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处理应用题中的多余条件
2017-01-03吕春梅
吕春梅
[摘 要]小学数学应用题主要是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部分组成,但很多应用题中还出现了多余条件,即与所求问题无关的条件,主要目的在于干扰学生的计算,加大题目的难度。从应用题题型对比、多种求解思路与一题多解三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处理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多余条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多余条件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61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占据分值较高,是学生主要的丢分点。随着应用题中多余条件的出现,学生更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解答,错误率较高。为此,以如何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题型对比,找出多余条件
题型对比主要是以含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发现题组中各题目的区别与联系,使他们进一步把握题目结构,明确解题的思路与方法。现阶段,题型对比在学生刚刚接触含有多余条件应用题的解答中作用较大,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出多余条件,简化解答过程。
例如,对于题目“王华有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4天,还剩下12页,以后每天看3页,还需要几天才能看完?”学生可能会得出“12÷3+4=8(天)”的错误答案。这时就可设计题组:
(1)王华有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4天,以后每天看3页,还需要几天才能看完?
(2)王华有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4天,还剩下12页,还需要几天才能看完?
(3)王华有一本故事书,还剩下12页没有看,每天看3页,还需要几天才能看完?
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题(1)与题(2)都缺少条件,而题(3)能通过“12÷3=4”获取答案。这样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题(3)与原题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就能发现“已经看了4天”是多余条件。
在设计对比题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题目的筛选与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运用分析法,克服干扰
受到多余条件的干扰,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跑偏,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教师应该注重分析法的运用,以提高他们的做题正确率。
例如,对于题目“学校买来练习本3000本,第一天卖出去13包,每包为100本,第二天卖出去910本,问两天一共卖出多少本?”学生容易得出“3000+13×100+910=5210(本)”的错误答案,甚至还有的学生得出“3000-13×100-910=790(本)”,错误率较高。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两天一共卖出去的本数是指哪两天”,第一天卖出去的本数可通过“13×100=1300(本)”得出,第二天卖出去的本数是910本,这样可得出正确答案“1300+910=2210(本)”。
在运用分析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引导学生通过条件一步步推导出答案,在反复推导的过程中发现多余条件;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采用倒推的形式,即由问题倒推到题设条件上,有效避开多余条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三、鼓励一题多解,避开多余条件
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一题多解,以有效避开多余条件的干扰,特别是在解答完成后,采用其他方式进行相关的验算可以保障解题的正确率。
例如,题目“现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为50米,宽为40米,如果长增加8米,这块菜地的面积增加多少米?”
师: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呢?
生1:长方形原来的长是50米,宽是40米,后来长增加了8米,为58米。
师:你有什么解题的方法?
生1:求出菜地原来的面积,再求出现在的面积,两者的差就是增加的面积。
生2:可直接求菜地增加的面积。
师:第一种解题思路比较常规,第二种思路有同学担心太难。我们可不可以采取示意图的方式画一下呢?请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第一种解题方法:58×40-50×40=320(平方米);而针对第二种解题方法,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示意图,进而得出答案:8×40=320(平方米)。
显然,第二种解题思路比较简单,而且有效避开了多余条件的干扰。因此,教师应该综合数形结合、转化思想等数学观念,带领学生探索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最终得出最简便的解题过程。
小学数学应用题题型较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此外,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之间还应共同合作,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寻找便捷的解题思路。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