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
——沪江大学校园演讲述略

2017-01-06章华明王细荣

关键词:演讲稿陶行知大学

章华明,王细荣

(1.同济大学 校史馆,上海 200092; 2.上海理工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093)

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
——沪江大学校园演讲述略

章华明1,王细荣2

(1.同济大学 校史馆,上海 200092; 2.上海理工大学 图书馆,上海 200093)

作为美国浸会在华的一所教会学校,沪江大学存世40余年。其间,很多教育家、学者、社会贤达、爱国人士、基督教徒,或为学术交流,或为宣传救国,或为传教,都曾在沪江大学发表演讲。而大学生们对演讲和辩论的热衷,更可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脉络和发展轨迹。这些演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文化对中国教育的渗透,也体现了沪江大学在双重调整中的“中国化”进程和中国社会包容、吸纳外来文化的流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意义。

美国文化;渗透;中国教育;沪江大学;校园演讲

作为“西学东渐”的一部分,美国在华教会大学按照“东西南北中”的空间布局,曾经盛极一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教会大学全部被改组,无一存续。沪江大学从1906年到1952年,存世40多年,经历了清朝、民国和建国之初三个时期。1952年,沪江大学在院系调整中解体,相关档案资料被上海市档案馆收藏。复旦大学历史系王立诚教授曾以沪江大学为研究对象,著有《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关于沪江大学的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一部著作*2006年,应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邀,王立诚教授对此书进行了重新编辑,书名定为《沪江大学简史》(内部发行)。曾任教于沪江大学的美国人海波士(John Burder Hipps)回国后曾经写了一本书,有中译本《沪江大学》(王立诚译,珠海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笔者在研读这本书的同时,收集、整理了部分和沪江大学有关的历史资料,竟意外发现了不少演讲稿。从这些演讲稿的内容能看出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与影响,也可窥观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教会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沪江大学校园演讲的总体概况

在笔者收集到的资料中,今天比较流行的“演讲”多表达为“演说”,或以英文“speech”“lecture”“address”表示。实际上演讲(give a speech or lecture)、演说(speech)、讲演(lecture to a crowd;give a speech)都是同一概念。只是有的演讲是在辩论赛、演说赛中,语气和表达方式同一般的演讲有所差异。从时间上看,演讲资料多集中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之前,这和其后沪江大学迁往市区圆明园路城中区商学院坚持办学,后又局部内迁这样的动乱形势相吻合。抗战胜利,沪江大学在上海市军工路原址复校后,演讲活动逐渐恢复。陶行知生平最后一次演讲就是1946年7月在沪江大学的《新中国之教育》[1],可惜该演讲稿已无从查找。

与普通大学相比,教会大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宣教活动、团契组织、英语教学等方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演讲赛、辩论赛是大学校园中最热门、最时兴的一项活动,深受学生社团组织的拥戴。现在能够收集到的多数演讲稿就是当时大学生们热情笔记、摘录、编辑而成的劳动成果。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在东吴大学就读期间就曾获得过演讲冠军,任沪江校长期间更是十分支持演讲。沪江大学的大学生社团组织遍布各学科等领域,多数社团都办有自己的刊物,有自己的指导教师。这样的情形和沪江大学的生源有关。作为一所私立大学,沪江的商科比较有名,化学也很强势,待遇也比别的大学好得多,学生大多是富家的子弟。这样的生源使得学生在募集资金自办刊物、拉广告赞助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笔者收集到的52篇演讲稿(见表1),内容宽泛,涉及教育(20篇)、政治(8篇)、经济(5篇)、宗教(4篇)、国情(3篇)等领域,其中英文演讲稿7篇、译文3篇、学生演讲(评论)稿12篇、匿名演讲者2人,大多散见于沪江大学学生刊物,如《沪江大学周刊》《沪江大学月刊》《角声》《沪大教育》《新商业》《科学》等。 其中1923年5月英文版《沪江大学月刊》第12卷第4期刊载的“The Present-Day Relations Between East and West”一文,有Gowen博士演讲的报道及其演讲稿:“Dr.Gowen,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who is at present making an extended tour throughout China,gave an interesting-discourse on April 27,on the subject of ‘Relations Between East and West’.Besides emphasizing the need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and the need for exchange of the good in one for the good in the other.Dr.Gowen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three principles that China as well as the other countries of the world,needed:(1)A new international conscience;(2)a new concep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democracy;and(3)a new conception of nationalism.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lecture,the audience was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ask questions,which were ably answered by the speaker.”这可看出沪江大学师生对国际关系的关注程度。

表1中顾存吉“干!”的演讲,《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一书有所记载:1935年12月21日,华东各大学演辩会国语演说比赛在本校文治堂举行,本校一无所获,光华大学获团体锦标,沪江大学顾存吉“干!”获得并列第一名[2]。

表1 沪江大学部分演讲一览Tab.1 List of some campus speech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续表1)

二、沪江大学校园演讲的记载形式

笔者访问了北京及上海的多家图书馆、档案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演讲材料多见于《沪江大学月刊》。该刊分为中英文版,编辑阵容比较强大。此外,《沪江大学周刊》等也多有相关记载。总体上看,记载分为三种形式。

(1)在“校闻”或者“要闻”栏目中新闻类的报道。例如,在笔者收集到的《沪江大学月刊》中就有很多关于演讲的集中记载,见表2。

表2 《沪江大学月刊》第12卷第5期第51页中关于演讲的记载Tab.2 List of campus speech in p.51,v.12,n.5,The Voice(Shanghai College monthly)

“校闻”栏目中更多的是逐条信息介绍。如《沪江大学月刊》第11卷第3期第57页(1922年4月12日出版)“校闻”栏目中记载:“前月上浣,余日章*余日章(1882—1936),基督教著名人士,余日宣(1890—1958,曾任沪江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主任)之兄。1895年进武昌文华中学。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08年赴美哈佛大学留学。曾任北美基督教学生大会副总干事、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演讲部主席、基督教全国青年协会总干事等职。1936年1月病逝于上海。先生到校演讲华府会议之情形。听者座为之满。先生语多激励,寄意深长,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也。”只可惜余日章先生这次演讲的具体内容,只有寥寥数语,甚为遗憾。

《沪江大学周刊》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广告、推销演讲资料。如《沪江大学月刊》第28期第18页(1921年6月11日出版):售中华卫生教育会小丛书。本会会员多有志社会事业及通俗演讲,然苦资料不多,本会代售中华卫生教育会小丛书,既可作本身之针砭,又可作演讲之资料,诚一举二得之举也。

(2)演讲内容分为“概述”或“全文”。前者如美国教育家保罗·孟禄在小教堂的演讲、Mr.C.H.Robertson’s的广播演讲、钱基博先生的“孔子生诞演词”、 舒新城*舒新城(1893—1960),学者、出版家,湖南溆浦人。1912年进入常德师训班学习,后考入岳麓高师。毕业后在长沙、南京、成都等地任教。1925年,至中华书局工作,主持编纂《辞海》。1935年兼中华书局图书馆馆长,对中华书局图书馆的发展卓有贡献。又将其多年珍藏书捐出,补充馆藏,注重图书采集,使该馆规模不断扩大。对报纸收藏也极为重视。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提出重订《辞海》和影印《申报》,曾得到毛泽东等同志的赞评,并担任《辞海》编委会主任委员。编有《近代中国留学史》、《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等。的“‘廿一条’国耻纪念”等。后者如陶行知的“社会与学校”“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及刘湛恩的“欧美教育之新趋势”,等等,数量颇多。

(3)沪江大学学生在演讲比赛或辩论赛上的中英文演讲稿。笔者收集的52篇文稿中,学生的演讲稿有9篇(其中英文演讲稿2篇),评论文章2篇。表1中所列学生的演讲多为竞赛中的优胜作品,其中,1936届商学专业毕业生顾存吉题为“干!”的演讲还荣获了华东各大学国语演说竞赛第一名。而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沪江大学活跃着一支辩论队,他们屡战屡胜,享誉一时。不过,和今天大学校园辩论赛所不同的是,有着教会背景的沪江大学辩论队同对手辩论时,经常使用的语言不仅有汉语,还有英语。1921年中文版《沪江大学月刊》第11卷第1期第65页记载——“辩论优胜”:12月8日,东方四大学英文辩论,沪江与之江组在本校礼堂举行,结果沪江方面全胜。1921年12月英文版《沪江大学月刊》第11卷第1期第37-38页“College News”栏目以“Intercollegegiate Debate”为题,作了热情洋溢的介绍。

紧接着的1922年1月英文版《沪江大学月刊》第11卷第2期就以“Winning Speeches of the Opening East China Intercollegiate English Championship Debate”为题刊载了演讲稿的全文。该演讲稿还注明了当年的一辩、二辩和三辩,他们分别是:First Negative,Woo Nai Yien;Second Negative,Djang Si Wei;Third Negative,Pan En Ling。比照王立诚著《沪江大学简史》,上述3人就是:黄乃麟(1924届社会学系毕业生)、张四维(1923届宗教系毕业生)、潘恩霖(1924届社会学系毕业生),其中潘恩霖还是沪江大学月刊社的英文主笔。

1923年5月,英文版《沪江大学月刊》第12卷第4期第6-18页又以“Winning Speeches of Intercollegiate English Championship Debate”为题,兴奋地说到:“Final Intercollegiate English Championship Debate between 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Affirmative) and Shanghai College(Negative) on the proposition:‘ResolveathatWarisnoLongerJustifiable’”,并以较长的篇幅全部刊载了3位辩手的演说内容。资料表明,辩手仍然是上述3人,无疑这3人是这一时期沪江大学辩论队的主力队员。但编者觉得这还不够,在随后第18页“College News”栏目中又以“Intercollegiate Debate”为标题对此次辩论的内容及背景进行了重点介绍。

三、沪江大学校园演讲稿的史料价值

演讲内容既是时代与科技气息,也是演讲者思想或研究成果的集中表达。而从演讲者的身份与地位上也不难看出当年沪江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受重视程度。事实上,沪江大学的特殊背景以及沪江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席地位,使得这些演讲在更高的层次上,在社会和沪江大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使沪江大学融入世俗社会,而不至于游离于中国主流社会之外。这样的结果显然也是沪江大学的初衷,享誉沪上的沪东公社、城中区商学院就是沪江大学寻求与社会接轨的结果。所以,细心地梳理当年这些学生编辑的刊物,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认真研判,还会让人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沪江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资料表明,演讲者中基督徒、美国人,或者是受过美国教育、倾向美国的人士,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这说明美国文化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渗透与影响,尤其是在宗教方面。作为一所教会学校,沪江大学更是没有忘记自身宣教之使命,关于宗教的演讲同样可观。虽然今天所能收集到的只有徐宝谦博士的演讲稿,但这4次演讲竟集中在1936年11月的3日之内,可见校方之重视。而且4个题目“基督徒的修养”“理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基督教的任务与使命”“我们是否需要基督教?”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的,有备而来。

此外,相关报道还屡见不鲜。如,《沪江大学周刊》第23期第10页(1921年5月7日出版)——宗教演讲:4月27日,上海青年会童子部童星门先生来校演讲耶教要义。而自4月28日起至5月1日止,复有陈维平博士之长期演讲。其题目仍然与宗教相关。同样的内容还见于英文版《沪江大学月刊》,如1923年5月第12卷第4期第21页记载——Mary Stone Speaks:The live topic of “Family Problems” was ably discussed by Dr.Mary Stone before the members of the Christian Home Club on April 29.The greater part of the time was spent 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put forth by the members,and we are sure that the speech will be of benefit to the members.而1923年6月第12卷第5期第19页则记载——Schurman Speaks:The Honorable Jacob Gould Schurman*Jacob Gould Schurman,中译名为雅各布·古尔德·舒尔曼,曾任美国驻华公使。,United States Minister to China,gave an inspiring and interesting address at the regular Sunday morning service of the College,on May 13.Dr.Schurman brought ou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privilege of those who had received higher education,in bringing about the salvation of China,but first they had to turn to Jesus Christ for spiritual inspiration.…”

另一方面,虽然很多演讲内容不限于基督教本身,但是由基督教团契直接邀请、组织,笔记这些演讲的学生也多为某刊物编辑部或某个团契的成员,以扩大影响、宣教为目的的。这些团契组织是基督教联系普通师生的纽带,如同今天大学校园中多如牛毛的大学生社团组织,遍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方方面面。表1所列“上海女青年会支持下的女工教育”“上海劳工生活概况”,表2所列“中华之急需”、“社会主义之进化”,等等,都是基督教女青年会、立志布道团等团契组织的。又如,《沪江大学周刊》第2期第5页(1920年11月20日出版):9月26日晚7∶00,本会特请全国青年协会*全国青年协会即基督教全国青年协会。干事晏阳初先生演讲“前法国华工青年会之服务状况”。据先生之见解,救国之根本方法即在实施平民教育。第22期第10页(1921年4月30日出版)——校闻之“名人演讲”:17日晚,故留美监督黄佐庭博士之夫人应本校感亲会之请来本校演讲;22日晚7∶00,本校社会学社敦请狄雷博士演讲,题为“乡村改良计划”。

刘湛恩担任校长后,沪江大学的中国化步骤加快,爱国主义思潮更是高涨。从《沪江大学周刊》“舒新城讲廿一条国耻纪念”这样的报道便可略知一二。报道说,舒新城演讲“廿一条国耻纪念”是在1930年5月9日上午9∶00,地点是在沪江大学礼堂。当时全校师生举行纪念会,以纪念日本二十一条要求之国耻。主席李英芳君*据王立诚著《沪江大学简史》,沪江大学1930届毕业生中有名叫李英方的,此处“李英芳”应就是“李英方”,但专业不详。致词,大意谓今日纪念,不能不想到如何的雪国耻,此乃大家之责任云云。继由刘湛恩校长介绍中华书局总编辑舒新城先生演说。舒先生谓今日所说者,是此耻是这样得的,大学生当知如何雪耻。真正的大原因是“贫”与“弱”。因自己无力量,故日本以小国而来压迫。何以贫?何以弱?最大的原因是在经济制度。然究其因乃由于教育不发达之故。雪耻,不是呼几句口号,当从根本着手,从教育起。《沪江大学周刊》对此次演讲所做的比较详细的记录,显然和刘湛恩的亲临现场有关[3]。东三省沦陷后,东北义勇军后援会委员李次山来到沪江大学演讲“我们的东北”*李次山(1887—1936),号时蕊,湖北省英山县人,1911年毕业于安徽官立法政学堂,同年参加辛亥革命。参与讨袁被捕出狱后潜逃日本,1917年回国,1919年创办“联合通讯社”。1924年加入国民党。“九·一八”事变后,以上海律师公会会长身份参加“上海各团体救国联合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1月,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被秘密逮捕。出狱后,以东北义勇军后援会第一常务理事身份,北上慰劳抗日义勇军。1936年3月17日在上海病逝。此演讲稿为沪江大学1934届物理系毕业生黄家煌笔录,刊载于1932年10月30日出版的《沪大周刊》第20卷第2期。根据同期“学生自治会最近概况”记载,李次山此次演讲的具体时间为1932年10月20日。,介绍东北的重要与目前义勇军的近况,号召广大师生从经济上支持“那在疆场为国效死的东北义勇军”,无论银钱食物衣着都可以,因为“助义勇军即救东北,救东北即救自己”。以刘湛恩为首的校方支持使得沪大师生热血沸腾,纷纷投入到支援东北的运动中去。这就不难理解,在这一时期的沪江大学刊物中,关于支援东北的募捐、演讲、宣传出版等信息占据了主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广大沪江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付诸实践的实际行动,也不难理解作为一所教会大学,为何沪江大学有很多师生最终走上了抗战救国的道路而名垂青史。

但随着形势的恶化,有的演讲稿不得不将演讲者的真实姓名隐去。如,1934年6月《沪大教育》第2期刊载,1938届商学系毕业生金冬日记录,在沪江大学教育学会演讲的“日帝国主义铁蹄下的‘满洲国’教育”演讲稿就省去了演讲者的姓名。编者为此声明:某先生因种种的不方便,恕他不能把真实的姓名告诉我们,他现在服务于“满洲国”某教会学校,新近从那里来沪,沿途经过严密的检查考询,始达目的地。1936年6月6日,沪江大学女青年会举行本市各大学学生劳工问题研究会时某女士的讲词,最后刊载于《新商业》1936年第4期的“上海劳工生活概况”,也没有注明演讲者的姓名。而笔者遍查相关资料也没能找到署名为“韬识”的记录者究竟是何人。显然,“韬识”只是个笔名,是记录者为保护自己而为。这些演讲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形势的恶化,而刘湛恩校长最后也于1938年4月7日遭敌手遇难,成为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大案。

前文提到的陶行知最后一次演讲是在沪江大学。根据现有资料,仅在1932年,陶行知就应刘湛恩邀请三次来沪江大学演讲*刘湛恩曾留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22年获得哲学博士后,应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邀请回国任教,1928起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陶行知也曾经留学于哥伦比亚大学,是刘湛恩的校友。保罗·孟禄曾在1922年初访问沪江大学,并发表了演讲。那时刘湛恩尚未毕业。。在新中国可望又可即的时候,陶行知高兴地到沪江大学作了题为《新中国之教育》的演讲。陶行知轻松地开口说道:“七年前,这里还没有女生*王立诚著《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认为,沪江大学男女同校始于1920年,是中国制度上最早施行男女同校的大学,但同时又指出,就在这一年,岭南、东吴、雅礼大学也正式招收女生。另据[美]杰西·格·卢茨著,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27页,作者据1926年《教会大学手册》第28、32页资料,并没有明确地说沪江是最早制度上施行男女同校的大学。故此说尚待进一步考证。而陶行知说“七年前”应该是在1939年前后,那时候沪江大学已有多名女生。对这样的情况,陶行知不可能不知道。,现在能看见男女同学一起听讲了。”同学们听了都笑起来,会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了。接着陶行知开始演讲“社会大学之道”。他说:“社会大学之道,在于明民德”,他转身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且把“民”字写得又大又重。随后他便侃侃而谈:第一是觉悟……这是一次精彩的演讲[4]。不过,令沪江大学师生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无缘再见陶行知了。因为,就在这个月的25日,陶行知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55岁。

演讲的内容还反映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进程。早在1920年,刘湛恩尚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及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约翰·杜威就来到沪江大学演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美国另一位教育家保罗·孟禄强调教育必须切合社会实际需要的观点,自然也影响到弟子刘湛恩。1922年初,保罗·孟禄在沪江大学演讲时就强调:“All these point out the fact that Chinese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the use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rather than the mere understanding of it.However,this is still insufficient.”[5]因此,刘湛恩回国后不久,就积极参加了黄炎培所倡导的职业教育运动,并且在执掌沪江后,力图在学科发展方面,形成一种联系中国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性专业特色,即“职业化”。1934年,刘湛恩在沪江大学教育学会上作“欧美教育之新趋势”演讲中指出,欧美各国有“教育‘化’社会”的趋势,美国尤其注意。“彼邦人士,已在利用学校与教育力量,去“化”社会,不单单注重于适应社会,而是再进一步去改良社会。假使教育而仅仅去适应社会,则社会复何需夫教育?[6]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刘湛恩实践结合的结果,使得“职业化”的模式逐渐确立,成为沪江大学的一大特色。

另据《沪江大学周刊》第10卷第18期第9页(1921年4月2日出版)“校闻”记载:商科开课——本校除原有五科外,近更添设商业一科,惟因筹备未完备,故暂时由外面请商界中之富有经验者来校演讲。第一次演讲者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总会计王先生于24日晚6∶30来本校演讲“银行会计学之大要”。随后的第19期第6页(1921年4月9日出版)、第20期第12页(1921年4月16日出版)就有了后续报道:商科演讲——本校自下期起,决议添设商科。现为利便生徒起见,本期内特多请商界名人来校演讲。有志加入商科者,均可报名往听,此项演讲已于前礼拜开始举行,听讲者约有20人之多。而同期的“商科演讲”则说:朱君博泉乃本校毕业生之一,曾在美国实习银行管理业。回国后即任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副经理职。4月7日,特应聘来本校商科班演讲。其讲题“为银行业之要义”。这则消息和前者内容正好吻合。显然,上述三则消息是沪江大学商科创办的直接记录,这对于深入研究沪江大学的历史,尤其是商科教育的发展史,十分难得。

四、结束语

沪江大学是上海理工大学所在沪江园110年办学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阶段。作为美国浸会在华的一所教会大学,其校园演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文化对中国教育的渗透,也体现了沪江大学在双重调适中的“中国化”进程和中国社会包容、吸纳外来文化的流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意义。另外,沪江大学的学生们在演讲或者辩论赛中的表现,更是让人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脉络和发展轨迹,限于篇幅,笔者这里不再展开,将另文叙述。

[1] 顾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44.

[2] 霍有光,顾利民.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401.

[3] 舒新城.舒新城演说:“二十一条”国耻纪念[M]∥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沪江大学学术讲演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87-388.

[4] 蓝依.陶行知:社会大学之道[N].文汇报,1946-05-22(5).

[5] Dian S C.Dr.Paul Monroe’s chapel addres[J].The Voice,1922,11(2):4-6.

[6] 刘湛恩.欧美教育之新趋势[M]∥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沪江大学学术讲演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46-48.

(编辑: 巩红晓)

American Cultural Penetration and the Modern Education of China—A Rewiew of the Campus Speech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Zhang Huaming1,Wang Xirong2

(1.Gallery,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2.Library,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University of Shanghai,a Christian University run by American Baptists,was founded more than 40 years.During that time,a lot of people such as educationists,academician,social celebrity,patriotic personage,christians,once delivered a great number of speeches at the University of Shanghai,for the sake of either academic exchange or propaganda to save the nation,or missionizing.Of course,colleg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speech and debate,especially verifies and illustrates educatee’s ideological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ck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proof.These speeches reflected,to a certain extent,the infiltr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on Chinese education,and amply showed the “sinicization” process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in the double adjustment,the flowing deformation of inclusive and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in the Chinese society,and obtain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reference value.

Americancultural;penetration;Chineseeducation;UniversityofShanghai;campusspeech

2016-10-23

章华明(1967-),男,研究馆员。研究方向: 档案学、高等教育史。E-mail:baiyanghe@tongji.edu.cn

G 649.29

A

1009-895X(2016)04-0387-08

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4.018

猜你喜欢

演讲稿陶行知大学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怎样写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