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课程“三项训练”教学法的思考
——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识课为例
2017-01-07刘书俊
刘书俊
(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学院,上海 200240)
高校通识课程“三项训练”教学法的思考
——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识课为例
刘书俊
(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学院,上海 200240)
基于通识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近些年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课程。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三项训练”教学法,即拓展思维能力训练、辩证思维能力训练和系统思维能力训练,以期对提升高校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通识课程;教学法;拓展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
一、拓展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即思维意识的表现形式,它可分为潜意识思维和有意识思维。在通识课程教学中,我们突出的是后者,也就是加强有意识思维或主动性思维的训练。它要求我们对感知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实现思维目的的方法或意向。这种拓展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指挥自己主动收集和获取更多的客体知识,学会举一反三。
以通识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知识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例,其拓展思维一:两个假说提出的技术路径。195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在对收入差距的研究中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被称为倒U型曲线。它阐述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具有随着经济增长先逐渐增大、后逐渐缩小的规律[1]。时隔40年的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rueger),同样提出了类似的倒U型曲线,在其发表的文章中阐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说[2]。即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工业化过程中,则伴随着资源的耗费超过资源的再生和环境恶化问题;工业化过程完成后,经济结构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开始恢复环境或控制环境问题。分析这两条倒U型曲线,可见技术路线相同,但研究的问题各异。基于此,便可引导学生将此曲线的研究问题扩展至环境污染程度(如:SO2、COD等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拓展思维分析上,也就从科研方法上得到了启示。
学生获得了上述两种曲线的知识信息后,我们又可引导拓展思维二:如果假设下图1中“经济增长”速度不变,而对环境污染程度的“X”值加以调整,那么由调整前的曲线形态得出调整后的曲线形态,即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a点——工业化过程的b点——工业化过程完成的c点的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使b点的X值降低至d点,且这种调整后的曲线中X值越低,则越接近既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同时又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双赢点”。如此,就找到了学习中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即要求我们基于污染广泛存在的客观性,探寻出对环境与资源最佳的人为作用力。
图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调整
拓展思维三:教学中介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降低X值的主要途径即是节能减排,便要从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和对废弃物的回收再造,最终实现污染物的最少排放;由此,进一步便可系统阐述我国加强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学生能结合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节能减排和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通过上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分析,可以有效引发学生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的X值等相关问题的拓展思考。
以我国“十五”至“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中二氧化硫的排放数据为例(见图2),便可反映出我国在此期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
图2 我国“十五”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
从图2中a、b点所连接的实线可知,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大,从2002年的1 926.6万吨增至2006年的2 588.8万吨[3]。为此,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到2 295万吨(图中的c点)的目标,即到2010年我国共需削减293.8万吨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图中d、c两点间的“X值”)。由此,我国便及时明确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要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根据以上对二氧化硫指标的“倒U型”曲线中“X值”的分析思路,我们还可将我国节能减排中其它指标逐一量化与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用变化发展视角去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有辩证思维才能正确地解决科学发展中提出的理论问题。那么,要引导学生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学会从本质上系统和完整地认识对象,就要做到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考察问题。对此,教学中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时,以“最优污染水平”的知识点为例,就可引导学生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分析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理性污染的必然性,带来了与其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的矛盾。如何降低污染,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关系,这一辩证的关系就是“最优污染水平”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用哲学的观点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加以分析和认识(见图3)。
图3 辩证思维实例框图
一是学会从矛盾具有普遍性角度分析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来GDP增长,同时可能会造成环境破坏,这就是一对矛盾。矛盾存在于整个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因此,要求我们在对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时,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既要承认、分析和揭露矛盾,又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二是学会从矛盾的特殊性角度分析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在经济社会进程中会形成工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的污染,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有不同的污染,同一行业发展有不同的污染,而同一污染又有不同方面。针对这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污染特殊性,学会用矛盾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去看待和分析问题。 三是学会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分析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要考虑其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主要和次要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特殊性,以实现统一。要学会既把握主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统筹兼顾解决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三、系统思维能力的训练
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一种立体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帮助学生简化对事物的认知,形成整体观和全局观。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把认识的对象作为系统整体来思考,通过纵横向比较,从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等角度,学会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
例一: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教学中既应该介绍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主的反馈式流程,更应该要求学生对事情全面思考,不能就事论事,这里突出的就是系统整体思维的训练。如:将某一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循环经济的宏观、中观、微观子系统三个层次上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分析模型。通过循环经济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准循环经济的全局和整体,以助于理解循环经济这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整体架构;其次要求学生在思维中要达到有序,明确该研究对象是由三种循环形态构成的系统,且每种循环形态均应放在整个系统之内进行考察;再次引导学生注意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对整个系统起控制和关键作用的中心要素,并注意与整个系统各要素的联系。
例二:结合该课程的知识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构建”,教学中就需要对复杂的工业活动进行归纳,抽象出一个模型(图4);同时,对配套的法律制度进行梳理。通过上述过程,引导学生在立体思维中,将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互为关联的思维定势。
图4 循环经济工业发展模式的运行路径
归纳上述投入、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等运行路径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工业活动的全过程,进而有助于教师从各个环节对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进行对应分析。首先,在经济生产的投入环节要考虑实现投入最小化的法律规定。通常分为三个途径,一是从节约入手。我国已经确立了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并且已初步建立了相关法律体系;二是通过综合利用和能源替代等手段,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投入;三是要尽快建立对废物回用的各项法律制度。同时,进一步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和相关许可等环境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在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达到环境保护的前置管理的要求。其次,在生产或消费环节要考虑健全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与标准、绿色产品、绿色标志和绿色消费等相关法律制度,为资源有效利用和清洁生产奠定基础。最后,在废物排出环节,要注重两个主要问题,其中一个层面的问题是废物的处置。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建立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综合整治目标责任等相关法律制度。但是,随着循环经济的推行,为了实现废物排除的最小化,还需注重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建立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的制度和机制,这也是当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突出多学科知识的传播,重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学中除了思想道德教育外,对于学生拓展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系统思维能力训练愈加显得必要,这既关乎教学效果,更关乎教书育人。
[1] 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1-28.
[2] 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2): 353-37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06年环境统计年报[R/OL].(2008-02-07)[2016-03-20].http://zls.mep.gov.cn/hjtj/nb/2006tjnb/200801/P020080131409484323822.pdf.
(责任编辑 谢媛媛)
On “Three Trainings” Teaching Method of University General Courses:Taking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LIU Shuju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general courses have been set up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s of the general cours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hree Trainings”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consists of training of expanding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systematic think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general courses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eneral course; teaching method; expanding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systematic thinking
2016-09-20
刘书俊(1957-),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后。
G642.4
A
1008-3634(2016)06-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