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小流域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17-01-05冀云郭青霞
冀云,郭青霞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岔口小流域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冀云,郭青霞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坡耕地退耕还林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微观主体的响应至关重要。选取山西省永和县岔口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流域内17个村135户农户的退耕还林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BinaryLogistic模型对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从事过林业工作、对退耕还林政策的了解程度、还林收益的预期态度、种植林木产品后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因素共6个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显著;并提出了从提高补偿标准、提供技术培训、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管理制度、发展林木产业、增加养殖产业这6个方面推进当地退耕还林工程持续性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退耕还林;持续发展;BinaryLogistic模型
2014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明确了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方案》突出“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实施方式,体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从原来的“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到现在的“农民自愿、政府引导”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1]。岔口小流域从2000年开始参加退耕还林工程,紧紧抓住退耕还林的机遇,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流域内共有4个较大的行政村,退耕还林主要分布在孙家庄行政村、岔口行政村和呼家庄行政村,其退耕还林面积依次为406.7,291.3,140.0 hm2,而白家崖行政村则没有退耕还林面积。其中,岔口行政村的退耕还林总面积中有142 hm2为经济林,主要种植核桃树;而呼家庄行政村的退耕还林总面积中有73.3 hm2为经济林,主要种植核桃树及杏树。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社会与经济永续性发展的最佳方案,也最大限度地体现着人类的集体利益[2]。面对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地区的动力源泉[3]。现在,既要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同时也要做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因此,再也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也不能只顾着恢复生态而忽视农户们的长远利益。必须同时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相关后续产业的发展,减少农户对于土地与自然资源的依附性[4]。农户作为退耕还林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退耕还林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让农户自身积极投入到退耕还林过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样工程就会事半功倍了[5]。因此,从农户的视觉出发,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农户的退耕还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有影响力的因素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以期达到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目的。
1 研究区概况
岔口小流域位于山西省临汾市的永和县、隰县和石楼县3个县的接壤地带,流域为扇形状,处于东经110°38′01″~110°50′02″,北纬36°47′26″~36°57′14″,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在1 012.0~1 415.6 m。沟道呈“U”型,主沟发育充分,溯源侵蚀活跃。流域总面积为126.48 km2(包括柳沟的面积是131.91 km2),其中,水土流失的面积为113.00 km2。研究区域所在的位置如图1所示。
流域的植被主要有白羊草、沙蒿、黄蒿等天然牧草和人工草;灌木植被有柠条、沙棘、达乌里等;天然林主要有山杨、山杏、山桃等;人工林主要有刺槐、侧柏、油松等乔木树种以及苹果、梨树、核桃等。岔口小流域涉及永和县的4个行政村(白家崖、岔口、孙家庄、呼家庄)、石楼县1个自然村(中阳村)和隰县3个自然村(李家窑、罗镇堡、王家沟)。流域内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薯类、向日葵和豆类等,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大,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为4∶1。流域内的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
2 问卷调查情况与各影响因素分析
2.1 问卷调查情况
于2015年10月中旬,对岔口小流域范围内的岔口、白家崖、呼家庄、孙家庄4个行政村以及隰县和石楼县的2个自然村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影响农户行为的内部因素(农户自身的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和外部因素(林产品价格和政府行为)进行了调查,从而了解了当地农户的退耕还林意愿及影响因素,促进退耕还林的持续发展。共调查了152户农户,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35份。在所有被调查农户中,选择愿意退耕还林的农户有94户,占到被调查总农户数的69.6%。
2.2 模型选择与设计
调查问卷将农户退耕还林的意愿分为“愿意”、“不愿意”2种情况,二项逻辑斯谛(Binary Logistic)模型能有效地将因变量的值域限定在(0,1),特别适用于因变量为二项分类的资料[6]。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对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含m个自变量的Binary Logistic模型如下。
式中,p为退耕还林意愿发生变化的概率;x1,x2,…,xm为影响退耕还林意愿变化的驱动因子(如户主性别、年龄等);β0为常数项;β1,β2,…,βm为Logstic回归的偏回归系数(代表自变量xi对p或Logit(p)影响的大小。
2.3 变量选取与模型计算结果
2.3.1 变量选取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了20个变量用于研究。
2.3.1.1 反映户主个人特征的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有打工经历、是否从事过林业工作。
2.3.1.2 反映农户家庭特征的变量耕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家庭退耕前后收入变化、非农收入所占比例、与外界联系程度。
2.3.1.3 反映退耕还林工程认知情况的变量对退耕还林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满意程度、补助政策结束后是否愿意继续维护林地、对还林预期的态度、对于退耕还林后种植的林木产品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因素。
2.3.1.4 反映退耕还林后林木产品管护的变量
林产品的价格、对林木产品的选择方面政府是否征求意见、有无配套政策来监督和管理林木、对种植的树种是否具有选择权、如果政府改善还林补偿政策是否愿意继续管护林地。
2.3.2 变量定义及特征描述调查结果显示,在135户农户中,选择“愿意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有94户,占69.6%;选择“不愿意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有41户,占30.4%。户主的性别主要以男性居多,户主性别为男性的家庭占64.4%;户主年龄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占77.8%;户主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更多的自变量定义和数据描述特征如表1所示。
2.3.3 模型计算结果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变量赋值(表2),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处理,找出每个影响因素对于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程度。
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对这20个自变量进行逐步筛选,从中剔除掉对退耕还林意愿影响不显著的变量。利用Backward conditional方法,将“农户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从事过林业工作”、“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还林预期态度”、“承担风险因素”、“非农收入所占比例”、“林产品价格”8个自变量选择进入模型。从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看,判定系数R2为0.568,模型预测的总体正确率为84.4%。各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程度如表3所示。
表1 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 变量赋值说明
表3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的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年龄因素
由表3可知,在选取的自变量因素中,农户年龄的显著性水平为0.001 9,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偏回归系数为负,呈负相关。说明农户年龄越大,其退耕还林意愿越不强烈。在调查农户中,30岁以下的仅有9户,40岁以上的占78%,说明年龄普遍较高。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本,土地是其生活的基本来源,很多年龄大的农户习惯于将土地用于耕种,只要能耕种的都会种上粮食,他们认为将坡耕地退耕为林木会减少粮食产量,因而不愿意退耕还林。
3.2 文化程度
由表3可知,文化程度的显著性水平为0.0638,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呈负相关。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不愿意退耕还林,文化程度水平在高中和初中以下的差别较大,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户愿意退耕还林的比例明显小于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农户。当代社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学习工作,加入了相对轻松的第二、第三产业[7]。调查农户的普遍年龄也偏大,其中女性的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及以下,中年男性的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下。
3.3 林业工作
由表3可知,对于是否从事林业工作的显著性水平为0.014 5,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偏回归系数为正,呈正相关。说明从事过林业工作的农户更愿意退耕还林。在调查区域中,位于隰县的罗镇堡村以种植梨树为主,农户普遍种植玉露香梨,销售良好,其为当地农户种植的主要收入来源。对于管护林木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更愿意退耕还林,继而发展林木产业。
3.4 补偿政策
由表3可知,对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的了解程度的显著性水平为0.002 5,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影响明显,偏回归系数为负,呈负相关。说明对退耕还林补偿政策越不了解的人越不愿意退耕还林。在调查农户中,十分了解的仅占1.48%,从没听说过的占9.6%,剩余88.9%的农户都处于了解与不太了解之间。说明大多数农户并不了解退耕还林的政策,也没有认识到退耕还林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因而,自身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退耕还林的工程中。
3.5 还林收益
由表3可知,对还林收益的预期态度的显著性水平为0.022 4,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偏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对还林收益预期越乐观的人越愿意退耕。流域内退耕的生态林主要以柠条、杏树等为主,经济林主要以核桃树为主。对农户而言,更倾向于有经济效益的核桃林。因此,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发展林木产业,对退耕还林的持续性尤为重要[8]。
3.6 风险因素
由表3可知,对于退耕还林后种植林木产品,是否愿意承担其风险因素的显著水平为0.000 3,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影响显著,偏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愿意承担其风险因素的人越愿意退耕还林。在调查农户中,71%的农户选择了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因素。流域中,退耕选择的经济型林产品主要以核桃树为主,核桃树生长结果需要一定年限,这一点在农户中是普遍接受的。
3.7 非农收入
由表3可知,对于非农收入所占比例的显著性水平为0.124 9,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在调查农户中,非农收入在1/2以下的农户占75.6%,说明当地农户主要还是以种植为生,靠土地为生。因此,非农收入对农户退耕还林的意愿影响不明显。
3.8 林产品价格
由表3可知,对于林产品价格的显著性水平为0.2476,并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在调查农户中,对于林产品价格认为合理的农户仅占12.6%,说明普遍农户认为林产品价格并不满意。以核桃为例,2015年去皮鲜核桃的收购价格约为10元/kg左右,而普遍收成又不好,因此,农户普遍对林产品价格不满意,对于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4 建议与措施
退耕工程农户的行为选择,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一是与种植林产品后所承担的风险因素有关,也就是能否放心地参与问题;二是与农户自身的年龄因素有关,也就是自身的利益问题;三是与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有关,也就是对政策的认知问题。在调查农户中,愿意退耕还林的农户占69.6%,说明岔口小流域农户对退耕还林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有必要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采取合理有效的调动措施,让农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退耕还林的工程中来。
4.1 提高补偿标准
在调查中,50%的农户都选择了希望提高补偿标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贫困现象明显,对于农户而言,直接的经济补偿是最直观的收益,也是大多数农户选择退耕还林的首要标准。通过适当的经济补偿来维护退耕还林的持续性发展,依然是退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9]。
4.2 提供技术培训
岔口小流域中,只有隰县罗镇堡村的农户普遍有林业工作经验,其他农户有林业工作经验的不多。流域退耕还林的树种主要以核桃树、杏树、柠条等为主,其中,核桃树成为主要的经济物种,也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项经济来源。从2000年退耕还林至今,已完成退耕838 hm2。很多农户的核桃林已初成规模,为农户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培训,更有利于核桃林的生长,从而提高农户收入,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发展。
4.3 提供就业机会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退耕后的风险因素,也就是退耕还林后的收益保障性问题。政府要尽可能地降低农户参与退耕后的各种风险,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农户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10]。因此,政府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退耕农户当前与长远的利益,提高农户的家庭收入,保障退耕农户在退耕补偿期限以外的收益可以持续增加,为流域中身体条件良好的中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可以使其在农闲时打些零工,有效增加家庭收入。
4.4 改善管理制度
流域自2000年开始参与第1批退耕还林工程,于2002年实施第2批退耕还林,一直以来的补偿方式都是粮食或者补偿金,但大多数农户选择了补偿金的方式。这2批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每公顷补偿2655元,其中,300元/hm2是对核桃林的管护费。因此,农户实际拿到手的补偿资金为2 355元/hm2。有些农户对于300元/hm2的管护费用收取方面不甚满意,也是对相关政策的不了解造成的。小流域内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政策宣讲方面应简单易懂,让农户了解政策,从而从自身方面积极主动参与退耕还林工程。
4.5 发展林木产业
有些退耕户的经济林已经开始产生收益,如果能够稳定下来,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11]。在调查中,农户普遍反映核桃的收成和价格一般。随着国家对粮食的补贴越来越高,如果核桃林的收成不好,很容易造成农户返耕。形成一条林木产业链对退耕还林后期的持续性必不可缺[12]。
4.6 增加养殖业生产
基于风险因素影响显著,就要尽量降低农户退耕后的各种风险,尽可能提高农户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所以,必须从长远的角度保障退耕农户的生产与生活,提高农户的家庭收入[13]。流域内农户普遍以种植为主,养殖户较少,根据调查,农户普遍愿意增加养殖产业。适当提供一些技术培训,增加养殖户,从而可以提高农户的家庭收入,以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发展。
5 讨论与结论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仅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覆被变化有效的政策驱动力,同时也是提高地区社会经济条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效措施[14]。本研究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对岔口小流域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从事过林业工作、对退耕还林政策的了解程度、还林收益的预期态度、对退耕还林后种植的林木产品是否愿意承担其风险因素6个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退耕还林意愿。针对分析结果和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提高补偿标准、提供技术培训、提供就业机会、提高管理制度、发展林木产业、增加养殖业生产6个方面的建议和措施,以推进退耕还林的持续性发展。总之,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核心的还是解决农户退耕后的风险问题。所以,绝不能将退耕还林工程看作是一个简单的生态工程,而必须与农户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农户的家庭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性才有保障。如果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契机,为农户提供更多机会,既有利于提高农户的家庭收入,又有利于激励农户的生态行为[15]。
岔口小流域的人口密度不大,面积较小,本次调查的135份有效问卷的信息能够反映出农户的真实想法。采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对山西省永和县岔口小流域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总共搜集了小流域范围内的135个农户信息,与当前很多研究中的数据量比较来说相对较少,因为调查的数据比较有限,没有对流域内农户具体的成本收益进行计算,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
[1]谢晨,王佳男,彭伟,等.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改进与执行智慧——基于2015年退耕还林社会经济效益检测结果的分析[J].林业经济,2016(3):47-55.
[2]董耀.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3]陈丹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5(12):48-50.
[4]张变华,赵艺学.偏关县退耕还林(草)区农户退耕意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2):187-189.
[5]鲁鹏飞.退耕还林不同阶段生态补偿机制的农户激励差异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6]牟安平.黄土丘陵山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0):1344-1348.
[7]任林静.陕西安康山区退耕户的复耕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12):2426-2433.
[8]赵艺学.山西省西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的发展与保障问题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3):378-383.
[9]喻永红.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10]支玲,林德荣,李怒云,等.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会泽县、清镇市为例[J].林业科学,2004,40(3):2-11.
[11]邢祥娟.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12]陈国淑.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现代园艺,2016(1):229-230.
[13]Bunafsha Mislimshoeva.Analysis of costs and people's willingness toenroll in forest rehabilitation in Gorno Badakhshan,Tajikistan[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3,37:75-83.
[14]缪丽娟,何斌,崔雪锋.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有助于劳动力结构调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435-439.
[15]柯水发,赵铁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7):29-35.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Willingnes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Chakou Small Watershed
JI Yun,GUOQingxi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The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ever,the response of micro subject is very important.This paper selected Chakou small watershed in Yonghe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Wit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the willingnes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of 135 farmers from 17 villages of the area were analyzed by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xmajor impacting factors included farmers'age,education level,whether to engage in forestry work,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the expected attitude of the forest yield,the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 factors after planting forest produc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six ways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in the local area were suggested,which were to improv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provide technical training,provid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develop the forest industry,increase the farming industry.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ustainable development;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F326.2
A
1002-2481(2016)10-1554-06
10.3969/j.issn.1002-2481.2016.10.32
2016-06-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345)
冀云(1990-),女,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规划。郭青霞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