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强化对习得英语方式副词位置规则的影响
2017-01-06杨建生
杨建生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徐州 221116)
输入强化对习得英语方式副词位置规则的影响
杨建生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徐州 221116)
以英语方式副词位置为强化对象,研究输入流、文本强化以及两者结合使用这三种输入强化方式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英语方式副词的位置规则,并对其效果进一步深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输入强化方式都能帮助学生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但输入强化的有效应用是有条件的,输入强化的效果会受研究中受试者以及被强化的对象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相对于单一强化,复合强化通常更能有效地促进目标语的学习,但当单一强化能有效地促进目标语学习的时候,复合强化不能帮助学习者取得显著性的优异成绩,从而表明复合强化并不总是必要的。
输入强化;输入流;文本强化;副词位置;习得
一、研究背景
输入强化最早是由Sharwood Smith于1991年提出的。作为一种教授语法或词汇的方法,输入强化有其基本的特点。它通常是在以意义为中心的环境下,通过强化语言形式来促使学习者对该语言形式给予关注,最终帮助学习者学习或是习得该语言形式[1]。输入强化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此进行了众多的研究[2-8]。国外学者的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文本强化对习得目标语的影响,却很少有研究涉及到输入流,而涉及文本强化与输入流之间关系,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此外,这些研究发现迥异,甚至相互矛盾。例如,有些研究发现文本强化(textual enhancement)在语法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优于输入流(input flood)[7,10],然而,有些研究却没能得出这样的结论[6,9,11]。此外,有的学者还探讨了复合强化(compound enhancement)对习得目标语的功效影响。例如,White(1998)[12]研究了单独使用输入流与输入流结合文本强化一起使用对目标语的习得情况,其研究发现,结合两种方式的复合强化没有比单独使用输入流产生预期显著性的优异效果,这一研究结论也得到了其他研究进一步的证实[11]。以上研究发现说明了复合强化并非总是必要的。此外,也有学者[11,13]开始比较输入强化与非输入强化手段(比如直接讲解,输出练习)对目标语的习得影响问题,其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
相对而言,国内在文本强化和输入流方面进行的研究屈指可数。李灵燕(2007)[14]比较了文本强化(粗体和下划线两种方式)与直接语法讲解对过去完成时和五个意义词的注意作用;张莹(2006)[15]比较了下划线与输出(output)对习得英语定语从句的影响;庄可(2008)[16]比较了下划线与输出对主从复合句的时态一致的注意功能。国内这些研究主要比较了输入强化与其他一些非输入强化手段对目标语的习得影响问题,相关研究结论也较为多样。之所以出现这些结论迥异,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在输入强化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多。被强化的不同目标语,学习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学习者对强化对象事先的熟悉程度,以及评价强化效果不同的测试形式等等,都会对研究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而导致较为多样的研究结论[17]。但正是由于输入强化研究变量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几十年来,不断有研究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或是改进完善自己的研究设计,得出新的研究发现去验证或质疑前人的研究结果;或是不断创新,将研究对象推广到新的语法形式,乃至词汇领域;或是将输入强化结合其他新的变量加以研究,探讨其功效。但以上所提及的众多研究,都没有涉及到输入强化对副词位置的习得问题,更没有涉及同时探讨文本强化、输入流、以及两者结合使用这三种输入方式对形式习得的影响。因而,本研究有其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拓展了输入强化研究的对象。其次,本研究结果也能为整个输入强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如果能将本研究的发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也能给教师一些启示,帮助其在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下,更有效地兼顾形式,达到意义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中,忽略词汇与语法教学所固有的缺陷。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及假设
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研究输入强化与习得英语方式副词位置规则之间的关系。
(1)文本强化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
(2)输入流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
(3)如果文本强化和输入流都能帮助学习者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那么文本强化、输入流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学习者习得副词位置规则的影响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对现有的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的分析,本文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假设:
(1)文本强化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
(2)输入流能够帮助学习者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
(3)文本强化、输入流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在帮助学习者习得副词位置规则方面,其效果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收集
在本研究中,研究考察的对象为英语方式副词的位置规则。为了考察受试在不同的强化方式下,对目标语的习得情况,作者首先按照不同的强化方式,将6篇含有目标语的文章做了相应的处理。然后按照分组,要求受试阅读相应的不同版本的文章。在受试完成阅读后,要求受试回答文章后的阅读理解问题。阅读任务分两次完成,每次3篇,间隔时间为1周。当所有受试完成第二次阅读任务后,他们参加了即时测验,用来检测他们对副词位置规则的习得情况。本研究所涉及的英语句式为:SVO,SVPP,SaomVO和SaomVPP,详况见表1。方式副词在各句式的位置的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研究的句式类型Tab.1 Types of sentence patterns investigated
注: S=Subject;V=Verb;O=Object;PP=Prepositional Phrase;aom=auxiliary or modal verb
表2 研究的副词位置类型Tab.2 Types of adverb positions investigated
注: S=Subject;V=Verb;O=Object;A=Adverb;PP=Prepositional Phrase.aom= auxiliary or modal verb
此外,为了确保本研究受试的可比性,提高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在挑选受试时,设计了前测,并参考了受试在大一期间两次期末考试的成绩的平均分。前测的目的是确保挑选的受试对要考察的目标语的了解程度相当。选取大一期间两次期末成绩的平均分其目的是确保受试者英语水平相当,从而减少英语水平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根据受试的前测成绩,并结合受试大一期间,两次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在100名来自文学院和法政学院的本科生中,从中挑选了66名前测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都相差不大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受试。受试被随机分成3个实验组,分别为:文本强化非输入流组,输入流非文本强化组,文本强化和输入流组。
参加本研究受试的前测成绩和两次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的统计数据见表3和表4。
表3 前测成绩的描述统计表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pretest scores
表4 两次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描述统计表Tab.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mean scores of two semesters
注: the maximum possible scores of both are100 points.
从表3可以看出,三组受试的测试成绩都不理想,各组的平均分值都在45分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出各组受试对方式副词的位置规则掌握情况都比较差,水平相当,但还是对其有所了解,因而比较符合本研究对受试的要求。这是因为受试对强化对象事先的熟悉程度是影响输入强化研究的一个因素。如果受试对副词位置规则知之甚多或是一无所知,势必会削弱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力。此外,从表4中可以看出,三组受试的两次期末成绩的平均分也非常接近,都在65分左右,由此可见,各组受试的总体英语水平也相当,不存在明显的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受试英语水平的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使研究结果最大程度地反映研究本身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确定三组受试的英语水平以及对方式副词的位置规则的掌握情况,在统计学的意义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而确保本研究各受试组之间的可比性。本研究对三组受试的前测成绩以及两次期末考试的平均分进行了方差检验,其方差检验结果见表5 和表6。
表5 前测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ab.5 A one-way ANOVA of the pretest scores
表6 两次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ab.6 A one-way ANOVA of mean scores of two semesters
从表5中可以看出,三个实验组前测成绩的方差检验结果为p=0.856>0.05,这进一步说明受试对考察对象英语方式副词位置规则的掌握情况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此外,从表6中可以看出,三个实验组的总体英语成绩的方差检验结果为p=0.552>0.05,这也表明三个实验组受试的总体英语水平相当,也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因而,受试在实验结束后所表现出的差异是由实验中不同的强化处理引起的,而非受试本身的差异所导致。
三、结果与讨论
在完成第二次相应的阅读任务后,三组受试立刻进行了即时测验,以检验不同的强化方式是否能够帮助学生习得方式副词的位置规则?如果能,那么他们之间的功效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三组受试的后测成绩统计情况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文本强化组的平均成绩为64.55,输入流组的成绩为65.64,文本强化结合输入流组的成绩为66.55。从分值上看,三组之间的成绩没有很大的差距。从而表明三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在习得目标语的功效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三个实验组相应的标准差分别为13.08,12.07和10.73,这表明各实验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也相当,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7 后测成绩描述统计表Tab.7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posttest scores
为了检验三种不同的强化方式是否能够帮助学生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作者对三组受试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进行了成对样本T检验。其结果(详见表8)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三组受试的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其结果分别为:文本强化组t=6.43,p=0.00<0.05;输入流组t=6.45,p=0.00<0.05;文本强化结合输入流组t=6.63,p=0.00<0.05。从而表明,无论是文本强化,或是输入流,或是文本强化结合输入流都能够帮助学生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且在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的功效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一研究结果仅仅只是证明了三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对帮助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是有效的。其是否能对其他语法形式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去证实。这是因为一种强化方式可能对某一强化对象有效,但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被强化的语法形式都有效。被强化的对象也是输入强化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表8 前后测配对T检验表Tab.8 Paired T-tests for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scores
为了进一步确定三种不同的强化方式在帮助学生习得方式副词位置规则的功效上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为此,作者对三组受试的后测成绩进行了方差分析。其结果(详见表9)为p=0.881>0.05。这表明三组受试的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进而证明了复合强化不一定能比单一强化得到显著性的优异效果。
表9 后测成绩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ab.9 A one-way ANOVA of the posttest scores
由此可以,输入强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环境下,关注语言形式,从而最终帮助学习者习得被强化的语言形式。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文本强化,输入流,还是文本强化结合输入流都能很好地帮助受试习得方式副词的位置规则,且三者之间不存着显著的差异,复合强化并没有比单一强化取得更显著性的成绩,从而为前人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那就是,当单一强化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复合强化虽然能帮助取得稍好一点的功效,(在本研究中文本强化结合输入流组在后测中的成绩最好,为66.55),但其效果与单一强化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从而证明复合强化并不总是需要的。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输入强化对习得语法或词汇等语言形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在以意义为中心的课堂上,很好地把意义与语言形式兼顾起来。学生在学习领会相关文化知识,培养相应交际能力的同时,可以通过输入强化习得语言,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因而,输入强化研究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大学英语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众所周知,在当前,各大学纷纷减少传统大学英语的课时,或是开设各种各样旨在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或是增开专门用途英语(ESP)或学术英语(EAP)等课程。这样的改革势必会减少传统的精读课课时,从而减少在课堂上讲解语法或词汇的时间。传统精读课时的减少,势必会迫使学生需要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自学在课堂上被忽略的这部分内容。从而,在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兼顾语言形式成为每个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输入强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能够使学生在关注意义以及课本内容的同时,习得词汇和语法知识。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由于词汇或语法知识不足,所造成的不能用英语交流、不能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意义等问题。与此同时,输入强化也能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文章意义的挖掘以及学生交际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上,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当然,输入强化目前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比如,在运用输入强化时,对阅读文献的要求较高,限制也较多。具体而言,在文本强化中,一篇文章中被强化目标语要重现多少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原文本中,目标语的重现次数不够,就需要采用输入流的方式对原文本进行处理,人为地增加目标语的数量,这对有些文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此外,输入流的应用,也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文本的流畅性,有时如果处理不当,会有一种很突兀的感觉。总而言之,虽然输入强化的运用有着一定的难度和限制,但输入强化兼顾了意义和形式,顺应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此外,输入强化克服了以句子为单位的语法或词汇教学模式的缺点,实现了以语篇为基础的语法或词汇教学模式。最后,在基于形式教学的实施方法中,输入强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而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
[1] Wong W.Input Enhancement: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M].Boston:McGraw-Hill,2005.
[2] Shook D J.FL/L2 reading,grammatical information,and the input-to-intake phenomenon[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994,5(2):57-93.
[3] White J.An input enhancement study with ESL children:effects of the acquisition of possessive determiners[D].Montreal:McGill University,1996.
[4] Leow R P.Do learners notice enhanced forms while interacting with the L2?:An online and offline study of the role of written input enhancement in L2 reading[J].Hispania,2001,84(3):496-509.
[5] Overstreet M.Text enhancement and content familiarity:the focus of learner attention[J].Spanish Applied Linguistics,1998,2(2):229-258.
[6] Izumi S.Visual input enhancement as focus on form[J].Sophia Linguistica,2003,51:1-30.
[7] Lee S K.Effects of textual enhancement and topic familiarity on Korean EF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earning of passive form[J].Language Learning,2007,57(1):87-118.
[8] Ehsan R.Effects of textual enhancement and input enrichment on L2 development[J].TESOL Journal,2015,6(2):281-301.
[9] Jourdenais R.The effects of textual enhancement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Spanish preterit and imperfect[D].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1998.
[10] White J.Getting the learners’ attention:A typographical input enhancement study[M]∥Doughty C,Williams J.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1] Izumi S.Output,input enhancement,and the noticing hypothesis: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SL relativiza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4(4):541-577.
[12] Williams J,Evans J.What kind of focus and on which forms?[M]∥Doughty C,Williams J.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139-155.
[13] Salaberry M R.The role of input and output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7,53(2):422-451.
[14] 李灵燕.“输入强化”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目的语形式注意的作用和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07.
[15] 张莹.输入加强与输出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定语从句习得的影响——一项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16] 庄可.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输出和强化性语言输入的注意功能——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学习者习得时态一致的实验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17] Han Z H,Park E S,Combs C.Textual enhancement of input:issues and possibilities[J].Applied Linguistics,2008,29(4):597-618.
(编辑: 朱渭波)
Effect of Input Enhancement on Acquisition of Manner Adverbs’ Syntactic Position
Yang Jianshe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nput flood,textual enhancem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on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the syntactic rules of English manner adverbs and probe into their effects in depth.It is shown from the findings of this experiment that the three types of input enhancement are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helping the subjects acquire the rules.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features of the subject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target forms alike investigated play a part in the effects of these input enhancement techniques,showing it is conditional but not unconditional to apply these input enhancement techniques.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compound enhancement will not b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comparison with single enhancement,when the single enhancement is effective enough in processing the target forms regardless of the generally better performance of compound enhancement over the single enhancement in processing target forms,showing it is not always necessary to use compound enhancement.
inputenhancement;inputflood;textualenhancement;syntacticadverbialposition;acquisition
2015-03-23
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1XWB27)阶段性成果
杨建生(1974-),男,讲师。研究方向: 二语习得、英语教学。E-mail:yangjiansheng99@126.com
H 319.3
A
1009-895X(2016)04-0338-06
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