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实践经验探索
2016-12-29张小彬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如美国至少有400个学院和大学提供一种或多种创业课程,许多顶级大学现在也提供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学位。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提出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在经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锻炼后,学生应知悉所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具有合理选取技术、制定工艺路线和生产、销售过程的能力,为日后从事相关创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由于这种训练学生从未接触过,在训练过程中往往觉得有兴趣而却不知怎样开展,从而造成效果较差等。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在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有几点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吃透教学大纲
在全国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较高,但对何为创新创业以及如何创新创业认知模糊。通过一般的报告,讲授很难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程度,而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和竞赛效果要好些。比如从参加学校乃至全国的各类竞赛,让学生开阔眼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邀请社会企业界成功人士来学校开展访谈等形式近距离与学生接触,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的经历,学习他们的创新理念,增强创业意识。
二、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一般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种。硬件设备通常含有基础设施实验楼、实验室、创业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条件和场地,另外还有仪器设备等,对于工科院校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上两种平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整合资源我校都能够满足条件,比如材料学院学生创新创业的素材来源,离不开实验室中的各种技术。在材料学的各个方向,其实都存在着创业的可能。具体在热喷涂领域,关键零部件的修复与表面强化,表面耐磨、减摩、隔热、磨耗涂层,表面防腐等技术都可以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素材。软件设施平台中包含政策支持、融资服务、和法律保护等信息平台等。政策支持包含鼓励创业活动的各项规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组织形式等相关政策要求,但目前大学生对这些政策的了解渠道比较少,对针对性的政策不能快速了解,因此在这里需要政府和学校能对学生进行培训。其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资金问题,比如大学生盲目投资、不懂管理和融资存在误区等问题是需要政府和学校的正确引导。最后,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意识也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好上述信息平台。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行专门的管理、法律及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三、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不仅仅缺乏的是专业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践经验。因此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目前高校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要更注重实践性,但是由于缺少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供借鉴、师资不足、资金、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完善,但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多召集同学们聚集在一起开会,提供素材、鼓励讨论,但是,教师不去确定一些核心的问题,只是提些建议,对明显不合理的地方给些讲解。如此就可以避免不少大学生实践教学项目中,很多学生存在不能融入项目的问题。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工作,只是发文章时候挂名而已,倒是指导教师很疲劳,担下了所有的工作的现象。此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年轻人所特有的活力和激情,足够应付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进程,他们总能够提出并解决各种问题,包括设计内容、工作分派、时间节点等工作,教师在一旁提醒着,学生都能够有效完成。年轻的学生们虽然激情满满,经验却很少,经常会在公司取名等细枝末节的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讨论。此时教师应该提醒,但是又不要去过多干涉,让他们尽快定下来此类事即可,让他们将精力放在技术、经济论证等方面。
四、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
在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与实践紧密结合,着重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开展包括金工实习、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但以上这些教学还需要产业界尤其是企业的提供产学研、实习基地等,尤其是建立大学和科技产业园的联动机制,目前我校与长安集团推出的卓越工程师项目就是很好的互动。通过进入科技产业园实习,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大量的创业案例,结合企业界认识的现身说法可以从操作层面为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指导,开阔学生眼界、拓宽思路、激发创新兴趣。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适应当今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趋势。当今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基本素养和能力,还要用勇于自主创业。高校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同时,与企业界增强合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2.重庆市模具重点实验室)