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字源看“仁”与礼爱之关系

2017-01-06周金声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东夷字源巫术

陈 玉, 周金声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从字源看“仁”与礼爱之关系

陈 玉, 周金声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仁”字的发展及其思想的丰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巫术理性化为“德”以及“礼”,“礼”的核心为“仁”,“仁”是以“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的总括,因此“仁”及其字源包含“礼”“爱”思想。“仁”字源于“相人耦”之礼,表现“仁”与“礼”互为表里的关系;“仁”字源于“忎”、“”,从东夷风俗和重文符号方面分析寻找的“仁”的最初形态即甲骨文仌、夹、化、弔等,这些字的构字部件及构字方式体现“仁”以爱为核心的思想。

仁; 字源; 礼; 爱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首次引用“仁”的概念并建立“仁”的思想体系,使“仁”能够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且对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仁”字的发展及其意义的丰富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仁”与巫术、德、礼、爱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仁”在发展中将德、礼、爱内化,丰富了这一特殊概念的含义。

下文将以“仁”为焦点,从许慎关于“仁”字的三种解释即“忎,古文,从千心”“亲也,从人二”“,古文仁,或从尸”出发探寻“仁”之字源,发现“仁”中的“礼”“爱”的内涵以及“仁”与“礼”“爱”之关系。

1 相人耦之,礼以行仁

李泽厚先生认为,周公创造出的一整套的宗教-政治-伦理体制是由传统巫术祭祀活动转化而来,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即为“由巫到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礼制下的社会生活逐渐具有了神圣性。不仅如此,孔子“释礼归仁”,赋予了这套礼制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1]这就使巫术礼仪的情感理性化、伦理化了,理清了中华文化巫史传统与人伦理性的源流关系。其中“仁”具有核心理念的价值。“仁”出自于“礼”,因而有必要探寻“仁”字源是否含有“礼”的思想。

段玉裁在注解“亲也,从人二”之说时说道:“‘从人二,会意。……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由此可以看出“耦”并非一人,而是出现于人与人之间,因此才会有相亲之意。后人多引用这一注解。郑玄在《中庸》中的“仁者,人也”之下也有注:“人也,读如相人耦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基于以上注解,我们可以将“仁”理解为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姿势是相对站立,并且相互贴近以示亲密和关爱。同时两人相对而立犹如相互弯腰敬礼以示尊重和敬爱。

《仪礼·大射札》中对于“揖以耦”注释为:“相人耦也”。这也更加印证了“相人耦”应是一种礼仪现象的事实,并且“仁”字源和思想、观念可能源于这种礼仪。

两个人庄严地面对而立,首先关切地观顾对方,之后虔诚地躬身作揖,以表相互问候、相互关爱、相互尊重,便是“相人耦”这种礼仪的表现形式。白奚就曾指出,以待人礼仪来对待彼此,心怀待人接物所应有的情感来表达敬重之意以及友爱之情即为“相人耦”,这便与郑玄所说的‘以人意相存问’相契合[2]。

不仅如此,“仁”字中的“二”,不仅理解为“两个人”,还可泛化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正如阮元所说:“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而且处于人际关系中的人们是以对待同类的感情待人,把对方真正看做人来相互敬爱,平等地传达情谊、交流感情。“仁”字的构形遵循这种基本的人际交往意识,也就是梁启超所说的“二人以上相互之间的同类意识”[3],“仁”字的观念也包含同类之间以爱之名、以礼相待所体现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之情。因为“仁”所包含的普遍的人际交往意识以及深刻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以相互关爱之情、彼此尊重之意为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核,蕴含着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体验,体现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展现“仁”即是“人”的古老的人道主义思想观念,因而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石。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仁”字源于“相人耦”这种礼仪,而且“仁”的观念即这种礼仪所蕴含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照、相互礼敬的人际意识也包含在“相人耦”的礼仪之中。刘文英先生就曾认为“仁”的含义和观念是出于“相人耦”礼仪,并且这种礼仪是以“仁”的观念为精神内核,为“仁”观念外在的客观原形。这一看法是基于“仁”字的结构为“相人耦”礼仪之象形。[4]

随后“仁”和“礼”的相互关系逐渐发展,至于孔子则将“仁”引用为孔学的核心观念,“仁”与“礼”之间的关系愈发明朗。孔子在“以仁释礼”中,强调“礼”不仅是以姿态、语言、仪容等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且必须要以内在的思想道德感情作为基础。[5]而内在的感情就是“仁”,反之施“仁”也需要一定的礼仪规范。孔子论“仁”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乘大祭。”(《颜渊》)强调仁者之间必须以礼待人,讲究礼仪,“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为“仁”的内容服务的。

因此,“礼”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在要求,总结即为所谓的“内仁外礼”。“仁”的意识和观念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礼”也逐渐规范化体系化。

2 亲亲始之,寓爱于仁

孔子将上古巫师礼仪中神圣的情感、观念、心态,创造性地转化为世俗生存中具有神圣价值、实用效益、崇高观念的人际关系、人际情感以及人际意识,即释“礼”归“仁”,从而完成了巫术情感理性化的过程。而此过程中“仁”的情感和字源中蕴含着满满的“爱”意。

2.1 忎,古文,从千心

“千”为“忎”字的组成部分,而“千”即为“亻”。因为“亻”字下部加一横便组成了“千”[6]。白奚先生曾对与“亻”相关的字形的甲骨文做过研究,他认为,忎字上半部“千”,甲骨文字形为,原本是表示人的身体的象形,与古文“身”甲骨文的,字形很相近,据此他推测“千”应当是“身”字的省变。[7]“孕”甲骨文为,与“身”的甲骨文,字形相近。所以最初“孕”、“身”可能是一个字,在后来发展中分化为两个字。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仁”字上半部分的甲骨文的演变过程应该是:孕、身、千、亻。

孟子说:“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据上述分析,“千”为“人”甲骨文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形态,这算是将“仁”写作“忎”的一个依据。上人下心组合而成的这个字可能就是在战国时期被视为仁之古字“忎”的原形。

“忎”的字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简化,但是“忎”字的含义却依旧蕴含其中。身,孕也,可视为将怀孕的妇女置于“心”上,体现人们对于新生命的呵护,对于宗法家族之中血缘延续的重视,同时也警醒和教育子女铭记父母孕育之恩,对父母常怀感激和敬重之情。

2.2 亲也,从人二

许慎《说文解字》:“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寿,有君子不死之国。”[8]其中“夷俗仁”这一说法,暗示和总结了“仁”或与东夷民族风俗习惯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内部联系,为后世研究“仁”提供了切入点。由于甲骨文在积累、传播、约定俗成的漫长过程中吸收包括殷商的风俗习惯,同时根据“商人原出于东夷”推测,殷商民族是东夷民族的一个分支,[9]因此甲骨文可作为研究殷商史和史前的重要线索。最早关注并通过文字来研究东夷风俗的学者是王献唐,他曾说:“以字体求对象,以对象证夷俗”、“执形体以求夷俗,顾个一一相合”。[10]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仁”甲骨文的典型文字的形状构造,以重现文字之中所表现的东夷民族古老风俗、习惯,从而揭示“仁”产生和发展的原始路径,这就是所谓的从东夷风俗中去寻找“仁”字原型。

“从人从二”解释中,我们可猜测“二”可能与重文符号有关。董作宾在《古文字中之仁》中写道,徐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对“仁”字下做注解认为:“古文有因而重之以见義者:因子而二为孙,子二是也……因人为二人,为仁,亻二是也”。徐氏的这种说法认为“二”是重文,这在甲骨金文均可得到验证。“仁”即“人”字重文,右或作仌,又作亻二,泛化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以及为人和待人之道,亦即人道。[11]

结合以上“夷俗仁”的思路、“仁”字的重文符号以及“仁”字的寓意进行推理,在甲骨文中与“仁”存在关联并且“仁”字运用过程之中可以直接充当“仁”字原形的,可能有以下几个字形:仌、夹、化。

2.2.2 仌:二人相爱,亲密无间 董作宾的《古文字中之人》中说到,“仁”是“人”字重文,在古代可能写为“仌”,意谓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为人之道。董作宾根据重文符号指出“仌”可能为“仁”字的原始字形,并且提出两个“人”字上下叠加表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近、亲密无间、相互温暖,这彰显着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此与仁思想中的爱人十分契合。

上述关于“仁”字源的探索性研究以及源于古老的东夷风俗习惯类似“仁爱”之行为规范的思想意识,正是“仁”思想的最初萌芽。

上述对于“仁”字的解读体现出孔子“仁之本”的思想,即以孝悌为先的“亲亲之爱”。这为“亲亲”的仁爱思想从最初由血缘关系的自然展现到逐渐扩展上升为“民胞物与”“爱人”的人际相处模式提供了深厚的基础,表现“仁”以爱为核心的精神内核。

3 仁与礼、爱之关系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大致将巫术、德、礼、仁、爱的关系总结为图1。

图 1 巫术、德、礼、仁、爱的关系

巫与德、礼是紧密相连的。“礼”是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活动而来,是原始巫术礼仪的系统规范。而“德”则是巫师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之后周公“制礼作乐”,使巫术礼仪逐渐理性化、体制化,外在的相人耦之“礼”演化成客观的社会规范,繁衍为一套待人之道,即对于重要行为、活动、语言等的细密规范,而内在的“德”便演变成政治首领的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操守。

孔子“以仁释礼”,将社会客观外在的规则规范化为个体主观内在的自觉,即将“礼”释为内在的尊重之意,使“仁”与“礼”互为表里,“礼”为社会人文,“仁”则为内在美好的人性,“仁”与“礼”互相渗透。“仁”以爱为精神核心,具体表现为以亲子情(孝慈)为主轴,并以此为中心点辐射开来,形成具有神圣爱意的人际心理和意识。

综上可见,“仁”字虽然早已有之,但却是孔子首先专门用于人文伦理之中,并作为孔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其中熔铸内化了“爱”与“礼”,经历千年浸润,成就了中华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心理,是造就中华礼仪之邦的根本之所在,所以特别值得我们珍惜和发扬光大。

[1]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M].北京:三联书店,2014.

[2] 白奚.仁与相人偶——对仁字的构形及其原初意义的再考察[J].哲学研究,2003(7):50-51.

[3]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湖南:岳麓书社,2010.

[4] 刘文英.“仁”之观念的历史探源[J].天府新论,1990(6):3.

[5] 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M].北京:三联书店,2014:30.

[6]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9:835.

[7] 白奚.仁字古文考辨[J].中国哲学史,2000(3):96-98.

[8]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13.

[9] 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文化思想史[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3.

[10]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M].山东:齐鲁书社,1985:39.

[11] 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第11册[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393.

[12] 武树臣.寻找最初的仁——对先秦仁观念形成过程的文化考察[J].中外法学,2014(26):135.

[13] 叶玉森.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七[M].上海:大东书局,1934:26.

[14]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504.

[15] 白奚.“仁”字古文考辨[J].中国哲学史,2000(3):97-98.

[16] 朱周斌.浅析孔子仁的思想——以《论语》为中心[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责任编校: 张岩芳]

Exploring Courtesy and Humanity from the Origin of“Ren”

CHEN Yu, ZHOU Jinshe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e development and enrichment of Ren have resulted from multiple factors. Rationalness of witchcraft evolved into morals and courtesy,while the core of courtesy is Ren,which is the summar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 based on the core of humanity.Ren and its character origin contain courtesy and humanity, because according to etymology,the chacacter Ren ,on one hand,originated from an entiquette, in which two people bow to each other, showing that Ren and Li are indispensable to each other,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aracter Ren also originated from the character of 忎 and,and thes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contained the meaning of Humanity; furthermore, from the angle of semiotics, the initial form of Ren, such as 仌、夹、化、弔 and so on, carved on earliest oracle bones, came from the customs of the East Barbaroi and repeating marks with the meaning of Humanity in Ren.

ren;origin;courtesy; humanity

1003-4684(2016)06-0105-04

B222.1

A

2016-10-10

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016b106)

陈 玉(1994-), 女,湖北广水人,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周金声(1957-),男,湖北枝江人,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人文教育

猜你喜欢

东夷字源巫术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探寻字源妙处多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从莒地岩画看东夷人的崇日文化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
仙君泡妞记
西藏歌谣中的巫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