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研究

2019-08-28王志斌刘靖峤翁欢英

船舶 2019年4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物资装备

王 果 王志斌 刘靖峤 翁欢英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上海200011)

引 言

两栖登陆作战是对据守岛屿、海岸的敌方作战力量实施渡海上陆的进攻行动,既是海上军事行动向陆地的延伸,也是跨越海洋或江河展开陆上军事行动的开端[1],主要目的是借助于海、陆、空等力量,依靠背水登滩占领战术,突破敌人海岸或岛屿的防御,夺占登陆场。两栖登陆作战中作战部队需要远距离、长时间脱离后方,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因此两栖登陆作战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战略和战术,同样取决于登陆作战的后勤保障力量,而且后勤保障和战略、战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两栖登陆作战中的人员、装备是实现战争目标的途径,而后勤保障系统则是作战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根据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登陆作战的历史经验,作战部队中后勤人员和作战人员比例高达1 : 1,战役范围内负责后勤支援的力量规模达到作战部队的5倍,整个作战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投入的后勤保障力量更是接近作战部队的10倍[2]。因此,两栖登陆作战如果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力量也就不存在真正成功的两栖登陆作战。

1 外军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

1.1 美国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

在二战期间,美军就如何有效地实施两栖登陆作战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曾在马绍尔群岛、硫磺岛、冲绳等岛屿参与的登陆作战进行了总结和完善。二战结束后,美军已基本确立了系统化的现代两栖登陆作战模式,并建立了完整的两栖作战装备体系。

1.1.1 美军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管理

美军两栖登陆作战中,两栖特遣部队指挥官和登陆部队指挥官需共同负责两栖登陆部队的全面后勤保障[3],而且在两栖登陆作战实施中包括两栖后勤部队、运输舰队、滩头阵地勤务部队、海上预置部队、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中的后勤保障分队等在内均是两栖登陆作战中重要的后勤保障力量。[3-4]

美军强调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不仅需要考虑作战部队的初始供应,更应该考虑后续后勤保障力量的持续性。初始供应主要采用由舰到岸的后勤保障模式,后续的持续保障模式主要通过远海联合后勤保障实现[3-4],因此在后勤保障力量的管理中也侧重于这两个方面。

两栖登陆作战部队的初始供应后勤保障一般与两栖登陆舰艇编队一同到达作战海域。初始供应后勤保障根据管理阶段可分为选择性卸载上岸和全面卸载上岸两个阶段[3]。第一阶段是根据作战部队的保障需求选择性地组建后勤保障力量,实现后勤保障力量紧随登陆作战力量向登陆点输送物资等后勤保障,选择性初始后勤保障需与登陆作战行动同时进行。当登陆作战兵力在登陆点已形成攻击锐势,并且在登陆点建立后勤保障站点,初始后勤保障即可进入全面卸载上岸的第二阶段。美军要求在两栖登陆作战前期就需要考虑有关后勤保障的装卸载方案、转运设施和路线,最大限度减少登陆作战中后勤保障时间,特别是初始供应后勤保障的时间。

美军充分意识到后续后勤保障力量的持续性是两栖登陆作战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因此更加重视两栖作战中后续后勤保障力量的建设。早在1940年就提出了联合后勤保障的理念,建立了远海联合后勤保障机制,并实现了远海两栖登陆作战中多军兵种的联合后勤保障能力[5];美军目前登陆作战中的持续后勤保障力量主要来自于联合后勤保障力量。1950年,美国在仁川登陆作战建立的月尾岛后勤保障基地参见图1。

图1 月尾岛后勤保障基地

1.1.2 美军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舰艇装备

美军两栖登陆作战理念经过长久发展,已建立了完整的两栖登陆作战装备体系,同时鉴于两栖作战的复杂性,美军后勤保障舰艇装备的类型在体系内占据了大量席位[6-7]。美军两栖登陆作战中的后勤保障舰艇装备种类繁多,分别用于作战后勤、服务和指挥支援、特殊任务、预置、海运等[6-7],其中用于美军远海联合后勤保障的典型装备如下页图2~11所示。美国两栖登陆作战的联合后勤保障除了使用海军自有装备外,陆军也会提供相应的支援舰船;空军提供相应的航空装备,同时也会征用民用装备进行改造以扩充后勤保障力量。

图2 海上预置部队多用途登陆艇(MPFULC)

图3 通用登陆艇(LCU)

图4 机械化登陆艇(LCM)

图5 轻型两栖物资补给车 (LARC-V)

图6 后勤供应舰(LSV)

图7 浮式装卸载码头(FCP)

图8 气垫艇(LCAC)

图9 滚装装卸平台(RRDF)

图10 海上卸油系统(OPDS)

图11 机动登陆平台(MLP)

1.2 英国登陆作战后勤保障

英国在二战中经历多次登陆作战,一直以来都十分强调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并在各项条例中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现代登陆作战中后勤保障复杂程度及屡次战争中暴露出后勤保障的不足,使得英国开始转变后勤保障模式。英国根据登陆作战区域提出将后勤保障从线性供应保障转型为网络化保障[8-9],提高保障效率,确保两栖登陆作战不因后勤保障系统不完善导致失败。

线性供应保障模式是以前方和后方的重点基地为基础建立的后勤保障系统[8-10],这种供应方式有意识地减少了后勤保障节点数量,旨在减少作战部队的保护需求。网络化保障模式是基于更多分散节点组成的保障网络[8-10]。该保障模式中每个人、每支部队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一个节点,各节点之间通过外送的方式可实现物资灵活调配,满足作战需要并快速分发到位,同时还能在需要时得到适当的后续补给,而不依赖于线性交流沟通。

英国在网络化后勤保障模式发展中重点解决不同作战模式的保障需求梳理、不同类型行动的保障需求梳理、不同行动区域的保障需求梳理、保障需求如何与供应网络交互、保障模式转型对预置部队结构的影响等一系列关键问题[10];而且英国为实现网络化保障,采取了一系列转型措施,但其后勤保障部队及战斗部队在理念和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目前难以真正实现登陆作战的网络化后勤保障。

英国除了转型发展后勤保障模式外,还在后勤保障力量方面进行了部署。英国同样重视联合后勤保障机制的发展,充分利用三军各自的后勤保障优势,为二战期间及战后的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5]。而且英国为了提升战时后勤保障力量,政府机构专门建立了民用船舶应急征用机制,并与各运输企业签订了战时征用合同[5]。

2 典型作战后勤保障案例

2.1 马岛战争

1982年4月阿根廷突袭占领马岛,英军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夺回马岛的控制权,迅速展开军事部署对马岛实施登陆作战,这场战争中两军之间装备能力差异不大,但战术技巧、战略优势方面阿军明显优于英军,但英军的最终胜利完美地体现了两栖登陆作战中后勤保障系统的重要地位。

英国从派兵到进入马岛海域用了整整三周时间,随后英国舰队对马岛海域进行了海、空运输全面封锁。作战中,阿军占据岛屿本土,本可利用该有利时机加强马岛防御并准备后勤保障物资,但因为缺乏大规模、高强度战争经验,错误估计了马岛的防御能力。阿军除了守岛部队自身后勤保障准备不足外,英军的封锁也使得持续后勤保障链断裂,岛内后勤保障网络体系不健全使岛内后勤保障系统无法有效利用,最终使得作战装备得不到持续资源保障,守岛部队无法得到食品、被服等基本物资保障,缺乏作战中需要的工程装备和工具等,导致阿军的军事优势难以体现。

英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大批量登陆部队的集结,登陆作战装备、物资、工程工具等均通过两栖战舰、大型运输船等向战区转运,提升了两栖登陆作战编队内部后勤保障能力,确保了各装备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完好率和及时进行修理,伤员抢救后送和医疗转运系统也始终能够顺畅运转[2]。同时,英军在登陆作战路线中的阿森松岛设立物资后勤保障枢纽及中央补给点,所有后勤保障物资先通过空运至阿森松岛,然后编队到达阿森松岛后可根据需要补充搭载人员、装备和物资等进行补给调整。随后英军又攻占了南乔治亚岛,进一步缩短了岸基补给距离,大大提升了登陆作战中的持续后勤保障能力。英国借助于平时建立的军事动员保障体系,在短时间内除了集结部队、装备、战备物资外,还集结大量工厂、企业为战备提供新型设备、大型运输船舶、医疗船舶等后勤装备组成了伴随舰队行动的移动后勤保障系统。最终在战争结束时英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还保障了阿根廷军队的食品、住宿和医疗供应。

2.2 海湾战争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战区海上距离美国本土约1.7万km,美军共调集兵力约55万人次,如此庞大规模的超远距离作战对美军的后勤保障系统提出了严峻考验。为保障登陆作战部队的衣食住行,美军在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从本土和欧洲各军事基地向战区运送各类物资高达770余万吨,平均日运送物资达4 200 t[11]。海湾战争中美军不仅赢得了一场现代化高技术远海战争,而且完美展现了美军高难度跨国作战后勤保障系统的能力,成为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典范案例。

海湾战争中超远距离作战的胜利体现了美军超强的海运、空运能力。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军拥有的军事海运船舶约1 900艘,总吨位高达4 600万t,拥有13个运输机联队,包含110架C-5型、234架C-141型、460架C-130型,运载能力可达3.8万吨[11]。在海运舰船中包含13艘海上预置舰(排水量4~4.8万t,航速17 kn)和8艘快速海运舰(满载排水量5.5万t,最高航速33 kn),其中海上预置舰舰队能够搭载3个海军陆战远征旅30个战斗日所需的全部物资,快速海运舰舰队能够搭载装甲师或机械化师的主要装备和物资。海湾战争完美展现了美军在重点发展编队舰艇体系的同时,注重海运舰船体系的建设,提升海军装备体系中综合保障能力、补给能力、运输投送能力;同时美军注重空中运输网络体系的构建,在提升空中远距离运输速度的同时,不断提升远距离单次运输能力。

美军除了建设自身远海后勤保障输送能力,还坚持建立战时民用远海输送体系,大力发挥民间后勤保障力量。海湾战争中美军动员和征用商船数占出动运输船舶总数的58%,动员和征用民用运输机架次占出动运输机总架次的20%以上。[11]因此海湾战争中美军调动的民间后勤保障力量一定程度上也是作战后勤保障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美军旨在展示其军事存在,在全球范围内以区域形式建立军事基地。海湾战争中美军利用其在菲律宾、关岛等军事基地作为后勤保障系统的中转枢纽,同时借用战区周边国家的前进基地实现后勤保障系统的前沿投送。海湾战争的胜利促使美军形成了一套基于本土供应、以海外军事基地为支点、战区基地前沿投送的点线结合、多层次配置远海作战后勤保障系统。

2.3 诺曼底登陆战役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也体现了两栖作战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在实施登陆作战前的两年多时间,盟军持续地完善后勤保障力量,并且制定了周密详细的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方案,包括物资运输方案、油料补给方案等,并通过“马歇尔备忘录”固化了后勤物资、油料、食品等的生产。物资运输、装卸载、管理分发等保障方案,后勤保障基地的建设方案等实施细则。基于制定的实施细则盟军各方分头行动,集结物资、食品、油料、舰船装备、车辆装备,筹建补给、维修基地、医疗基地、港口等;与此同时还针对登陆作战中后勤保障方案进行多次模拟演练。

但在实际登陆作战中因盟军对战时环境估量错误,导致后勤保障指挥管理混乱,使得后勤保障舰船在登陆点出现了积压,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开展后勤保障卸载工作。不过盟军随后调整了后勤保障卸载工作计划,后勤保障舰船不停靠登陆点,而是停靠在登陆点以外,采用两栖车辆作为中间媒介,根据后勤保障舰船的到达次序依次进行卸载并转运至登陆点,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同时两栖车辆也可将登陆点的伤病员转运至后勤保障舰船。

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盟军还建立了登陆点后勤保障部队。该部队是随登陆作战部队登滩,然后在登陆作战部队取得登陆点攻势后开展登陆点后勤保障设施建设工作,为后续后勤保障提供基建保障和管理保障。

3 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模式、特征及系统构成

3.1 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模式

3.1.1 编队内部后勤保障模式

利用两栖登陆舰艇编队内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开展后勤保障投送。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跨海运输的成功性,但编队能力一般受限,仅能参与登陆作战前期的后勤保障。

3.1.2 战区岸基后勤保障模式

利用登陆点附近的中间岛屿或登陆点,建立大型补给品堆积所、油料供给站、保养和维修站等后勤保障基地,后勤保障舰船运送的保障物资可在保障基地实现快速卸载,然后由小型两栖装备登陆转运至战区,或由航空装备空投至战区。这种模式可实现在战区靠前部署后勤保障力量,缩短物资补给距离,提高保障效益;但保障基地易被定点攻击,必须部署保护兵力。

3.1.3 远海前沿预置后勤保障[4,12,13]

在全球范围内根据作战区域建立若干固定后勤保障基地,非战时或战前在保障基地储备相应的食品、物资、车辆、两栖装备等,可在登陆作战开始前根据后勤保障组织方案准备后勤保障力量,可根据需要与两栖作战兵力在预定海域汇合或在预定海域执行后续后勤保障。该模式能够实现远距离登陆作战持续的后勤保障,但需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实现。

3.1.4 远海空投后勤保障模式

利用航空器的优势可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实施机动后勤保障投送。这种模式可大大提升后勤保障效率、准确性、机动性,也可节约大量后勤保障力量,但后勤保障能力比较有限。

3.1.5 海上后勤基地补给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海上预置的大型浮动基地实施后勤保障补给。可实现与两栖作战兵力采用相同的投送模式,能够有力保障整个海陆空濒海战场的联合作战能力,能够将指挥管理、制空能力与火力打击能力、后勤保障及医疗支援等兵力置于登陆作战战区以外的海域,可实现“超地平线”的后勤保障,提高了后勤保障基地的灵活性、机动性、安全性,可在有效保护作战能力的同时提升后勤保障能力,也可减少陆基设施的建设。

3.1.6 组合后勤保障模式

利用多种后勤保障模式通过组合建立能力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各保障模式的优势。

3.2 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特征及主要考虑因素

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重要特征在于后勤保障与两栖登陆作战部队始终如影随行、密不可分,机动性和灵活性明显高于陆基后勤体系。因此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方案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以下因素并进行科学评估:

(1)未来军事行动的内在特征、规模和可能持续时间;

(2)影响计划进度的行动发起日期、天气;

(3)两栖作战目标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4)登陆作战后勤保障可能遭受的敌军威胁和保护力量;

(5)登陆部队的兵力构成情况,决定了登陆部队所需的后勤补给类型和数量;

(6)登陆部队自身的后勤补给能力,决定了登陆部队对后勤支援的依赖度;

(7)可使用的后勤补给方式和规模,比如舰船、直升机和卡车数量;

(8)可使用的通信系统质量,直接制约着两栖后勤保障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9)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使用的装卸载模式,确保人员、装备、物资等的有序装卸载。

3.3 两栖作战后勤保障系统的功能及内容

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功能是为两栖登陆作战部队提供包括日用物资、医疗物资、武器弹药、油料、医疗卫勤等在内的支援保障。

因此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栖作战后勤保障装备、物资等集散筹集系统;两栖作战后勤保障装备、物资等运输投放系统;两栖作战后勤保障指挥体系。具体可细分为:

(1)两栖作战后勤保障兵力组成机制;

(2)两栖作战后勤保障指挥体系;

(3)两栖作战部队的远海投送系统;

(4)两栖作战部队后勤保障所需的食品、饮水、被服等日用物资筹集、投送系统;

(5)两栖作战部队医疗卫勤保障所需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疗物品筹集、投送系统,野战医院系统,战区医疗救治、伤病员后送系统等;

(6)两栖作战部队持久作战所需的舰艇装备、舟艇装备、车辆装备、航空装备等集结、投送系统;

(7)两栖作战部队武装保障所需的武器、枪支、弹药等筹集、投送系统;

(8)两栖作战部队勤务保障所需的油料等筹集和输送系统;

(9)两栖作战部队战区建设、装备维修保养、通行、气象等勤务系统。

4 我国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发展的若干建议

(1)提高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指挥管理体系水平,制定合理有序的后勤保障顺序,适应现代两栖登陆作战需要。

(2)在海外设立经济合作基地,并依托经济合作建立长效的海外后勤保障预置体系。

(3)发展三军联合勤务管理技术,在两栖登陆作战中联合多兵种后勤保障力量,有效利用现有保障资源,提升多兵种联合勤务的能力。

(4)借用地方后勤保障力量,与地方联合制定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机制,并基于日常演练提升战时后勤保障能力。

(5)发展先进的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物资包装技术,提高包装水平,使得物资、弹药等便于转运、分拣、码垛和管理。

(6)发展先进的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物流技术,采用科学的分拣手段,提高分拣技术水平、分发速度和准确度,提高后勤保障的快速性、准确性,使得后勤保障物资、弹药等都能得到高效、准确的分发及合理、有效的利用。

(7)发展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运输、转运设备和设施,提高后勤保障装备的自动化、机械化,提升后勤保障效率。

(8)建立完善的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装备体系,提高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投送力量;发展两栖登陆作战装备的同时考虑一舰多用的能力,提高作战装备本身的后勤保障能力;同时重视适用于登陆作战后勤保障装备的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物资装备
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档案工作强化疫情防控后勤保障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浅谈医院后勤保障核算和管理对策
救援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