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皖江流域地震灾害述论

2017-01-07庄华峰

关键词:桐城皖江康熙

庄华峰, 倪 洁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清代皖江流域地震灾害述论

庄华峰, 倪 洁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清代长江流域自然灾害频发,皖江流域也莫能外。学界的研究多偏重于水旱灾害,对地震灾害则鲜有探讨。皖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位于我国南北两大板块的拼接处,地震发生机率较高,其对人类的危害不可小觑。文章旨在论述清代皖江流域的地震灾害及其成因,进而分析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和特点,并对其影响和后果作出简要分析,借以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清代;皖江流域;地震灾害

中国自古就是地震灾害多发国家,历史上皖江流域①的地震属中等水平,虽然不是地震高发区,但由于其位于中国南北两大板块的拼接处,地震发生频率较高。安徽最早的地震见载于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四月:“夏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1]当时楚国都彭城,辖楚、东海、淮阳、薛四郡国,凡60多个县,其中甾丘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县北60里。此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关于该地区地震的记载。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帝退位的268年,空间范围则是长江及其支流在安徽省所流经的区域,主要指长江从江西流入,在宿松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内的这一流域,全长共416公里,流域面积达到6.6万平方公里,覆盖了当时的安庆府、宁国府、池州府、庐州府、太平府、滁州、和州和广德州等33个州县。

一、频繁的地震及其成因

清代皖江流域的地震灾害较为频繁,为进一步分析皖江流域地震灾害的基本情况,笔者根据《清史稿》、《重修安徽通志》、《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以及各地地方志等资料整理成下表(见表1):

表1 清代皖江流域各府州县地震灾害次数

对表1需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是资料来源于《清史稿》、《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安徽省志》、《重修安徽通志》、《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以及相关地方志等;二是按月份采用地次法对地震灾害进行统计,对于皖江流域33个州县在同年内同个时间段发生的地震灾害,分别记一次,如某年3个县同时发生地震,记为3次;而某年某县3月和6月分别发生1次地震,记为2次,同一月份内多次发生的地震则只记为1次;三是界定地震参数(级别)的主要依据是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和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等资料。

由表1可以看出清代皖江流域各府州县地震灾害的频繁性。皖江流域在二百多年间共发生地震213次,除了建平县(今之郎溪县)境内未发生过强烈地震外,其他州县或多或少都有地震发生。庐州府的巢县发生地震15次,发生次数为整个皖江流域之最,平均每17.87年就发生一次地震,其中1652年、1653年、1687年和1688年是连续两年发生地震,1694年、1695年、1696年和1697年是连续四年发生地震,足见其地震发生频率之高。关于该方面的情况史料的记载很多。如《巢县志·祥异》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巢县二月初八地震;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月十五日巢县地震;康熙三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巢县地动;”[2]126又载:“康熙十六年(1697年),巢县一月一日地震二月地震三月初三日地又震。”*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资料搜集组.安徽地区地震历史记载初步整理[J].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二期。除巢县外,皖江流域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依次是合肥13县次,桐城12县次、无为12县次、当涂12县次、庐江10县次、舒城10县次。相关的记载也不在少数。如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六月十七日无为地震有声,景福寺塔顶坠民间,庐舍倾倒甚众[2]223;合肥、庐江、舒城、巢县俱地震[2]481;康熙十七年(1678年)己末七月二十八日桐城地震,二十九日再震[2]155;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月合肥地震[2]18,十二月初一日夜巢县地震[2]482;同年无为、庐江俱地震*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资料搜集组.安徽地区地震历史记载初步整理[J].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二期。。其余26个州县地震灾害次数均小于10次,有14个州县在5次以下。

根据史料记载,皖江流域于1652年、1654年和1668年发生的三次大地震,波及的州县达到10县次以上。其中顺治九年二月十四日(1652年3月23日)霍山东北发生6级地震,影响巨大,最远记录达到400公里[3],皖江流域的宿松、望江、东流、怀宁、桐城、铜陵、贵池、繁昌、芜湖、当涂、太湖、潜山、舒城、巢县、石埭、青阳、全椒等17个县均受到影响。《续修庐州府志·祥异志》载:“顺治九年壬辰元日夜安庆府地震有声,潜山、宿松、太湖、望江、桐城、石台、贵池均震,三月巢县地震。”[2]479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初一的地震波及了15个县,分别是宿松、望江、东流、怀宁、桐城、贵池、铜陵、太湖、潜山、舒城、庐江、全椒、石埭、青阳、泾县等。史载“安庆府顺治十一年正月朔,地动有声”[4];泾县正月一日未时地震[2]464,舒城、庐江地震,初五日复震[2]249。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的地震则波及的范围最广,宿松、望江、怀宁、桐城、无为、繁昌、芜湖、和县、当涂、太湖、潜山、舒城、庐江、合肥、巢县、含山、全椒、滁县、来安、石埭、宣城等21个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震。《安徽省志·大事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黄昏后,宁国府地震有声,河水涌立,激射于岸。芜湖安庆及皖南一带约40州县发生地震,居民伤亡甚多。”[5]467除此之外,其余年份至少都有一次地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清代皖江流域在二百多年间发生地震次数达两百余次,足见其地震发生频率之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该流域的地震如此频繁呢?

我们认为,主要是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安徽位于华北、扬子断块和秦岭大别山断褶区接壤地带,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是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地区[6]3。根据板块构造学理论,地震带的分布和地球岩石层的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板块的交界处地震的发生频率往往较高,而皖江流域就位于李四光先生曾预言的地震带中的华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是全国第二大地震带,其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清代皖江流域的地震主要是受华北地震带中的扬州-铜陵地震带、麻城-常德等地震带的影响。特别是长江两岸地区地质构造尤为复杂,来安-潜山盆地和长江谷地2个坳陷带分隔为滁州-庐江、巢湖-宿松、繁昌-贵池3个相对隆起地带[6]109,正是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因素致使皖江流域地震频发。皖江流域境内的贵池、青阳、泾县等地区位于扬州-铜陵地震带的西南部分,乾隆八年(1743年)泾县5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震带。合肥及大别山区处于麻城-常德地震带的东北端。宿松、潜山、庐江、合肥东侧等地区靠近郯城-庐江地震带,这一带于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发生的地震就是受山东郯城发生的8.5级地震的波及而出现的。根据安徽地震烈度区划示意图(1990年),舒城属于活动带,合肥是比较稳定带,滁州、含山、安庆是比较活动带,贵池、铜陵、广德是一般活动带,皖南山区属于稳定区[7]467。由此可见,庐州府和安庆府等地地震发生频率较高。

二、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及特点

1.时间分布

自1644年(顺治元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的268年间,皖江流域有史料记载的地震年份共79年,平均每3.39年就发生一次地震,其中顺治、康熙和乾隆三朝地震最为频繁,分别为55县次、58县次和35县次;咸丰和同治两朝次之,均为17县次;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宣统各朝地震则较少,这反映了地震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同样各朝在地震周期上也具有差异性,顺治帝在位18年发生了55县次地震,周期最短为0.33,是清代各朝发生地震频率最高的时期,18年间有11年都有地震,分别是1646年石埭地震,1647年桐城、全椒地震,1650年桐城地震,1651年桐城、建德地震,1652年宿松、望江、东流等17个州县地震,1653年舒城、巢县、庐江、贵池地震,1654年正月怀宁、桐城、贵池等15个州县地震,1656年桐城地震,1657年石埭、全椒地震,1659年贵池、石埭地震,1661年望江地震。嘉庆帝在位25年仅发生2县次地震,其周期最长,为平均每12.5年一次地震。咸丰和同治帝在位期间地震周期分别为0.65、0.76,宣统帝在位3年发生地震3次,周期为1,其余诸帝在位年间地震周期都大于1。

有学者将清代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8],按照这一划分标准,清代前期(1644-1735年)共92年,皖江流域的地震总次数为116县次,平均每1.26年发生一次地震,频率高于平均水平。清代中期(1736-1820年)共85年,皖江流域地震总次数为37县次,平均每2.30年发生一次地震,频率低于平均水平。清代后期(1821-1911年)共91年,皖江流域地震总次数为60县次,平均每1.52年发生一次地震。关于清朝不同年代皖江流域地震的发生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清代皖江流域不同年代地震灾害折线图

从季节上看,皖江流域地震发生的频率也存在一定差异,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去不确定的地震月份,一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六月、二月、九月和五月,其他月份都在15县次以下,八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较少。根据旧历统计,夏季和冬季地震发生频率较高,秋季最少。

图2 清代皖江流域地震灾害发生月份统计

2.空间分布

根据表1可得出清代皖江流域各州府地震发生次数,其中庐州府发生地震最为频繁,达到60县次之多,约占总地震次数28%,各县发生地震次数不相上下。这方面的记载很多,如顺治十年(1653年)“正月庐江地震有声”[2]479;康熙十二年(1673年)“庐州地震,声如雷,屋舍倾倒”[9];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正月二十一日巢县地动[2]483、合肥地震[2]19、含山地震有声”[2]141。安庆府发生地震次数为41县次,约占总地震次数19%,其中以桐城发生次数最多。《灾异制》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桐城十月十二地震有声;顺治八年(1651年)桐城十月初三地震有声;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地震,二十九日再震。”[2]153-155;池州府发生地震38县次,约占总地震次数18%,除建德只发生了3县次,其余各县地震都在5次以上。史载:顺治十年(1653年)冬十月二十一日贵池地震,二十四日复震*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自然灾害资料搜集组.安徽地区地震历史记载初步整理[J].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二期。;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正月朔东流地震有声[2]248。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十七日贵池兴孝乡地震有声如雷自南而北[2]220。除此之外,宁国府26县次,占总地震次数约12%;滁州20县次,约占总地震次数9%;太平府18县次,占总地震次数约8%;和州7县次,约占总地震次数3%;广德州最少为3县次,约占总地震次数1%。

由此,皖江流域地震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时空分布不平衡。从时间上看,清代前期地震次数和频率远高于中后期,平均每年1.26次,是地震高发期;清代中期地震次数较前期和后期为最少,平均每年0.44次,属于地震低发期,清代后期地震次数中等,平均每年0.66次。地震年际变化较大。空间上,庐州府、安庆府、池州府地震次数较多,广德州、和州地震次数最少,二者268年间总共只有10次地震,空间分布较不平衡。

第二,波及范围广、影响大。清代皖江流域地震多发,波及的范围广、影响大。这方面的记载有很多。顺治九年(1652 年)农历正月初一日霍山发生的5.5级地震和农历二月十四日霍山东北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皖江流域的诸多州县。同年壬辰春二月十五日子时桐城地震有声,文庙坏[10]154;康熙七年(1668年)农历六月十七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波及合肥、庐江、舒城、巢县等40个州县;道光十一年(1831 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夜凤台东北6.25级地震波及皖江流域的滁县、来安;同治七年(1868 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定远南发生的5.5级地震波及当涂、合肥、巢县、全椒、来安、含山等州县。上述这些都是清代皖江流域5级以上地震所波及的地区,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第三,地震多发生在地震带上。根据对安徽历史地震全纪录整理发现,清代皖江流域两次5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地震带上。康熙十二年(1673 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合肥发生5级地震。《清史稿·灾异志》卷44载:“庐州地震,声如雷,屋舍倾倒。”庐州治合肥,领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六安、英山、霍山等县[7]471。乾隆八年(1743 年)农历五月九日,泾县5级地震。乾隆八年《泾县志》卷21记其地震云:“泾县地震,有声自西而东如雷,鼓楼崩。”乾隆十八年《泾县志》又说:“有声如轰雷,人有惊仆者,南城塌数丈。”[3]27除此之外,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庐州府以及宿松、潜山、太湖、青阳等州县的地震也多发生在地震带上。

三、地震的影响和后果

清代皖江流域地震的发生频率处于中等程度,地震发生时多伴有雷声,在很多史料中多是“声如雷”、“大震有声”、“殷殷如雷”的描述。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十七贵池兴孝乡地震,有声如雷,自南而北;乾隆三年(1738年)“泾县六月一日地震有声”[11]467。道光三十年(1850年)“宁国地震有声,殷殷如雷”[11]439。虽然这一时期的地震强度不是很大,但对于皖江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还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二:

一是造成城墙、民居等建筑物的破坏。这方面的记载俯拾皆是。如巢县“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城墙崩倾者百余丈,民居墙屋倾覆者甚多,河南岸水下倒倾而上入人家”*(清)于党生.(康熙)巢县志,第4卷。;康熙十二年(1673年)合肥5级地震,庐州地震,地震时“声如雷,屋舍倾倒”;乾隆八年(1743年)泾县5级地震,“地震有声自西而东如雷,鼓楼崩”[5]22;繁昌,越卯时大震,檐瓦欲飞,有声自东来如雷鸣,渐流西北,室庐震荡,若舟弛下流,忽然触岸[11]51。这里反映的都是地震对房屋、墙垣破坏的情况,严重威胁到皖江流域人民的正常生活。

二是导致人畜的大量伤亡。如康熙七年(1668年)“芜湖、安庆及皖南一带约40州县发生地震,居民伤亡甚多”;嘉庆三年(1798年)“怀宁地震,石牌尤重,男女毙者四千余人”[7]2,这是伤亡人数最惨重的一次。尤其是地震越高,造成的人员伤亡越大。据道光七年《桐城续修县志》载,桐城“地震有声,文庙坏。”此次地震影响面特别大,最远记录达400公里。“铜陵、贵池、安庆、东流、望江、阜阳、巢县、至德、石埭、潜山、太湖、当涂……均震”[12]。强烈的地震使大量人畜伤亡。

此外,与其他地区的地震一样,皖江流域的地震还造成山崩滑坡、地面开裂,这些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出行,甚至会诱发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如《益闻录》记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滁县的地震云*(清)李杕.益闻录,第1453号[N].1895.:

滁州友人至和州告本馆友人云,滁州西门外十余里倏遭地震,居民惊骇。嗣有人见近山之麓裂地道一条,围三丈余,深数丈,泛滥之水从孔涌出,如瀑布上泻。州民禀报刺史会同城内各官前往勘验,从长绳鎚石而下,约至八十余丈,绳忽中断。刺史阅毕,谕居民不得窥探,以保民生。”[7]

可见这次地震的地面开裂情况是很严重的,以至当地居民都十分“惊骇”。

大震之后,官府作为灾后救助主体,相应都会采取一定的救济措施,如发放救助物资、提供食物、蠲免税粮、拨银赈济等。《宇林日报》在1882年报道过一则新闻:“接近李鸿章家乡的庐州府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有一座山开裂,流出大量的水,淹没了整个一个村庄。代理总督张大人已拨款银二万两救济灾民,据闻海关道也有捐献”*The Daily.News of North China[N].1882-8-5.。但多数情况下发生地震,官府的救助力度都很小,收效不大。

由于清代安徽历史文献资料所限,关于清代皖江流域的地震记载并不太完整,安徽在1904年以后才进入现代地震仪器记录的历史,其境内的破坏性地震才有了较为可靠的记录[8]22,所以本文只能对清代皖江流域地震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值得注意的是,皖江流域的地震多分布、发生在郯庐地震带,虽然近期内皖江流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不会发生,所以有关部门还是要加强防范和预测,运用现代地震仪器进行记录、预报,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将损失降到最低。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来新夏.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第二十八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地震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4]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康熙].安庆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大事记[M].合肥:方志出版社,1990.

[6]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地震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7]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总目录[M].合肥:方志出版社,1990.

[8] 朱凤祥.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50.

[9]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1633.

[10] 来新夏.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第三十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54.

[11] 来新夏.中国地方志历史文献专辑·灾异志:第三十一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2] 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87.

(责任编辑 蒋涛涌)

Seismic Disaster 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ZHUANG Huafeng, NI Jie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Natural disaster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Qing Dynasty occurred frequently, so did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Studies on the disaster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emphasize on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 few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seismic disaster. Since part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are located in the joining point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lates of China, the earthquake risk is higher, and its harm to human beings is remarkable.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disaste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its causes is discussed,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disaster are analyzed, and its impact and consequences are pointed out, which are valuable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in this respect.

Qing Dynasty;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seismic disaster

2016-08-19;

2016-10-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S061)

庄华峰(1957-),安徽歙县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①关于皖江流域的概念以及覆盖地区学术界尚无确切的界定,众说纷纭。《皖江文化微探》一书中将皖江地区定义为现在的巢湖、池州、铜陵、宣城、芜湖、安庆、滁州和马鞍山。而本文研究的皖江流域定义是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水系界定的,可参考清同治四年安徽省政区图。

K291/297,K92

A

1008-3634(2016)06-0045-06

猜你喜欢

桐城皖江康熙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康熙:阳刚雄健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安徽桐城六尺巷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桐城歌”的保护和传承
康熙下象棋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