连接”,对于广播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当一个电台准备踏入互联网音频的竞争时,就必须认识到,你投入资金、人力、技术而建起的移动客户端,极有可能沉没在APP的汪洋大海中,无人知晓、无人理睬。

那么,广播怎么才能让自己被别人找到呢?怎样让用户来主动“连接”呢?

国内最大的几个音频新媒体如“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近几年来都在攻城略地,通过资金、体制的优势“囤积”内容。

“喜马拉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其音频总量已经超过1500万条,单日累计播放次数超过了5000万人次;“考拉FM”称已经累计了1000万期、800万小时的音频内容。

一些实力较强的广播电台依托自身在人才、内容、品牌上的优势,也已经开始向互联网音频平台转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牵头建设的“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的目标就是实现对全国广播媒体内容资源进行整合,面向全国广播电台、行业机构、个体用户开放资源共享与定制化服务;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打造的“听听FM”汇集了2000多家电台直播节目和大量的音频节目,同时还推出了“听听radio”这样类似收音机的简洁界面的收听应用……

这样的布局,都是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通过对内容资源和用户资源的聚集,做移动互联网音频“入口”。不成为用户的首选“入口”,生存就会“大不易”。

目前移动互联网中,许多新出来的“音频新媒体”,一边亏损巨大,一边继续“烧钱”,就是为了未来音频“入口”而拼。

显然,这样针对所有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入口”,对于资金、资源和机制的要求都是极高的,毕竟这是极度稀缺的资源。对于大部分区域性广播来说,并不具备搭建“入口”型平台的条件。

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类广播电台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本土化极高的内容服务,黏度极高的忠实用户。这恰恰可以成就广播最具性价比的战略选择:以本土受众(用户)为目标人群,聚合本地内容、服务,做本土化的音频“垂直服务入口”。

这样的选择,在战术上要求进一步放大并强化区域的品牌优势。在实践中,这样的产品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比如羊城交通台的名牌节目《大吉利车队》,作为系列小品剧,其取材于本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题材切口小、涉及面广,和当地新闻结合紧密,表现出强烈的本土风格。

同时,能够提供互动服务的节目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南京交通广播的品牌节目《1024金扳手》在汽修企业和车主之间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车主通过照片和视频反映故障,汽修技师初步判断故障原因并预估修理费用,这样的互动服务非常受欢迎。

又如河北交通台的《992大家帮》、陕西交通台的《一品长安》、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速度生活》等服务栏目,都极致聚焦本土化服务,因而拥有极强的凝聚力。

除了加强“本土内容”的吸附效应之外,更要强化广播与听众(用户)之间的“关系”,就是深度挖掘“圈层”功能:让听众(用户)围绕着王牌主持人、特色节目、专业频道,形成一个个关系紧密的“圈子”,“圈内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兴趣、基本一致的审美口味。

这样的一个个“美食圈”“旅游圈”“自驾圈”“财经圈”,以节目或者主持人为核心,以生活服务、公益活动为内容,将听众和用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的《海阳现场秀》衍生出“海阳乐跑团”“海阳环球旅行团”“现场观演团”“私家车俱乐部”等粉丝社群;上海广播推出的“阿基米德”APP一直在实践社区的理念,以社区部落为重点突破,让具有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

黏度极高的本土内容平台、服务平台,就是“入口”。

在我国,广播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珠江经济台的“珠江模式”,直播成为广播的常态形式,广播也成为城市化历程中的重要标识。

第二次转型是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汽车开始迅速进入千家万户,车载广播应势而起,全国各地交通电台、汽车广播、私家车频率风起云涌,广播在传统媒体中第一个跨入“移动媒体”的行列。

这一次,它又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广播的媒体融合,不仅仅是竞争对策,更是使命必达:广播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来源:公众号“广电独家”

责任编辑 朱帆

猜你喜欢

风口听众音频
“地产+露营”新“风口”来临?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活力美妆可能是下一个风口
知识付费,风口来袭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Pro Tools音频剪辑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