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2016-12-29张艳艳

知识文库 2016年4期

技工院校主要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一线技能型人才,作为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切实感受到技工院校学生们普遍都有厌学的表现,为此本文从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原因分析入手,主要从学校和教师角度出发探寻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的对策。

一、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现状

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技工院校招收的生源大都是考不上高中或者大学的学生,很少有人初中或高中基础好会放弃继续升学而直接来技工院校读书,为此学生文化基础差是一个普遍现状。在教学中,教师感受更多的不是学生的基础薄弱而是学生们对学习的厌倦态度。课堂上很多学生表现出精力不足、十分困倦,聊天不听课、玩手机甚至睡觉、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或者干脆以“不会”、“不懂”应付了事;课后作业应付、抄袭或者干脆不交,很少有人课后复习一天所学内容;考前不安心复习,寄希望于教师给重点内容;考试中,经常作弊,不担心个人的成绩等厌学表现。

二、技工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结合在技工院校几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日常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交流沟通。归纳整理发现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学生本人、学校和家庭社会三个方面。

1.学生本人

首先,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很多学生因为中学基础差,没有机会上高中或者大学,才选择来技工类学校就读,他们是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差生”、有强大的挫折感。从小他们最讨厌、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学习,因为学习差而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批评,所以内心自卑,厌烦学习。到了技工院校后,这种厌学情绪被有相似经历的学生群体扩大化,表现为学生群体普遍的现象。

其次,缺乏专业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谈及自己的专业时,明确表示对专业喜欢的人很少。很多学生的专业是父母选的,他们为此不满意。为此学生们不知道为何而学,唯一目的是毕业找份工作,在这种动力的支配下,对于学习成绩高低并不关注,对于学习则更是表现出厌烦。

最后,情绪控制能力差、人生缺乏规划。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心理都不成熟,但是技工院校的学生则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当遇到学习或者生活中的难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个人更容易操作的方面,比如沉迷网络游戏、吸烟、酗酒、谈恋爱等。另外,技工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人生规划,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人生没有目标。虽然有所学专业,但多数人对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一无所知,更不知道该学习什么。为此“迷茫”成为大部分人群的集中代名词,日常的表现为懒惰、不思进取,厌学情绪强。

2.学校方面

一方面,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理念落后。学生普遍反映,某一学科他们不喜欢的原因多来自于该门课程的教师。如果教师教法死板、课堂沉闷,学生会反应差,并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情绪。另外,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无意中表达了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低的言语。这种无意的评价让学生的自尊受到打击,认为教师“瞧不起”技校的学生,严重影响师生关系,学生会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会产生强烈的敌对厌烦情绪。

另一方面,学校理论课安排过多,课程设置不合理。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强调动手实操能力。但是由于很多学校条件设备的限制,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课程安排中理论课过多。很多学生反应,他们来技工院校就是为了学习更多的实际操作,但是整天的理论课,让很多学生与预期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又转化成学生心里的落差,导致他们沮丧、意志消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厌倦。

3.家庭及社会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家庭及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学生在校的表现和投入。通过观察发现,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一般都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烈的不稳定及厌学情绪。比如单亲家庭、家庭关系不和睦环境下,由于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由于没有安全感不能专心学业、一般学习基础和成绩都较差;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强势家长的家庭环境下,学生一旦成绩不如父母所愿,便会受到责备甚至打骂。为此这类型孩子一般性格比较自卑,尤其厌烦学习,他们认为自己受到批评的主要源头就是学习;另外,条件太优越的家庭环境下,由于家长灌输给孩子“读书无用”论,“书读好读坏都没事,家里有事业等着你”等言论,使得很多学生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并且这种情绪会在同学间传染,影响其他人。

社会的整体风气普遍认为,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上技工院校。这让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为自己贴了“标签”,从心里把自己归类为学习差的行列,在学习上表现为“自暴自弃”,厌学现象更明显。另外,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大部分会分配到基层一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环境中。使得学生们形成“毕业前好好享受玩乐,不然工作后没机会了!”的想法,于是在学校期间不考虑学习成绩、专业学习,只想着享乐放松。

三、学校及教师应对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的对策

导致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既有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当然,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也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但是从技工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来看,解决厌学问题更主要的是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1.学校完善相关机制、创造实操机会、指导职业规划、利用新信息传播方式

首先,学校要完善激励机制、淘汰机制、推荐就业制度等。开学之初的入学教育中就让学生明白如果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会有怎样的激励机制,不认真学习会有怎样的淘汰机制。采取多种评价体系评价学生,表现好优先推荐就业,不好不推荐,每个学期设立学习及个人综合表现奖学金、助学金等精神及物质奖励,以此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外在动力。

其次,学校要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人往往真正操作了才能知道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才知道需要学习的太多。而我们现在普遍形成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就是学生刚进校时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不能去顶岗实习,或实习的机会很少。这样不能切实的自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工作中更缺少哪些知识,因为不知道重要所以认为没用必然会产生学之无用的想法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而当学生毕业真正到工作单位工作后,实践让他意识到哪些知识缺乏、需要补充学习时,学习的良机已经错失。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帮助学生们提前感知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工作实践的重要性,如在校内利用专业条件形成专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型的实践活动。

再次,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我国学生的职业规划几乎都是工作后才进行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对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喜欢什么工作?这两个简单的问题都没有答案。为此,读书时候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专业,需要哪些专业知识。所以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及早了解专业、培养职业规划。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及本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新生入学后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该专业在社会职业中的地位。另外,目前很多学生的专业都是家人帮忙选取的,所以学校可以考虑在学生学习一个学期或者一年之后,学生本人申请在全校范围内调换专业。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接触后发现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如果再继续学习,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这样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会影响班级学风的形成。

最后,学校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上也要与时俱进、注重细节、善于利用新信息传播方式。

信息化时代之下,学校会面临比以往更多的挑战。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让学生有机会随时随地可以享受信息资讯的便利,但也因此而影响了上课的效果,很多学生沉迷手机而产生厌学情绪。为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动自觉的收起手机,安心上课又成为了学校的新课题。为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互联网+”新式课堂,允许学生用手机签到、听课、答题、学习、查找课程资料等等。另外,很多技工院校毕业证是和技能证挂钩的,所以学校也可以考虑创建智能技能考证的云数据库,让学生用手机网上做题库准备考证,而不是用手机浪费时间看肥皂剧。

2.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自我提升、全面了解学生提高育人能力

首先,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结合实际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目标时,其他活动的兴趣可以转移到学习上,也即所谓的“能力的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互助”、“任务设定”、“创意小竞赛”等方式展开教学,以此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条件的老师也可以带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参与中探寻自我价值,认识自我,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类培训等方式提升个人实践能力。例如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深入本专业对口企业一线实践,掌握专业最新的技能及机器使用情况。文化基础课教师可以深入了解企业招聘用人制度及企业需求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以此获取校企对接的一手资料,并把这些实践经验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且“现身说法”型的教学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

最后,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提高育人能力。“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是展开育人教学的前提。技工院校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千万不要给学生“贴标签”,认为自己教授的对象是基础差、纪律涣散的“差生”。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会影响其在教学上的准备和投入,会让教师一叶障目看不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很难做到“亲其师”,更难“信其道”了。

教师还需要注重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尤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来自于学生从小生活的家庭。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之下,通过与学生单独面谈,帮助学生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跟家长多方沟通,建议家长多鼓励学生等多种渠道方式帮助学生构筑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做“蓝领”,也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优秀的“蓝领”。

当然,在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的问题上仅仅靠学校和教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成长以及社会风气更包容。

教育工作中家长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而不只是孩子的成绩。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进步,只有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学生才更有自信才会在学习中更有动力。

另外,家长应该及时跟学校班主任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平台”,当孩子在学校有进步或者提高时,家长及时了解并适时夸奖孩子,同样会为孩子树立自信心,会鼓励孩子将进步的行为强化,会变相的鼓励学生形成自我约束。

当然,我们的社会风气也需要更包容。行行出状元,整个社会都形成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职业工种,那学生们在进校门之前就会心态更平和,学习也会更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当前技工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调,共同努力,技工院校的学生会明确人生目标、全身投身职业教育的学习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