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先心病介入术后穿刺肢体制动与否效果比较

2017-01-03李晓莉田艳艳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镇静剂先心病舒适度

李晓莉 田艳艳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小儿先心病介入术后穿刺肢体制动与否效果比较

李晓莉 田艳艳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目的 探讨先心病患儿介入手术治疗后穿刺肢体不制动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26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穿刺肢体伸直制动6 h,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穿刺肢体不制动。比较两组患儿在并发症、舒适度、镇静剂使用次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出现穿刺点出血及血肿等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镇静剂使用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先心病介入术后穿刺肢体不制动是安全的,且可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减少镇静剂的使用。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肢体制动; 护理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Limb immobilization; Nursing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心血管畸形,伴有呼吸急促、缺氧发作、反复感染、发育迟缓等症状。CHD对患儿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保政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儿得到治疗。临床上为了防止股动静脉穿刺术后出血,常需患儿保持穿刺下肢伸直制动,目前临床上对制动时间长短存在争议,有主张6 h、也有12 h或18 h,甚至24 h[1]。现我科对2013年1-2014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226例患儿术后制动与不制动的效果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226例,其中男108例,女118例,年龄5个月~14岁,中位数年龄为3.5岁;其中房间隔缺损47例,室间隔缺损89例,动脉导管未闭59例,肺动脉狭窄13例,复杂先心病18例。将226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9例,对照组10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均进行了临床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出凝血时间、传染病指标等常规检查无异常,心电图、心脏彩超均符合介入条件。术前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介入专病护士对患儿家属或护理员进行术后徒手压迫止血方法的一对一讲解及考核。术中医护配合顺利完成手术,术毕回病房,均采用有效的徒手压迫止血6 h;对照组穿刺肢体伸直制动6 h,观察组穿刺肢体不制动,采用自由体位,避免剧烈活动即可。比较两组患儿在舒适度、镇静剂使用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的差异。

此次研究运用自制的舒适度调查表,由同一个专业护理人员对患儿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价。见表1和表2。

表1 ≤3岁先心病患儿介入术后舒适度调查表

表2 >3岁先心病患儿介入术后舒适度调查表

徒手压迫止血法:按压者用中间三指的第二指骨部位按压于腹股沟中点下方约3 cm2处,无菌敷料中间位置,拇指置于大腿根部下方握住患儿大腿,患儿活动时按压者的手可随之运动,但不可离开按压处。力度为9.8~14.7 N,根据患儿胖瘦、年龄调整大小,较胖的患儿力度大些,年长儿因肌肉丛较多,力度也要大些。

镇静剂使用指征:患儿哭闹、烦躁不安、无法安抚,影响伤口按压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我科常用镇静方法有10%水合氯醛灌肠、苯巴比妥肌注、安定静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 13.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介入手术的操作过程、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术前一日晚洗澡,特别要清洗双侧腹股沟,较大患儿训练床上大小便;禁饮、禁食6 h(较小患儿根据麻醉师要求禁食),左手置静脉留置针,术前2 h静脉补液,以保持血管弹性及充盈状态, 利于穿刺, 减少并发症发生[2]。术前1 h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术前1/2 h予苯巴比妥和阿托品肌内注射;

2.2 术中护理 术中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管穿刺,成功后均给予100 U/kg肝素,通过TTE以及X线支持下进行CHD介入治疗手术。手术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 防止低血压,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协助医生准确记录好封堵前后主动脉、肺动脉压力图形等;执行术中用药并记录。

2.3 术后护理 送回病房后,吸氧、心电监护、禁饮禁食6 h,随时观察穿刺肢体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生命体征、尿量及尿液颜色并做好记录。注意穿刺肢体出血、渗血、皮下血肿、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处理。

3 结果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舒适度、镇静剂使用情况比较 见表3~表5。

表3 两组患儿穿刺肢体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注:P>0.05。

表4 两组患儿舒适度比较 例(%)

注:P<0.05。

表5 两组患儿镇静剂使用情况比较 例(%)

注:P<0.05。

4 讨论

4.1 安全性 心血管介入治疗术中应用大量肝素抗凝,易发生穿刺处出血、皮下血肿等并发症[3],观察组患儿在术后不制动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其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穿刺不慎致血管贯通、拔管后压迫位置不当、压迫时间不足、患儿不配合等造成的。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起草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文中仅提及术后要压迫止血、卧床休息,对穿刺肢体制动并未做要求[4]。可见小儿先心病介入术后穿刺肢体不制动是安全可行的。

4.2 必要性 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改变,整体护理的概念也渐渐渗透到儿科护理。因小儿受自身年龄、生活经验、认知和思维能力等的限制,管理压力的能力非常有限,面对手术本身、麻醉剂以及术后监测仪器的使用等多种不良刺激的影响往往表现为哭闹、抗拒等极端反应。而本研究减去对穿刺肢体的制动,大大增加了患儿舒适度,减轻了住院对患儿身心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先心病患儿介入手术治疗后穿刺肢体不制动是安全的,只要压迫止血到位,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而在舒适度方面却明显提高,并且减少了镇静剂的使用。所以,在确保按压有效的情况下,不要过多的限制患儿的活动,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1] 陈静敏,周桂莲.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4,7(7):149.

[2] 吕桂玲,王静,高义双,等.术前补液对心导管介人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3):264-265.

[3] 李红霞,左秀兰.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的诱因及预防[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739-1740.

[4]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1-5.

李晓莉(1986-),女,江西上饶,本科,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541.1,R473.5

B

10.16821/j.cnki.hsjx.2016.03.035

2015-08-19)

猜你喜欢

镇静剂先心病舒适度
11 366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检出情况分析▲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先心病患儿营养评估及营养干预效果评价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早孕期超声心动图在胎儿严重先心病中的应用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艾司洛尔联合镇静剂治疗心室电风暴观察
艾司洛尔联合镇静剂治疗心室电风暴观察
延吉市296例先心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