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的世界文化视点及其心路历程*
2017-01-03曲彦斌
曲彦斌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文化视点】
周有光的世界文化视点及其心路历程*
曲彦斌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周有光提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的路径,是从关于人类文化的深入思考入手的,是长时间探析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结果。当下,面对中国乃至历史的现实和世界与中国的互动性发展状况与态势,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及其视野,至少可以引发我们三点启示性思考。首先,是让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凤凰涅槃”。其次是,破除狭隘的故步自封和“大国小民”心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不二选择。第三,在全球化现代文明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和谐共进。祝愿文化老人——文化启蒙思想家周有光先生112岁华诞康寿快乐,周有光文化精神之光不断光大!
周有光;世界文化视点;双文化
丙申年的腊月十六,有一位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的跨世纪文化老人,就迎来了他112岁的华诞。“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老人八十岁之后、特别是百岁高龄以来,仍在孜孜不倦地思考和著述。其言论思想,仍然备受社会关注。这位“皓首穷经”的跨世纪文化老人,就是集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和文化学家(思想家)于一身的周有光先生。
108岁时的周有光先生(《中国青年报》2016年1月21日第6版)
有人动议,“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新词,把110岁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中国近代史学者马勇说,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周老说,“年龄老了,思想不老;年龄越大,思想越新;年龄一年一年大,思想一年一年进步才好!”[1]
一、关于周有光先生这个人
周有光其人:从“合肥张家四姊妹”的故事谈起
周有光是一位集经济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与文化启蒙思想家于一身的不多见的长寿学者。但是,由于学者、专家不是歌星那样的“公众人物”,当今仍会有许多人未必都知道周有光这样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就像人们未必有兴趣知道众多学术界精英人物或象牙塔中的科学家一样,亦可谓很正常。所以,为了解周有光其人其事,我们不妨从“合肥张家四姊妹”的故事谈起。
所谓“合肥四姊妹”,是原籍安徽合肥的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晚清洋务专家张树声的四位曾孙女。她们的父亲张武龄,字绳进,后来又取名张冀牖(1889—1938),民国著名教育家。先后创办有私立苏州乐益女校、平林中学,致力于推进平民教育。
当时苏州人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1933年4月30日,28岁的周有光与“合肥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妹张允和步入婚姻殿堂,成为四姐妹中最先结婚的一对幸福伉俪。随后,这年的9月9日,沈从文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与三妹张兆和结婚。小妹张充和(1914年——2015年6月18日),她与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后,于1949年1月移居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口。50多年来,先后曾执教于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因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而颇有名望,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至此,著名的“合肥张家四姐妹”四对伉俪之中,仅有111岁的周有光先生健在。用周老通常的幽默说法,那是上帝把他忘了。
相邻苏州不远的的常州,走出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四位著名语言学家,那就是“注音字母”的主持人吴稚晖,“国语罗马字”的主创人赵元任,“拉丁化新文字”的主创人瞿秋白,《汉语拼音方案》的主创人周有光。[2]
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周有光,早年一直从事金融经济专业教书和在银行任职,曾被新华银行派往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任职。张森根先生称,“周先生一生分了三个阶段:50岁以前他是个银行家;50岁到85岁,共35年,他是语言文字学家,他的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85岁以后,共25年,他是启蒙思想家。我认为,周先生在第二段人生中立下了不起的功绩,但第三段的闪光点,不亚于第二段,甚至比第二段还要了不起。”[3]
周有光一生主要的学术成就和建树,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55年奉调至京出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任研究员、委员,改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要是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周有光先后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即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以及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即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据报道,最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主张用汉字笔画字母的人占大多数,只有周有光和少数人主张用罗马字母,毛泽东也赞成前者。周有光回忆:“毛主席问我到底赞不赞成汉字笔画字母。我不敢反对毛主席,但我可以不说话;再问,还是不说话。毛主席见我不说话,于是宣布休会。”后来,周有光把他写的《字母的故事》给毛泽东看。再开会时,毛泽东主动提出,汉语拼音还是用罗马字母好,国际通用。[4]以26个拉丁字母为注音基础,周有光主持编写的汉语拼音方案,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至今仍然通用。1979年-1982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之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公布。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基础。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106岁时手书“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再即从其85岁开始至今的30多年来,告别其他社会身份,特别关注中国的现状与前途,思考文明走向。106岁时,他还提出用“三分法”总结“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文化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经济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资讯化;政治从神权统治到君权统治(专制)到民权统治(民主)”,认为“世界各国都在这同一条历史跑道上竞走,中国不是例外。审视中国在这条跑道上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尽管周老一再谦称自己不是文化学家,但所思所谈大都属于社会文化问题批评范畴,有其独到的文化思想,出版了《汉字和文化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文化学丛谈》(语文出版社2011年)《文化畅想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等多部直接冠名“文化”的著作。
二、周有光的世界文化视点及其心路历程
作为语言学家的周有光先生,有一个基本的学术观点,那就是:“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这个语言学、人类学家的共识,也是周老最基本的文化观念。
周老曾说,“我是认真地思考了这个世界的”。[5]现年111岁的周有光先生,自85岁至今,20几年来,他以自己的执著与智慧成为一位备受人们尊崇的文化启蒙思想家。晚年周有光以独特的风格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新的审视。他这个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进行的系统而缜密的探索所提出的世界文化视点,是其最深沉的文化思考,也是在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一大重要学术贡献。
《周有光文集》15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出版。
他以超然物外的胸襟、气度,开宽、深邃的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所提出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这个命题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如何理性地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视点,一个审视历史与现实的路径。主要就是[6]
扩大视野要把本国观点改为世界观点。从本国看本国要改为从世界看本国,从本国看世界要改为从世界看世界。中国人民要改,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改。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跟过去不同: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过去的世界观没有看到整个世界,现在的世界观看到了整个世界。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
简言之,就是,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
周有光提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的路径,是从关于人类文化的深入思考入手的,是长时间探析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结果。有人问他“近来发表一些关于文化的文章,是不是50岁从经济学改为语言文字学,100岁又要从语言文字学改为文化学了?”,他则风趣地答道:“从经济学改为语言文字学是偶然,从语言文字学改为文化学是必然。语言文字学跟文化学的关系太密切了。不过,我年纪太老,精力已衰,不能深人研究,只能摸摸皮毛。当芜之言不值方家一笑。”[7]
这一点,仅从一部他85岁以后陆续撰写的研究文化问题的随笔集《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8]所辑文章篇目题名即可略见端绪。例如是书目录所载:人类文化问题的再思考/华夏文化如何弘扬/儒学的现代化/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现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世界四种传统文化略说/双文化和双语言/全球化和现代化/华夏文化和历史发展/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文化传播和术语翻译/汉字文化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传统宗教的现代意义/漫谈西化/科学的一元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的新陈代谢/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语文规划和社会建设/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旧事重提谈文字类型/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中国文化跟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等。通览这些篇章,足见周先生关于人类文化的思考、探索与研究之广泛、深入与严谨。
作为一位当代“文化启蒙思想家”,具体支撑周有光“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这个著名命题的,则是他的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观,是他提出世界文化视点命题最基本的心路背景。此外,《文化学丛谈》等书所辑一些有关文化思考的文章言论为例,似可很清晰地显示着周老的文化思路轨迹。
例如,他认为:
关于人类文化的特征:
人类文化的特征主要指两件事:一是人类文化的结构,而是人类文化的运行。文化结构指文化的分布和文化的层次。文化运行指文化的聚合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学丛谈》)
关于双文化时代: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进入国际现代文化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双文化时代。(《文化学丛谈》)
人类文化的流动:
文化如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中国文化流向日本,西洋文化流向日本,日本文化流向中国,印度文化流向中国,中国文化没有流向印度。希腊文化流向西欧,西欧文化流向美洲,美国文化流向西欧和全世界。文化流动,是永恒的规律。(周有光《晚年所思2》第108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
科学是世界性的、一元性的,没有东方、西方之分。任何科学,都是全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知识在世界范围交流,不再有“一国的科学”“一族的科学”“一个集团的科学”;学派可以不同,科学总归是共同的、统一的、一元的。(周有光《科学的一元性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群言》1989年第3期)
关于东方与西方文化:
把人类文化简单分为东方与西方文化,不符合历史真实,而且中国只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全部东方文化。即使是这样的划分,现在也已经过时了。因为世界性文化就是“国际现代文化”。任何国家,一方面要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又要接受国际文化,国际文化是主流,传统文化不会消灭,传统文化都在改进。每个国家都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生活在地区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之中,所以说,现代是“双文化”时代。(《朝闻道集》)
关于文化的生命:
朝代更替,文化并不跟着更替,文化的生命比朝代更长。(《文化学丛谈》)
有了现代文化,不是就不要传统文化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现代人是“双文化人”,既需要现代文化,又需要传统文化,甚至既需要科学,又需要宗教。(《文化学丛谈》)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进入国际现代文化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双文化时代。(《文化学丛谈》)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无不展示着这位文化启蒙思想家的睿智与智慧。
周有光认为,“文化像水,是流体,不是固体;它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如果筑坝拦截,堤坝一坍,就会溃决。文化有生命,需要不断吸收营养,否则要老化,以至死亡;古老的文化摇篮一个个化为乌有了,只有中国巍然独存,但是处于第三世界。文化有磁性,对外来文化,既有迎接力,又有抗拒力;是迎是拒,由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文化像人,有健全、有病态、还有畸形。”“文化交流有各种模式,可以归纳为替换和溶合两类。溶合分混合和化合。混合分重叠和嫁接。化合分全化合和半化合。太平洋中一些岛屿国家抛弃了他们的本土语言和本土文化,全盘西化,这是文化的替换。生物学家到礼拜堂去做祷告,既信进化论,又信上帝创造论,这是文化的重叠。佛教和西藏固有宗教结合成为喇嘛教,这是文化的嫁接。日本明治维新是封建和资本主义的半化合。某些民族统治中国几百年以后同化于汉族是全化合。”[9]最新出版的《从世界看中国》[10],则集中地全面展示了他关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命题的学术思想。
周有光认为,“人们常常把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自从上古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消亡之后,多个文化摇篮聚合成为四种地区传统文化:西欧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和东亚文化。西欧文化传播到美洲,称为西方文化。亚洲三种文化合称东方文化。东亚文化是东方变化之一种。在全球化时代,地区传统文化相互接触,相互学习,其中的精华部分已经凝聚成为不分地区、没有国界的国际现代文化,这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开始时期,西欧的贡献较大,后来其他地区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做出贡献。人类已经进入双变化时代,一方面生活在国际现代化中,另一方面保留、整理和改进传统文化。国际现代文化是主流,正在迅速发展,覆盖全球。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有先有后,但是后进的迟早要跟上先进的,不可能抱残守缺,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11]。
再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绕不开世界上纷繁复杂的宗教问题。可以说,宗教问题是历史上也是当今世界最为棘手的社会文化问题。周有光注意到了关于传统宗教的现代意义,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一切国家的文化都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另一部分是各国不同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共同的现代生活,例如电灯、电话、电视、电脑等的利用。传统文化包含本国的文史哲,以及艺术和宗教。”“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现代文化应当相得益彰,不应当彼此排斥。宗教能执行世俗制度所难以完成的任务,例如道德的教化、人格的升华。但是宗教控制政治阻碍社会进步的时代必然要结束。传统宗教理应得到尊重,但是以不妨碍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为限度。超过限度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历史的碰撞,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抗拒的。宗教为来世服务之前,先为现世服务,使人们看到,世俗社会能建设得如此美好,更相信天国一定是无比完美。这就是传统宗教的现代意义。”[12]
思考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在于清醒地理性评价历史悠久而辉煌的自身文化价值、地位与走向,进而既不枉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学思集》后记中,周有光说,“我在学习中了解到,人类文化从古到今,不断由分散趋向聚合。5500年前,欧亚大陆上兴起多个文化摇篮,后来渐渐合并成为四大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欧文化。19世纪以来,全球化运动加速发展,地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相互融合,形成高出于地区的“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今天世界各国都生活在各自的传统文化和共同的国际现代文化的“双文化”之中”[13]。
人文社会科学家,除了要接受先贤、他人的知识外,还要从自身的阅历体悟中汲取知识。否则,他的知识结构就未免显得单薄,有缺失,不完整。有学者谈到[14]:
周有光先生是一个启蒙的思想家,但是为什么在他的晚年,在思维能力衰退的时候,他能够迸发出这么有份量的思想。最初我觉得不可思议,读了周先生的口述历史以后,我觉得周先生之所以晚年的思想这么充满了历史的智慧,是由于他不断地做事积累下来的人生阅历。
周先生一生永远在做独立的事,不断做事的过程中,积累下来丰厚的历史的经验和人生的阅历。他一开始从圣约翰,然后从光华毕业以后,应该说,他接受了中国最早的职业教育。从江苏到浙江,然后他回到上海以后,应该也是在中国最早的银行业、金融业里参与现代的金融事业,在里面做了非常具体的工作。除了金融业,他也做其他方面的社会工作,他担当了很多推动当时社会进步的工作。
周先生曾任全国政协第四、第五、第六届委员;还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编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等。他一生历经四种政权“清朝、北洋军阀、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的“四朝元老”,亲历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见证了了八年抗战和十年文革。同时,还有着海内外多种生活经历。他曾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华尔街工作期间游历过许多国家。他精通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一生经历了无数重大历史事件,阅历了许多世界级名人,他与民国政要蒋经国打过网球,与世界几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过交集交谈。这些,都为其85岁之后荣获文化启蒙思想家盛誉的必要前提。
他百岁之后,仍然思维清晰而敏捷,仍然保有强烈的探索人类发展基本规律和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密切地关注海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变化,每天阅读、思考,笔耕不辍,不断有新著问世。在他已出版的大约40多部著作中,几乎有半数是在85岁之后(1991年以来)出版的,特别是其中有十来部书则是他百岁以后出版的,集中反映了他对文化学、人类发展史以及21世纪发展前景等宏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是迄今仍在从事学术工作的最高寿学者,被誉为学术界真正的长青树,声望超越了国界,对当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命题的启示:历史与现实和世界与中国
世界上的事情是纷繁复杂的,昰动态的,是迂回式的,是瞬息万变地曲线运动着的。即或是审视、评价过往的历史轨迹,亦必然由于认识的与时俱进乃至变化而并非一成不变,也处于动态的过程。关于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都会以偏概全。
学者的社会责任在于直面社会的现实,关注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向和事物。当下,面对中国乃至历史的现实和世界与中国的互动性发展状况与态势,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这个命题及其视野,至少可以引发我们三点启示性思考。
首先,让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凤凰涅槃”。
在周有光的“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命题视野中,“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都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传统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又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各自的特色。”[15]“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热爱甚至崇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呢?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双文化现象: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并立、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结合方式。事实上,今天的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16]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看到了整个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价。”如何评估中华传统文化,自当是国人首先面对的问题。
对此,周有光先生的看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光环也有阴影。“为封建制度服务了2500年的华夏文化,要想转化成为现代文化,那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大手术。如果对华夏文化的阴影,在理论上不敢彻底批判,在制度上无法严格防止,那么,我们将背着阴影遗产进入第三个千年纪。”因而,“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17]或言之,必须理性认识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让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凤凰涅槃”,焕发青春再创辉煌。
其次,破除狭隘的故步自封和“大国小民”心态,继续加大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不二选择。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成为了美国在华最为著名的传教士之一。1906年,他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将清王朝支付给美国的“庚子赔款”用来在中国兴学、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直接促成了后来清华大学和他的几本有关中国的著作,诸如《中国文明》《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中国在动乱中》等,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风行一时,几乎成了西方社会了解古老中国的入门读物,对西方世界的中国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研究来华传教士和近代中美关系,还是西方近代的中国学与中国观,他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他撰写的《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以其描述剖析中国人的特性之精准、透彻、犀利,被誉为“中国版的《菊与刀》”,直接刺激了关于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思考。甚至,鲁迅、林语堂、柏杨等抨击国民劣根性之举亦不乏其影响的痕迹。
作为关系国民素质的重大社会文化问题,尽管说并非本土所自生自长而是一个外来自西方世界含有殖民色彩的话语,但传统文化重大糟粕和国民劣根性却是毋庸回避的客观存在,岂可讳疾忌医?尽管这是一个来自西方的、不乏殖民话语色彩的视角,却也值得转换为国人反思、自省的视角。近代以来,我们的国运毕竟几度处于一蹶不振态势,备受外国强权欺侮。欲重振国运雄风,便需以史为鉴,深刻反思自省,正视积弊,正视现实;就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崛起与腾飞的先进经验,卧薪尝胆;就必须切实破除狭隘的故步自封和“大国小民”心态,坚持扩大开放的幅度,继续加快改革步伐,亦即惟有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别无选择。否则,只能沿袭积弱积贫的自毁之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
第三,在全球化现代文明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和谐共进。
关于文化之于全球化发展的大势,周有光认为:“21世纪是全球化世纪。世界的文化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际现代文化,简称现代文化;第二层次是民族的、国家的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是多种传统文化的先进部分经过聚合和提高而形成,是人类“共创、共有、共用”的新时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排斥传统文化的继续存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存并用、相辅相成的。今天是双文化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一方面保存和改进传统文化,一方面利用人类“共创、共有、共用”的现代文化。”[18]
关于人类文化的接触、强权与先进文化、文化的和谐与冲突,周有光先生提出,“不同的文化相遇,可能发生三种情况:1.并立、互补;2.融合、更新;3.排斥、冲突。”“从短期来看,强权可以战胜公理。游牧民族可以战胜农耕民族。从长期来看,公理必然战胜强权,先进文化代替落后文化是历史的规律。”“和谐是常态,冲突是变态;和平时常态,战争是变态。”至于能否避免文化冲突,“现在只能做到坚守冲突、缩小冲突;如何永久和谐共处,是全球化时代人类面对的最大问题”[19]。必须清醒的一点是,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因为,中国之为中国,并非孤立地存在。在全球化进程中要清晰准确地把握大势,把握定位,把握机遇,创造条件,扬长避短,才能在全球化现代文明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与世界和谐共进。
2013年11月26日,在祝贺周有光先生109岁华诞前夕,本人曾专程前往京门拜访了周先生并提前向老人家拜年、贺寿。在随后出版的《文化学刊》2014年第1期,特别组织了这期《文化视点》栏目的《文化精神之光:文化老人周有光109岁贺寿专题》,为当今学界的“人瑞”周有光先生贺寿。在题为《周有光先生的文化精神之光——文化老人周有光109岁华诞贺寿专题引言兼新年贺辞》中,我写道:
古人云:“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晋潘岳《西征赋》)周先生仁智寿兼备,“仁智之寿”也。“有光一生,一生有光”。支撑周先生“仁智之寿”的,是其内在的旺盛生命之光。其生命之光之所以旺盛,则在于由其高尚的人格、优秀的学术品格和科学精神凝为一体的“周有光文化精神之光”——体现着走过优秀知识分子品格的文化精神。
学者是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思想者,是人类的智者和头脑。周先生日前为本刊题辞,“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以及“《文化学刊》,促进文化”,亦正是“文化精神之光”的写照。
从那一年起,《文化学刊》每年的第一期都特辟文化老人周有光的贺寿专题,主旨就是一个:深入阐释解读周有光先生的文化思想,弘扬周有光的文化精神之光。
周有光先生说:“上帝把我忘记了,把我遗忘在世上了。感谢上帝,在我这个年纪仍有一个清晰的头脑和保持着思考能力。虽然我对个人生与死早已置之度外,但我清醒地意识到我所记忆的历史依然在前行之中。”“自从85岁从办公室回到家里,工作和思考是我个人生活中的最大乐趣:我比以往更关心中国的发展和走向;关心整个世界不断出现的变化。这是我退休以后,以我自己的方式履行一个世界公民的职责。我希望我一直关心的中国会变得更好,更有前途。虽然有许多事情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相信人类发展具有某种共同规律可循,追求思想自由和民主权利是各个国家不可抗拒的现代潮流。当然,我希望人们保持耐心和信心。”当然,我们也“感谢上帝”把周老“遗忘在世上”并保持着“一个清晰的头脑和保持着思考能力”为现代文明源源不断地奉献才智。
作为一位常青树式的智者,周有光先生颇有一些深刻警醒的睿智言论散见其各类篇章之中,成为令人反复咀嚼汲取的文化营养。例如: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只有清算过去,方能开创未来,华夏文化任重道远。
21世纪人的座右铭是: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
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时代了。
如果能让更多人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历史,从中辨识出谬误和光明,那是我期望看到的。
让我们品味着这些智言睿语,共同祝愿文化老人——文化启蒙思想家周有光先生112岁华诞康寿快乐,周有光文化精神之光不断光大!
[1][5]谢湘.百岁学者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N].中国青年报,2016-01-21(6).
[2]赵贤德.常州籍四大语言学家与中国语文现代化[M].凤凰出版社,2016.
[3]张森根.百岁学人周有光的故事[N].苏州大讲坛,2015-04-19.
[4]蒋肖斌.周有光:科学是一元的[N].中国青年报,2013-06-04(10).
[6]周有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J].炎黄春秋,2009,(12).
[7]周有光.人类文化问题的再思考[J].群言,2005,(09).
[8][13]周有光《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9]周有光.漫谈“西化”[J].群言,1987,(08).
[10]周有光.从世界看中国(上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1]周有光.世界四种传统文化略说[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12]周有光.传统宗教的现代意义[J].群言,2002,(02).
[14]吴彬.周有光不断做事积累下丰富的人生阅历[EB/OL].财经网,2013-08-26,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3-08-26/113217859.html.
[15]周有光.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J].群言,1995,(01).
[16]周有光.双文化时代[J].群言,1995,(10).
[17]周有光.朝闻道集[M].北京:世界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222.
[18]周有光.中国文化跟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纪念现代百科全书事业在中国开创25周年[J].群言,2003,(08).
[19]周有光.文化学丛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239-240.
【责任编辑:周 丹】
K825.5
A
1673-7725(2016)12-0006-09
2016-10-31
曲彦斌(1950-),男,山东蓬莱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语言学和社会生活史等研究。
*本文原题为《走向世界追赶现代文明的先驱:周有光先生世界文化视点解读》,系作者于2016年10月31日应邀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第十八届国际文化节开幕式后所作专题学术报告的删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