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军维和行动后勤保障的几点思考
2017-01-01马方方
马方方
近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作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国家,我国应做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中承担更大义务,发挥更多作用的准备。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授权的,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阻止地区冲突扩大化,确保动乱地区迅速恢复和平稳定的有效方式。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我国在未来必将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大维和行动派遣力度,发挥负责任国的作用。如何根据维和行动特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对我军现有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梳理解决我军维和行动后勤保障现存问题,对不断提升我军维和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军维和行动后勤保障现状
自1990年我国对外派遣军事观察员以来,我军已累计执行维和任务20余次,派出维和军事人员2.2万人次。2013年,我国向马里派出一支135人的安全部队;2014年,向南苏丹派出700人成建制的维和步兵营。2015年9月,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成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建立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目前,我国已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由于维和行动使命任务的原因,维和行动派遣地区多为易爆发局部冲突、安全形势复杂的地区。维和行动后勤保障具有保障距离远、安全形势复杂、范围全面、保障人员规模逐年增多的特点。这些都对我军远距离复杂环境下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我军现有维和行动后勤保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就地采购。就地采购具有保障距离近,物资补给快,方便部队操作等优势。生鲜食品等不方便长期保存的物资,多采用就地采购的方式。二是联合国统一保障。联合国维和总部一般设有联合筹措和供应机关,各国可按需求上报采购计划,由联合国维和总部统一采购,并配发至各维和部队。维和部队所需燃料、饮用水、食物等物资,多为联合国维和总部保障。三是本土保障。中国本土是维和部队的坚强后盾,依靠本国补给,优势在于补给物资种类齐全、装备物资配套、适合官兵饮食习惯等。当前,我军所需装备器材类等物品多为本土保障。
二、我军维和行动后勤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保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军维和行动现有保障模式各具优势,但也存在明显问题。
就地采购与联合国统一保障的模式。物资补给易受当地政策限制,补给数量、种类制约较多。且维和行动所在地往往是交战区,当地安全风险高,经常受到来自反政府武装的袭击。由于安全形势不稳定,容易出现供应商违约断供、补给困难的情况。
装备维修保障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我国派遣维和部队所用主要装备大部分为国产装备,赴南苏丹执行任务的步兵营所使用的装备已全部为国产。但国产装备、器材均采用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装备器材维修,配件更换等保障任务,无法依靠海外保障模式提供保障。
本土保障运输距离远、成本高。维和地区一般远离祖国本土,几乎没有接壤地区。铁路、公路运输受到极大限制;空投保障模式又受运输量小、可空投物资种类有限、保障人员少、运输成本高、消耗量大的制约。我军维和行动后勤保障多采用海运形式,运输时间较长。依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我军执行维和行动时间为8个月,加上接到命令轮换回防,几乎需一年的时间。而物资由我国境内港口出发至维和行动地点,一般需要半个月。比如:我海军编队由三亚出发,途径南海、马六甲海峡,穿越印度洋,总航程约4500海里,用时10天左右抵达亚丁湾,每批次执行任务时间长达好几个月。在这期间,维和官兵往往又产生新的需求,造成补给滞后不到位。而且,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也会产成运输物资的消耗。
(二)保障对象多元,物资筹备情况复杂
我国派遣维和人员规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派遣维和种类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截至今年12月,我国已向马里派出第5批工兵分队,向南苏丹派出第14批维和医疗队。在维和行动保障中,由于维和任务分工不同,地区与保障对象多元化,保障模式差异较大。前期应根据维和地区实际政策情况及相关维和对象特点提前制订,各类后勤保障体系做好相应保障工作。根据保障对象确定物资保障数量,是前期保障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现有的物资保障数量仍多通过经验获得。
(三)后勤保障信息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有差距
以美军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军队,信息化建设早已在世界前列。美军维和行动后勤保障依托其全面的信息化网络和先进的战场末端感知系统,通过向单兵和单装配备射频卡的方式,全面记录个人信息状态和装备弹药损坏情况,并迅速传向后方保障基地,极大缩短了物资消耗、调配、请领等业务所需时间,提高了保障效率。
我军推进人员装备信息化管理已有时日,后勤信息化水平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相继研发出军人保障卡标识牌、军事物流信息系统等后勤信息化管理系统。军人标识牌可获取各类参战人员数量、类别等实力信息,采集人员伤亡、医疗搜救、卫生减员等动态信息,掌握部队衣、食、救、住、行等保障需求。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可掌握装备采购、调配、日常管理、维修保障、退役报废弹药消耗和物资需求等装备运输流程。但现阶段,我军维和部队的物资消耗、调配、请领等,仍未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时有人工清点的情况发生,不但会贻误时机,而且会造成极大浪费。由于这些系统的建设很不平衡,各系统之间接口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对战场内信息互通造成障碍。近几年来,我军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方面有所进展,但由于分散化的管理体制,信息系统仍基本处于各自为战、互不联通的状态。尤其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军后勤保障信息化程度仍存在差距。
三、我军维和行动后勤保障的改进建议
如何解决好现有维和行动后勤保障问题,为我军维和行动部队提供连续不间断的物资保障,这对我军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改进。
(一)建立海外保障基地,扩充保障模式
海外基地是国内基地在地域和功能上的延伸,是大国参与全球事务的“桥头堡”,可有效维护本国的海外合法利益。美军有374个海外基地,在外人员更是多达30万。俄罗斯有7个海外基地。我国第一个海外保障基地吉布提附近几公里处,部署有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6个国家的海外基地。由此可见,外军对海外基地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建立海外保障基地,对提高我军远程投送能力,解决后勤保障“缓不济急”“远水不解近渴”等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是海外保障基地作为海外保障战略支撑点,可有效解决现有海外保障无法进行装备器材保障的问题,扩大补给种类规模,将缩短装备物资的补给距离。
二是海外保障基地作为海外保障与本土保障后勤补给的中转站,可扩充现有保障模式。未来可建立以本土保障为基础、海外保障基地为主体、就地采购与联合国统一保障辅助结合的模式,实现及时、全面的持续保障。
三是海外保障基地可以确保相关国家和海域人员和财产安全,对远洋护航舰队保障、海外撤侨、打击海盗、海洋救援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吉布提海外保障基地已正式建立并投入使用。吉布提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此处海外保障基地的建立,为我国在非洲和西亚方向执行维和行动提供有效保障。吉布提保障基地是新时代我军保护我海外利益、世界和平以及地区安宁迈出的第一步。驻海外保障基地的建立,可使我国更好地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提供国际公共安全保障、维和地区和平稳定,并为我军远距离复杂环境后勤保障建设积累经验。
(二)建立规范化的物资储备管理模式,确保物资充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维和部队接到维和任务后,后勤保障工作就已开始。在全面了解维和地区的物资供应保障情况后,制订后勤保障计划,确定保障种类范围及保障数量。建立规范化的物资储备管理模式,确定物资保障数量,可为后续保障工作奠定基础。
需保障的物资可分为经常性储备和保险性储备两种。经常性储备,一般为保证两次保障间物资正常供应所需的储备量;保险性储备,是指如遇意外情况,能实施不间断供应所需的储备量。
据统计研究,一般物资消耗量,大都服从泊松分布。维和部队后勤保障物资的经常性储备数量,也依据泊松分布建立储备模型。比如,某类物资平均消耗量为每季度λ个,根据概率理论,可以认为,每季度消耗量 X 服从参数为λ的泊松分布。即,在已知某类物资消耗的情况下,并参考当地其他维和部队消耗量或以往当地维和部队消耗量,计算出每季度物资消耗量为X的概率。后勤保障部门可根据此模型,确定物资的经常性储备。
保险性储备量,应以维和部队一周物资的消耗量为依据确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维和部队指挥员制订。建立科学规范储备管理制度,可确保维和行动后勤保障质量,避免断供缺货现象。
(三)整合信息化保障体系,快速精准保障
近年来,我军后勤信息化保障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各类信息系统不断增多,各级各类物资供给保障部门开发并应用了大量的管理保障信息系统。但由于各业务保障部门相对独立,相应的业务系统的研究建设仍自成体系、独自运行。系统建设时期也前后不一,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无法实现系统横向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得前方数据无法及时有效向后方保障部门传输,造成了物资的消耗、调配、维修、请领等保障工作滞后。
快速精确的后勤保障,是支撑维和行动圆满完成任务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整合分散开发、孤立运行的维和相关保障管理系统,分析物资消耗、调配、请领等各个环节,优化作业流程,科学调配保障资源;打通物资保障管理、使用、维修、仓储等各个环节,建立及时精确的后勤保障机制,确保特定的保障装备、物资、器材等,及时送达特定的使用者手中。从而实现各保障环节的互通、互联、一体化运行,推动维和行动后勤保障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精准保障。
[1]刘铁娃.中美联合国维和行动比较与合作空间分析.国际政治研究[J],2017(4).
[2]孟文婷.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研究述评.国际政治研究[J],2017(4).
[3]周善波,匡应新,潘默.如何加强维和部队给养保障.军需研究[J],2010(5).
[4]吕小茜.我军国际维和行动后勤保障的主要做法.后勤学院学报[J],2013(4).
[5]韩跃.中美海军远海护航行动后勤保障模式比较研究.国防[J],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