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

2017-01-03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笔者信息技术思维

王爱胜

一直以来,笔者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课堂教学的模式,即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无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教研课,笔者都试图寻找更多的变化,追求更稳定的形态,并由此交织着创新的焦灼和效益的纠结。因此,笔者实际上在不断追问着同样一个问题:“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

学会用爱经营课堂

爱是什么?所谓爱,就是祈愿他人好。课堂是什么?课堂是让学生变得更好的地方。课堂不是驯兽场,不是炼狱。如果课堂充满教师的爱心、学生的诚心,课堂还需要什么模式呢?

纵观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史,其实计算机技术教学、应用软件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各种教学内容变革,以及任务驱动、主题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的进步,都不能绕开的一个问题就是课怎么上,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都是课怎么上,其他并非最核心的问题。

当然教有法,教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上课的风格,每一次课程改革也都有每一次的要求,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但不容易却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到。在上一轮课改中,笔者在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历程中,也做了一些诸如技术核心价值、半成品加工策略的研究;在即将迎来新一轮课标的形势之下,笔者也开始做微项目教学策略的实践尝试,但这并不能让笔者完全满意,或者说并不能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新形势不断变化的应对之策。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笔者与有关学者交流,与有关教师探讨,寻找到几个容易理解的“关键点”,不断反思,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启发大家从实践行动的经验和超越功利的视角来总结“怎样上一堂怎样的课”。

技术“派”

技术“派”就是强调信息技术。“派”不仅指尊崇技术教学的“派系”,更指包含具有技术爱好的“派头”,即由原理、操作、技能、意识等组合而成的像苹果派那样的“派”。

这样的提法,是想提醒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学习并不是要刻板地成为学习的机器,他们有学习的尊严,有学习的自主权。而无论课程怎么变,教师不要忘记技术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一种混合载体,万万不能教条地灌输。

做技术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掌握相关技术中的核心内涵,讲明白技术的用途,学生练习清楚操作的步骤,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在《计算机原理》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在网上“选购”一台计算机。在选购的过程中,他们会思考计算机核心部件的功能、性能,并对性能指标的含义进行探讨与理解。或者,教师指导学生亲手打开主机箱,尝试更换部件或检查故障。别小看这些真正的实践,也不要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不论做到什么程度,只要真正去做了,就自我感觉很有“派”,就会主动站队在技术派中。

做技术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技术的规律。软件、技术大都可以区分出三大类,如文字处理就是输入、编辑和版式,数据处理就是编辑、计算与统计,动画就是造型、渲染、动作,到了时间轴操作又是关键帧、修改与补间设置。概要总结规律的好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快速掌握规律,把握本质,形成知识体系。各种技术作为技术体系的分支,一脉一“派”聚合出规律、形成系统,技能与素养深刻生成。

文化“范”

文化“范”一是让技术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二是让文化滋养技术。只有如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充满人文气息,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才能慢慢变得极有技术文化风度。

教师要避免产生“加工热爱家乡图片”就是文化,“古诗输入、排版”就是文化这类错误认识,这些都不是技术文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并不深刻。因为,教师需要做的是关注技术文化本身以及应用技术产生的新文化现象等。

关注技术文化本身就是要掌握技术的社会性:讲明白技术特点,让学生懂得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简单的一个网络段子都可以引出技术社会性的讨论,如“韩国美女的产生是靠整容,中国美女的产生是靠什么”。学生略加思考,教师则引出答案:“靠美颜相机、美图秀秀吧!”学生会恍然大悟,并讨论热烈。这个无厘头的问题和答案看似无聊,其实美颜技术包含的自动磨皮不仅涉及亮度、模糊、修复、颜色调整等图像技术,并且也涉及模式识别等更智能的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很强的社会性需求。

技术的应用产生新的文化生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乎理性地使用技术才能适应并发展新的技术文化。例如,文字技术看似简单,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以其快速、聚合等特点会得到飓风般的传播。又如,信息的传播与交互可以通过二维码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因此,运用新技术进行文字处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耐心、诚信发布观点,真心诚意专心应用网络交流与学习。不论是利用Word处理单机文档还是在空间、朋友圈文章写作,新技术下的新文化不再只是文字本身的事,更多的是分享与传媒的力量。

艺术“腕”

在古希腊语中技术与艺术是同一个词根的,技术与艺术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艺术“腕”是透露出一份自信和霸气,信息技术作品也要充满自信与霸气,彰显个性。可以说,个性的东西才是创新的表现,十分规矩的作品只是重复和模仿的结果。

因此,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使用量规会很容易让学生失去个性。谁规定至少3幅图片、必须要有动态等才是好的作品?一张照片如果质量高,不是一样可以获得摄影大奖吗?文字多少、色彩选择以及线条、动态等元素都不是可以统一规定的,而是跟主题、风格、表现力等艺术本身的审美有关。

至少,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技术的表现力:讲明白技术特色,让学生获得技术的艺术魅力。如图像教学,从体系构建就要注重艺术元素,讲究点拍照、加工的审美;学会深度地欣赏音乐与电影;更艺术地去做个拍客……(如图1)

思维“弯”

小时候做数学题,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做,这往往容易出错,因为笔者有一天终于发现出题人已经改变了思路,加了一个“弯”,漏过这个弯就做错了。后来,大家喜欢做脑筋急转弯,如“八个人比赛,小明超过了第二名他是第几名”“小强超过了倒数第一名,他是第几名”等,超越思维的弯道,需要用动脑来解决思维惯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弯道是如何掌握技术的创造力,教学需要增加技术思维含量,从原理认识技术都要用计算思维考量技术的思维弯度。

例如,就数据处理而言,以前笔者主要是界定在数据的计算,至多能到信息的表达。现在,就要往前伸展思维的弯度,明了数据的底层加工,包括数据的存储、传输、加工原理以及数据加工的程序实现;并且还要向后伸展思维的弯度,体验数据是信息的载体,稳定的信息形成知识,知识的传播构建文明。总之,由数据构造的不仅仅是数理世界,更是整个信息社会。

又如,在《人工智能》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机器翻译体验人工智能的一些功能应用。为了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知识规则的了解,笔者一方面让学生进行汉语创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寻找多种在线翻译尝试汉译英,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比翻译结果的不同,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修改,再提交到公共邮箱进行学习与讨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应用,不仅手动起来了,脑也动起来了,由此就需要面对思维的弯道,在这样的探索中不断增强思维活动(如下页图2)。

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探讨到这里笔者忽然明白: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中去落实“核心素养”:“核”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过程中有值得收藏的体验、成果;“心”就是要用爱心去构建最打动学生内心的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技能、习惯、素养,让他们形成能动力,主动而且有能力去进行数字生活,适应并发展信息社会。

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还需要教师抓住两个关键的课堂教学品质:一是“宽容”的品质,通过尊重学生的选题、尊重学生的进度、尊重学生的方法,达到宽容学生的思想、宽容学生的行为、宽容学生的需求;二是“勇敢”的品质,师生都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因为科学技术原本就起源于勇敢,所以还原学习的源动力也在于勇敢。

怎样上一节怎样的课?教师需要经营课堂,良好的沟通让师生的心始终在一起,课堂中的小惊喜会让课堂保鲜,教师在乎的态度会让学生感知,克制自己,不争暂时的风口,重要的是彼此有爱,拥抱未来是最后的答案。

猜你喜欢

笔者信息技术思维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