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之我见
2017-01-03黄昌和
黄昌和
[摘 要]课程标准对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并不同于简单的计算和作图,需要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数据产生感想,由此形成的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据分析 观念 能力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70
数学教材中“统计与概率”这一章节数据较多,统计图的类型也比较多,教师可以该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感悟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为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一、引入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整理数据
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数据很多,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收集真实的生活数据,使他们深刻理解数据的意义,产生分析数据的兴趣。
例如,“统计”教学片断。
师:这是三年级(2)班学生的课外活动图片,大家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生1:有的学生在跳绳。
生2:有8个学生在打乒乓球。
生3:还有几个学生在踢足球。
师: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反映全班学生的运动情况呢?
生4:可以画成表格的形式。
生5:用折线图来表示,这样可以看出参加游戏人数的变化。
生6:折线图不容易对每项游戏人数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把折线图画成圆形。
师:画成圆形的图形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呢?大家有没有兴趣深入学习一下?
教师以学生日常活动的图片为导入,丰富了学生的多种感觉体验,使学生有了初步观察和分析数据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亲身经历,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的分析需要建立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做出决策和交流分析的步骤,挖掘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以值日小组为单位,进行跳绳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感觉到“不公平”,这是因为各值日小组的人数上有差别,而且每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也不一样。此时教师提问:“针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应该怎么处理呢?”由于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很快就给出了公平的做法:分别统计全班男生和女生人数,除以比赛的小组数后再分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能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印象比较深刻。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还可带领他们进行拔河比赛,而拔河比赛前需要学生对体重进行分析后列出体重统计表,并思考以哪个数据为基准进行人数分配比较好。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整理和搜集数据,最终形成正确的答案,实现对数据的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提升数据分析的水平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后选择合理的分析方法,深化数据分析水平。
例如,针对“佳美商店电视机销售情况统计表”,回答如下问题:
(1)请根据表格和下列问题做出合适的统计图,并进行作答。
(2)星期一和星期二一共销售了多少台电视机?
(3)星期六比星期三多销售了多少台电视机?
(4)若你是商店的总经理,你会安排员工在哪两天休息呢?
由于题目涉及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及星期六具体的电视机销售台数,学生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应该绘制条形图的结论。对于第(4)个问题“如何安排员工的休息”,学生可能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对每天的销售量进行分析,周六周日销售量最高肯定不安排休息,这样题目就转化成了求哪两天的销售量最低,降低了解题难度。
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数据问题时,也会倾向于从数学的角度来解决,而不是手足无措。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教师可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练习题,多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多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数据。同时,教师还应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