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
2017-01-06王卫强
王卫强
(山西大医院,山西 太原030032)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
王卫强
(山西大医院,山西 太原03003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容易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我国60岁以上老年女性的PMOP发生率为90.48%[1]。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方法治疗PMOP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来自2013年5月—2015年4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雌激素组各3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如绝经年龄、体重、身高、年龄分布见表1。各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表1 各组患者绝经年龄、体重、身高、年龄分布±s)
诊断标准:按照文献[2]拟定绝经后骨质疏松诊断标准:①绝经妇女;②腰腿颈肩疼痛、乏力,脊柱后凸畸形或X线平片显示骨质疏松,或有椎体压缩性骨折;③血清钙(Ca)、血清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在正常标准;④骨密度值低于同年龄组正常人骨密度的2个标准差。
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自然绝经达到2年以上的妇女;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③肝肾功能正常者,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④3个月内未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不包括钙剂及无活性维生素D)。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纳入标准者;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③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④精神病、老年痴呆较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等不能准确提供病情的患者;⑤影响骨代谢疾病,如高或低血钙、甲亢、成骨不全、恶性肿瘤、慢性胃肠疾病、肝肾损害;⑥合并有腰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脊椎椎体滑脱等致痛疾病;⑦骨软化病及维生素D缺乏;⑧非正常绝经妇女;⑨3个月内服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如雌激素替代疗法(HRT)、使用降钙素等。
脱落标准:①研究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差,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者;②发生严重并发症、特殊不良事件和异常生理变化,不适合继续试验者;③治疗过程中因并发其他疾病,或病情恶化不愿意坚持治疗者,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试验患者;④因其他各种原因疗程未结束退出试验、失访或死亡的病例。
剔除标准:①中途不合作者;②并按规定范围联合用药,特别是联合运用对研究穴位埋线、中药效应有影响的药物,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③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④违背试验方案,中途用其他治疗方法者;⑤最终诊断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⑥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其结果不计入疗效,但计入安全性统计。
治疗方法
1.埋线组:材料:一次性使用埋线针(江苏华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号可吸收外科缝线(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无菌眼科镊、无菌剪刀、0.9%氯化钠注射液、无菌纱布、75%医用酒精。处置:将可吸收外科缝线用无菌剪刀剪成长度为1.5 cm小段,先浸泡入0.9%氯化钠注射器中软化,2 h后放入75%医用酒精中待用。
操作方法:室内紫外线消毒,注意无菌操作,术者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选取患者双侧肾俞、脾俞、足三里、绝骨、大杼、太溪穴,每穴用碘伏消毒三次,埋线针针芯后退,将剪好的羊肠线用镊子置入埋线针前端,迅速刺入穴位,深度约2 cm,边退针边推动针芯,确保羊肠线不露出穴位,出针,每半个月治疗1次,共埋线6次。
2.中药组:使用北京同仁堂生产的六味地黄丸,每丸9 g,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连服3个月。
3.中药埋线组:该组患者同时进行埋线组与中药组的治疗。
4.雌激素组:维尼安(尼尔雌醇片),每次2 mg,每两周服用1次,连服6次。
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雌激素组,每组患者按相应治疗方法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
各项观察指标要求在患者初始就诊及治疗3月后进行测评。
1.一般指标:一般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肾功、凝血系列,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腰椎X片。
2.血液指标:血液标本采集时,患者禁食牛奶、豆制品、海产品、芝麻2~3 d后予以取样。血清骨钙素(BGP)、血清降钙素(C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E2)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
3.骨密度(BMD)检测:采用美国GE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型号: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测定全部受试者腰椎前后位(L2~4)和双侧股骨颈(Femoral Neck)BMD值。
4.腰背疼痛指标: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自发性疼痛评分指患者休息时自发性疼痛,活动性疼痛评分指受累骨骼活动时疼痛评分。
治疗结果
结果:共纳入病例120例,按既定方案完成113例,其中埋线组28例,中药组29例,中药埋线组28例,雌激素组28例,共4例剔除,3例脱落。
1.血清指标。
(1)各组治疗前后血清骨钙素(BGP)变化情况: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及雌激素组在治疗前血清骨钙素(BGP)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比较,BGP显著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之间比较,BGP无显著差异,见表2。
(2)各组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CT)变化情况: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及雌激素组在治疗前血清降钙素(CT)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与治疗前比较,CT值显著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其他各组与雌激素组比较,血清CT含量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埋线组与中药组比较无差异,埋线组、中药组与中药埋线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可见中药与埋线对骨质疏松治疗有叠加作用,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钙素与降钙素影响±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治疗后与雌激素组比较,#P<0.01
(3)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变化情况: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及雌激素组在治疗前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雌激素组治疗前后ALP含量无显著差异,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后与雌激素组比较,中药埋线组血清ALP显著增加,埋线组、中药组无差异,见表3。
(4)各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E2)变化情况: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及雌激素组在治疗前血清雌二醇(E2)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雌激素组治疗前后E2含量无显著差异,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后与雌激素组比较,中药埋线组血清E2显著增加,埋线组、中药组无差异,见表3。
表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LP、E2指标变化影响±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治疗后与雌激素组比较,#P<0.05
2.各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各组治疗前腰椎2~4及股骨颈骨密度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各组腰椎2~4及股骨颈骨密度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与雌激素组相比较,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骨密度增加明显,差异有显著性,并发现中药埋线组骨密度增加更显著(P<0.01),见表4。
表4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BMD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治疗后与雌激素组比较,#P<0.05,##P<0.01
3.各组治疗前后腰背疼痛评分[3]。患者腰背自发性痛与活动痛在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雌激素组疼痛明显降低(P<0.05),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疼痛VA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后,与雌激素组比较,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疼痛减轻更明显,有显著差异,见表5。
表5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治疗后与雌激素组比较,#P<0.05,##P<0.01
4.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腰背疼痛症状完全消失,BMD值升高1个以上标准差;有效:症状明显改善,BMD值无改变;无效:症状加重及BMD值下降或无改变。
各组治疗后分析,埋线组总有效率89.28%,中药组总有效率79.31%,中药埋线组总有效率92.86%,而雌激素组总有效率为64.29%,与雌激素组比较,埋线组、中药组、中药埋线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见表6。
表6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雌激素组比较,P<0.01
讨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失调,内分泌整体性失调使骨代谢的偶联失和,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容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5],属中医“骨痿”“骨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认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背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则骨骼坚固有力,若肾气不足,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骨髓失充,髓骼失养,致骨脆不坚,发为骨痿。又有《灵枢·决气》曰:“谷气人满,淖泽注于骨。”华佗在《中藏经·五痹》中说:“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下流腰膝,则为不遂”。认为骨质疏松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肾虚,由肾虚导致三焦之气机不畅,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可见骨质疏松与脾肾虚衰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要防治骨质疏松症,延缓衰老,必须以纠正脾肾虚亏为主。本研究穴位埋线选取肾俞、脾俞以补益脾肾、髓会绝骨、骨会大杼以填骨补髓,太溪乃足少阴原穴,滋肾水,加上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和胃气、诸穴共用以收健脾补肾、强筋壮骨之功。骨质疏松为慢性病,穴位埋线后,可吸收性羊肠线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过程中,对机体穴位产生的物理机械刺激及化学因素刺激长达20 d以上[6],因而对机体穴位产生持久、柔和、缓慢、良性的“针刺效应”,发挥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作用。机体通过代谢吸收羊肠线可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以提升血清E2、BGP、CT、ALP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效果。穴位埋线和六味地黄丸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激活下丘脑和垂体对激素的反应性,起着多方向的整体调整作用而获效,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开展穴位埋线和中药替代雌激素治疗,发挥其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针灸双向调节作用,可显著提高患者骨密度及骨矿含量。且比雌激素治疗PMOP效果更显著,又可避免雌激素所引起的副作用,而且经济、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朱汉民,周慕波,杨志明,等.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有关因素调查(附2041例报告)[J].中华医学杂志,1990,70(5):248.
[2]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试行)[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1-3.
[3]袁睆,肖水源.疼痛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31-3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151-152.
[5]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29.
[6]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
山西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200856)
201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