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数学教学的价值旨归

2017-01-03刘海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12期

刘海明

[摘 要]教育的根本旨趣是“解放儿童”。“让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不仅昭示着教学范式的变革,更是教学价值旨趣的回归。在儿童数学教学中,只有实现“知识世界”与“儿童世界”、“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深度融合,“让学”的课堂才是学生“真学”的课堂。

[关键词]让学课堂 真学课堂 价值旨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91

海德格尔说:“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在儿童数学教学中,“让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情怀,一种教学品格和精神。

一、“让学”思想的教育哲学内涵

“让”者,“指引、诱导”也。“让学”不是教师的“无为”,而是“无为而为”“无用之用”。“让学”思想构筑的课堂是学生“真学”的课堂,是“还学于生”。王尚文先生认为,“让学”有两个层次:一是“让热爱”;二是“让实践”。“热爱”是一种心理状态,“实践”是一种行动方式。笔者认为,“让学”要实现“三个世界”的深度融合。

1.“知识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深度融合

数学知识是理性化的,而儿童却是“感性的王子”。数学知识如何融入儿童,儿童如何走进数学世界一直是数学教育执着探寻的深度命题。“让学”思想要求儿童数学教育以“学”为中心,让学生沉浸于“数学世界”,充分发挥自我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建构性。

2.“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深度融合

“成人世界”也是一个理性化的世界,成人的许多要求在儿童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儿童的感知、审美和理解与成人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进“儿童世界”,成为一个“长大的儿童”。“让学”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儿童,要善于揣摩儿童的数学学习心理及学习障碍,善于俯下身子与儿童肩并肩看美丽的数学风景。

二、“让学”思想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让学”思想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是数学教学价值意义的本真回归。在实践中,教师不仅仅要“让热爱”“让实践”,更要“让时空”“让观察”“让展示”“让表达”……教师唯有“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不失去引导性的地方”才是数学教学的艺术展现。

1.目标内容——我的数学我做主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制定教与学的目标,这样的目标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而缺乏凝聚力和指向性。“让学”思想下的教学实践将学习的决策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定制学习目标,真正做到“我的数学我做主”。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前置学习”,尝试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学生展示成果:①知道什么是百分数;②知道分数与百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③知道百分数有什么作用。可以说,学生为认识百分数制定的学习目标恰中肯綮。不仅如此,学生还对彼此的目标提出质疑,如“既然生活中有百分数,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呢?”“百分号用%表示,那么千分号、万分号怎样表示呢?”正是由于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才产生了如此多样化的思考。

2.探究展示——我的数学我精彩

“让学”思想下的课堂是学生“真学”的课堂。在“让学”课堂上,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猜想、数学探究、数学展示。教师给学生提供“学的舞台”“学的动能”,指引学生学的方向。学生的数学探究力、表达力、实践力以及合作力都能得到显著发展。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笔者首先出示了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等不同的几何形体模型。学生纷纷选择“圆柱和圆锥”,理由是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接着,笔者又向学生出示了四种不同规格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再次让学生进行选择,他们纷纷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理由是只有控制了圆柱及圆锥的底和高,才能获得由于圆柱和圆锥的形状不同而导致的体积差异,这是受到了科学课上的“对比实验”的启发。在“对比实验”中,一般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才能发现由这个变量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结果。最后,笔者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他们有的用沙子进行实验,有的用水进行实验。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全班展示阶段,学生又发现,用水做实验的小组每次圆锥往圆柱里倒水正好是三次,而用沙子做实验的小组总是三次少一点或多一点。经过讨论,原来是由于沙子间的空隙所致。

3.延伸创新——我的数学我丰富

学生不应当是带着句号走出教室的,而应当带着感叹号、省略号、问号继续进行课后的拓展、延伸、创新。“让学”思想下的学习实践过程是学生“自我丰富”与“自我完善”的过程,要让学生的学习从“近点”走向“远点”,引领学生的数学视界从狭隘走向广阔。如在教学“认识小数”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0.3。作业单中,学生有的用长方形表示整数1,有的用线段表示整数1,多样化的思维得到确证与表征。

“让学”思想下的数学教学范式近似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它不是灌输、预设或压制,而是启发、生成和引导。在“让学于生”的“让学”教学实践中,放飞着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想象,激发着学生的数学潜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以生为本的“真学”课堂得以建构。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