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状况及“十三五”战略选择
2016-11-01李蕊
李蕊
“十二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状况及“十三五”战略选择
李蕊
“十二五”时期,全球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艰难缓慢复苏之中,FDI亦处于震荡状态。中国FDI规模持续发展,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域分布不平衡有所缓解,随着国家利用外资政策不断调整,FDI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全球FDI的第一大目的地国。与此同时,中国利用外资也存在成本上升、分布不平衡、效率不高等问题。“十三五”时期应当:优化外资产业布局,推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优化外资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高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利用外资 “十三五” 优化布局 提高质量
“十二五”时期,总体而言,全球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艰难缓慢复苏之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历年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及《全球投资趋势报告》,2011年—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分别为1.5万亿美元、1.35万亿美元、1.45万亿美元、1.26万亿美元。由于受到消费需求低迷、汇市震荡以及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全球FDI亦处于震荡状态,基本与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持平,2014年全球FDI规模降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据统计,2012年发展中国家超越发达国家成为FDI的主要流入地,占全球FDI流量的52%,两者差额达1420亿美元。“十二五”期间,中国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发展,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区域分布不平衡有所缓解,随着国家利用外资政策的不断调整,外商投资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利用外资也存在成本上升、分布不平衡、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抓住“十三五”时期的新机遇,利用外资政策应尽快做出相应调整,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升利用外资质量。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一)总体规模持续增长,但受国际环境影响呈震荡波动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投资便利化,大幅取消限制类项目,推动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及时解决外国投资者合理关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2015年中国继续扩大外资投资领域,限制类项目取消了50%;为推动外商投资的便利化,中国把核准制基本上改为了备案制,大概现在保留的需核准项目也只有5%;中国推动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在和美国、欧盟进行BIT(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和一些国家进行FTA(自由贸易区)谈判。外资进入中国的领域会更宽广,方式更便利。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2014年,中国FDI金额分别为1160.11亿美元、1117.16亿美元、1175.86亿美元、119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72%、-3.7%、5.25%、1.7%。2015年1月—8月,外商投资总体规模稳定,FDI达到了853.4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8月,FDI达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2%。中国2015年FDI或达126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商务部:《2015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四:引进外资规模再创新高 改革开放举措加快推进》,2016年1月7日。。“十一五”期间,中国FDI平均增速为15.64%,相比之下,“十二五”期间中国FDI增速放缓,约为3%~4%,进入低速平稳期。但相比全球FDI的震荡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中国FDI虽受国际环境影响同样呈现震荡波动,总体上仍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保持在1100亿美元以上,且在全球占比持续提升。
根据2015年1月29日UNCTAD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报告》,2014年中国FDI增长3%,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国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国,这也是中国自2003年以来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195.6亿美元(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同比增长1.7%,高于美国、欧盟、俄罗斯、巴西等主要经济体,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与此同时,美国2014年FDI总量仅为860亿美元,下跌近2/3,落后香港排名第三。此前,美国一直是全球吸引外资第一大国。
图1 2006年—2014年中国FDI趋势数据来源:商务部。
(二)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外资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
“十二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外资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外资投资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逐步转向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外资呈现出总体规模下降、高端制造业外资比重上升的态势,外资产业链呈现出由低端不断向中高端延伸的态势。
1.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不断提高,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根据商务部公布数据,从2011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首次超过制造业以来,中国利用外资中服务业的比重一直在扩大并于2013年超过总额的一半,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增速明显要比制造业和农牧林渔业的增速快得多。2011年—2014年,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20.09亿美元、20.6亿美元、18亿美元、15.2亿美元,同比增长5.07%、2.7%、-12.71%、-15.4%,占全国总量的1.73%、1.9%、1.5%、1.3%;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521.01亿美元、488.7亿美元、455.55亿美元、399.4亿美元,同比增长5.06%、-6.2%、-6.78%、-12.3%,占全国总量的44.91%、43.7%、38.7%、33.4%;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552.43亿美元、538.4亿美元、614.51亿美元、662.4亿美元,同比增长20.54%、- 2.6%、14.15%、7.8%,占全国总量的47.62%、48.2%、52.3%、55.4%。
数据显示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有所放缓,占全国总量已超过55%,成为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资金密集度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则不断缩小,尤以制造业降幅明显,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总量比重2014年比2011年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2015年1月—8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19.4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60.9%;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10.1亿美元,同比下降2.5%,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1.2%;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27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1.9%。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继续提高,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总结这种趋势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业布局所决定,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后围绕制造业的服务业投资继续跟进;另一方面是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此外,中国服务业市场具有吸引力,存有潜在的市场商机,中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给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中国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数额仍将持续增加。
图2 2002年—2014年中国外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亿美元)数据来源:王晓红、沈家文:《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展望》,《国际贸易》2015年第2期。
2.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下降,先进制造业吸引外资速度加快
从图1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在400亿~500亿美元之间,在利用外资总额中占比持续下降,但仍超过50%;“十二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与所占比重均持续下降,从2011年最大规模521.01亿美元降至2014年399.4亿美元,降幅达23.3%,占比亦从44.91%降至33.4%。分析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吸引制造业回流等措施所导致;另一方面是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引外资比较优势下降,导致跨国公司向越南、印度等周边低成本国家转移。
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吸引外资速度加快。《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将高端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将汽车整车制造、多晶硅、煤化工等条目从鼓励类删除。2012年部分高端制造业增长较快,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1.8%和17.2%。2014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较大,分别为61.5亿美元、38.2亿美元、31.8亿美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于2015年3月10日实施,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承接高端产业转移;鼓励外商投资研发环节。2015年1月—8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5.7亿美元,同比增长9.9%,占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24.1%。其中,电子元件制造同比增长28%;集成电路制造同比增长80.3%;通信设备制造同比增长176.1%;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实同比增长66.2%。
3.服务业利用外资行业分布不断优化
随着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客观上加大,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服务业市场规模扩大、需求潜力增长,考虑到中国人口的基数、城镇化的动力等因素,外资将更快更多地进入中国服务业领域。为了扩大在华市场,针对本土市场创新产品,大量跨国公司在转移制造业后,逐渐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在中国纷纷设立研发中心、设计创新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跨国公司总部等服务机构,继续转移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从表1可以看出,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除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外,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利用外资均有所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13年利用外资金额比2006年增长50%以上,金融业翻了一番。由此可见,在服务业利用外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行业分布也在不断优化,逐渐向物流、金融及文化创意、研发等领域集中。
续表1
续表1
表1 2006年—2013年中国细分行业利用外资金额 (单位:万美元)
2011年服务业中,租赁服务、广播电影电视、专用机械设备修理、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日用品批发、零售、旅游、娱乐服务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同比均超过60%。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明显,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仅增长12.07%,低于服务业总体增幅8.47个百分点。2012年服务业内部的行业分布进一步优化,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资下降10.3%。扣除房地产业因素,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长4.8%。分销、计算机应用、金融服务等行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10.9%、12.3%和11.0%。2013年,社会福利保障业、电气机械修理业、娱乐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68.63%、308.8%和117.42%。2014年除房地产业外,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较大,分别为77.1亿美元、44.6亿美元,占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额的11.6%、6.7%。2015年1月—8月,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5.1亿美元,同比增长59.1%。其中,研发与设计服务同比增长51.7%;信息技术服务同比增长18.2%;科学研究服务同比增长113.7%。商务部将继续协调推动有关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市场准入,完善投资环境,继续增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区域结构更趋合理
从表2看,“十二五”期间,中国东部地区利用外资金额约占全国总额的80%以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速较快,中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速更是快于西部和东部。中国利用外资区域结构加速优化,东中西部产业链布局更趋合理,东部地区外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显著,外资流向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外资产业链布局呈现出东中西部融合的态势。
表2 “十二五”期间中国东中西部实际使用外资情况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1月—8月金额(亿美元)增速(%)金额(亿美元)增速(%)金额(亿美元)增速(%)金额(亿美元)增速(%)金额(亿美元)增速(%)东部966.047.51925.1-4.2968.764.7979.21.1728.112.1中部78.3614.2692.918.51018.79108.67.576.24.3西部115.7128.2499.2-14.3106.16.96107.81.649.19.1 资料来源:商务部。
1.东部地区外资结构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
图3 东部部分省市2006年—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美元)数据来源:江苏国际投资促进网。
如图3所示,东部地区从“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利用外资规模较大,“十二五”比“十一五”有明显增长,此外,东部各省市利用外资结构也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其中,2014年,江苏省实际使用外资达281.7亿美元,规模连续12年位居全国前列,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22.7亿美元,占比43.5%,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省新认定49家外资总部企业,新设外资独立研发机构12家,全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总数达到134家。2012年上海印发了《上海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外资研发活动健康、有序发展。2014年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181.66亿美元,同比增长8.3%,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63.85亿美元,增长20.8%,占比90.2%。上海市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外资结构明显优化。
2014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4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连续13年实现增长。截至2014年底,累计引进外资项目3.8万个,实际吸收外资达到875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13.1%,占全市实际外资87.7%。其中,以商务、信息、科技、金融、物流等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外资增长31%,占全市65.5%;投资型总部、金融租赁、科技研发项目实际外资分别增长1.4倍、54.2%和43.8%。新增外资总部企业11家,累计达259家,其中153家为北京市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外资研发机构37家,累计达503家。全市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和研发机构达到762家。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新批融资租赁企业43家,累计达到142家;生活服务业利用外资活跃,全年引进医疗健康服务项目15个,文化、体育和娱乐项目42个。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网络技术、环保科技等领域发展迅速。
2.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规模增速较快,东中西部外资产业链融合加速
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在外资增速、外资规模、外资结构等方面都显著提升。2013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联合发布第1 号令《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 年修订)》(2013 年第号令),对外资鼓励领域拓宽至500 条,相比原目录新增列入的条目共173 条。由表2可知,“十二五期间”,中国东部利用外资占比呈现下降态势,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速较快,且中部地区利用外资增速快于西部和东部。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以制造业为主;资金来源以亚洲为主,特别是香港,这与全国整体情况相同。例如,中部地区中,2014年湖南省实际使用外资102.7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一、二、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为5.64: 64.13: 30.23,制造业项目占比突出,亚洲外资对湖南投资7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39%,占全省总额的75.25%,其中,港台对湘实际投资占全省总额的67.25%。西部地区中,2014年广西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总额的37.61%,房地产业占40.62%,仅此两项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近80%,来自香港的FDI占总额的53.96%。
外资逐步将制造加工环节、生产基地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把地区总部及研发、设计、运营、财务、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与服务产业链融合发展。外商投资全产业链发展的趋势,对于发挥中国区域比较优势,深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四)外资来源地集中度较高,以亚洲为主
中国外资来源地长期以来一直以亚洲为主,如表3所示,从“十一五”时期至2013年,中国实际利用亚洲FDI除2012年有小幅下降外均逐年增长,“十一五”时期年平均增速为17.52%,2011年—2013年平均增速为7.14%,“十二五”时期中国实际利用亚洲FDI增速下降,但占总额比重从2006年的55.67%上升至2013年的79.18%,集中度大幅度提升;中国实际利用拉丁美洲FDI主要来自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十一五”前三年有所增加,从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逐年下降;2006年—2013年中国实际利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FDI均为小幅波动,变化不大。
表3 2006年—2013年中国实际利用世界各洲FDI金额 (单位:亿美元)
续表4
续表4
表4 2011年—2015年7月对华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 (单位:亿美元)
再分析“十二五时期” 对华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情况,如表4所示,2011年—2015年7月,对华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对华投资额为分别为1062.75亿美元、1021.11亿美元、1095.28亿美元、1125.9亿美元、721.7亿美元(2015年1月—7月,下同),分别占FDI总额的91.6%、91.4%、93.1%、94.2%、94.2%,同比增长分别为11.2%、-3.9%、7.3%、2.8%、8%。其中,来自亚洲的对华投资分别为989.65亿美元、944.57亿美元、1009.98亿美元、1051.5亿美元、683.8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85.3%、84.6%、85.9%、87.9%、89.2%,同比增长分别为14.1%、-4.6%、6.9%、4.1%、9.6%。“十二五”期间,前十大外资来源国合计投资额占FDI总额超过90%,其中,亚洲地区合计投资额占FDI总额超过85%(除2012年),且这两组数据无论是对华投资额还是占总额比重都呈持续上升趋势。由此可见,中国利用外资来源地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亚洲所占比重持续增加。
长期来看,香港一直是对华直接投资额最大的地区,所占比率亦呈上升态势,2014年至今占总额的比重已超过70%;美国对华投资先升后降,2011年—2013年美国对华投资规模及占比持续小幅度攀升,自2014年至今双双下滑,2014年同比下降20.4%;此外,欧盟及东盟地区近两年来对华投资规模亦有所下降。2015年1月—7月,东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648家,同比增长0.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1%;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996家,同比增长11.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5.3亿美元,同比增长18.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设立企业217家,同比增长19.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6亿美元,同比下降1.3%。从所投资的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投入外资增长幅度较大,同比增长分别为428.7%和500.3%;从所投资的地区分布看,上海、北京、广东的投资占比较高,所占比重分别为47.91%、15.81%和11.69%;从国别来源看,实际投入外资增幅较高的国家有文莱(100.86%)、以色列(69.39%)、沙特阿拉伯(3125.81%)、哈萨克斯坦(557.14%)和印度(22.82%)。
二、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要素成本上升,影响FDI流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中国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在内的要素成本在不断上升,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陆续将工厂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了中国FDI的流入。
(二)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继续提高
虽然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1月—8月占全国总量已达60.9%。但服务业开放度仍相对较低,利用外资的质量有待提高。首先,“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43.1%增加到2014年的48.2%,却是金砖国家中唯一一个服务业占比不足50%的国家,而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其次,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传统服务部门,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再次,中国服务业开放政策仍然滞后,许多服务业领域在独资、股比等方面存在限制,导致外资准入存在障碍。同时,引进外资注重资金规模,而忽视外资技术含量、环境影响等,也造成外资质量差、综合效益低。
(三)外资区域分布不平衡,有待进一步优化
虽然“十二五”时期中西部利用外资占比有所加强,但东部仍然占据主导。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市场体制环境、产业配套能力、高端技术人才、交通便利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承接加工贸易转移速度较慢,承接跨国公司高端服务业转移存在较多困难。并且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集中在重庆、成都、西安、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产业集聚能力比较强,区域辐射和扩散作用则不够。很多二线城市以及广大腹地尚缺乏大规模吸引外资的基础和条件。而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已经进入服务经济发展阶段,具备了转移加工贸易的条件,但基于地方政府追求财政税收、GDP考核等因素影响,很难主动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四)引资政策中重数量轻质量,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
中国以前引资政策的执行和评价都是以吸引外资的数量和规模为标准,造成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引资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造成外商投资的效益短期化和投资的技术含量不高,带来的技术外溢作用不够突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提升不足,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早期实施的“市场换技术” 的发展战略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是外资带给中国的技术相当一部分是已经淘汰或正在淘汰的技术,二是国内企业对外资技术的识别能力和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国内企业对国外技术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另外,在GDP政绩观的影响下,盲目引资、过度引资,已经引起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区域间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破坏了产业结构平衡,资源与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三、“十三五”时期中国利用FDI的主要趋势
“十三五”时期中国低成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比较优势下降,而基础设施完善、人力素质较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劳动生产率提升、改革红利释放、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等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这些都有利于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综合效益。
(一)利用外资规模将进入低速平稳增长阶段
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政策力度,潜在的经济增长与消费的持续扩容、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的需求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动力。因此,从利用外资规模上看,中国将持续保持发展中国家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地位。但是,从“十二五”时期开始,中国FDI增速逐渐趋缓、趋稳。“十三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将进入低速平稳增长阶段。
(二)外资结构将继续以服务业为主,持续优化
受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的制约,国内传统制造业吸引投资已出现饱和甚至过剩,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吸引外资的新增长点,尤其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中国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体制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人才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增强,以及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速度的加快,这一增长趋势在“十三五”期间仍将得以延续。
(三)加强利用发达国家资金,优化外资质量
一直以来,亚洲都是中国外资来源的最大来源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优质外资还有巨大空间有待开发。2015年9月22日—25日,习近平总书记访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涉及五大类问题49项内容。访美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强调如何对待外资问题。他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外国企业今后在华投资兴业,将会有更为开放、宽松、透明的环境。这一表态有利于中国继续吸纳外资,9月22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波音公司签署合作文件,将在中国建造一个737飞机完工中心。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投行、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签署中韩及中澳自贸协定,目前还在与美国推进BIT谈判。未来,中国将更多的吸引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优质资金,加强与港澳台商的互动,不断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引导外资进入新兴产业,优化外资质量。
(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将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外资合理布局
一是“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外资增长。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道,积极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为西部的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有利于提升西部经济水平,助推西部经济转型升级。二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将推动东部地区外资结构升级。《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战略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推动东部地区外资结构升级。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外资产业布局,推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把注重招商引资规模转变到提高引资质量和效益上,鼓励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吸引那些技术实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作为利用外资重点,把吸引资金与引进高科技、现代化管理、国际化人才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中国布局的加工制造业延长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提高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全产业链发展,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高端服务业,推动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转变。
(二)优化外资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引资策略。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但对外开放水平低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将利用外资的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继续予以适当优惠政策,解决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状况。同时,西部地区要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能力,加速吸引外资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东部地区则应引导外资结构向集约化、高端化、链条化发展,重点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外资,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充分发挥东中西部互补优势,加速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产业链融合互动发展。
(三)提高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资源要素加速流动,跨国公司和开放市场成为要素国际流动和集聚的主要推动力量。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必须不断提高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能力,吸引高端人才、先进技术、优质企业来华,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增强发展的动力,实行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完善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和可预期,逐步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环境;加大反垄断调查与执法机制化、制度化建设,提高透明度,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健全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完善社会信用制度,确保监管的公平性,逐步向“竞争中立”规则过渡,使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鼓励成立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和组织,提高市场服务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由靠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引资,转变为靠市场机制、开放环境吸引外资。
1.王晓红、沈家文:《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展望》,《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2.杨伟民:《新常态大逻辑》,《全球化》2015年第2期。
3.李保民、李恒世:《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与中国国企改制改革》,《全球化》2015年第7期。
4.刘建丽、王欣:《我国利用外资“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财贸经济》2010年第7期。
责任编辑:艾 冰、方 虹
李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