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日战争精神的锻造与升华

2017-01-02竺子华唐洪鑫

国防 2017年1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升华抗日

艾 文 竺子华 唐洪鑫

论抗日战争精神的锻造与升华

艾 文 竺子华 唐洪鑫

抗日战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研究抗战精神的锻造与升华,对于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意志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国防教育 抗日战争 民族精神 铸造

作者:艾文,海军工程大学勤务学院《海军后勤学报》编辑部主任,大校;竺子华,海军工程大学勤务学院学生军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大校;唐洪鑫,原海军后勤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大校

抗日战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研究抗战精神的锻造与升华,对于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意志力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与锻造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习主席的讲话,是对抗战精神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真研究学习抗战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导中国人民牢固树立抗日高于一切的爱国信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每个中华儿女从灵魂深处发出的最后吼声、迸发的爱国激情,最终汇集成了一股股巨大的抗日洪流,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空前团结的抗战局面。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本质。民族气节是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这种浩然正气是对敌人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是民族精神最本质的体现。抗战期间,中华儿女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指引下,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抱定“皆能牺牲一切之决心”,深信牺牲了自己能够换来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自由,因而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中国军民以伤亡3500万人的惨痛代价,牵制了日本约70%的陆军总兵力和大量海、空军兵力,歼灭敌人150余万有生力量,为实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英雄气概是指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精神,是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中国军民勇往直前,“宁当战死鬼,不当亡国奴”,以血肉之躯誓死保卫祖国,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的基石。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坚决执行的态度。在抗日战争中,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中华儿女始终坚定必胜信念,百折不挠、不怕牺牲、顽强抵抗。这种信念来自我们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抗日战争精神形成的坚定基石。

二、抗战精神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长期战斗中,不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逐步拓展和升华了抗战精神的基本内涵,充分体现了抗战精神的博大精深。

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为了取得战争彻底胜利,从1941年延安整风开始,至1945年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毛泽东在多种场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实事求是”作了系统科学的论述。从此,“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作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整个征程中,中国军民以极其坚强的战斗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如东北抗日联军在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中,缺衣少食、缺枪少炮;1941年至1942年的陕甘宁抗日边区,中华儿女在敌强我弱、缺医少药的极端困难条件下,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围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抗战以来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等优秀传统美德,总结升华为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号召全党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抗战精神锻造与升华的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抗日战争,是抗战精神锻造与升华的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全民族抗日旗帜,始终站在抗日最前线,为抗战精神的锻造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从1931年到1937年的6年间,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日最前线,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唤起了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民族觉醒,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以锻造和践行。正如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时所说的那样,“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毛泽东还指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遵守党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的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唯一宗旨”。中国共产党人和党领导的军队,就是这样一群优秀分子的集合,时该带头实践着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提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路线、方针、战略战术,为抗战精神的锻造和升华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和物质基础。抗战时期,毛泽东《论持久战》等著作的发表,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科学预见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指明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原则,成为当时全中国人民的行动共识,成为锻造、升华抗战精神的思想武器。党的窑洞大学育英才、自力更生渡难关、延安整风结硕果的大政方略,游击战等军事战略战术,国民党统治区和日本侵占区的工作方针,《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的发表与实践探索等政策、理论,不仅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为锻造与升华抗战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斗争,淬炼、壮大了革命队伍,锻造、升华了抗战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探索形成并丰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涌现了一大批以左权、赵尚志、彭雪枫、杨靖宇、赵一曼等为代表的抗日民族英雄,以及以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日联军等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展现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抗战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得到了空前运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协同合作,抗日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为抗战捐款捐物,积极参加和支持抗战斗争;几十万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和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广大知识分子、文化界人士主动承担起创作抗日作品、激励抗日斗志的历史重任,抗日救国的呐喊响彻神州内外;中华大地涌现了许许多多“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动人景象……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铸造了一座座永载史册、气壮山河的抗战丰碑,锻造和升华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1] 毛泽东选集[M]. 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1991.

[2] 习近平.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N]. 2014-09-04(1).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M]. 第一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孙永钰)

E25

:A

:1002-4484(2017)01-0063-03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升华抗日
贪吃蛇升华记
抗日小英雄杨杨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抗日英烈马威龙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爷爷的抗日
抗日战争(第一卷)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
关心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