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研究

2017-01-03陆丽琼潘年富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黔东南村寨

陆丽琼 潘年富

(黔东南州委党校,黔东南州政协研究室,贵州 凯里 556000)



黔东南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研究

陆丽琼1潘年富2

(黔东南州委党校,黔东南州政协研究室,贵州 凯里 556000)

黔东南州积极推进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建设,让特色村镇与旅游、特色产业结合发展,创造了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郎德上寨等模式,全面规划和深入研究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对黔东南“民族村寨”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民族文化

黔东南是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南下“两广”、东进“两湖”,联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桥头堡,是贵州东部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区,是苗侗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也是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区。独特的青山绿水、浓郁的民族风情、原始古朴的人文景观、独具特色的民族餐饮,形成了黔东南别具一格的民族村镇。黔东南州积极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建设,让特色村镇与旅游、特色产业结合发展,对共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黔东南州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的基本情况

据黔东南州2014年对全州普查的情况,全州目前共有特色民族村寨525个(含自然寨与行政村),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入选“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有21个村寨,入选国家民委“‘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有21个村寨,入选国家民委“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贵州省预备名单”有5个村寨;入选“贵州省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名单有65个村寨,入选贵州省民委“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示范点”名单有9个村寨。

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全州的民族村寨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民族村寨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一)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将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十二·五”期间,全州从“路、水、房、电、讯、寨”六个方面全方位夯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小康创建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2014年,麻江先后投入10677万元实施小康路建设;投入8049.93万元实施水利项目建设,建设达218处;投入各级政府补助资金16018.2万元,完成10310户小康房建设;投入1116.38万元实施电网建设,新建10kV线路共计21.32公里,新增和增容配变2台,容量300KVA,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2.97公里;投入2560万元,实施通信和邮政建设项目;按照“五化一富”要求,实施30个行政村,402个自然寨小康寨建设。*2014年麻江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源自黔东南文明网:http://www.qdnwm.gov.cn/index.phpa=show&c=index&catid=19&id=3267&m=content]

表1 黔东南州特色民族村寨数量情况统计表

(二)农业特色产业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中药材、蓝毒、烟草、茶叶、蔬菜、从江香猪、杂稻制种、三穗鸭、油茶、草地畜牧业、库区渔业、精品水果、优质稻及休闲观光农业等已成为黔东南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并逐渐发展壮大。其中,蔬菜、中药材、茶叶、水果、烤烟及杂稻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25913hm2、25013hm2、26686hm2、57373hm2、1334hm2、3866hm2。以丹寨硒锌米、榕江锡利贡米、从江香禾糯为代表的优质稻种植面积发展到73333hm2左右。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也进一步提高,全州有获农业部国家标准化示范场授牌的养殖基地5个,规模养殖场84个。特色养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3年,三穗鸭出栏突破20多万羽,香猪出栏达到60多万头。黔东南州太子参种植产量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钩滕种植面积、杂稻制种面积贵州省最大,以麻江为中心的蓝毒产业区已成为南方最大的蓝毒种植区。截止目前,全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3333hm2,产品认证267个,绿色食品认证1个,有机食品认证18个;获得出口备案的企业5家;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27家。“从江香猪及其肉制品”、“从江碰柑”、“黎平香禾糯”、“丹寨硒锌米”、“剑河钩藤”、“榕江锡利贡米”及“三穗鸭”等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三)民族文化建设

目前,黔东南州有国家级艺术之乡23个,省级艺术之乡42个,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有中挪合建的两个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列入2006年11月国家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州50户以上集中连片的民族村寨4200个,每年有民族民间节日300多个,被誉为“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存核心地”和“迷人的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具体而言,黔东南特色民族村寨文化如表2示。

表2 黔东南州部分特色民族村寨文化概况表

续表2

(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建设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把乡村各种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的过程。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大致分为民族建筑依托型、民族节庆依托型、民族工艺依托型、民族民俗依托型四大类。“九五”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428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为81.86万人,占19.11%;旅游总收入20.58亿元,其中乡村旅游5.4亿元,占25%。“十五”期间全州共接待游客1068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为353.6万人次,占33%;旅游总收入71.6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15.52亿元,占21%。“十一五”以来,全州旅游接待人次5783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1512万人次,占26%),旅游接待总人次年均增长37.86%,旅游总收入401.6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120亿元,占29.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44.43%。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致富、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成为当前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初步形成麻江下司、镇远舞阳、雷山西江、凯里三颗树、台江施洞、剑河温泉、镇远铁溪、锦屏隆里、黎平肇兴等旅游特色城镇。

二、黔东南特色民族村寨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黔东南特色民族村寨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造了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郎德上寨等模式,为全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也还面临许多困难,存在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

(一)民族村寨的“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民族村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下保留下来的,是原生态状态下的“文化”,一旦这种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这种文化现象就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许多变化。例如,侗族的侗果、瘪米、甜酒、打油茶、腌肉、腌鱼等是侗族“糯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生态的生态环境下,这种“糯米文化”得以顺当发展。当杂交水稻代替了糯米,这种文化就慢慢消失了,如从江高仟侗寨、黎平的黄岗侗寨过去种植20多种糯稻,现在糯稻品种迅速减少,有的品种已经绝种。再如,上郎德苗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国家级文物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带都不得进行任何破坏文物的建设。上郎德有一户人家,一家二十余口二十多年来一直挤在一幢占地80余平方米的木房里。后来四兄弟中的大哥到保护范围外建了一幢木房,而还挤在老木屋里的三兄弟则在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决定在村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修建砖房之事惊动了省文物局的领导和文物保护专家前来阻止。而村民“我家十几口人住在一个不足八十平方的危房里,万一房子倒塌压死人哪个负责?”的理由让前来做工作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无言以对。这就是典型的民族村寨的“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民族村寨木质结构房屋与防火安全之间的矛盾

木质建筑是黔东南民族村寨最重要的一个外在特征,黔东南的民族村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木质建筑。木质建筑是黔东南民族村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黔东南民族村寨存在的最大隐患。虽然也有的村寨自建寨100年以上都未发生过火灾,但年年仍然有民族村寨发生不同程度的火灾,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1991年至2006年间,黔东南州共发生寨火1400多起,其中重大火灾114起,特大火灾69起,伤亡达到43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9484.87万元,平均每年有520多户2500多人因火灾失去家园,情况严重时甚至一年之内有2000余户近万人受灾。按照一般的规律和思路,农村防火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寨改,就是将木质结构改成砖混结构,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消防,也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但许多民族村寨在民居新建、重修、重建上,由于村寨没有科学的统一的规划和严格的制度规定,出现老百姓各为所好修建的民居风格类型不一,各施其“材(质)”,“乱建(五花八门)”等现象,特别是砖房的大量修建,造成与村寨的整体风貌、生态环境不相协调(这是一个迫在眉睫而且还在不断发生的问题),导致有的民族村寨原始的整体风貌面目全非或荡然无存。

(三)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

在新的一轮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在保护与开发上存在着分歧,文化部门主张“先保护再开发”,旅游部门主张“先开发再保护”,保护和开发在这里形成一对矛盾。岜沙是从江县一个民风纯朴的民族村寨,2004年,岜沙在旅游部门以及以旅游部门为主制定的“旅游规划”的指导下,用水泥为材料修建了人行步道,用水泥为主材料修建了与苗寨景观格格不入的鼓楼和凉亭,拆除寨门修建停车场等等。从旅游部门的初衷来说也是为了帮助岜沙更快的发展,所有的这一切也都是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游客而采取的措施,应当说也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但是,在进行规划和建设时,由于忽略了对村寨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缺失保护的具体措施,建设后实质上变成了对原生态文化的破坏。后来,这些建筑在专家的强烈呼吁和抨击下作了拆除处理,恢复了岜沙原生态文化的本来面目,但这件事暴露出了保护与开发的激烈矛盾。

(四)民族村寨保护与产权的矛盾

在黔东南,民族村寨的保护与产权也存在着矛盾。“民族村寨”的保护与产权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构成“民族村寨”的“有形物质形式”的主要构件——房屋属于私有,是村民的私有财产,村民自己有处置的权利,过分强调对这些“构件”的“保护”势必侵害了村民的处置自己私有财产的权利;第二个层面是构成“民族村寨”的非物质表现形式大多属于“传统知识”的范畴,这些“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有的属于族群,有的属于社区,当开发商将这些“传统知识”作为“民族村寨”的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和当成“产品”打包出售的时候并没有对“传统知识”的所有权人进行合理的补偿,这样就侵害了“传统知识”所有权人的合法权利。这也是困扰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开发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三、加强黔东南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是新时期保护、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因此,全面规划和深入研究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对黔东南“民族村寨”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科学保护、建设特色民族村寨

州委、州政府要尽快聘请有关权威专家编制符合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整体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划(村寨),并进行科学论证和定位。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层次和指导作用,尊重村寨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充分征询寨老等民间人士及普通群众的意见,同时要充分体现黔东南民族村寨的民族性、多样性与地域性。例如,为加强对包括吊脚楼在内的整个西江景区的保护,雷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保护性控制性规划》、《雷山县西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启动《雷公山苗乡旅游区总体规划》和《西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贵州西江苗寨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保护规划》。西江村每年获得景区门票收入中的10%作为传统建筑保护的奖励基金,为此,雷山县政府制定了《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其中规定:由村委会根据传统建筑保护情况(80%)、卫生状况(20%)、户数等三个因素进行评级后分配,新建房屋未满三年无资格参加分配,砖房用木料包装的给分比较少,砖房未进行包装的不给分,一般最少的2400元左右,最多的为4000元左右。

(二)抓好分区分类指导,彰显民族村寨各自特色优势

结合黔东南民族村寨分为传统村寨与民族特色村寨的实际区别定位:传统村寨应该是重保护轻开发,民族特色村寨(特别是交通便利的)则应该是侧重发展兼顾保护。根据民族特色村寨自身的内在优势,大致可划分为文化类、经济类、文明生态类三种类型,具体如下:

——文化类:选择相对有代表性的村寨定位为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类型有所侧重进行保护与开发。如在民居的保护、改造、新建方面就要结合实际,明确保护一批(修缮加固、保持原貌);改造一批(穿衣戴帽、风格协调);新建一批(外形传统、内部现代)。这样既保护了有价值的民族传统民居、传统营造法式和建造技艺,也保护了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风格与自然和谐的乡村风貌;(在分级分类表的“文化类型”中去选择,比如苗族村寨……;侗族村寨……;其它民族的民族村寨……)。

——经济类: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寨因地制宜定位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或农家乐乡村旅游、或观光体验农业(凯里的舟溪云谷田园)、或休闲度假村(台江的交宫村)、或种、养殖产业基地(麻江乌羊麻苗寨、翁保村)、或民族工艺品生产、制作(雷山的控拜村、丹寨的石桥村、卡拉村)等。这样既增强了村寨发展的自生内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步实现小康(在分级分类表的开发程度的“较好”中去选择,比如苗族村寨……;侗族村寨……;其它民族的民族村寨……)。

——文明生态类: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寨定位发展山水风光美丽乡村(麻江乌羊麻苗寨、翁保村)、养生保健生态村(从江的高华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锦屏的华寨村)、民族关系和谐村(从江的污生寨、雷山的也蒙村)等。(在分级分类表的生态文明的“较好”中或两个以上民族成员组成的和谐共处的村寨去选择,比如苗族村寨……;侗族村寨……;其它民族的民族村寨……)。

通过分类,黔东南民族村寨的类型也就显山露水,因而就能有效的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和开发,避免盲目性和同质化(千村一面),充分体现民族村寨的多样性。

(三)培育特色产业,壮大以民族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为龙头的优势产业促进脱贫攻坚

新农村建设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老百姓早日过上幸福、富足的小康生活。只有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选择好、建设好特色产业,使民族文化转换成持有者的真正生计手段;壮大优势产业,就是要着重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在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上做大做强,大力培育交通便利周边市场的发育,把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村寨经济,使村民富裕起来。深入挖掘各民族的“衣”、“食”、“住”、“劳”、“娱”等文化事项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重点开发少数民族的“祭”、“信(信仰)”等文化事项,充分展示各少数民族精神层面文化内涵。结合新的形势和现代思潮,积极融入“大健康”和“大数据”的产业发展,发挥天蓝、地绿、水清、植被繁茂、空气清新的特有优势,使民族村寨的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树立一些成功致富的典型,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其带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在特色产业类型的民族村寨更要如此。只有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才能持续推进。

(四)多方融资,创新特色民族村寨建设扶持机制

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强力推进加快了民族村寨的消失速度,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日趋显得重要和紧迫,加大资金的投入是关系到黔东南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而国家除了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还要创新扶持机制,在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下,或举办大型招募活动向社会融资,倡议资金雄厚的集团、国企、私企、商家把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作为公益事业进行投入或对口帮扶,树立其社会形象倍增其社会效益;或采取社区互助资金、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制等联动、滚动,借力社会强大的经济力量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推动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在多方融资的基础上,积极建立黔东南州民族村寨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可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注入,也可以通过捐赠、发行彩票和债券等形式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民族村寨保护工作。要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以其自有的房屋、土地、山林等资源,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之中,促进其增收,激发其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五)示范带动综合整治,加快美丽、健康特色民族村寨建设

选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进行示范村率先打造,特别是整治环境和农村违规建房现象,把排污、供水、垃圾集中处理制度、门前四包责任制、农村建房审批制纳入村规民约进行常态化管理,尊重村寨传统治理方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民族村寨的保护与治理方面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上郎德村的“工分制”、西江村的“奖励制”、岜沙村的“集体所有制”等都是值得在条件类似的地方推广的有效的村寨治理模式。要为每个村寨建立档案,并组织人员进行村志记录,对参与记录的人员进行一定的补贴。加强环境保护,禁止乱采滥挖。通过以点带面、辐射一大片,以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使新农村建设兼有民族特色和与时俱进发展的特点。

总之,黔东南已开发的特色民族村寨仅占总数的几百分之一,还大有潜力可挖。已经开发较成熟的民族村寨可以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深度开发,正准备开发或未开发的民族村寨要在前面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找准一个切入点、平衡点和最佳的发展途径,少走弯路,力争做到科学性和合理性、现实性的有机结合。要让乡亲们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同时,还要向世人展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无限光明的发展前景。

[1]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普查结果报告[Z].黔东南州民委,2014年.

[2]陈莉莉,邓婕,曾相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发村民受益机制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族论坛,2011(20).

[3]梁琛.民族聚居地区村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广西某市辖民族村寨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2012年3月.

[4]张奕龙.贵州少数民族村镇保护规划的探析[C].西南六省、区、市七方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8月.

[5]卢云辉.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村镇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C].“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年12月.

责任编辑:杨建平

Qiandongnan state actively promotes characteristics ethnic villages’ construction and new towns construction with mountain characteristics,making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owns,tourism and special industries,and creating models of the Xijiang Miao Village,Zhaoxing Dong Village and Langde Village.It’s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 plan and in-depth study under the premise of resources protection for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Qiandongnan state.

Qiandongnan;ethnic village;ethnic culture

2016-10-12

1.陆丽琼,女,黔东南州委党校副研究员;2.潘年富,男,黔东南州政协研究室主任。

F592.7

:A

:1673-9310(2016)04-0055-06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黔东南村寨
捕鱼节上捉鱼忙
遇见黔东南
补妆
诗书画苑
无蚊村寨丁屋岭
寻味贵州——黔东南
村寨——海坪彝寨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