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之维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的平等观
2016-03-07罗玉洁冯旺舟
罗玉洁, 冯旺舟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之维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的平等观
罗玉洁, 冯旺舟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平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习近平总书记都对社会主义的平等观进行了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演变。他们的论述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内涵,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之维的重要现实意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 平等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特别是阶级社会产生开始,原始的平等状态一去不返,对于平等状态的追求随之成为人类普遍的追求。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等思想被资产阶级当宣传的口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时,指出平等问题是分析资本主义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领域。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的平等观,指出不平等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私有制才是不平等的真正起源,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面具下平等观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批判了旧平等观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吸取了历史上平等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平等观。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现平等的前提——消灭私有制。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认为异化产生的经济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私有制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其二,实现平等的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654-655。只有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全社会实现平等提供坚实基础,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文化平等等各种平等。其三,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承认人与人先天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表明人天生是不平等的,而是要在相对差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因为差异导致的不平等,使得平等不仅成为人的内在价值需求,而且成为真正的人的现实存在形式。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实现人人平等和社会平等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才是真正的平等和实质的平等。其四,实现平等的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己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己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 365共产主义是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社会,是人类社会从必然阶段走向自由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彻底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这个原则彰显了在坚持人与人差异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目标。通过每个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平等,促进了需求与生产的统一,另一方面推动了人、自然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列宁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系统、完整地论述过社会主义平等问题,但是他们通过对资产阶级、小资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平等的构想,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列宁在继承马克恩格斯平等观的基础上,指出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平等的实现提出了前提和可能。但是,苏维埃俄国的现实发展状况又制约了社会主义平等的实现。列宁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就是在苏维埃俄国国情的双重性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双重性也决定了列宁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矛盾性和变化性。总之,列宁社会主义平等思想是紧紧围绕苏维埃俄国的国情,根据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列宁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平等”掩盖下的不平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而且也对俄国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平等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列宁指出:“确立人类在力气和才能(体力和智力)上的平等,社会主义者连想也没有想过”[2]。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平等观与俄国小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根本不同,俄国小资产阶级的平等观是对社会主义平等的完全曲解和误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人民的平等奠定坚实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为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提供重要前提条件。
2 习近平的平等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的平等观提出了各种观点,不断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之维的内涵。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平等意识在不断加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国家继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平等思想。他的相关谈话和著作中都强调了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平等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平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时期系统完整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为解决中国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平等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治上的平等
在党内政治生活方面,面对当前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党内腐败和脱离群众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15,他提出党内作风建设尤为重要,强调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处于平等地位,不存在任何特权。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习近平认为党员干部要加强政治意识和人民意识的培养,不能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决抵制铺张浪费、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问题,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平等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在构建平等的党群、干群关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在法律方面,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3]138。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以此来保障各个领域的发展有法可依,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执法机关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2.2 经济上的平等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深知经济平等的重要性。他的经济平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成分的发展平等权不受侵犯,要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习近平强调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时,要实行统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不得区别对待,让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平等的环境中公平竞争。其次,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坚持政策待遇平等。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各类企业之间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理念,要严格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再次,在区域平等上,他主张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既连接中外也促进国内多层次、多区域地发展经济,实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彰显了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重大责任和担当,揭示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紧密关系。在国内,通过使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国土均衡开发,发达地区带动、帮助落后地区发展,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在国际上,坚持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坚持共享发展和平等发展,让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让中国的发展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各国构成紧密的命运共用体。最后,习近平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强调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习近平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理念,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既重视产业的发展,也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城市成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城乡、工农业协调平等发展的政策。
2.3 生态文明上的平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激烈,直接威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因此,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就成为必然结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超越了西方构建的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主张人类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持续的繁荣发展。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要顺应自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平等发展,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资源和环境,反复强调要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绿色发展,从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审视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力度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打造舒适良好绿色的环境,坚定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之路,创造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4]。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国的长远发展,强调通过制定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为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平等协调保驾护航。他强调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并助推中国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中国的文明进步。
2.4 文化上的平等
关于文化上的平等,习近平主张“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认为不同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现实条件,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做到文化平等。强调文化的差异不是固化或强化这种差异,而是在文化包容中实现传承、发展和升华。只有保证多样性,才能保证文化的活力,使得各个民族和国家能互相尊重和欣赏各自的文化,在相互的学习中实现自身文化的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继承,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要平等地对待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以及中西方文化,通过科学的继承和借鉴,使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能够为我所用。习近平的文化平等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接受和创造甚至是欣赏文化的主体,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推进人民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5]
3 在男女平等领域深入贯彻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
人的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规律和价值目标的反映。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集中概括和高度凝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展开,既有所区别又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全方位规范和导向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概念被囊括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上“三个倡导”从宏观方面展开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具有历史性、人民性、丰富性、时代性和永恒性等几个重要特点。历史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伴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的,是在这一复杂而波澜壮阔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必然趋势。人民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当代中国人民通过漫长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文化形态上的充分反映。丰富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新中华现代文化的内核的集中体现。时代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面对党情、国情、世情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所面临的众多问题和挑战,完成“四个全面”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迫切要求。永恒性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内涵都是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终极价值,反映了人类实现自身自由解放,世界和平发展的普遍期望,是指引人类走向更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引领。
当今时代,平等和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话题,然而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男女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在我国现阶段,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政治领域中,女性参政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其一,管理层女性参政的比例较低,目前,决策部门的领导如全国人大、政协、政治局的女性比例偏低,女性主要从事科教文卫等远离决策中心的工作,直接导致女性在管理层的话语权缺失。其二,女性比例结构失调,在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出现了“三多三少”(边缘部门多,中心部门少;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权力尖端缺损”等现象”[6]这势必削弱女性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第二,在就业领域中,女性就业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工作的具体领域看,当代女性大多从事教师、家政服务人员、公务员、护士等工作。女性的学历在上升,但是社会职业对于女性的认可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从招聘者的实际看,“限招女生”、“男生优先”、“限招男生”这样的字眼公然地出现在各种招聘广告和宣传上,而提高女性录用标准、给予女性较少的培训与升职机会的现象更多地存在。此外还存在女性同工不同酬、因生育而遭受辞退等歧视现象。第三,在家庭领域中,女性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家庭,处于从属位置。“全国妇联权益部的统计也显示,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以上为女性,众多女性受到家暴是家庭关系中男女严重不平等的集中体现”[7]。
要解决妇女受歧视等不平等的问题,最大程度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就必须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努力过程,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推进。首先,作为保护妇女权益的妇联组织,要积极与劳保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着力解决女性在家庭中合理分担责任的问题。要在家庭中提高妇女地位,成为经济上独立,思想上自主的家庭成员,而不是男性的附庸。要保障女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保所有女童上得起学和安全上学,努力消除一切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和偏见,大力提高女性地位。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好男女平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障妇女的权利,使男女平等落到实处。最后,践行平等价值观念的前提是培育平等价值观念。长期以来,错误的思想观念是导致男女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存在,形成的“三纲五常”等价值观念使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延续至今,又由于事实上存在的经济和身体条件的差异,男性在当代社会往往在意志力、判断力及交往能力上都远远超出女性,女性的价值和地位被严重低估。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来说,要树立起平等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自强、自信、自立的新时代女性。面对竞争和挑战之时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出最大能量。
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观念的重要内容,探讨实现男女平等的措施,对于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女性地位、维护女性权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当代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价值观必须坚持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平等观为基础,丰富和发展平等观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并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54-655,365.
[2] 列宁.列宁全集[M].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9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138.
[4] 黄承梁. 以人类纪元史观范畴拓展生态文明认识新视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论[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2):123-12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9.
[6] 佚名.女性从政面临“三多三少”[N].新文化报,2010-03-09(12).
[7] 李渺.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男女平等”[J]. 昌吉学院学报, 2015(1):1-6.
[责任编校: 张 众]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qualit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ed on the Classical Marxism and Xi Jinping's Theory of Equality
LUO Yujie, FENG Wangzhou
(SchoolofMarxism,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equality has not stopped since the human society. From the classical Marxism to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they have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socialism,reveal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equality view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ir discourse can help to enric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equality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lassic Marxism; equality view;socialist core values
1003-4684(2016)06-0027-04
D61
A
2016-09-1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KS02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2015M57107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6T90120);湖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6Y042);湖北工业大学教研项目(校2014093)
罗玉洁(1992-), 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
冯旺舟(1983-),男,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在站),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