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空间际遇 艺术陈设的搭配“套路”

2017-01-03

缤纷家居 2016年7期
关键词:套路艺术品空间

空间与艺术的协奏

空间与艺术是一对双生子

曾几何时,石器时代的先民以近乎宗教般的热情,将矿物涂抹于岩石之上,描绘男人和女人、猎手与猎物……正是这种极其原始的艺术实践,将某种强烈的精神活动永久性地与空间凝结在了一起。

时至今日,不论是室内还是户外,也不论空间是否特定,绝大多数艺术作品最终仍然需要以空间作为载体来完成由文本传达至读者的最后过程。同时作为对精神生活具有更高需求的现代人,我们也需要在自己生活的场域之中,引入艺术作品承载的精神性的东西。从这一层面来说,艺术与空问是相互需要的共生关系。而这也是我们不停探索,让这种共生变得更自然,更合理的原因。

如果从最合理的角度出发,我们或许不应该提出这样的问题。正如李布斯金在谈到他的犹太博物馆时所说的那样:“当你选择了直角之后,你就放弃了其他所有角度。”——艺术品与空间最完美的关系,并不应该存在任何形式的束缚和限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套路”的限制。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谈论“套路”。曾有设计师说:“其实不论是哪个层次的设计师都会有一些套路”。

“‘套路解决的是最基本的问题,需要闭着眼睛做也不出错。”换句话说,“套路”可以最迅速地建立起一种明确的标准,为我们提供个参考的基准线。尽管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很可能会对这条基准线进行修改和突破,但建立这样一套标准仍然是有意义的。

那么,如何为空间选择适合它的艺术品呢?

在过去的采访当中,不止一位艺术家提到: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形式不再是制约的因素。而这也被当做共识,在当代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艺术与空间的关系也变得更本质了。然而,正是由于形式的自由性,同样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疑惑:在形式爆炸的当代艺术领域,我们在为空间选择配饰的时候,是否仍然有一条可以分辨和寻找的金丝线,可以让我们在无垠的海面中迅速寻找可行的方向呢?

Karim Rashld,这个手臂上有12道纹身,多年来只穿白色和粉红色衣服,经常客串DJ,并且以极具未来感的作品在工业设计领域和室内设计领域大放异彩的美国设计师,在接受采访被问到如何保持灵感和创作动力时,他是这样回答的:“设计师的角色就是让世界变成美好的地方,通过提高我们日常生活的质量,提高事物的功能性让使用者更加愉悦。我们要去替换那些没有半点设计美感,粗制滥造的实物,取而代之的是美丽,更好用且可持续的绿色有机产品,如此我们也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很多设计需要我们去重写。”显然在他的设计叙事里,功能与美学感受,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也许,我们同样可以说,在空间与艺术品的领域内,能够作为我们前进灯塔的,也只能是功能和个人的感受。

异域的想象

当年,cher为了自己位于好莱坞的家,找到Martyn Lawrence B ullara。在交流过程中,她说:“我喜欢切有异国情调的东西,比如远东,禅宗、魔法……”而Martyn的反应则是:“我立刻意识到,一向对于神秘主义饶有兴趣的cher已经向她著名的哥特风格挥手告别了。现在,佛教元素、西亚文明还有印度教的东西才能真正让她着迷。这样我就明确了设计方向——那应该是接近于波斯公主,或者是印度土邦王妃的感觉。”

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并不仅仅在知性的一面。除了纯然以功能性出发的思考之外,我们对于自身周遭的环境还存在这样一种“感觉”:它寄居在你难以用逻辑描绘的右脑,和灵性比邻,距疯癫不远——并且在决策层面的精神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可知与不熟悉的想象使得Martyn用来自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叙利亚、土耳其、摩洛哥等等地方的古老艺术品混合搭配起来,为Cher打造她的梦想居所。同样的的心理活动,也塑造了当下被流行与被非议的“法式”,“英式””日式”“意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新中式”……等等的“类型风格”。而在各式各样的“风格”大行其道的同时,各式各样的批评也开足了火力。

张为平2014年出版的《现实乌托邦》一书中,这位自称“建魔”的建筑师不无尖刻地这样说道:“开发商热衷于对‘异域风情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并且往往还要加上自己的‘独特品味,对其进行富含‘中国特色的转换和变形……中国地产界流行的异域风不可谓不丰富……从全球各地异域建筑风格中抽取某些最简单的符号,并且迅速放大至某种风格的代名词。中国的商品房热闹程度足够开一个万国博览会,但是如果让真正的欧洲人或者美国人、日本人来看看这些打着他们国度建筑风格旗号的产品,其感受……是陌生与荒诞的。”

但如果抛开手法上的高明与低劣,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对于空间中建立某些想象的欲望跨越了人种和文化。不论是好莱坞的奢华豪宅,还是中国标在“几室几厅几卫”后面的标签,人们总是试图为自己的房子营造出某种与现实环境截然不同的气质。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以此作为一条线索,来观察在空间中设置艺术品配饰时冥冥中的种种规律。

面对亲手建立起来的幻想,我们不禁要问,真正决定高下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2005年年底,著名导演陈凯歌精心打造的奇幻大剧《无极》登陆院线。在这次创作当中,已知天命的陈导演尝试将自己放纵的想象力搬上银幕,从而搭上新千年伊始发出的那班奇幻风潮列车。事实证明,这部倾注了他大量心血的电影注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重的笔,其重要程度大致相当于牧野之战和滑铁卢之役在战争史上那样——而且,显然陈导并没有站在周武王和惠灵顿勋爵的立场上。

是什么让《无极》变成《圆环套圆环娱乐城》呢?

把目光投向此前2年。在2003年,长期从事幻想题材写作的编剧Terry Brooks在本名为《The Writers Complete Fantasy Reference》的写作指南中讲述了他对于奇幻文学创作的心得。尽管这本由多位作家合著的作品并非Terry的代表作(他的小说《沙娜拉之剑》曾是有史以来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平装畅销书排行榜的小说,并且在榜单中常驻5个月之久),但其中terry亲笔撰写的序言却非常值得每一名从事创作相关工作的人读一读。

在文中,Terry这样写道:

“……当奇幻作者在创造布满怪物与其他奇异生命、充斥着魔法的世界,以及闪耀着童话。传奇与神话意象的作品时,作者也将冒着与现实世界完全脱节的风险……如果作品里没有与我们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产生任何的交集,所有的一切都将失去其信服力……奇幻作家必须熟知一些技能与知识,就像一名成功的船长必须要有充足的能力,才能在海上规划出恰当的航线一样。在集结创作构想的时候,作者必须像个在危险海域行船的舵手,不能过分航向右舵方(starboard)也不能太偏向左舵方(port),如此才能避开礁石,到达未见的终点。奇幻文学作品要能撼动人心,就必需奠基在真实逻辑与实际生活的经验之上。当然,作者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将丰富的画面与情节如旋风般交织在一起,但是好的作品绝不能如空中楼阁般建构在空无的幻想基础上。作者所设定的奇幻世界必需要和我们所身处的真实世界产生共鸣,必需要能提供一个读者得以辨识的参考框架……”

让我们再次回到空间与艺术的话题上。

2013年,纽约迎来了这个城市的第二家Tao餐厅。这个著名的美国中餐馆,除了无与伦比的盈利能力为人熟知以外,它堪称光怪陆离的“中式”风格也绝对让人们印象深刻。在这个“魔幻舞台”中,设计师David Rockwell对于中国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显然与中国语境下的方式很不相同;不见竹木元素的强调,暧昧的绛红调子取代了高对比度的水墨黑白;阵列这个“中式”设计反复出现的主题尽管在镂空隔断上现身,但也与稳定和秩序无关,设计者直言不讳:这里表现的意象是“龙鳞”;至于连接跃层与独立酒廊的通道,木框架构成的尖顶拱廊轮廓则显然超越了“中式”的范畴;而同样作为空间元素的各种艺术品搭配,尽显西方人对于东亚文化那种模棱两可,且近乎于偷窥的视角——不论是造像还是壁画,作为风格原产地人民的中国人,我们对如此的运用方式难道不会感到“陌生与荒诞”吗?然而这个与好莱坞中国剧院衣钵相传的时髦餐厅,恰恰让纽约的老饕和夜店男女们趋之若鹜。

我们可以相信,如果David在中国打造一个类似的中餐馆,他的手法一定会与Tao大相径庭。像他这样的设计师总是有能力为客户——或者说场景中的人们一打造一个一知半解又不完全熟悉的东西,而非全然不了解的陌生世界。他在纽约的方案中,也正是因为充分考虑了客户对于中国风情的幻想,所以尽管偏离了“真实”的面貌,却仍然能够获得认可。以此观之,当年陈导的失败,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幻想纵横驰骋的面,却忽略了在这背后精心挑选、小心避让的谨慎——过度沉溺于创世般的快感,忽略了对现实体验的参照,才使得他几年的工作化作网评中的一句戏谑。而这成了David和陈凯歌一成一败的根本分野所在。

来自历史的动力

2011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版了自己唯一一本关于中国问题的专著。在书中,他开宗明义地谈及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观:由于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特别习惯通过对既往历史的比对来寻求现实问题的解决路径。而这种行为模式,让“(中国)领导人以几百年前的历史事件为基准发动一场倾全国之力的现代战争,而且那么自信他的同僚能够理解其中的战略意图和重要性”,同样也使得当下的中国设计师在探索空间语言的时候,试图以故智来为当代创作活动提供思想来源。

被誉为“台湾现代建筑思潮主舵手”的台湾建筑家汉宝德一生著作等身,在他人生最后的半年里,简体字版《建筑母语:传统、地域与乡愁》一书正式在大陆出版。通过本书,汉宝德回顾了六十年来台湾建筑领域对于“文化传统”这一课题所做的工作,并针对林林总总的现象和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作为与我们同根同源的台湾建筑人(汉宝德本人祖籍山东日照),他也同样提出,希望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成果推动现代建筑领域的发展。然而有趣的是,在全书的最后,汉宝德对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到底何处可以立足的问题,却给予了这样的答案:

“怎么办呢?包括一群名家在内的建筑师,已经努力在感性的深层把传统挖出来了,但仍然各说各话,达不到共识,那就只有把传统的要素视为个人的感觉的一部分了。也就是说随大家个人的感觉办吧!”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北京集美组的梁建国在重庆所做的一个老房子改造项目。在这个名为“云会所”的建筑中,梁建国以现代人的想象重新组织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他尝试“告诉别人自己所理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梁建国本人语),在他看来“今天的人们在未来的生活会更优雅”。而2015年一次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的讨论当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尹吉男也提到了这些。在那次对谈里,尹吉男谈到传统文化的三个部分——或者准确地说是三个阶级属性,其中文官土大夫阶层的审美取向,则正是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中这份优雅的源头。

然而,也是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尹吉男也指出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与平民市井文化存在着某种相斥性。这或许也很好地解释了,当下流行的某些空间语言在高端市场获得了成果,却并未能在全阶层间更好地普及开来——当然,同样我们应该记得,1791年波兰宪法宣布所有人都是士族,1804年的拿破仑民法典则将第二阶级的特权变为普遍权。这些事件共同指向的事实是,随着社会发展骑士和贵族阶级会向整个社会扩散。这或许从侧面证明了这条道路有宏观尺度的可行性。只不过,这种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扩散”与我们欣赏士大夫情趣的高端业主之间,恐怕存在目的性的某种违背。不过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同样寄希望于利用古典意向来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提供某种路线支持,有些案例却并不那么……至少“看上去”并不那么成功。

如果有人问,北京哪栋房子最“不讨人喜欢”,可能与天安门广场比邻相望的国家大剧院会是一个出镜率很高的地方。但如果单以建筑自身挑衅大众审美的程度而言,位于北京北四环外国家体育馆西侧的盘古大观恐怕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当年盘古大观正式落成,其南侧主体建筑上部模仿“龙头”的造型含义不言而喻。然而,也正是这个与功能毫无关系,对空间语言也无甚探索精神的结构,让盘古大观在专业领域和社会层面广受质疑。尤其是其难以无视的体量与位置,使得人们回避视线的企图一次次落空之后,这种不满情绪变得更加高涨。虽然也有人提出,建筑师在受到业主影响的情况下,未必能够在建筑实践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愿,但考虑到此前沈阳的方圆大厦、台湾的中台禅寺,还有之后在陕西扶风县落成的法门寺合十塔等一系列同类型地标建筑,以及被誉为经典的台北101大厦上具象的“如意”“铜钱”“金蟾”等等造型……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其中很多手法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如此不满?难道这些意象不也是真正根植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么?为什么我们并不认为这些模仿和象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不认可李祖元表达传统文化的方式呢?这很可能是因为,粗暴提取文化符号,无视符号背后的语境,以最大化的符号价值的追求消解了符号真正的语义关系,确实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事情。对此,我们有一个更具历史味道的说法:传统文化当中,中国的艺术作品讲究“真境”,这是追求意境和气质的真实,强调对人深层次情感的同调和共鸣,并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对符号和形式的盲目复制。后者则正是这一切的症结所在。

重复的元素

在空间中,为了能够将自有的主题统一到和谐的形式上来,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反复出现的元素协调不同的系统。这里的“元素”可以是某种几何图案,也可以是某种色彩主题。一般来说,越直接,越表象的元素,越不会造成配饰原本含义的曲解,因而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少而明确胜过堆砌

当人们置身于嘈杂的环境当中时,即使大声说话也很难彼此听清。但如果环境安静下来,即便轻声细语,对方也能清晰地分辨谈话内容。空间当中的艺术品配饰一样如此大量堆砌的作品自说白话,观者的注意力便难以集中,即便作品本身非常优秀也难以产生足够理想的效果。因此控制事业当中艺术品的数量,让人们的视觉焦点能够顺利集中在艺术品上,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抽象作品更泛用

在这里并没有试图区分抽象与具象高下如何。而是说,一般而言抽象作品更容易与各种类型的空间和谐相处。大多时候,我们在面对空间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明确的配饰主题要求,只是觉得“这里有点空,挂幅画就好了”。当自己并不十分明确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时,选择抽象作品这种模糊的表达形式往往更合适。从门厅到卧室,从起居室到书房,抽象作品适用于一切空间。

由轻到重

不同的空间,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可以分出“轻”与“重”的。材质上,由轻到重大约是:乳胶漆、壁纸、木材、瓷砖、石材、金属。而配饰则也可以按“轻”“重”分类——抽象、写意、薄涂、色调较浅的作品比较“轻”,而具象。工笔、厚涂、色调较深的作品比较重。在装饰繁复的大空间中,需要更重的搭配才会有稳定感,但在小空间中,过重的感受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因此需要选择“轻”装饰。

结语

当然,正如开篇所说,从本质来讲,艺术品的搭配其实并不存在任何“套路”。真正的熟稔艺术品搭配的专家,即便是随心所欲地“任性”搭配,凭借优秀的美学素养仍然可以另空间璀璨生辉。甚至,在一些点睛之初,刻意地“跳”一下,突破一下普遍性规律,反而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正如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貌似违和的材质和形式,与暗合古典主义审美核心的空间形态,共同塑造出异乎寻常的美感。而这也成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原因。

兼顾品位 兼顾情感

当家居设计远远超出了它的实用范畴时,艺术化的家居便变得不但能使用,亦能赏析了。增加了艺术品的家已不能简单地用“漂亮”来形容了。

每件作品都凝聚了艺术家的灵魂和居住者的思想。这样的像艺术展一样的家空间,兼顾实用,兼顾舒适,兼顾品味,兼顾情感,就像为自己举办的展览,

Point1 搭配灵感

1.艺术品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艺术品的设置主要由室内空间的用途和性质决定的。

2.在住宅之类的室内设计中,艺术品与主人的文化职业、身份、性别、兴趣、爱女子审美观。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室内的用途、性质、使用者个性的不同,决定了选择不同的艺术品。

3.选择艺术品一定要匹配整体的装修风格,家装用艺术品并不是贵的就是好的,要看是否与空间设计搭配。时尚风格与后现代风格和波普风格的艺术品的完美搭配。

艺术血液的注入

充满想像力的设计+抽象化自然元素是这个空间的主流搭配,家具的时尚造型并非追求特定的流行,而是按照复合元素共存的装饰倾向展示出多样化的风格,复合元素包括超现代的抽象图案,几何纹路和凹凸镂空装饰等,而在一些古典家具造型中,以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元素进行局部的夸张设计或将成人STUDIO的元素融入家具设计中,这些都成为新的国际时尚。选一件经典大师设计,选两件简约百搭家具,选三件个性的艺术挂画,选四五件漂亮图案的布艺……这样的空间延展了家的范畴,新鲜年轻的艺术血液已然注入。

Point1 搭配灵感

1.简约的现代设计,因为添入一些纯粹明亮的色彩而生动、跳跃起来。

2.充满银亮色泽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与相近色的椅座、地面、墙面搭配,再加上与闪亮金属的“强强组合”,创出惊艳感觉。

3.散发着金属光泽的家具、饰品,结合木质板材或皮革,若再搭配经典设计和单纯色彩,所呈现出让刮目相看的味道。

4.各种曲线和圆组成的装饰图案和流畅的造型,让空间充满着灵动的气质。有效地利用一些醒目的颜色,搭配出一个鲜明或富于对比感的色彩群,更是时下流行的家居设计搭配手法。

空间与艺术的和谐

艺术品要从不同文化背景下去分析,而空问与艺术品不再是“一张地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观察一个家,从色彩、图案、样式、到起居室。卧室、厨房,男女思维的差异、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两人关系。如果我们不了解西方思维,完全可以从一个家开始,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各色细节展示给我们鲜明的态度。

Point1搭配灵感

1.艺术品在室内设计的环境中,数量上要恰如其分,切忌繁琐、杂乱。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应由空间的大小,用途、性质来决定。决不是越多越好,越多越能体现艺术氛围,而应该力求以少胜多,精益求精。

2.功能是重要环节,而现代西方设计史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突出功能、简化形式。艺术品的放置也要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

3.好的艺术品都有鲜明的风格与特色,尤其是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区性,这样它的作用就会显著的提升。

猜你喜欢

套路艺术品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Airbnb上的套路
食物也是艺术品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眼下有套路
艺术品被盗
Dolan Geiman 梦幻环保艺术品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