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育课到课外身体活动:跨情境转换的研究综述

2017-01-03胡宗翼

少年体育训练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效能动机课外

胡宗翼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从体育课到课外身体活动:跨情境转换的研究综述

胡宗翼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规律的身体活动对青少年的意义已得到研究支持,但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状况不容乐观,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十分必要。国外大量研究探讨了体育课对课外身体活动的影响以及两种情境间的转换机制,但国内研究刚刚起步,本文在综合分析各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

1 身体活动和体育教育

身体活动是指能导致身体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的新陈代谢水平的运动行为。既包括体育锻炼,也包括体育锻炼之外的身体活动。有规律的积极的身体活动对于身心健康有很多益处,可以促成能量的消耗,从而降低肥胖问题发生概率,保持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形成和维持良好的身体活动习惯有利于中老年时期的身体健康。除此之外,身体活动对于心理健康具有明显作用,既降低消极反应,增加积极反应,同时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感。

体育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情境,在教师和同学间存在频繁地交互作用,学生行为更多受到教师的影响,课堂和课外存在对学生身体活动相同的影响因素。王佃娥(2015)的一项研究表明,体育课学习满意度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可靠变量。其中,教学氛围与内容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同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方面有明显差异。学校体育课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学生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参与,体育课上的积极体验可以促使学生采取一种更加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十年来,对于体育教育与课外身体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方向多集中在探索两种行为间共有的心理特质(自我效能感、基本心理需要、自主动机、元认知等)。同时研究还探讨了创设合理课堂氛围的前因和心理机制,分析何种课堂环境和教师行为会对学生课外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2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 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竞技、锻炼及学校体育情境下的动机研究。在教育领域,自主性动机作为由动机到行为的心理学元素,研究认为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动机与最终的学习结果有高度相关,即具有自主性动机的学生在教育情境下能更好地发展,教师提供自主支持时,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

在体育教育领域,Vallerand (1997)提出了基于体育课的动机系列过程,整个模型是从社会因素→心理中介→动机类型→结果。该模型可以被应用于运动和身体活动背景,所提出的社会支持因素(合作学习、强调提高、选择感)在学生锻炼动机的提高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上,能够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行为和任务,从而增加自主行为减少被控制的压力,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3~17岁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自主支持感可以显著预测动机调节的各个阶段(正向预测认同和内部动机),最终正向预测课外身体活动意向。这说明形成自主动机氛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身体活动中。Shen et al.(2007)发现在体育课上有高能力感的学生更有可能对课外身体活动有积极态度。Barkoukis et al.(2009)在对希腊高中生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当体育课自主需要满足后,通过自主动机的中介作用,预测课外身体活动。基于以上多项研究,依据自我决定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 Vallerand提出的体育课动机系列过程提出了动机的跨情境转换模型(transcontextual model),如图1。

国内研究近几年兴起,孙开宏,季浏(2010)研究支持了3种需求感可以作为自主支持感和体育课自主动机的完全中介,能力感是学生动机定向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同年,又证明了来自体育教师的自主支持可正向预测内在动机和认同调节,而且进一步验证了对课外身体活动的正向预测。陈福亮(2014)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模型进行了综合,最终得到了新的的模型,学生知觉到的来自于体育教师的自主支持感→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学生动机调节形式→学生课外锻炼、锻炼意向及情绪体验。但有研究得出不同结果,Lim&Wang的研究显示无动机对于课外身体活动意向的正向预测,笔者认为是由于被迫上体育课或者认为体育课是在浪费时间而形成的一种控制性意向,这种意向不会转化为真正的锻炼行为。而是对体育课内容不感兴趣造成的课外弥补式锻炼。只有体育课动机,并不能完全转化为课外身体活动,无动机不一定没有身体活动意向,在这其中,个体的自我效能和源于他人(教师)的效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3 基于三重效能理论的研究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所持的信心,Lent & Lopez(2002)经过研究发现,在教育情境下,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目标的信心和有关他人的效能密切相关,“三重相关效能”是指自我效能、他人效能(对和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持的信心)、推论自我效能(感受到重要他人对自己所持能力的评价)。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推论自我效能和他人效能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该理论被应用于体育教育情境下,Jackson,Beauchamp 2013研究了三重效能信念对于课外锻炼频率的影响,推论自我效能和他人效能相关而且对个人自我效能有正向预测,最终影响课外体育锻炼。

冯玉娟(2014)系统分析了体育课三重效能与课外身体活动之间的联系,研究得出,推论自我效能和他人自我效能两者之间密切相关且都是正向预测自我效能。说明大学生感知到教师的评价高、对教师的能力有信心,则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信心更高。随即提出并验证了跨情境检验身体活动的五因素模型(TEPA),其中自我效能可以直接显著预测体育活动。而以行为控制感作为关键的心理机制,实现了体育课效能的跨情境转移,如图2。

图1 跨情境转换模型(trans-contextual model, Hagger,2003)

图2 五因素模型(冯玉娟,2014)

三重效能理论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他人效能和推论自我效能并不能预测休闲时的行为控制感和休闲时的身体活动,说明教师的影响并不能在休闲时继续发挥作用。三重效能理论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将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在体育课过程中认为教师能做到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来促进学生的他人效能,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

4 基于其他理论的研究

基于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支持任务指向和自我指向的课堂氛围通过动机策略对运动满意感、无聊感产生作用。结果显示,任务指向的课堂氛围可以正向预测内部和外部动机,而自我指向的课堂氛围则预测无动机,结果和Ntounamis (2005)的研究是一致的。该研究并未将重点放在对课外的影响而是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满意感和无聊感。这是因为有研究发现,任务指向氛围可以学生体育课满意感预测课外身体活动。Barkoukis(2015)在一项强调动机氛围和任务定向重要性的研究中,通过对630名未成年人的调查,得出元认知是课外身体活动意向和体育课享受感的正向预测因子,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计划和监控,就会享受课堂并且增加课外活动的意向。

前人研究基于多种理论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课外身体活动形成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课堂,强调体育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休闲时间身体活动重要作用。

5 不足与思考

从上述看出,研究着眼于课堂氛围对课外身体活动的作用以及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但是对于心理机制的探讨、对于跨情境心理因素的深入研究不足,没有将核心变量的发现作为主要任务。模型的构建较少考虑到不同情境间的交互作用,体育课和课外是学生参与身体活动的两个重要情境。研究在体育课中不断寻找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因素,这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改进提供了支持,但如何实现从课堂到课外情境的转移依然是未来研究所应关注的重点。

跨情境研究方法的选用,在已有的研究中,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实验和其他方法的使用不多。调查法对于模型建构固然有作用,但是实验研究更加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目前研究仍然采用横断研究方式,而模型构建应采取纵向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身体活动的变化。身体活动能实现客观化的测量会更加有说服力,而不仅是自我报告的方式。

因变量最终落脚点应该在行为层面,锻炼领域所有的研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个体身体活动,在体育教育领域中,研究者往往将因变量选取为身体主观幸福感、努力感、身体自尊、身体自我概念等,实现跨领域的转换,最根本是为了实现身体活动水平的提高,今后的研究应注意此方面的问题。

目前来看,自主动机和三重效能是实现跨情境转换的重要理论,代表了当前研究的方向,尤其是三重效能理论的引入,加深了研究者对核心机制的认识。二者强调教师作为课堂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作用,在所关注的方面又有所不同。然而国内对于自主动机的研究刚刚起步,三重效能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未来研究方向在弥补上述不足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同伴对个体参加身体活动的影响,体育课中的重要他人除教师外还应该包括一同上课的同龄人。Jackson(2014)在体育课背景下以大学本科生为对象的一项研究显示源于同学的推论自我效能可以提高课上的自我效能并且会对课堂表现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Whipp&Jackson(2015)研究了在体育教育情境下,源于同学的效能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除此之外,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比较缺乏,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是否会对转换机制有不同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1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2 ]王佃娥,毛坤,杜发强.大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与体育锻炼态度关系的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 3 ]孙开宏,季浏,王春芳.小学高年级女生体育课中的自主支持感与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5).

[ 4 ]冯玉娟.体育课三重效能对大学生休闲时体育活动行为的影响[ 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G807.01

A

1674-151X(2016)11-085-03

2016-09-05

胡宗翼(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

猜你喜欢

效能动机课外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动机比能力重要
凶手的动机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