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檄文

2017-01-02韩洪泉

国防 2017年1期
关键词:军事舆论

韩洪泉

军事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檄文

韩洪泉

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体,也是古代舆论战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特殊载体,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中国古代檄文产生于军事斗争的实践,又反过来对军事斗争的实践有所影响,其功用早已超出了军事范畴和国别界限。檄文虽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其影响远未结束,它将以新的形式、从新的角度影响新时代的军事斗争实践。历史启迪我们,“国信”要以“兵诈”为补充,“文攻”须以“武备”为后盾,“借鉴”当以“创新”为基点,唯其如此,才能寄望“羽檄”这一古老文体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寄望“传檄而定”的理想预言再创新的军事奇迹。

古代檄文 军事文书 舆论战

作者:韩洪泉,南京政治学院部队政治工作系讲师,专业技术中校

檄文又称檄、战书等,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军事文体,它直接发端并广泛运用于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实践,其功能和作用又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毋庸讳言,檄文是古代舆论战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特殊载体。因此,从军事视角研究古代檄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古代檄文概述

关于檄文的概念,自古就有各种形式的界定。许慎《说文解字》释“檄”:“二尺书,从木敫声”,“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遗之,故谓之羽檄,言如飞之急也”。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最早把檄文作为一种军事文体进行研究,指出:“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明人吴讷《文章辨体》的定义更加简洁明了:“檄,军书也。”清人王兆芳在《文体通释》中分析:“檄,军事所征召而激动者也。主于扬激军情,词意急切。”这一定义显然是侧重于檄文的功用而言。可见,檄文这一文体直接起源于军事活动,广泛运用于军事斗争,并适应和彰显了军事实践的特色。

(一)古代檄文的演进与存录

作为战争一方声讨另一方的文书,檄文的滥觞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其时应为有“口诛”而无“笔伐”的时期。到夏商周三代,《甘誓》《汤誓》《牧誓》等的出现,可以视为檄文的初萌。战国时,《史记》中“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即《檄告楚相书》,这是最早在正式文告中出现“檄”字。秦汉时期,檄文在军事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汉书·高帝本纪》载汉高祖刘邦就自称“以羽檄征天下兵”。汉魏以后,檄文使用的领域不断拓展,作用日益突出,在格式、文风、辞采等方面不断一新面目,并涌现出一大批名篇,在军事、政治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并且成为文学苑囿里的一枝奇葩。

檄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檄文,《辞海》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常常与移文并提,如刘勰《文心雕龙》有《檄移篇》。狭义的檄文略等于军事檄文,又称战书,指的是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对敌方进行声讨和征伐的文书。

在古代,檄文常与移文、露布并称,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檄文通常是针对作战中或即将开战的敌对一方而发,多用于声讨和征伐,文辞尖锐,重在扬己罪彼。移文通常用于内部的讨论、说服,语多晓谕和责备,文辞较温和,重在改变对方看法。《文体明辩序说》对露布的定义是“军之奏捷之词”,它与檄文有密切联系,但在发文时间(通常檄文在战前,露布在战后)、行文方向(檄文为下行文或平行文,露布一般为上行文)、撰文要求等方面又有显著区别。

从战国时张仪的《檄告楚相书》到晚清时期,古代檄文的使用长达2000多年;如果从夏朝算起,则有4000余年。4000年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大规模战争就有数千次,小规模的战争和战役、战斗则更多。如此频繁的战争活动催生了数量众多的战争文书,檄文在其中占有重要分量。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古代檄文或者湮没不闻,或者仅存只言片语,农民起义军的檄文散失尤其严重。现存的檄文多散见于各种古籍之中,如《史记》 《汉书》为代表的《二十五史》,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昭明文选》 《全唐文》《文苑英华》 《艺文类聚》 《古文观止》等古文汇编。此外,在一些古人文集、史料汇编、笔记小说中也偶有载录。

(二)近世檄文及檄文的变体

晚清以降,频仍的内外战事催生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檄文,如《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中华民国讨逆军檄告天下》《讨袁檄文》《白朗告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毛泽东、朱德)等。这些檄文在体例、内容、性质上各不相同,既有洋溢爱国情怀、激扬民族大义的优秀篇章,也有欺世盗名、贻笑后世的拙劣文本。这一时期的檄文,在形式上以电报、新闻稿等面目出现,标题中多不着“檄”字,而以进军命令、对外宣言、公告、通告、声明等取代。用檄文的概念和标准衡量,它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檄文,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场鼓动、舆论造势和政治攻心作用。

随着檄文运用的泛化,自古代起便出现了许多变体。一些对某一事物进行声讨、驳斥的文章,也常常冠以“檄”的字样,如唐代狄仁杰在拆毁项羽庙宇时所作的《檄告西楚霸王文》,明代张岱对斗鸡和征修明史等事进行责难时所作的《斗鸡檄》《征修明史檄》,即属此类。这些檄文的变体,已经不是军事、政治斗争的产物,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檄文,所以通常不作考察。现代社会中,使用檄文之名而实为其变体者更多,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国外虽无檄文之名,却有檄文之实。日本、朝鲜等受中国影响较大的国家,早有檄文的名称与运用,如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书》。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局部战争不断,不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十分注重“师出有名”,舆论战场没有硝烟,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激烈的角逐。美国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中,都十分重视舆论造势,时任总统的小布什在伊拉克战争爆发时的讲话更被媒体形象地称为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檄文”;而这场战争期间伊拉克利用电视媒体大肆声讨和反击美国,则被称为“一个人的战争”。

(三)檄文研究的价值与现状

檄文研究的价值主要有三:一是发掘历史资料。中国古代檄文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它们既是历史上军事、政治斗争状况的侧面反映,又是研究当时历史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其中往往有不见诸经传的重要史料,对复原历史真相、架构历史事实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二是推进学科研究。古代檄文兼采包容,源于军事斗争而又超出军事范畴,它所包含的知识、涉及的领域、产生的影响,兼涉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宗教、法制等诸多领域和学科。加强古代檄文研究,无疑有助于推进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建设。三是指导军事实践。近代以来,虽然古代檄文作为一种官方文书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伸张民族正义、维护祖国统一的军事政治斗争中,仍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对现代舆论战也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同时,檄文的变体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仍然经常使用。研究古代檄文,倡导古为今用,正确指导和引领檄文的现实应用仍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为止,中国古代檄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历代檄文及相近文体的编著与译著(包括鉴赏类图书),如《中国战书》《军事檄文:激扬士气的精神号角》《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谕旨卷·章奏卷·檄文卷》《历代檄文名篇选译》《射天狼:1937-1997抗日檄文集》等;二是围绕檄文的文种性质、历史意义、语言特色以及与其他文种的比较分析等发表的一批研究文章,近10年来,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聚焦军事领域的研究已日渐引起重视。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对古代经典檄文的编译以及从文学、语言学、公文写作学等角度的分析,对古代檄文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从军事视角对古代檄文的深入研究仍显薄弱。

二、基本特征考察

如前所述,檄文首先是一种军事文书,它产生于军事斗争的实践,又对军事斗争实践施加影响、发挥作用。

(一)共性特征

古代檄文的作者,多为文人名士或军事统帅,也有以文士作文而以统帅部名义发出的。这些文人大都是享一时盛名的才士,如作《谕巴蜀檄》的司马相如,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的陈琳,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的骆宾王,等等。一些亲自捉刀的军事统帅也往往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如作《讨粤匪檄》的曾国藩就是后期桐城派文章大家。因此,古代檄文通常具有气势磅礴、文采斐然的特点。

檄文的内容,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向天下昭示被声讨一方的罪责,矜夸己方的声威兵势和正义性,威之以势,晓之以理;二是宣布对敌方投诚人员的优待条款,敦促对方投降输诚,以瓦解敌方营垒;三是申明纪律,约束部众,宣扬必胜的信念。东汉末年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和唐代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谓这方面的典范。

檄文的发布时机,通常是在出师之前或征战之际,以造成强大声势,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也就是《文心雕龙·檄移》所说的:“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由于檄文这一特定文体的特殊属性,在内容上常常有虚妄不实之词,如骆宾王说武则天“弑君鸩母”,陈琳骂曹操挖坟掘墓盗取财物;在宣传己方实力时,又常常有夸大浮饰之语,动辄“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大多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檄文的发布载体,最初是以木简为书,长一尺二寸,后来写于木板上和绢上,不加封检,宣露于外,所以又称为露版或露布。随着纸的发明与使用,檄文开始书写在纸上。若事出紧急,则在外面插上羽毛,称为“羽檄”“羽书”,多用于传递紧急军事命令和消息。王维《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高适《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描述的正是这种情景。及至近现代社会,法定公文中不再有檄文之名,但实际上檄文在特定形势下仍被沿用。如民国时期的许多讨伐通电,虽被赋予“电传”的新形式,仍可以说是具有很高水平的檄文。

(二)语言艺术

中国古代既有“慎战”的传统,又有支持“义战”的传统,即《司马法·仁本》所谓“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古人同样懂得,凡兴师作战,必须抢占舆论先机、争取道义支持,正义之师、正义之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宣传出来的,而檄文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宣传形式。《文心雕龙·檄移》所谓“齐桓征楚,诘苞茅之缺;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就是生动说明。古代檄文的语言艺术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铁肩担道义,妙手草战檄——情势感化

凡兴兵以战,必注重“师出有名”。檄文作为战争中“先声夺人”的“急先锋”,都注重把伸张正义、诛伐暴虐的“道义”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以宣扬己方出兵是“顺天应人”的正义之举,并以此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以及分化瓦解敌方营垒。以骆宾王在《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为例,骆氏在该文中,以慷慨激昂之势历数武则天的种种“失德”和“无道”行为,指责她:“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李敬业作为“皇唐旧臣,公侯冢子”,“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体现了当时社会认可的“正义”。为了争取朝中大臣的“分化瓦解”甚至“反水”,檄文中一方面慨叹:“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通过引用前朝的教训,来说明当今的危亡形势,暗含对当朝诸公任由形势恶化而无所作为的委婉批评;另一方面又发出呼吁:“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指出他们如果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就可以“共立勤王之师,无废旧君之命”,共同完成正义的大业。檄文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结句,大气磅礴,戛然而止,感召之音,久久不绝。《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的这种思路,代表了古代檄文中“道义伸张”“情势感化”的基本模式。

2.剑气冲南斗,班声动北风——实力感召

“笔阵横扫千人军”的檄文,既是舆论战的前奏,又是心理战的展开。军事斗争靠的是实力,所以历代檄文中都对己方力量极尽渲染,以起到威慑敌方、不战而胜的效果。李充《翰林论》中“檄不切厉则敌心陵,言不夸壮则军容弱”,只有夸壮威慑,才有望“传檄而定”。《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赤壁之战前夕曹操致孙权的一封书信,堪称最简短有力的经典檄文:“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余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得意洋洋之情,大兵压境之势,跃然纸上。这篇战檄也确实对东吴君臣造成了巨大压力,以张昭为首的大多数文臣就主张暂时投降曹操。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也替袁军声威大作宣传:“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奋中黄育获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并州越太行,青州涉济漯;大军泛黄河以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掎其后;雷震虎步,并集虏廷,若举炎火以焚飞蓬,覆沧海以注熛炭,有何不消灭者哉?”

3.吐纳成珠玉,卷舒同风雷——文采感染

前面已述及,历代檄文都是由当时的“大手笔”所撰。这一特点,就使檄文既体现了统治集团深思熟虑的决策,以磅礴气势压服人,又充满着奇思妙句、流彩华章,以斐然文采感染人。特别是汉魏以后,公文的框架与骈俪的形式、华丽的辞藻相结合,檄文的写作逐渐兼顾了“唯美”与“尚用”的统一,文笔风流者比比皆是,许多名言妙句更是以“辞令之妙”闻名天下、流传千古。如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司马相如《谕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无反顾,计不旋踵”;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等等。其“雄文劲采,足以壮军威而作义勇”;其华美辞章,在文学史上亦可占一席之地。

(三)历史作用

古人认为檄文的作用主要有三:《文心雕龙·檄移》言“丧敌之胆,扬己之威”,“揭敌之罪,露敌之虐”,“摧敌之魂,晔己之说”。在历史上,檄文以其无情的揭露、热烈的讴歌、深切的感召、优美的辞采,屡屡收到壮己声威、挫敌士气的效果,在军事、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典籍中常有“传檄而千里定”“承檄而降”等语句,可见檄文威慑力量之大。一篇檄文及其背后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心理战、宣传战的经典范例。

应该看到,檄文发挥作用首先应该建立在强大实力和良好信誉的基础之上,如果完全靠吹牛皮来“虚张声势”,靠自我标榜来自欺欺人,那么不仅不会收到“百尽之冲,摧拆于尺书;万锥之城,颠坠于一檄”的功效,反而会在历史上留下笑柄。比如,1900年,清政府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上谕,实际上是一篇对八国联军宣战的檄文,又称《宣战八国联军谕》,其中宣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定能“剪彼凶焰,张我国威!”不料檄文墨迹未干,这次“大张挞伐、一决雌雄”的战争就以清政府的惨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而告终。再如,“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奉思宗三太子伐清为明朝复仇檄文》,通篇自我标榜、正义凛然之语,但显系欺世盗名、无中生有,虽巧言令色,终难以服众,成为一场闹剧。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有着强烈的“人治”和“家天下”传统,一些檄文往往对敌方首脑人物或统治者进行人身攻击,而对政策层面关注较少。如陈琳在檄文中斥骂曹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这种攻击别人出身和妄下结论式的“口诛笔伐”,显然不足以服人。袁绍兵败后陈琳降曹,曹操仍然耿耿于怀地说,你攻击我也就算了,“何乃上及父祖邪?”陈琳也只能以“矢在弦上,不可不发”答之。

三、几点辩证启示

以“羽檄交驰”为表征的舆论战古已有之、于今为重,如今舆论战与心理战、法律战已经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作战形式。作为军事文书的中国古代檄文,包含了这三种作战样式的成分,尤其侧重于舆论作战。诚然,信息化时代的战争与古代、近代的战争相比,在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等方面都有着霄壤之别,但许多共性的规律穿越历史时空而存在,对今天的军事实践仍然有着深刻启示。

(一)“国信”要以“兵诈”为补充

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唯以利益至上。在舆论战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首要目标是为己方申述正义、致敌方失德离心,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本国、本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中国古代檄文中,通常大量运用夸张乃至虚构的手段以达成这一目的。应该看到,作为当今世界的大国,我们首先应该申明事实,昭示信义,以负责任大国的面目和言行示人,这是打好舆论战的制胜之基,唯其如此,“口诛笔伐”才更令人信服,更有实效。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国家之间、利益集团之间透明度很高,单凭如簧巧舌鼓动、生花妙笔虚构,是不足以赢得舆论和道义支持的。同时也要看到,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息息相关,“虽本国信,实参兵诈”,类似檄文这样具有主导舆论特性的军事文书,必须达到“求实”与“务虚”有机统一,“国信”与“兵诈”有机结合,在行文和措辞时尤其应该注意,既不能授敌以柄、陷己方于被动,也不能授敌以计、失泄军事机密。《旧唐书》载辽东道总管记室元万顷,在所作讨伐高丽的檄文中讥笑敌军“不知守鸭绿之险”,高丽作书奉答:“谨闻命矣。”并派兵加强鸭绿江一线防御,致使唐军进攻受挫,元万顷也“坐是流于岭外”。类似的教训尤应记取。

(二)“文攻”要以“武备”为后盾

檄文所代表的舆论战是“文攻”,它服务于“武备”,并且以“武备”为后盾和基础。只有修明“武备”,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文攻”才易见效果;否则,一味逞口舌之快、辞章之利,不仅于事无补,反会自取其辱、贻笑天下。1661年,郑成功指挥大军围攻荷兰殖民者在台湾据守的城堡,又派通事李仲前往宣谕招降,即《覆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告诫荷军首领揆一:“战败而和,古有明训;临事不断,智者所讥。”荷军果然于接书5天后投降,这封招降书的作用固然不容忽视,但这种效果只有在郑成功大军长围久困、荷兰殖民者走投无路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反之,历史上靠空摇笔杆而不免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前述清廷《宣战八国联军谕》,再如曹操评价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有文事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裴松之注引《典略》可谓一针见血的至论。

(三)“借鉴”要以“创新”为基点

历史的经验是可供后人借鉴的宝贵财富,但是,历史的经验特别是军事胜利的经验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借鉴必须从创新出发,密切联系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瞬息万变的战场条件,创造性地发展前人的经验,才能收到战胜攻取之效。舆论攻心贵在巧妙,古代檄文既讲究语言艺术,更讲究宣传策略,如统筹全局、攻敌薄弱、区分对象、分化瓦解、示假扰心、诱导威慑等,因此能牢牢把握住受众的心理和敌方的薄弱环节,达到预期目的。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檄文(包括檄文变体)的样式、内容、作用发挥等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舆论战的范畴更加宽泛,要求更加严格,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只有深入研究、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攻防战法和斗争策略,才能使檄文这一古老文种在新时代的战场上“枯木逢春”,使“传檄而定”的理想预言再创新世纪的军事奇迹。

[1] 司马迁等. 点校本二十四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 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M]. 上海:中华书局,2008.

[4] 冯英子. 射天狼:1937-1997抗日檄文集[M].香港:新大陆出版社,1997.

[5] 刘洪泽、刘韬等. 中国战书[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6] 张广照. 军事檄文:激扬士气的精神号角[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1.

[7] 伍贻业等.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谕旨卷·章奏卷·檄文卷[M]. 长沙:岳麓书社,1997.

[8] 祖金玉. 历代檄文名篇选译[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何 荷)

E291

:A

:1002-4484(2017)01-0017-06

猜你喜欢

军事舆论
军事鬼才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谜底大揭秘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