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探究

2016-12-29刘忠才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45所、在校大学生4018.1万人。庞大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加了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难度,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在此情况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其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职位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条件,既包括该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也包括实践能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则是高校从事辅导员岗位所应具备的达到岗位要求并能够有效开展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

1.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基本任务之一,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理论教育主要通过日常班会、谈话、学习等途径向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行为教育就是指导和规范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生活行为,培养学生遵守校风校纪、伦理道德规范的意识,将道德实践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2.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在当今大学中,辅导员承担的学生管理任务越来越重,在管理学生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职业规划等创造良好的氛围,服务于学生。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执行学校下达的任务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宿舍、卫生、纪律等进行监督检查,筹划和领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成长。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咨询辅导”,如入学服务、学习上的辅导、生活帮助、个人规划等等,辅导员的服务者角色在不断地得到认同并逐渐成为核心角色。

3.心理健康的疏导者

从年龄特征来讲,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期,而在当今就业、升学等现实压力下,大学生心理更是呈现复杂化态势,相比较于中学阶段,大学生更需要心理辅导,辅导员在其中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需要辅导员及时、准确的掌握每名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心理需求、心理动态等,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健全人格,提高抗压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1.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责任意识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和学生直接联系,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首先,学校应积极帮助辅导员培养和提升责任意识,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任务以及职业素养要求。其次,辅导员需提高对辅导员岗位的认识,树立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再次,高等学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同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机会,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辅导员不断加强个人修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而辅导员能否言行一致起到表率的作用则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辅导员个人修养如何也体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之中,表现在语言、态度之中。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针对性的方法也是辅导员个人修养的体现。这样就要求辅导员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文化知识方面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广泛学习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学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等;在技能技巧方面不断丰富沟通的技巧、管理手段等等;在思想上坚定爱国、爱党的信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信息和决心,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和事业观,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和学校的道德规范,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3.完善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机制

首先,要明确辅导员职责,对职业岗位要求进一步细化,明确辅导员岗位的责权利,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使辅导员能够为自己准确定位。其次,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来判定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动力和热情,推动其职业能力的提高。

辅导员岗位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呈现基层性、复杂性、繁琐性等特点,辅导员既要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要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指导等,另外,学生管理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辅导员还要做好随时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致使辅导员始终处于紧张的压力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要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要具有大局意识和强烈的事业心,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和诚心,掌握多种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