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动因分析
2017-01-03杨赟涛丁丽萍
杨赟涛 丁丽萍
[提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民生和国势。由于农业受自然影响巨大,“靠天吃饭”使得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使得农业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目的,因此其生产经营会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的影响。对此,我国政府为了扶持农业的发展,弥补农业的“弱质性”,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和信贷优惠等多种扶持方式,帮助农业类公司提高盈利能力。但农业上市公司尽管享受了多种政策福利,它们当中的多数仍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开展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经营,有些企业甚至脱离了自己的主营业务,以至于出现所谓的“背农”经营。对于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的谁优谁劣,虽然理论界从多个角度予以分析,但至今没有结论,绝大多数学者对多元化经营持否定态度,认为多元化会让公司产生“折价”效应。本文从以上现象出发,探究我国农业类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动因,以此解释农业类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0日
企业多元化战略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战略大师安索夫在其发表的《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文章中提出的,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经过国内外学者半个多世纪的多角度研究,其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善。就多元化经营的动因方面有如下一些结论,如投资组合动因、市场势力动因、委托代理动因、资源利用动因,等等。对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因为研究角度和公司类型不同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我国学者张华青(2014)通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2010~2013年我国41家农业上市公司当中仅有16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比例低于5%,可见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已成大趋势。由于农业类公司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可将农业类公司多元化战略动因总结为外在动因、内部动因、理性动因、体制动因和其他动因。
一、外在动因——投资组合动因
1952年学者马克维茨创立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最先主要用来分析研究证券投资中的最佳投资组合。通俗点说,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随后诸多学者将该理论运用到多元化经营的研究当中。著名学者郎咸平(2004)通过对和记黄埔公司的研究发现,将投资周期长和短,盈利波动大和小的几种不同投资方案组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降低盈利的波动幅度,进而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使得公司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的信贷评级水平,从而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还有其他学者,如朱江等人通过大数据实证研究也表明,多元化经营可以减少收益的波动程度,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分散风险是各类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主要目的,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巨大,其投资效率更属于高风险低收益类型。对于“弱质型”农业上市公司来说,首先农业产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约束,使得产品的收益不稳定;其次部分农产品因受国家价格保护政策,制定最高定价,更不利于企业盈利,增加了企业的营运风险。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可知,多元化战略可以极大地分散单一行业所面临的经营和政策风险,而且行业相关度越低应对风险的能力就会越强。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会认为把资产投入到农业相关行业,甚至是非农行业之中可以分散和减弱农业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进而降低总体性的投资风险。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分散风险是多元化经因的动因之一。
二、内在动因——委托代理动因
1932年学者Berle和Means对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研究提出了创新性成果,即委托代理理论。此后众多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对该理论不断地补充完善,使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众多领域予以应用,成为解释组织内部效率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归核化”特征的研究,认为委托代理理论成为多元化经营的主要动因之一。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本应按股东要求的利益来管理企业,但实际上经理人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股东利益,有极大动因会将企业的剩余资源投入到其他行业即多元化经营,以寻求迅速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以此享受到更多的权利,提升自己的声誉和薪酬。
我国农业类公司受制于行业特点的约束,使其经营周期长,盈利能力低下,且当下我国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公司监督体系依然薄弱,作为农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中会更侧重从自身考虑,期望能获得更多的业绩以提升个人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报酬,管理者可以选择摒弃农业主业而实施多元化战略,如此可以提高管理者的收入、权利和地位,为其提高未来的职业前景。此外,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虽然对公司治理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但其可能并不精通农业行业发展特点,因此这些管理者会尽可能将企业的经营范围向自己精通或熟悉的行业领域发展,由此也可引发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
三、理性动因——协同效用动因
国外学者Penrose在1959年提出了资源利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下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将企业“剩余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按照资源利用理论,随着技术的创新和经营的改善,使得农业上市公司的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农业行业特点使得企业将资源完全投入到农业行业中的风险加大。此外,任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总会产生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剩余资源”,农业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农业上市公司由此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不断扩大业务规模,通过生产其他类型的相关或非相关产品以获得超额利润。而且这些资源之间可以产生互补作用,促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状态,由此产生“1+1>2”的应用效果,从而刺激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
从价值增值的角度来看,追求更高的利润,是每个企业的最终目标。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出发点不是在于分散风险,而是充分利用“剩余资源”获得协同效应,最终获得超额利润。由此来看,多元化企业的价值自然高于专业化企业的价值,这一动力无疑成为农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又一大动因。
四、体制动因——政府干预动因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市场机制、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都有待改进和完善,因此我国的企业在现有体制下,具有一些西方企业所不具有的特点。学者李雪峰(2011)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为了实现政府的多重目标,由政府控股的企业更倾向于多元化经营,政府干预程度越高,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由此可见,政府干预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又一动因。
在我国现有的企业当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企业是由原先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其中不乏农业上市公司。企业本身与地方或中央政府有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因为企业国有控股的性质,他们当中一些或是由政府直接指派,或是在政府部门当中仍有兼职,所以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并非完全处于企业本身的利益出发,而是会因为政府关联而背负一些额外的义务,如扶持当地非农经济发展,受政府干预兼并国有非农企业等等,从而走上多元化经营的道路。
五、其他动因
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是多种动因交错作用而产生的最终结果,因行业或地域的不同,其动因的主次有别。农业上市公司除了以上四种主要动因外,还受其他动因的影响,如内部资本动因,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认为多元化相比专业化在建立有效的内部资本理论方面具备更多优势。农业公司由于高风险低效益,使得其融资难度较其他行业大,因此多元化经营可以利用农业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实施内源性融资,减少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营运能力。
六、结语
本文从多角度出发,针对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动因予以分析,总结了五种动因,尽可能对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现象予以解释。多元化经营已是目前农业上市公司的真实写照,企业的这种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最终结果,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转轨,产业升级的特征。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发挥多元化经营的资源集成优势和专业行业优势相结合的综合优势,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华青.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下的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4.24.
[2]郎咸平.公司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李雪峰.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田恒.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