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在俄共(布)内外的争论

2017-01-02

军事历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苏维埃列宁军队

★  

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是列宁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列宁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军队理论与苏俄军队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列宁根据苏俄政权建立实践后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提出并实施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军队学说的发展。然而,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新政权在武装力量建设上,面临着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俄共(布)内意见并不一致,经过反复而激烈的争论后,最终被确定下来。回顾列宁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思想的产生及其确立的这段历史,仍有一定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设想的提出

任何思想、理论及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前提,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常备军思想的形成也不例外。实行常备军制度是列宁根据战争的需要和苏军组成情况、特别是游击习气而提出和制定的,同时,也是与苏俄早期建设遇到的问题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规军一事紧密联系的。为此,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和军情的发展道路。

革命早期,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建立军事组织只能是民兵和志愿军式的。早在1905年11月他就指出:“军事科学已经证明民兵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民兵无论在防御战或者进攻战中都能够胜任地完成军事任务。”*《列宁全集》,第12卷,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17年3月11日〔24日〕,列宁在《第三封信 论无产阶级民兵》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民兵,这种民兵能够取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贫苦居民阶层的信任,能够帮助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为争取面包、和平和自由而进行斗争。”*《列宁全集》,第29卷,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我们无产阶级,全体劳动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民兵呢?我们需要真正人民的民兵,也就是说,第一,它是由全体居民,即由所有成年男女公民组成的,第二,它把人民军队的职能同警察的职能、同维持国家秩序和进行国家管理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机关的职能集于一身。”*《列宁全集》,第29卷,41页。

同时,列宁还对志愿军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不过,这时列宁对民兵的作用,有些希望过高。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依靠城市武装起义,先夺取政权,后建国的,用列宁的话说,“红军建设完全是个新问题,甚至在理论上是从来没有提出过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即1917年8-9月完成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还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既然是人民这个大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列宁全集》,第31卷,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这个“特殊力量”指的就是常备军和警察。因此,列宁当时认为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用全民武装代替常备军。

革命胜利后,武装力量是实行民兵制,还是实行常备兵制?在这个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人在武装力量建设上,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之初,列宁反对建立常备军,主张以民兵部队(民警)替代常规军维持国内秩序。当时苏共没有一支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统一的军队,更不要说常备军了。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基本武装力量是工人赤卫队和革命水兵、士兵队伍,1918年初共有6~7万人,并且各地苏维埃政府都有自己的地方武装,各地军事山头主义出现。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猖狂进攻的严峻形势。苏维埃政权为生存而斗争的头几个月的实践表明,用劳动者普遍武装的办法是无法捍卫十月革命成果的。民兵部队、赤卫队以及由旧军队志愿留下的个别部队和海军舰员也不能保证苏维埃国家免遭帝国主义者及其同盟国的武装进攻。实践表明,没有常备军,单靠这样的兵力难以击退拥有大量正规军的外国侵略军队和德国占领军。因而,组建一支正规的武装力量,建立一支数量众多的正规陆海军,用以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显得非常必要。

由此,列宁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在帝国主义包围下,为了可靠地保卫社会主义成果,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建立一支阶级的、常备的、正规的工农红军,作为苏维埃国家武装力量的基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555页。。当时,托洛茨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认为,民兵组织只有以高度工业化、组织化的文明社会为背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于是提请列宁和全党应该把“民兵制作为终极目标”,而建立国家常备军。列宁接受了托洛茨基的意见。为此,1918年1月28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决定建立苏俄红军。2月14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又发布了建立工农红海军的法令。7月4-10日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由志愿兵役制改行义务兵役制的法令。这次大会为把游击作风严重的志愿制军队,改变成以铁的纪律和义务兵役制为原则的正规化军队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在俄共(布)内外的争论及确立

但是,在要不要建立正规军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党内有过激烈争论,遭到了党内军内一些人的怀疑和抵制。为此,列宁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进行了必要的反击和批评。1918年10-11月,列宁指出:“武装工人是新军队的萌芽,是新社会制度的组织细胞。破坏这个细胞,不让它发展起来,——这就是资产阶级的第一个信条。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着重指出,任何取得胜利的革命的第一个信条就是打碎旧军队,解散旧军队,用新军队代替它。一个上升到统治地位的新的社会阶级,如果不使旧军队完全解体(即反动的或胆小的市侩叫喊的所谓“瓦解”),不经历一个没有任何军队的最困难最痛苦的时期(法国大革命就经历了这样一个痛苦时期),不逐渐建立起、在艰苦的内战中建立起新阶级的新军队、新纪律、新军事组织,它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不能取得也不能巩固这种统治地位。”*《列宁全集》,第35卷,28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当时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军事反对派”一方。“军事反对派”的基本观点是:反对建立正规的红军和在军队中实行铁的纪律,反对吸收和利用旧的军事专家,等等。为此,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19年3月18-23日在莫斯科召开,主要议题是关于是否建立正规军和如何建立正规军的问题。列宁在这次会议上对这些持错误观点的人进行耐心说服和教育,强调了建立一支正规军的重大意义。列宁指出:在1918年2月和3月,即在一年以前,我们是没有任何军队的。或者可以说,我们有过一支由1000万武装的工人和农民组成的旧军队,但这支军队已经完全瓦解,它的成员都下了最大决心,准备不顾一切地离开和逃走。“这种现象在当时被认为仅仅是俄国才有的现象。有人认为,俄国人生来就缺乏忍耐性或组织性,因此他们是忍受不了的,而德国人能够忍受得住。”*《列宁全集》,第36卷,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月18日,列宁在《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我们试验了又试验,我们试图建立一支志愿军,我们摸索、寻求、尝试,看用什么方法才能在当时情况下完成这个任务。任务是明显地摆着的。不武装保卫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就不能生存。统治阶级决不会将自己的权力交给被压迫阶级。但是被压迫阶级应当用事实证明它不仅能够推翻剥削者,而且能够组织起来进行自卫,不怕一切牺牲。”*《列宁全集》,第36卷,125页。“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而且生活在许多国家组成的体系里,苏维埃共和国和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并存是不可思议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在这个结局到来之前,苏维埃共和国和资产阶级国家间的一系列最可怕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只要愿意统治并继续统治下去,就应当也用自己的军事组织来证明这一点。”*《列宁全集》,第36卷,126页。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军事组织”无疑是指无产阶级的常备军。他强调:“一个迄今替帝国主义统治阶级的指挥官充当小卒的阶级,应当怎样培养自己的指挥官呢?这个阶级没有资产阶级军国主义的科学技术(尽管是以最恶劣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那种科学技术)就不能掌握现代作战技术和现代作战方法,既然这样,它怎样才能解决既要发挥被压迫者的热忱和新的革命创造精神,又要利用资产阶级的那种科学技术这样一个任务呢?”“在这方面,我们面前摆着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是根据一年的经验概括出来的。当我们在我们党的革命纲领中写到专家问题时,我们总结了我党在一个重大问题上的实际经验。以往的社会主义导师,对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很多预见和设想,但我不记得他们对这个问题发表过什么意见。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我们着手建设红军时才产生的问题。这就是说:要用过去充当小卒的被压迫阶级来建立一支满腔热忱的军队,并使这支军队去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那些最残暴最可憎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6卷,126页。列宁通过批判游击习气和让军事专家有职有权来确认军队中实行正规军的重要性。当时带有浓厚游击习气的伏罗希洛夫,因保卫察里津一役的胜利而居功自傲,认为没有军事专家、不建立正规军也能战胜敌军。他说,我们没有军事专家也对付起来了。列宁反驳说,这是以6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换来的,并进一步指出:“你们反对派的全部错误就在于,你们由于把自己的经验同这种游击习气连在一起,把那些永志不忘的英雄主义传统同这种游击习气连在一起,你们不想知道现在是另一个时期。现在,首要问题是应当有正规军,应该过渡到拥有军事专家的正规军。”而当伏罗希洛夫以红军也击毙了不少白匪来掩盖自身的重大伤亡时,列宁提醒说:“我们不能够一下子付出6万人的代价。如果那里有军事专家,有应该受到重视的正规军的话,可能不会付出这6万人。”*参见《列宁全集》,第36卷,173~176页。

斯大林坚决支持列宁的建军路线,不同意“军事反对派”的观点。早在1917年3月18日发表的《论俄国革命胜利的条件》中斯大林就指出:“必须建立另一种武装力量,建立一种自然地和革命运动中心联系着的武装工人的军队。没有一支随时准备为革命效劳的武装力量,革命就不能胜利,如果这个原理是正确的,那么我国革命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和革命利益血肉相连的工人近卫军。”*《斯大林军事文集》,37~38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在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认为:“军事反对派”提出的草案是不能采纳的,“因为这个草案只能破坏军队的纪律和取消建立正规军的可能性”。他在会议上的一个发言中指出:“这里所谈到的一切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俄国要不要建立一支有严格纪律的军队。”“半年前,我们有了一支新的军队,这是在沙皇的旧军队瓦解之后建立的一支志愿军,它组织得不好,实行集体指挥,并不总是服从命令。……事实说明,志愿军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我们不另外建立一支军队,一支充满纪律精神、有组织得很好的政治部、并且一接到命令就能够奋起杀敌的正规军,那我们就不能保卫我们的共和国。”*《斯大林军事文集》,75页。斯大林在对待“军事反对派”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与列宁是一致的。

代表大会最后通过了《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肯定了中央的建军路线,指出“军事反对派”的错误在于:没有摆脱游击习气;在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的情况下,思想仍停留在游击斗争时期,仍把游击斗争当作军事纲领来宣传,这就等于提倡从大工业退回到手工业*《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分册,554页。。最后大会认为,“军事反对派”的观点是有害的,因此对他们进行了批驳。对托洛茨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揭露并谴责了他的领导方法,指出他完全拜倒在沙皇将军和军官面前,盲目地信任他们,批判了摆脱党对军队的领导和监督的托洛茨基路线。在代表大会上,列宁关于建立一支具有严格纪律和集中指挥的工农正规军的方针得到确认。

1919年8月24日,列宁在《为战胜高尔察克告工农书》中讲到:“为了捍卫工农政权,使它不被地主资本家强盗颠覆,我们必须有强大的红军。”*《列宁全集》,第37卷,1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建立常备军过程中、特别开展和平建设时,绝对不能解除军队的武装,坚持反对取消主义。1920年3月29日,列宁在《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在采取和平步骤的同时,也应当全面加强我们的作战准备,绝对不能解除我们军队的武装。我们军队是使帝国主义列强丝毫不敢轻举妄动、不敢侵犯我国的切实保障,因为列强纵然可以指望起初获得某些暂时的胜利,但结果任何一国都不免被苏维埃俄国所粉碎。这是我们应当知道的,这应当成为我们鼓动和宣传的重点,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作好准备,要完成好在日益疲惫的情况下把和与战两者结合起来这一任务。”*《列宁全集》,第38卷,2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20年12月22日,列宁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中又强调:“应该记住: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了和平,另一方面,历史教导我们,任何一个重大问题,任何一次革命,都只能用一系列的战争来解决。这个教训我们不会忘记。现在,我们使许多强国不敢再进行反对我们的战争,但是会不会长久,我们不能担保。必须作好准备,一旦情况稍有变化,帝国主义强盗就会重新向我们进攻。必须对这一点有所准备。”*《列宁全集》,第40卷,136页。1925年,当党和政府内的一些人因国内资金短缺而想把军队改编为民警直到逐步取消常备军时,斯大林严肃指出:“我必须斩钉截铁地说,要坚决消除这种取消主义的情绪。”*《斯大林军事文集》,131页。

三、历史启示

俄共(布)围绕着建立常备军问题的争论,既是历史的必然,也反映一切新生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这些规律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启发。

(一)一种新思想、新政策和新制度的产生和确立,都是有一定的现实需要为基础,是在实践的检验中最终确立下来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就对苏维埃俄国进行封锁和武装干涉计划,并伴随着内战的爆发。面对严重危机,俄共(布)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和地艰苦的斗争,但头几个月的实践表明,只靠民兵和志愿军的方法,是无法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的。同时,形势发展更加表明,民兵部队、赤卫队以及由旧军队志愿留下来的个别部队和海军舰员不能保证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免遭的武装进攻。这些任务只有纪律严格和训练良好的正规军才能完成。由于以前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常备军的经验,正如列宁所说,“红军建设问题完全是一个新问题,甚至在理论上是从来没有提出过的……我们往往不得不摸索前进……我们从事的是世界上谁也没有这样大规模进行过的事业”。在反抗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势力的过程中,苏维埃最终确立了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的原则、方法和途径等内容。由此可见,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是当时严峻紧迫的形势所需,是现实的需要,并经过革命实践的检验和发展,最终被确立起来的。

(二)一种新政策和新制度的确立,必须坚持耐心细致的说服和行政强制两者相结合的办法。列宁在领导着手建立常备军时,不仅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对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国内外各种政党和各种反动势力也利用政权建立初期,散布谣言,蒙骗群众,在反对建立社会主义常备军的同时,进行武装干涉和发动叛乱。列宁对这些不同的声音进行区分对待,对待干部、战士不同的意见与群众的不理解进行耐心的说服和细致的宣传教育,但同时不放弃行政强制手段,与企图危害和瓦解苏维埃红军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由于在列宁以前,无产阶级并没有真正建立无产阶级常备军,创建红军“完全是一个新问题”,这就加深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困难。特别是对于新生的政权如何才能巩固,只能依靠军队的强力,即军队建设也就成为政权建设的头等大事。为此,列宁把军队问题提到各项工作的首要。他认为,建立起一支数百万人的红军,建立起一个能指挥所属各个环节的指挥机构,在军队中贯彻自觉的军事纪律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但是,当时许多群众不了解建立常备军的意义和必要性。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和形形色色的无政府主义分子,都公开反对建立一支具有组织纪律和集中统一指挥的正规军。他们一致维护资产阶级的正规军,同时指责布尔什维克要瓦解那支军队。为此,列宁号召红军战士和全体劳动人民大力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尤其在战争时期更当如此。不是出于害怕,而是出于真诚之心去执行红军的一切法律和一切命令,并尽力遵守军队纪律。列宁经常同红军战士和水兵们谈话,关心他们的情绪,多次在他们的会议上和集会上讲话,发表鼓舞人心的告士兵书,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目前严峻的形势、红军的重要性、打仗的目的以及为之奋斗的目标。同时,要求重视政治工作的强大作用,各级组织要确实发挥政治工作威力,努力提高官兵的觉悟。在新型军队红军中,铁的纪律首先建立在士兵的高度自觉性、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以及对自己军队崇高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基础之上。他把那些破坏红军秩序和纪律的人叫做叛徒和卖国贼,要求对那些不服从和破坏执行战斗命令的人采取严格措施。

在1918年1月28日召开的人民委员会议上,由于意见不统一,创建红军法令的草案两次都未通过,列宁宣布,这个法令不通过,会议就不闭幕。直到大会一致通过。该法令草案指出,正规军的建立应当“在不久的将来用全民武装替代常备军的基础”。这一思想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得到了反映。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出现了所谓的“军事反对派”,他们联合基本上已被党粉碎的从前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依靠军队中的无政府主义分子,反对建立坚强统一的革命纪律,反对在执行纪律时采取强制措施,反对指挥员任命制和吸收旧军队的军事专家一起来建设红军。“军事反对派”对抗中央军事机关,竭力证明没有必要建立国防委员会。托洛茨基不相信无产阶级能够领导农民,不相信党有力量,而且能够领导红军、海军和国防事业,有能力发展军事科学。列宁和战友一起,同“军事反对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耐心细致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了反对派主张的危害。在以列宁为首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支新型的军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了。苏军经受了国内战争的严峻考验,成为打败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军的胜利者。

由此可见,列宁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常备军新思想时,区分对待不同的意见,对干部、群众进行耐心的说服,但是无论说服成功与否,在内外严峻危急的形势下,也采取了行政强制手段作为保证,这也是与反动势力斗争的主要手段,否则将会给革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一种新思想、新政策的产生和确立,都要充分发扬民主,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列宁一贯主张,党内民主就是同志间相互信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充分的民主讨论,这样不仅使得党内的民主气氛更加浓厚,党的建设更加成熟,使人民更加信任党、拥护党,而且从反面也教育了全党,统一了思想。列宁领导的常备军的产生、发展和确立,就是倾听了各方不同的意见,在党内开展了激烈的充分的民主讨论,并与错误的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后,在军事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全符合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成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月革命胜利后,根据列宁的《远方来信》,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局在其1917年3月22日的决议中指明:“党认为普遍武装人民,其中包括在全国迅速建立工人赤卫军,是苏维埃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是战胜一切反革命势力、使革命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的唯一保障”。但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中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领导者认为,既然是资产阶级革命,那政权就应归属资产阶级。为此,列宁在第七次党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上,对把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全面的论证,会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必须建立社会主义革命的武装力量问题。实际上,布尔什维克党就是按照四月会议精神及列宁的指示开始建立无产阶级的武装力量,但它并不是无产阶级正规军,而是以赤卫队为主体的民兵性质的武装。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召开了一次负责干部的小型会议,会议做出决定,革命军队应当由赤卫队员、革命的士兵和水兵组成。同年12月26日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军事组织会议,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讨论了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军队的问题,通过了建立新军的决定。1918年1月16日,在列宁参加的全俄委员会会议上确定了建设红军的基本原则,并制定了《工农红军组织工作者和宣传工作者细则》。1月28日召开的人民委员会议,在讨论创建红军问题时,还是“很不成熟的。关于创建红军法令前后好像讨论过两次都没有通过,因为实际上没有人,包括‘军界’在内,知道该如何着手这件严肃的事情。在政治问题,以至经济问题方面一向以大胆泼辣、果断行事见长的人在这里也感到束手无策”,但最后还是通过有关创建红军法令的草案。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18年7月4-10日)通过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由自愿兵役制改行义务兵役制的法令。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1919年3月18-21日)充分听取了“军事反对派”的意见和托洛茨基的观点,展开了充分的民主讨论。大会批驳了“军事反对派”的观点,并对托洛茨基进行严厉的批评,确认了列宁关于建立一支具有严格纪律和集中指挥的工农正规军的方针。由此可见,列宁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常备军的重大问题的思考,是在一次次的民主讨论中,在军事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臻于完善,在得到全党的认同之后最终确立起来的。

(四)一种新思想、新生政策和新制度的产生与确立,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以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内在的客观规律可循,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解决矛盾,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违背规律只能遭致失败。所以,努力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变的真理。列宁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常备军的思想就是遵循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最终赢得了胜利。采取暴力手段就离不开暴力工具——军队,但是到底是采取常备军的形式还是民兵的形式组建军队成为当时亟需思考的理论现实问题。列宁认识了探索社会主义常备军建设的客观规律。在十月革命以前及初期,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夺取和初步稳定政权,所面对的敌人仅仅是沙皇和临时政府掌握的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并不十分强大,加之自身掌握的以赤卫队为主的无产阶级武装,完全能够应付内外困境。但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的叛乱,使得苏维埃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政权出现了严重危机,搞不好就会有被颠覆的危险。此时,列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建立一支严格纪律和集中指挥的正规军的决定,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列宁在寻找符合客观规律的社会主义常备军建设原则,指导红军建设,提高其战斗力。列宁指出,在缩减军队数量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它的质量,使得红军的正规化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红军的战斗力得到迅速提升,红军指挥员出色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也是苏联后来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赢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苏维埃列宁军队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军队的4月1日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中华苏维埃贰角铜镀银币辨伪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